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殺人遊戲:50人僅1人生還 | 死亡,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2021-02-08 中科院物理所

作者 | 時差大叔

本文轉載自壹心理旗下公眾號:心理0時差(ID:PsyTime)

以下情節來自《生存迴圈》,重度劇透!

 01 

在一個漆黑的神秘空間,50 個人正漸漸甦醒。

他們環顧四周,發現彼此互不相識。

這些人還沒來得及搭訕,突然房間裡發出 「嗶」 的電流聲,緊接著每個人站立的位置都被劃出了一個紅色的圓圈,把 50 雙腳死死地框定。

有個姑娘試圖走出紅圈,她剛一抬腳,房間裡就響起警報聲,她本能地縮了回去。

姑娘又伸手試圖觸碰她身旁的人,結果臂膀剛超出紅圈的範圍,又是一聲警報,給她嚇壞了。

另一個小哥膽子稍大一些,他不顧警報,一腳踏出了紅圈。「噼啪」 一聲響,房間中央的神秘裝置應聲啟動,瞬間一道脈衝電流閃電般擊中了他,小哥當場一命嗚呼,屍體更是被地板上的牽引裝置吸出了房外,消失殆盡。

—— 原來,不服從遊戲規則,是會喪命的。

50 - 1,現在還剩 49 位玩家。

是的,這是一個真實版生存遊戲,而為了生存,就必須殺死在場的其他人。

而遊戲規則,更是讓這個求生之戰,變成了狼人殺:每位玩家都能為在場的任一人,投一張 「死亡票」。

只要抬起手來,地板上的箭頭就會跟隨手指的方向移動,讓玩家輕鬆鎖定自己想要投死的對象。

這個遊戲的保密機制也做得很是 「貼心」。每個玩家的投票選擇,只有 ta 自己能看到,這為撒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遊戲系統會自動計時,每過兩分鐘,電流就會擊殺得票最高的那個人。

一開始,大家都很友善,想盡辦法保全所有人。

他們提議:誰都不要投票,自動棄權。

結果時間一到,遊戲隨機選定了一個玩家,送上西天。

他們又想:大家都投給已經死了的人。

結果兩分鐘一到,遊戲硬是在存活的人中又隨機選出一個,送回了老家。

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焦灼。

誰想活下去,就必定要讓另一個人犧牲。

問題是:怎樣才能說服大家,不投自己、去投別人呢?

既要理由充分,又不能顯得自私,否則自己會直接變成大家票選的對象。難啊。

死亡面前,一場人性的終極拷問,已悄然拉開序幕。

 02 

在場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上到七八十歲的老頭,下到花季少女、和孕婦腹中的胎兒。

他們也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西裝革履到街頭混混,從白人到黑人到黃種人,從穆斯林到基督徒到無神論者……

簡直是全世界全人類的縮影。

想在兩分鐘倒計時結束前商量出一個公認的投票策略,實在困難。

眼看著秒表滴答滴答,一位小夥子站了出來:

「我提議,大家把票投給在場的老人,因為他們年事已高,本來存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就比我們少,所以年輕人更有活下去的資格,因為年輕人的未來還很長。」

大家默認了小夥子的說法,從看起來年紀最大的老爺爺開始,接著是老奶奶,再接著又是一個老爺爺……

就這樣,幾位老人相繼被投死。

下一個該輪到誰呢?小夥子瞄準了一位戴著帽子的阿姨。

阿姨說:「我只有 52 歲,我顯老是因為我得過乳腺癌。」

小夥子二話不說:「你得這種病,早晚都得死。」

我剛才說什麼來著?

誰都想活下去,但你如果把這種自私暴露得太顯眼,就會立馬變成大家攻擊的目標。

果不其然,小夥子剛才的話引起眾怒,大家果斷都投給了他。

一道閃電,小夥子應聲倒地。

這個集體好不容易有個 「意見領袖」,現在領袖死了,現場的秩序要如何維持呢?下一輪投票,會按什麼規則執行呢?

大家自然而然把眼神都聚焦在了那位乳腺癌患者身上。

感受到了壓力的她,開口提議:

「我們不如都介紹一下自己,說不定我們能找到彼此之間的一些關聯,由此就能推斷出逃脫之法。」

一位綠衣服的小姐姐很是 nice,她答應介紹自己。

結果剛開口沒幾秒,臨近兩分鐘的倒數讀秒就啟動了,眾人一時之間找不到投票對象,就索性…… 投死了綠衣小姐姐。

這下好了,沒人敢再吱聲。

不過剛才那位帽子阿姨的話還是激發了大家的靈感,有些眼尖的人開始指手畫腳:

「我認得這個女人!她背著老公和鄰居搞過外遇!」

—— 於是那個 「搞外遇的」 被投死了。

「這個小混混一看就是個黑手黨!」

—— 於是那個穿著黑背心、胳膊上布滿紋身的大漢,被投死了。

「我認得這個白人,他一直歧視黑人!」

「啊啊還有這個人,他歧視同性戀!」

—— 於是又有兩個 「歧視少數群體」 的人被投死了。

外遇、地下黨、歧視…… 只要是能證明 「這個人有道德問題」 的瑕疵,只要能引導眾人把矛頭指向他們,自己就安全了,因為誰都會默許:

那些道德有問題、靈魂有汙點的人,生命的價值比我們在場的人更低。

此時突然一個男人指著身旁的女人向大家求情:「這是我妻子,我很愛她,求大家不要投給她,要投就先投我吧。」

才看過那麼多 「道德淪喪的敗類」,現在突然出現那麼一個深情款款的男子,大家怎麼忍心投他們。

於是夫妻二人暫時安全,但倒計時不會因為這段溫情停止。

這時有位美國大兵站了出來:

「我們還有一個方法沒試!大家都把自己的票投給自己右邊的人,這樣大家都平票,說不定大家都能活著。」

眾人表示同意,但突然一個黑衣男子大喊:

「我對面那個鬍子男,我看到他的手勢,他突然臨時改票了!他是我們所有人的叛徒!」

你應該猜到了,這個鬍子男立馬就被大家投死了。

黑衣男接著說:「在場年紀最小的小女孩,和懷有身孕的婦人,最有活下去的資格,請大家不要投他們」。

大家都默默點頭。然而這句話不僅救下了小女孩和孕婦,更讓黑衣男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沒人能想出什麼理由號召大家去投給黑衣男。

倒計時依然在繼續,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突然一個男人高喊:「我覺得每個人都有活下去的權利!憑什麼每次出現災害,婦女和兒童就一定要先跑?我們男人的生命,就不如她們值錢嗎?」

呃…… sorry man,在這種時候居然敢政治不正確?馬上投死你!

現場一時陷入慌亂,沒人維持秩序,大家在恐慌和凌亂之中,開啟了互相攻擊模式。

有意思的是,剛才還恩恩愛愛要為彼此獻身的夫妻,這時候也大吵大鬧了起來。

眾人一聽:額,原來根本就是為了博取同情而假裝的!這倆人什麼關係也沒有!

於是,騙子男女也被相繼投死。

剛才提議保護孕婦和小女孩的黑衣男,眼看大家還是會一致痛恨道德敗壞的人,趕緊站回了自己的道德制高點,憑藉自身出色的演講能力和情緒感染力,硬是說服在場的各位投死其他人,甚至有人受到 「感化」,自行走出紅圈,選擇自盡。

終於,遊戲進行到了最後,只剩黑衣男、小女孩、和孕婦。

倒計時還在繼續。很顯然,這個遊戲的設置,只允許最後有一個贏家。

黑衣男對小女孩說:「你看,我們三個,只有一人能活。但如果孕婦阿姨活了下來,我們就等於救活了兩條命,你看她肚子裡的孩子就快出生了。」

黑衣男說服了小女孩,他們約定,一起數 「一、二、三」,然後共同踏出紅圈、慷慨赴死。

結果就在小女孩剛踏出紅圈被電擊的一剎那,黑衣男抬起手來,把票投給了孕婦。

小女孩被電死,孕婦被投死。

而那個從道德制高點,站到了生命制高點的黑衣男,笑著活到了最後,成了唯一的贏家。

這樣的結局,你猜到了嗎?

如果是你在現場,你的做法,會不會和其中的某人不一樣?

最終的結局,是否也會有所改變?

 03 

上面這個故事,出自電影《生存迴圈 Circle》。

這個故事,即便是真人版的,但畢竟也是虛構出的情節,這你肯定知道。

而電影情節的虛構絲毫不妨礙它打動人,正因為這背後透露出的 —— 人性。

我們總說:人這一輩子,出身也許不同,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可今天這個故事顛覆了我們的認知:死亡面前,也毫無平等可言。

但大叔想告訴你:這個故事背後透露出的心理學原理,對每個人都同樣公平。

首先我想說的是: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 四個字,你肯定熟悉。

但你知道嗎:「從眾」 的 「從」 字,

不僅有 「在大街上看到一大群人抬頭看天、於是也加入他們一起抬頭看天、即便睜大了雙眼也看不到什麼特別的」 那種 「跟從」,

更有在面對大眾的壓力,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和大家保持一致、從而保護自己的 「服從」、甚至是 「屈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 所羅門·阿希 Soloman Asch 做過一項實驗:

他邀請了 50 名大學生參加一場 「視覺測試」。

他把每個參與者 「隨機與 7 個其他參與者配對」 —— 假的!這 7 個人其實是 Asch 請來的群眾演員。

Asch 「視覺測試」 現場

長桌前的研究人員正在展示下面這張視覺測試圖:

那名真正的參與者坐在桌子的尾端,這是 Asch 設計的順序:在那 7 個群眾演員先回答完之後,真正的參與者才能給出答案。

來看看這個假惺惺的視覺測試題:只要你視力沒問題,誰都知道正確答案是 「黑線 B 和藍線 X 長度最相近」。

Asch 耍的花招是,讓前 7 個演員故意都輪流報出同樣的錯誤答案:「C 和 X 長度最接近!」

你猜,最後那位真正的參與者,會報出明顯的正確答案 「B」,還是服從大多數人的錯誤答案 「C」?

實驗結果顯示:

三分之一(32%)的實驗參與者屬於標準的從眾人群,即便那 7 位演員給出的答案錯得那麼明顯那麼離譜,都還是給出了和他們一樣的錯誤答案。

誒喲喂呀,你們都幫幫忙好吧?好歹你們也是哥倫比亞的高材生啊!!

那些真正從頭到尾清醒、從沒錯誤從眾過一次的參與者,只有 25%;剩下 75% 的人,多多少少都至少錯誤地 「跟風」 過一次。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換做是屏幕前的你,去參加 Asch 的實驗,你會是那清醒的四分之一嗎?

如果換做是你在《生存迴圈》的遊戲現場,當第一個小夥子提議要 「投死老人」 的時候,你會站出來說 「不」 嗎?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那個小夥子說什麼 「老人應該先死,因為他們反正能活的時間比我們年輕人少」,這個時間算術上還算通順的論點,本身未必是正確的。

但在現場,一旦框定了 「老人」 這個群體,老人這個少數,就和剩下比他們年輕的人,被區分了開了陣營。

而在兩分鐘極短的時間限制內,從眾效應的集體無意識決定了:那些不聽從這個 「少數服從多數」 的人,會瞬間成為 「被孤立的少數」,自然而然成為大家無暇再另做思考的攻擊對象。

然而,隨著老人人數的消減,很快 「多數」 和 「少數」 的平衡發生了動搖。

沒能找到全新平衡點的那位小夥子,很快也就成了眾矢之的。

而最後那個黑衣男之所以能站上道德的制高點,一笑笑到最後,是因為他把少數和多數進行了置換:

需要保護的小女孩和孕婦,是不可動搖的 「少數人」;

其他命不如「少數群體金貴」所以總要死的,是可以被輪番投死的 「多數人」。

站上這個制高點之後,其他人都得死,只是先後的問題。

除非有人能站出來,不僅反對黑衣男,還要能讓自己的反對,心悅誠服地徵服每個人。

—— 既然做不到,那就要麼互相攻擊,要麼互相欺瞞,結局就是一一喪命。

哪怕就這樣死了,死的時候也不是大家眼中的蠢貨和異類 —— 這樣的死,也還不算太慘吧?

 04 

再來看回那個 「道德模範」 黑衣男。

他口口聲聲要保護孕婦和小女孩,好一個婦女之友!

可如此想要保護女人的他,怎麼最後反而成了利用女人、保護自己的渣男呢?

心理學家告訴你:恐怕所有的渣男都是如此,不用大驚小怪。

心理學上有個很年輕的派別:性別心理學 Gender Psychology。

性別心理學家一開始在研究性別歧視的時候,把這個世界對女性的偏見分為兩種:

Hostile Sexism 敵意型性別偏見,以及

Benevolent Sexism 善意型性別偏見

什麼意思呢?

敵意型是明目張胆地說 「女人活該工資比我們男人低,學歷比我們低,社會地位和待遇比我們低」。

善意型是說 「女人需要被特別照顧,我們男人就應該為女性開門、提東西、保護她們」。

西方社會傳遍全球的 「lady first 女士優先」 這種紳士風範,就是後者的所謂善意型的男人了。

心理學家拿著偏見問卷給不同的男人做,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這兩型偏見其實是一回事嘛!(給專業讀者:HS 和 BS 顯著高度正相關)

對女性帶有越強敵意的人,善意的表現也就越多;對女性帶有善意偏見的人,敵意的言行也不少;只是 —— 善意和敵意,在不同的環境下,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現罷了。

這說明,這兩個類型的偏見,除了在言行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現,但內心其實想法是一樣的:

女性比男性弱,需要被照顧 —— 或者 —— 不如男性。

我不知道那個黑衣男在生命中是否有對其他女性透露出 「善意型」 的偏見,但在死亡面前,對善意的利用和演繹,讓他的敵意得到了完美釋放。

是啊,都在和自己爭奪生存權了,不是敵人,還是什麼呢?

順帶一提:性別心理學家現在普遍認為,真正的 「零歧視」,是不因為對方的性別,就給對方貼上預設的標籤。

女性同樣可以很強大,在對方不需要幫助的時候多管閒事,也一樣是不尊重。男性也可以柔弱,因為一個人是男性所以禁止對方哭泣、表達細膩的情緒,可能催生負能量甚至心理疾病。

 05 

說回這部電影。我在看的時候,一直在反覆問自己:

如果換作是我在現場,會怎樣選擇?

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我對電影中很多角色提出的 「道德標準」 都看不順眼。

就比如上面的 「老人最該先死,因為他們時間不多了」。一個人生命的價值,是看 ta 還剩下幾年生命,還是應該看 ta 過去已經為這個世界作出了多少貢獻?

還有 「那個女人有了外遇所以該死」,誰知道她的老公是否也絕對清白?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就不想想會不會兩個人都有問題?

還有那些說什麼 「歧視少數人種」 的都該死,額,你們自己就是傲慢與偏見的代表人物,心裡都沒點 A B C D 數的嗎?

誒,我有點激動了。平靜一下。

我們上面也分析到了,在那樣時間有限、分分秒秒都生死攸關的瞬間,任何 「道德標準」 都會變成 「道德綁架」。被恐懼和無助佔據的頭腦,是很難維持理性思考的。

道德標準是個和成長經歷、社會背景都掛鈎的東西。一件在我眼裡道德的事情,到了你眼裡也許就很齷齪。

心理學家研究人們心中那把道德標尺,其實也已經有時日了。

作為本文的最後一個心理小分享,大叔不再讓你做 「換了你會投死誰」 這樣的難題了,我們做個情景小遊戲。

請仔細閱讀以下故事片段:

H 先生的妻子因病而瀕臨死亡。有一種特殊藥劑能治癒她,由某藥劑師配製。然而,這種藥不僅製作費用昂貴,售價更是成本價的 10 倍 —— 成本 200 元,但售價高達 2000 元。H 四處借錢,但只借到了 1000 元,這才是藥價的一半。H 只好去懇求藥劑師,表明他的妻子已生命垂危,是否能便宜一點,或者先付一部分,剩下的錢日後再補上。但藥劑師卻表示:「不行,我發明了這種藥,我要用它來賺錢。」H 絕望了,於是他私自闖入了藥店,為妻子偷來了這款藥物。

看完了嗎?OK,請問:

你認為,H 先生應該去偷這種藥嗎?為什麼?請選出和你的心聲,最為匹配的那一個選項。

上面這個道德困境,由發展心理學家 勞倫斯·科爾伯格 Lawrence Kohlberg 撰寫。

科爾伯格稱之為 「道德困境」,因為這必定是左右兩難的選擇。

上面的 12 個選項中,每 2 個為一組,對應「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Kohberg's Stage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中的一個階段。

H 先生該不該去偷?這是次要的,也沒有所謂的 「正確答案」。重要的是:你作出選擇的原因。

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我們這一生的道德發展可以分為以下 6 個階段:

Stage 1. 服從、規避懲罰

Obidience & Punishment Avoidance

2-3 歲 — 5-6 歲左右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1 或 7

這個階段的孩子做事,要麼是為了避免受到懲罰,要麼是對權威人士的服從(比如自己的父母)。

Stage 2. 自身利益

Self-Interest

5 歲 — 7 歲左右(有些孩子會到 9 歲)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2 或 8

這是個 「自私自利」 的階段,孩子開始了解到,自己的行為如果正確,是可以為自己贏得獎勵的。

Stage 3. 好孩子般的遵從

The "Good Boy/Girl" Conformity

7 歲 — 12 歲左右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3 或 9

到了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會根據自己所屬群體的期待和要求,來校準自己的言行。

Stage 4. 法律與秩序

Law & Order

10-15 歲開始 — 成年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4 或 10

這是 「遵從」 的下一個階段:青少年開始認識到,自己不能只按照自己所屬的群體規則來校準自己的言行,還應該遵從法律和社會秩序。

Stage 5. 人權與社會契約

Human Rights & Social Contract

最早 12 歲開始 — 成年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5 或 11

這個階段的人,會覺得自己和周圍每個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一種 「合約」。這是我們自主選擇走進的一種 「契約關係」,前提是這段關係裡的人都認同:這些約定的存在,對大家都有好處。

Stage 6. 普世的倫理原則

Universal Human Ethics

成年階段

對應上一題的選項是:6 或 12

成功達到這個階段的人,大概就是所謂 「博愛」 的典範。在他們的道德準則中,所謂的 「好」與「壞」,由通用於全世界和全人類的普世價值來衡量。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雖然也承認法律法規的重要性,但當內心認同的普世道德和價值觀和法律相背,他們會選擇前者,哪怕這意味著自己可能會變成個 「違法罪犯」。

還記得另一部電影《奇蹟男孩(Wonder)》中,主人公小男孩奧吉所在學校的老師,曾在黑板上寫下這麼一句箴言:

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

—— 當你有機會在正確和善良之間做選擇時,請選擇善良。

雖然《奇蹟男孩》這電影中的故事,也同樣是虛構的,而且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要這些小小的孩子加速進入道德發展的第 6 階段也不切實際,但這部電影之所以讓大人和小孩都紅了眼眶,我想這就是第 6 階段所謂的 「普世價值」:

一種全球通行、你我都能感知到的大愛和溫暖。

科爾伯格說:能達到最高階段的人,不到四分之一。

四分之一 —— 這個概率怎麼聽起來那麼耳熟呢?哦對了,阿希教授發現的,能克服從眾心理的人,也只佔這個比率。

真是個微妙的巧合。

你選擇的是什麼呢?願意的話,可以來文末評論區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叔自暴一下:我選的是 5 號,嗯。)

 寫在最後 

在《生存迴圈》的末尾,電影還留了一手。

成功 「戰勝」 所有人的黑衣男,最終被放出了那間死亡房間,逃出生天。

然而他發現,自己的家園早已被一個神秘的種族佔領了。每天每夜,都會有 50 個人被隨機選中,擊暈,然後送進那個同樣的房間,再經歷一次同樣的 「生存遊戲」。

這也就意味著,總有一天,黑衣男會再次面臨同樣的困境。

好一個《生存迴圈》,果然是個圓圈啊。

電影留給我們的思考是無限的,這裡面許多問題都是人性的究極拷問,我們也許都沒有答案。

但能對這一切提出問題、也多加思考,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畢竟我們的生活,即使沒有電影劇情那樣狗血,也需要我們帶著智慧和勇氣,去面對呢。

也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你一些知識和力量,讓你在面對這些大問題時,也能從容地說:「哪怕你是無解的,我也能自由自在地,和你共處」。

願與君共勉。

- The End -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 In H. Guetzkow (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Pittsburgh, PA: Carnegie Press.

[2] Wikipedia.org. Sexism.

[3] Wikipedia.org. Heinz Dilemma.

[4] The Brain on McGill University's official website. Moral Development.

[5] Education.com. Kohlberg's Three Levels and Six Stages of Moral Reasoning.

本文轉載自壹心理旗下公眾號:心理0時差(ID:PsyTime),一個反雞湯的實用心理學公眾號。時差大叔把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捂熱了,在這裡給你溫暖和力量。

相關焦點

  • 真人版狼人殺,49人死亡僅1人生還 | 生死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突然房間裡發出 「嗶」 的電流聲,緊接著每個人站立的位置都被劃出了一個紅色的圓圈,把 50 雙腳死死框定。而遊戲規則,更是讓這個求生之戰,變成了狼人殺:每位玩家都能為在場的任一人,投一張 「死亡票」。只要抬起手來,地板上的箭頭就會跟隨手指的方向移動,讓玩家輕鬆鎖定自己想要投死的對象。這個遊戲的保密機制也做得很是 「貼心」。每個玩家的投票選擇,只有 ta 自己能看到,這為撒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遊戲系統會自動計時,每過兩分鐘,電流就會擊殺得票最高的那個人。
  • 真實版狼人殺,49人死亡僅1人生還 | 生死是人性的終極拷問
    —— 原來,不服從遊戲規則,是會喪命的。50 - 1,現在還剩 49 位玩家。是的,這是一個真實版生存遊戲,為了生存,必須殺死在場的其他人。這個故事,即便是真人版的,但畢竟也是虛構出的情節,這你肯定知道。而電影情節的虛構絲毫不妨礙它打動人,正因為這背後透露出的 —— 人性。我們總說:人這一輩子,出身也許不同,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可今天這個故事顛覆了我們的認知:死亡面前,也毫無平等可言。
  • 真人版狼人殺,49人死亡僅1人生還 | 從眾效應
    這些人還沒來得及搭訕,突然房間裡發出 「嗶」 的電流聲,緊接著每個人站立的位置都被劃出了一個紅色的圓圈,把 50 雙腳死死框定。有個姑娘試圖走出紅圈,她剛一抬腳,房間裡就響起警報聲,她本能地縮了回去。姑娘又伸手試圖觸碰她身旁的人,結果臂膀剛超出紅圈的範圍,又是一聲警報,給她嚇壞了。
  • 藍鯨死亡遊戲和《13駭人遊戲》 是怎樣走向人性的崩潰的
    這兩天被藍鯨遊戲刷屏了,心頭一驚,立即想到之前看過的一部電影《13駭人遊戲》,兩者的相似性在於最後都走到了人性的對立面。
  • 【18禁電影】《暗殺遊戲》真人版天黑請閉眼,殺人遊戲即將開始!
    沒錯,很像中國觀眾熟知的「天黑請閉眼」殺人遊戲。相同的是,兩者要互相猜疑,找出殺手。不同的是,《暗殺遊戲》的loser在現實中也會被殺。但是,光有這些還不夠,更精彩的莫過於所有選手在全世界觀眾面前上演撕逼大戲。參賽者們將人性的缺點暴露無疑。
  • 《殺無赦》| 當你被迫進入人生的死亡遊戲時,你會怎麼做?
    「死亡遊戲」,必須按照規則去殺人才能自保性命。這裡出現了本片裡第一次對價值觀的拷問:為了自保而殺人,究竟是對是錯?同時這也是第一次點題——殺人者究竟可以不可以被赦免?戴桓作為醫生,殺人違背他職業道德和底線,所以即使他無數次可以舉起槍殺死對手,他都選擇放過他們。 不殺人,是他的原則。
  • 《暗殺遊戲》天黑請閉眼,殺人遊戲即將開始~
    《暗殺遊戲》講述來自不同行業的11位挑戰者,懷揣不同目的參與一檔現場直播的死亡真人秀節目。參賽者們相互猜忌,勾心鬥角,意圖用盡一切手段將其他對手置於死地,最終倖存者將得到一生享用不盡的巨額獎金,輸了的人將在睡夢中被對方殺死。一場殺戮大賽悄然上演……
  • 影訊丨恐怖電影《死亡遊戲》發布終極海報 詭異彩蛋曝光
    恐怖電影《死亡遊戲》將於6月3日全國公映,影片由徐潔兒、陳炳強、陳歡主演,李遠監製,麥子執導,《京城81號Ⅱ》聯合製片人馬大為操刀
  • 《消失的兇手》終極預告 劉青雲身陷殺人遊戲
    ,而六名主演則神態各異,仿佛每個人都暗藏秘密。而終極預告中的零星片段也仿佛透露出除了劉青雲之外的其他主演或為真兇的痕跡。正如片方給到的關鍵語——「用鮮血還原真相」,仿佛這場全城惶恐的殺人遊戲,唯有靠太多人的死亡及犧牲方能真相大白。
  • 【暗殺遊戲】開始殺人遊戲!
    沒錯,很像中國觀眾熟知的「天黑請閉眼」殺人遊戲。相同的是,兩者要互相猜疑,找出殺手。不同的是,《暗殺遊戲》的loser在現實中也會被殺。但是,光有這些還不夠,更精彩的莫過於所有選手在全世界觀眾面前上演撕逼大戲。參賽者們將人性的缺點暴露無疑。
  • 新片場出品《殺人遊戲》:恐怖電影挑戰人性極限陽光
    「殺人遊戲」四個字也許你並不陌生,然而在在這裡,這並不是一睜眼一閉眼就能讓大家哄堂大笑的聚會遊戲。試想如果有一天殺戮淪為了現實生活中的生存工具呢?電影《殺人遊戲》由新片場最新出品,11月將在愛奇藝獨家上映。
  • 死亡遊戲尺度大開,山崎賢人主演,刷完全集超過癮
    年末好劇扎堆上,韓國推出現實主義力作《Hush噓》兩集播出評分高達8.9,美國犯罪驚悚劇《法官大人》直接衝到9.1,《絕命毒師》老白主演自帶流量,劇情炸裂第一集就爽到炸裂。緊接著,當紅演員山崎賢人主演科幻懸疑日劇《彌留之國的愛麗絲》上線網飛,故事驚悚尺度驚人,真人版殺人遊戲懸疑滿分,越看越帶勁。
  • 獨家▌電影TOP榜:《移動迷宮》來襲 密室死亡遊戲
    北美大陸下的12個區必須選出一男一女選手參加一檔電視直播節目「飢餓遊戲」,而遊戲規則很簡單——殺人或者被殺。這可不是灑灑雞血的作秀,死亡,沒什麼比這個更真實。當所有少男少女進入到密閉的空間,廝殺開始,影片最大的賣點就此來襲。沒有友情只有罪惡,丟掉善良拿起武器,反烏託邦的戲碼隱喻著殘忍的現實空間生存法則。
  • 悉數電影中十大殺人狂魔,看那位有幸,成為你童年的噩夢
    在以下恐怖電影中,主角已不再是拯救人類的超級英雄,而是有著悲慘童年陰影的小人物,為了進行報復而回魂或變態的殺人狂魔。這些殺人終極Boss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都幹不掉,而且這類影片只要拍就會拍個個7集8集,從你小時候一直到你成人,估計都能伴隨著你。給我們來看看有沒有給你留下童年陰影的。
  • 【即將上映】《暗殺遊戲》天黑請閉眼,殺人遊戲即將開始~
    節目規定所有參賽者每輪可以懷疑並指認一名殺手,被指認的人不管是不是殺手,都將被強制帶入自己的夢境,在夢中被自己最害怕的東西殺死,死亡過程也會在全世界直播。而殺手也可以在每輪結尾強制殺掉一位平民,如果兩名殺手被順利指出,倖存的獲勝者將得到巨額獎金,足以一生享用不盡。為了財富,參賽者們相互懷疑,勾心鬥角,意圖用盡一切手段將其他對手置於死地,於是所有人都參與到了這場殘酷的殺戮大賽中。是不是很耳熟?
  • 殺人遊戲|天黑請閉眼,殺手請睜眼.下一個死去的人將會是誰?
    節目規定所有參賽者每輪可以懷疑並指認一名殺手,被指認的人不管是不是殺手,都將被強制帶入自己的夢境,在夢中被自己最害怕的東西殺死,死亡過程也會在全世界直播。而殺手也可以在每輪結尾強制殺掉一位平民,如果兩名殺手被順利指出,倖存的獲勝者將得到巨額獎金,足以一生享用不盡。為了財富,參賽者們相互懷疑,勾心鬥角,意圖用盡一切手段將其他對手置於死地,於是所有人都參與到了這場殘酷的殺戮大賽中。是不是很耳熟?
  • 9.9元購票《幻體》返老還帥、靈魂對壘、奪命追蹤、人性拷問「死侍」踏上重生之戰
    返老還帥、靈魂對壘、奪命追蹤、人性拷問……好萊塢輕科幻動作大片《幻體》5月12日即將燃情上映。日前,《幻體》發布「不老之身」個性預告,返老重生的換命遊戲,吊住胃口。  「重生之旅」羨煞眾人 返老還帥引爆荷爾蒙  《幻體》作為一部集科幻、返老重生、錯綜感情等元素於一體的好萊塢大片,不拘泥於常規的科幻動作場景,更加入人性與欲望的靈魂拷問,極限升級腦洞想像
  • 《暗殺遊戲》天黑請閉眼 殺人遊戲正式開始
    沒錯,很像中國觀眾熟知的「天黑請閉眼」殺人遊戲。相同的是,兩者要互相猜疑,找出殺手。不同的是,《暗殺遊戲》的loser在現實中也會被殺。但是,光有這些還不夠,更精彩的莫過於所有選手在全世界觀眾面前上演撕逼大戲。參賽者們將人性的缺點暴露無疑。
  • 圖解真人版殺人遊戲《算計:七天的死亡遊戲》第一部分
    片名開始 算計:七天的死亡遊戲出現一份報紙(報導的內容是青山馬路殺人魔事件)遊戲規則 十點之前必須進入到自己的房間裡。遊戲時間為七天,或者如果倖存者只剩下兩人的話遊戲也將結束。時間到了還沒有回去的話,就被認為是犯規。
  • 【小編有話說】 把桌遊殺人遊戲拍成電影,《暗殺遊戲》正在熱映!
    節目規定所有參賽者每輪可以懷疑並指認一名殺手,被指認的人不管是不是殺手,都將被強制帶入自己的夢境,在夢中被自己最害怕的東西殺死,死亡過程也會在全世界直播。而殺手也可以在每輪結尾強制殺掉一位平民,如果兩名殺手被順利指出,倖存的獲勝者將得到巨額獎金,足以一生享用不盡。為了財富,參賽者們相互懷疑,勾心鬥角,意圖用盡一切手段將其他對手置於死地,於是所有人都參與到了這場殘酷的殺戮大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