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希望每個女孩都能回答 從不

2021-02-08 五五同學的筆記

你的性伴侶有強行要求過不帶保險套嗎?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

你的性伴侶有在不情願的時候強制性要求和你發生性行為嗎?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

你的性伴侶有對你施加過暴力嗎?a.從不 b.很少 c.有時 d.總是

「墮胎」橋段一旦在青春電影中出現,就會被冠以刻板的狗血印象。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講述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7歲少女意外懷孕後前往紐約的墮胎之途。影片並不就青春裡愛的「性」作過多的傷感表達,而是指向「性」之後對於懷孕少女的自我救贖。

整部影片的敘事手法平淡而克制,我收回對bird小姐「少女錄影帶」的言論,這部才是。16mm手持膠片攝影機、沒有高潮的敘事,日常化的鏡頭運用。雖然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來表現主角Autumn的情緒,主創人員也可能想從主角的情緒出發去結構整個片子,不足的是主角的情緒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保持冷靜且決絕的姿態。沒有太強的戲劇張力,影片雖然從墮胎這個事件本身出發設置了一系列的困難:

1、賓夕法尼亞州無法墮胎於是前往紐約

 2、紐約第一家醫院只接收12周以下的墮胎 

3、第二家醫院要分兩天做手術 

4、沒錢

  但是仔細探究就會發現,這些困難都是外在矛盾,而非內在的,例如主角在經歷過程中的情緒起伏(崩潰或是覺得安慰)、她和妹妹之間的矛盾、她和父母之間的矛盾,關於一個墮胎少女周遭的態度卻沒有表現,缺乏了這些最核心的矛盾,讓整部片子看起來像是紀錄片。導演深入了主角的生活,卻沒有深入內心。

  導演偏愛特寫,充滿淤青的肚子,被文胸帶勒紅的肌膚,地鐵站姐妹勾起的小手指,自己動手釘的鼻釘以及多次出現的眼睛。主創幾乎都是年輕女性,特寫是最能表現細膩情感的,情緒從屏幕噴湧而出又在心緒間淡化成一縷縹緲的雲霧縈繞在心間。女孩們受過的傷害,用細節發聲。

影片裡面出現或不出現的男性角色,都被冠以女性對立面的角色。對著表演Autumn喊「slut」、無視Autumn的父親、缺席的男友也就是孩子的父親、打工時收到的男性騷擾以及到了紐約後一直想和妹妹發聲關係的男性。無一例外,所有的男性都被塑造成女性的對立面,所有溫柔堅韌的角色都屬於女性:Autumn的母親、醫院的醫生、社工等等。Autumn選擇對男性進行反擊,投入溫柔的女性懷抱。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跟著我默念一遍然後關掉手機,你還記得它的名字嗎?如此拗口,為什麼還要選擇這個片名?在影片接近2/3的時候,出現了一段長達三分鐘的對話,社工對Autumn提了幾個關於安全與健康的問題,其中涉及到「你第一次性行為是幾歲?」「你有過幾個性伴侶?」諸如此類比較私密的問題,接下來社工問了另一些問題,讓Autumn只需要回答「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你的性伴侶有在不情願的時候強制性要求和你發生性行為嗎?一個特寫長鏡頭始終以相對克制的姿態凝視Autumn,從平靜到哽咽。這個長鏡頭極盡其渲染情緒的作用,用客觀且連續的鏡頭語言來強調Autumn所遭遇的事情。雖然影片對Autumn在此之前的故事隻字未提,但是從她的回答中來看,她的確遭遇過並不快樂的事。

  最後是對主題的探討:女性在生育上的不公。性騷擾,性侵,這些字眼都是Autumn所經歷過的,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應該何去何從?一個未成年懷孕的少女,如何面對原生家庭,如何面對社會壓力,如何抉擇墮胎都成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核心的解決方案就是男性對女性的尊重,拋去影片中對女性施加暴力的男性,影片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對於中國來說可能最大的問題是性教育的缺失導致悲劇)其次是對於墮胎是否合法化的思考,如果是在被性侵或者強迫下發生的性行為導致懷孕的情況下,墮胎是對女性最好的保護,賓夕法尼亞州並不允許未成年人自行墮胎,於是她們前往紐約,在家長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她們結束了這場噩夢之旅。這個故事不可能發生在中國,如果發生在中國,首先爆發的必然是家庭矛盾,其次是社會對於墮胎少女的異樣目光。  在我初中的時候,我坐在醫院等候檢查,我聽到b超室裡一個未婚先孕的少女和醫生的對話。醫生問她不要這個孩子嗎,她說是的。等她走了之後,醫生們以鄙夷的語氣討論起那個女孩,說現在的女孩子真不夠愛惜自己的身體。

期待下次也見到你 :)

相關焦點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在看完《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後,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你會在什麼情況下喜歡上一個導演?幾乎在每次觀影結束後,我都會有無關「剛才電影」的問題,湧上來。疑問永遠存在,每部電影都可以讓人們得到不同的「自問自答」。現在,屏幕漆黑五分鐘之後,我的回答是:白描般的現實敘事,影片氣質心平氣和。
  • 電影性教育|《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中女孩的成長困境
    今天想要與大家分享的電影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下文可能存在一定劇透,介意的夥伴可以先去觀看這部電影再來與我們一起討論。
  • 影評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屈服,很少軟弱,有時彷徨,總是勇敢
    想聊這個話題,是因為我最近看到的一部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它講述了一個17歲未成年少女奧秋遭遇侵犯被迫懷孕並和表妹一起前往紐約的墮胎之旅。這就是父系社會,性別歧視永遠都在,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一樣,自然體驗感也會不同,雖然我們現在提倡女權,但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不能只靠一個人、兩個人的單打獨鬥,我們要共同抵禦本不該遭受的不幸。但是電影裡的奧秋並沒有就此妥協:她對著臺下那個男生潑了一杯水;也回懟自己的父親「you shit」。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丨一部由真實新聞事件啟發的電影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熱鬧與新鮮似乎充斥著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但是對兩個初來乍到的女孩而言,這裡卻沒有顯得足夠友好。她們站在街頭,不論神情抑或身影,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Kelly體貼的向她表示,因為涉及隱私,所以只需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來回答即可。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每個人的從不 很少 有時 總是。都是一個故事。
    片名很奇特 在人人的推薦列表中 它打著女性的標籤開頭 中間 結尾都很平淡 中間環節才知是與墮胎有關 但是是反墮胎嘛 我不禁問自己仔細想來 影片的開頭也是很有意味 女主在學校舞臺上獨自一人唱著像是自己原創的歌兒 主題關乎無論男人做了什麼 女人因為愛他 都會折服於他的魅力之下 間隙 本就獨唱安靜的環境 臺下的一句蕩婦 更顯安靜與詭異 她對此反應 沉默 繼續歌唱想起 所說 從不期待 很少反抗 有時落淚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直面女性困境,兩個女孩的成長故事
    而影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故事靈感正是來源於此。影片講述的是17歲未婚懷孕女孩奧頓,在表妹史凱樂陪同下,從賓州小鎮到紐約大都會尋求墮胎的心路旅程。關於未成年少女和少年出現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不過我還是覺得敢於直接面對,比逃避好。
  • 教育缺失痛苦根源——《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最終獲得場刊最高評分,拿到金熊獎提名獎和銀熊獎評審團大獎。《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每個人都知道要自愛,但如果沒有人告訴你什麼是對錯,如何做到自愛呢。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女生和男生都要好好看的一部電影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是愛情的苦澀,是成長的痛苦,看了讓人心裡很難過。村上春樹曾經說過:不管是否純潔,都要認真投入到愛中去,對於將來這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但是電影裡這種沉痛的經歷,能給人留下什麼美好回憶呢。有家庭原因,孩子青春煩惱期,表現的再不討喜,父母也要保持足夠的耐心,給予到位的關懷。特別是做母親的,要對女孩這方面格外多個心眼。
  • 致女孩:從不獨行,很少落淚,有時勇敢,總是被愛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82年生的金智英》以及《婚姻生活》曾激起廣泛討論;2月法國凱撒獎將最佳導演獎項頒發給強姦未成年的大導演波蘭斯基時,《燃燒女子的肖像》主演阿黛拉·哈內爾憤然離席讓性別議題再次成為關注目光;再到今天要講述的這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 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或許很多人關注這部片子是因為去年柏林電影節上,流傳的女配角塔莉婭.萊德美豔動人的採訪照片,也或許是被這個看似詩意的電影名吸引,但當你真正進入這部電影時,就會打消之前所有的幻想。有種電影沒有酷炫的鏡頭,沒有頂級流量明星,沒有曲折離奇的劇情,但它依舊足夠迷人。只因它的「真實」,真實的魅力和力量是無窮的。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輕鬆,很少快樂,有時煩惱,總是痛苦
    殘酷和真實的女性世界,女性視角非常棒,只有女性能這樣拍,女性視角不只是細膩,更是尊重、理解、謙卑,讓觀眾沉浸在主人公的世界,而不是嘲諷、批判、指責。視聽語言非常棒,劇作也是,看似瑣碎,實則真實、壓抑、痛苦。深深懂得。從不輕鬆,很少快樂,有時煩惱,總是痛苦。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裂痕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普通百姓在監獄要塞的殘忍環境中倖存了下來,提供了修復受教育階層和普通百姓之間那道互相恐懼、互相敵視的裂痕,他認識到所有的人都是精神上平等的人,就算是流放西伯利亞的罪人也內心渴望救贖。就像旁人無法理解失足少女的處境,兩者之間產生互相蔑視的裂痕,明白「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大概是形成精神上平等的基礎,幫助她們獲得救贖。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無人問津的傷口
    在許多問卷調查中,經常會出現4個選項: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這是某種行為的頻率或是某種情形的程度,而此片中,這4個選項則是指女孩所遭受的暴力程度。這樣嚴重可怕的暴力,就隱藏在如此輕鬆冷漠的調查問卷中。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抱怨,很少反抗,有時妥協,總是習慣
    Never(從不) B .Rarely(很少)C. Sometimes(有時) D. Always (總是)這是我們上學時期在考卷上常常面臨的選項,如果這個選項匹配你的人生,你會給出怎樣的答案。這個答案是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兩個花季少女給出的答案。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少女墮胎」,誰之羞恥?
    所有的異性都是帶有「敵意」的。 02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開場是學校的一場演出,奧秋的節目是吉他彈唱。同時,為了保護她的隱私,醫生建議回答可以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來概括。 醫生:過去一年裡,你的性伴侶拒絕戴保險套。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奧秋低下頭,呃,有時。
  • 《從不 很少 有時 總是》:少女 紐約 流浪 秘密
    電影《從不  很少 有時 總是》官方海報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從不懷疑,很少祈禱,有時順利,總是成長
    但現在我有所改觀,也許在社會整體上來說是這樣的,不同的社會塑造的必是不同的一代人,但是細化到每個個體,也許我們都是一樣的,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不是那麼順利。我們生長在中國,所以我們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同樣的,他們生長在美國,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不想成為母親,請大聲說不!
    我不宣揚女權主義,我希望是保有人權,能互相尊重作為一個人的權利,那些你不會對你母親和女兒做的事情,請不要對任何一位女性去做;你不希望別的男性對自己的母親妻子女兒去做的事情,請你自己也不要這樣去做。,很少,有時,總是」,這部電影的對白真的很少,但是醫生與小秋之間的對話都一一被詳細的記錄下來,你在無意識的回答姓名年齡出生,你的病史家庭病史是否過敏等等基本資料後,突然被問相對「隱私」問題時,你的神經突然一緊,接著那些不為人知的畫面從腦海裡閃過,甚至來不及編個謊言騙自己,戰戰兢兢的回答,自己竟然長期的在經歷著「很少,有時,總是」,來不及掩飾眼淚就洩露了秘密。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殘酷青春,一種關注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這部由四個程度副詞並列堆砌成電影名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一時間很難讓人記住,亦有擺弄文字之嫌,觀影后卻又不得不承認,直白有力即如此。直白,是因為這四個詞是全片中女主重複率最高的詞語組合序列。有力,是因為每選擇使用一個詞就是一種程度,而每一種程度之後,都會讓人對位她人生的轉折點。
  •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深焦圓桌談
    2miao:大家好,感謝三位嘉賓來參加這次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圓桌。,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劇照2miao: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