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北京市總工會就與中央美術學院合作開展勞模主題藝術創作活動。活動以首都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先進事跡為創作題材,用藝術記錄當代勞模的風採。
2020年勞模寫生展即將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展。今天,小午帶您走進中央美術學院部分藝術家的工作室,聽他們講述用藝術向勞模致敬的故事。
要畫出勞模的精氣神
作為一名畫家,我非常願意為勞模畫像。通過我的作品去表現他們的精神狀態,讓更多人受到勞模精神的鼓舞,這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同時,我覺得這也是畫家用畫筆與時代對話的一種方式,通過畫筆為勞模畫像,也是在為時代造像。
——夏理斌
▲夏理斌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博士
夏理斌是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博士。他先後師從靳尚誼、孫為民、楊飛雲、朝戈、胡建成、張元等美術界名教授,作品具備了學院派的紮實功底和嚴謹的藝術風格,被學術界譽為年青一代「學院派的典型代表」。夏理斌此次負責為新當選的全國勞模劉奎生畫像,這已經是他第四次參加為勞模畫像的工作了。雖說在畫畫上屬於實力派,但是在為勞模畫像這件事上,他卻不敢有絲毫地鬆懈。
為勞模劉奎生畫肖像前期,夏理斌搜集了大量的資料。他了解到,劉奎生是一名優秀的首都建設者,從事建築行業22年,從一名基層的技術員,逐步成長為全能型管理者。今年年初疫情突發,劉奎生在除夕之夜出徵小湯山醫院,鏖戰46天,圓滿完成抗疫建設任務。
▲夏理斌為勞模劉奎生創作的作品
結合人物的職業特徵,夏理斌完成了劉奎生的畫像。畫面構圖以工地為背景,通過人物的表情和服飾畫面表現勞模劉奎生的性格特徵、工作特點和精神面貌,展現其忠誠實幹、不畏困難、勇於擔當詮釋先鋒本色。
著力刻畫出勞模的質樸美
一個時代總要有一些記錄,記錄下千千萬萬勞動者真實的狀態,他們質樸、純真的美,匯集在一起正反映了當下這個時代精神。
——劉麗萍
▲劉麗萍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此次是劉麗萍第二次參與「為勞模寫生」活動了,第一次時,她的作品以為城市保障奉獻的普通勞動者為切入視角,生動刻畫了地下500米作業場景中地鐵建設工人的勞動瞬間,引起觀展者的共鳴。
此番,劉麗萍教授負責為全國勞動模範孫詩兵創作。因為疫情原因,沒法進行現場寫生,劉麗萍只能通過勞模的資料進行藝術創作。孫詩兵作為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得者,開發出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液晶顯示玻璃基板化學組成,其成果打破了國外技術和市場壟斷,提升了我國在高技術領域核心競爭力。
▲劉麗萍為勞模孫詩兵創作的作品
了解到孫詩兵的成就後,劉麗萍備受鼓舞,她覺得水彩畫可以表現出勞模樸質的美。同時,為了體現孫教授的個人特點,她選擇了孫詩兵做實驗的瞬間進行創作。為了完美展現出勞模風採,劉麗萍前後畫了3稿,並先後嘗試用傳統繪畫材料和新型繪畫材料進行對比創作。
劉麗萍認為,參與到為勞模造像活動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向勞模學習的過程。同時,她表示,藝術家有記錄時代的責任,她非常願意參與此類有意義的藝術活動,為藝術、為國家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新時代勞模的進取精神讓我感動」
作為90後,能有機會為勞模畫像,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新時代勞模身上那種拼搏精神、奉獻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傳承!
——王希民
▲王希民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
出生於1992年的王希民,幾年前曾參與了在太廟為勞模畫像的活動,有過一次與勞模的接觸機會,這次為全國勞動模範、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畫像,對於王希民來說,是與勞模近距離的一次接觸,一次心靈的對話。
因為疫情緣故,王希民並沒有見到夏華本人,只能藉助照片和資料來了解她的事跡。夏華作為全國勞動模範,帶領繡娘傳承創新了中國的民族工藝,為貧困山區上萬名繡娘提供就業機會,多年來積極投身社會慈善事業和各項公益活動,疫情期間,更是積極發揮勞模作用,帶頭捐款捐物。
▲王希民為勞模夏華創作的作品
為勞模畫像的時間只有十餘天,王希民嘗試了不同場景化的表達:比如夏華帶領繡娘走出國門、夏華參與創新扶貧活動……後來他發現,單一的場景化表達很難呈現人物的精神內核,於是他採用了最簡約的方式,以藏藍色服飾為背景色,在刻畫勞模時,著力體現她致力於推廣東方之美的含蓄、典雅,同時又把她的自信、開朗呈現出來。最終,整幅畫像裡的夏華,既有東方女性的婉約典雅,又透露著知性、幹練和積極的進取精神。
為勞模塑像是件光榮的事兒
能參與這樣的創作活動,我感到很光榮。勞模真的非常了不起,能為勞模塑像,是件光榮的事兒。
——夏理佳
▲夏理佳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
夏理佳並不是第一次為勞模塑像。早在讀研究生時,他就參與了勞動人民文化宮組織的為勞模塑像活動。那時,他還是學生,跟著導師一起與勞模面對麵塑像,如今夏理佳已經是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師了,也開始帶學生,同時博士在讀。
夏理佳今年創作的勞模是都一處燒麥技藝的傳承人吳華俠和北京飯店的廚師劉忠。雕塑講究先做「小稿」,在小稿的基礎之上進行調整,最終固定形象。業務熟練的夏理佳,僅僅用了2個小時,就完成了20釐米高的第一稿。由於時間緊迫,來不及做中稿,這次由小稿直接轉入大稿創作。1.1米高、七八十釐米寬的雕塑,夏理佳一邊創作,一邊進行細節處理。那段時間,每當給學生上完課,他都會到學校的雕塑室,站在梯子上,聚精會神投入到創作中。
▲夏理佳為劉忠、吳華俠創作的雕像
夏理佳對這些餐飲界勞模有獨到的理解,廚師對烹飪的熱愛,與一般人做飯不同,那是一種超於常人的熱愛,對自己的作品視如珍寶,比普通的東西更珍貴,於是,他將捧著自己「作品」的兩位勞模,對於職業的熱愛,和情緒的滿足、欣喜,全部表現出來。最終,兩尊大小一致的雕塑栩栩如生呈現在眼前。
為勞模造像詮釋勞動美
謳歌勞模先進人物是我們美術工作者的職責,我會繼續用畫筆傳承接力為勞模造像,為中國的發展、人民的風貌、時代的精神存形立像。在做好本職教學工作的同時,創作出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藝術精品,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
——焦洋
▲焦洋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師
焦洋1982年出生於天津,200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獲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在創作中國畫《勞模代康偉》的過程中,焦洋首先搜集學習了代康偉的先進事跡。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她採用中國畫的繪畫形式,以工筆重彩的手法,應物以形、隨類賦彩,描繪人物形象,表現勞模的精神風貌。
▲焦洋創作的勞模代康偉畫像
她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有深刻的思考體會。她用傳統「寫真」的方式表現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既要把握住人物形象,又要把握住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和榜樣力量,彰顯新時代勞動模範形象的風採。
在刻畫人物形象時,更進一步發掘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來表現新時代青年知識女性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風採。將勞模代康偉「青年榜樣,時代楷模」的風範描繪出來,用作品感召青年人。
為勞模造像,向勞模致敬
勞模是各行各業的精英,通過為勞模寫生、造像這樣的活動向勞模致敬,表達對勞動的尊重,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
——嶽潔瓊
▲嶽潔瓊 中央美術學院協同創新辦公室主任(左二)
北京市總工會與中央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為勞模造像」活動始於2015年,至今已經舉辦了4屆,即將舉辦的是第5屆展覽。回想起首屆「勞模風採」展覽籌辦時,百位藝術家為百位勞模造像的場景,嶽潔瓊記憶猶新。
今年,主辦方沒有組織大規模的現場創作,而是邀約幾位勞模代表到美院天光教室與藝術家們進行交流和現場寫生創作。「能夠參加為勞模畫像、造像是師生藝術家的一種榮耀。」嶽潔瓊說。參加現場寫生的藝術家都是經過團隊再三斟酌後推薦的,有中國畫學院的教師廖勤、壁畫系博士生李翔、版畫系本科生盧標等,這些藝術家表示對能夠與勞模本人見面、近距離交流,非常期待。
嶽潔瓊認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需要藝術家弘揚的時代精神。我們應該通過各種形式,讓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身邊楷模的奮鬥故事,激勵大家投身到行業建設中去。」因此,本次主題創作的藝術品中,有形象立體且厚重的雕塑作品,也有色彩豐富且細膩的寫實油畫,還包括筆墨精煉且生動的水墨國畫,還有語言樸素且傳神的木質版畫、材料新穎且奪目的綜合材料繪畫、造型巧妙且質樸的剪紙藝術等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每一個作品都在表達藝術家對勞模精神的深深敬意。
溫馨提示
想欣賞更多勞模寫生展作品,請下載「北京工人」APP-點擊「勞模」欄目-在「勞模寫生展」專題中查看。
來源:勞動者周末
原標題:《勞模是什麼樣子的?藝術家的答案就在他們手中!》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