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上海被稱為「魔都」,好像一直都不知道準確的答案。
一種說法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作家村松梢風根據在上海租界內外的見聞,出版見聞錄《魔都》,這也是「魔都」一詞首次在歷史中出現。
我自己沒有看過這本書,但是裡面大致描述的是在那個年代作者上海及周邊地區的遊歷見聞。他認為當時的上海由於租界與縣城的互相滲透互相衝突,形成了種種奇特的現象,這使它具有了有別於其他城市的「魔性」, 故稱之為「魔都」。
另一種說法是受動漫界的影響,90年代有部經典動畫片《中華小當家》中廣泛使用了帝都北京,魔都上海的說法。當時的動漫愛好者們在成為新生代網絡社會文化的主要傳播力量的進程中,一定程度上地推廣了「魔都·上海」這樣一個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詞彙。
上面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感覺說服力不是很夠,因為畢竟《魔都》這本書年代久遠,這種叫法自然也不太可能從那個時間段流傳到現在,為什麼這幾年突然就火了哪?
我覺得比較有可能的一種說法是魔都這種稱謂起源於《魔都》這本書,因為是日本人寫的,所以在日本國內可能有一定得傳播,然後通過日本的動漫把魔都的叫法再傳入國內,而今年來因為網絡語得大行其道,可能就突然深入人心了吧?
上海為什麼被稱為魔都,我想可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是魔都這個稱呼對於上海這座城市來說確最為貼切。
從「魔」這次字引申開來的意思有摩登、魔幻和魔力。
為什麼上海是摩登的城市,這個最好理解,自古以來,上海就是摩登的代名詞。
百年前,上海就號稱「東方巴黎」,法國梧桐鋪滿街道,洋房別墅綽約生姿,那時的上海是個不夜城,「酒不醉人人自醉」。
而如今,上海更是領跑中國的國際化大都會:美食、建築、潮流.沒有什麼新鮮事你能在世界其他大城市看到而在上海看不到;公館、弄堂、東方明珠.你能在上海看到的在世界其他大城市未必看得到。
為什麼是魔幻的城市,因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上海的經濟高速增長,就說整個上海灘,日日夜夜奮鬥,第二天睡醒睜開眼睛,可能就和前一天看到的事物不一樣了。上海除了高樓大廈,還有老舊的弄堂;除了閃爍的霓虹,還有安靜的小巷。這裡中外文化的融合,歷史和現代的碰撞,到處都充滿著魔幻的味道。
當你站在外灘扶著欄杆的時候,你看到對面東方明珠帶領群樓盛景,奢侈,高端,它的繁華程度深深的吸引著你,就像有一種魔力一樣,使你不想離開,我也要闖蕩上海灘,將來混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魔都上海充滿了機遇、充滿了夢想,海納百川,每年有無數全國各地的人們趕往上海挑戰自己的夢想,有的人離開了,有的人還在追逐,也有人已經成功了。魔都對大部分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有夢想,努力,勤奮,就會有好的機遇帶給你,在上海實現你的人生巔峰。
所以我認為現在人們把上海稱為魔都,更多的取「魔力之都」的意思,一個讓人著魔的城市。
廣州雖然和上海一樣同為一線城市,但是廣州卻沒有被稱為魔都,而在一些文章裡卻被人稱為妖都,我想主要原因是和上海的摩登相比,廣州給人感覺更接地氣,更市井。
上海的國際化程度很高,是曾經的十裡洋場,有國際範;而廣州雖然也是一線大城市,但是國際化程度相對落後。上海可以稱為國際化大都市,但是廣州可能還差點意思。例如世界五百強公司大部分都會把公司總部放在上海,而放在廣州的相對較少。
上海是中國的金融和經濟中心,有中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有中國最大的物流港口,有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鋼鐵製造企業等等,是中國第一第二產業的集群地。而廣州是「千年商都」,聚焦於第三產業多過去第一第二產業,小商業小企業更多於上海,從GDP的角度也能看出差距。
所以當上海人在大飯店喝著咖啡,吃著蛋糕的時候,廣州人更多願意在大排檔擼著袖子、卷著褲管吃個宵夜,喝個小酒,感受那份煙火氣。
我是嘻嘻老爹的雙城故事,喜歡我請關注我,歡迎評論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