「
你的性伴侶有強行要求過不帶保險套嗎?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
你的性伴侶有在不情願的時候強制性要求和你發生性行為嗎?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
你的性伴侶有對你施加過暴力嗎?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
」
「墮胎」橋段一旦在青春電影中出現,就會被冠以刻板的狗血印象。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講述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7歲少女意外懷孕後前往紐約的墮胎之途。影片並不就青春裡愛的「性」作過多的傷感表達,而是指向「性」之後對於懷孕少女的自我救贖。整部影片的敘事手法平淡而克制,我收回對bird小姐「少女錄影帶」的言論,這部才是。16mm手持膠片攝影機、沒有高潮的敘事,日常化的鏡頭運用。雖然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來表現主角Autumn的情緒,主創人員也可能想從主角的情緒出發去結構整個片子,不足的是主角的情緒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保持冷靜且決絕的姿態。沒有太強的戲劇張力,影片雖然從墮胎這個事件本身出發設置了一系列的困難:
1、賓夕法尼亞州無法墮胎於是前往紐約
2、紐約第一家醫院只接收12周以下的墮胎
3、第二家醫院要分兩天做手術
4、沒錢
但是仔細探究就會發現,這些困難都是外在矛盾,而非內在的,例如主角在經歷過程中的情緒起伏(崩潰或是覺得安慰)、她和妹妹之間的矛盾、她和父母之間的矛盾,關於一個墮胎少女周遭的態度卻沒有表現,缺乏了這些最核心的矛盾,讓整部片子看起來像是紀錄片。導演深入了主角的生活,卻沒有深入內心。
導演偏愛特寫,充滿淤青的肚子,被文胸帶勒紅的肌膚,地鐵站姐妹勾起的小手指,自己動手釘的鼻釘以及多次出現的眼睛。主創幾乎都是年輕女性,特寫是最能表現細膩情感的,情緒從屏幕噴湧而出又在心緒間淡化成一縷縹緲的雲霧縈繞在心間。女孩們受過的傷害,用細節發聲。影片裡面出現或不出現的男性角色,都被冠以女性對立面的角色。對著表演Autumn喊「slut」、無視Autumn的父親、缺席的男友也就是孩子的父親、打工時收到的男性騷擾以及到了紐約後一直想和妹妹發聲關係的男性。無一例外,所有的男性都被塑造成女性的對立面,所有溫柔堅韌的角色都屬於女性:Autumn的母親、醫院的醫生、社工等等。Autumn選擇對男性進行反擊,投入溫柔的女性懷抱。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跟著我默念一遍然後關掉手機,你還記得它的名字嗎?如此拗口,為什麼還要選擇這個片名?在影片接近2/3的時候,出現了一段長達三分鐘的對話,社工對Autumn提了幾個關於安全與健康的問題,其中涉及到「你第一次性行為是幾歲?」「你有過幾個性伴侶?」諸如此類比較私密的問題,接下來社工問了另一些問題,讓Autumn只需要回答「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你的性伴侶有在不情願的時候強制性要求和你發生性行為嗎?一個特寫長鏡頭始終以相對克制的姿態凝視Autumn,從平靜到哽咽。這個長鏡頭極盡其渲染情緒的作用,用客觀且連續的鏡頭語言來強調Autumn所遭遇的事情。雖然影片對Autumn在此之前的故事隻字未提,但是從她的回答中來看,她的確遭遇過並不快樂的事。 最後是對主題的探討:女性在生育上的不公。性騷擾,性侵,這些字眼都是Autumn所經歷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應該何去何從?一個未成年懷孕的少女,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如何面對社會壓力,如何抉擇墮胎都成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核心的解決方案就是男性對女性的尊重,拋去影片中對女性施加暴力的男性,影片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對於中國來說可能最大的問題是性教育的缺失導致悲劇)其次是對於墮胎是否合法化的思考,如果是在被性侵或者強迫下發生的性行為導致懷孕的情況下,墮胎是對女性最好的保護,賓夕法尼亞州並不允許未成年人自行墮胎,於是她們前往紐約,在家長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她們結束了這場噩夢之旅。這個故事不可能發生在中國,如果發生在中國,首先爆發的必然是家庭矛盾,其次是社會對於墮胎少女的異樣目光。 在我初中的時候,我坐在醫院等候檢查,我聽到b超室裡一個未婚先孕的少女和醫生的對話。醫生問她不要這個孩子嗎,她說是的。等她走了之後,醫生們以鄙夷的語氣討論起那個女孩,說現在的女孩子真不夠愛惜自己的身體。▲
期待下次也見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