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他們只想宅在家裡,不工作、不戀愛、不社交?
在最近接觸到的讀者反饋中,越來越多類似的案例,不得不引起我的關注。由於有些讀者是替別人諮詢,我並不能夠很好地提供可行性建議。今天的文章,我將結合自身的體驗,以及讀者的反饋,試著從心理學角度進行深度分析。這可能涉及到社交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人格心理、行為心理學等眾多領域,我會儘可能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這種心理。
他們只是單純在對抗壓力
那些只想著宅在家裡,不工作、不戀愛、不社交的人,只是在單純的對抗壓力。他們可能面臨父母、朋友或者其他人的壓力,這讓他們感到心力交瘁。很顯然,他們已經沒有任何力氣或者精力再去做其他事情了。有的讀者反饋,這種情況有的持續了一年,甚至有得到了兩三年。如果他們面臨的外界壓力(父母的不理解,父母的強迫等)不解除,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這種狀態。
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個皮球,你作用到皮球上的任何壓力,都會以同樣的大小的力反作用回來。當個體面臨外界壓力時,會集中精力對抗這種壓力。只有當個體毫無壓力的狀態下,才會有心思去主動做些什麼事情。有些個體哪怕宅在家,看上去也很開心,其實這是為了對抗壓力,所產生的取悅自己的反應。
失去了存在感
根據動機心理學相關原理,個體的任何行為活動,都必須有所回報。這種回報要麼是物質上的回報,要麼是精神上的回報。如果兩者皆無,那麼個體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對於宅在家裡不工作、不戀愛、不社交的人來說,更多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回報,也就是失去了存在感。他們做一件事情,並不能夠從中感受到愉悅,或者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那麼他就很難有動力去完成這件事。
哪怕他們強迫自己去工作,也能夠得到一些物質上的回報,但是並不足以讓他們獲得成就感或者愉悅心理。他們很快就會放棄,因為他們內心是痛苦的。對當前青年心理的分析發現,人們不會去做絲毫沒有存在感的事情。這表明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價值的發展,但是卻並不想為之付出努力。因為所有的存在感只有在你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擁有,而不是一上來就有的。
對自己、對父母的失望
對自己的失望,來自於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中。他們不是沒有努力過,只不過每一次都失敗了。可能能力不足,可能是方向不對,總之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加深了個體對自我的懷疑,進而對自己感到失望,最終自暴自棄。對父母的失望是由於父母不理解自己,而且父母也並不想要理解自己,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所以個體會通過自暴自棄的方式來「懲罰」父母。
無論是對自我的失望,還是對父母的失望,最終結果都會導致個體陷入自我放棄之中。他們會努力構建一個虛擬的舒適圈,例如沉浸在遊戲中,沉浸在電視劇中,沉浸在睡夢中等等。這不僅是對父母的不負責,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不負責。那麼,這樣的個體該如何走出自我呢?
這類人群如何走出困境?
我只分析當你自己陷入宅在家中,不工作、不戀愛、不社交的情況時應該怎麼做,我沒辦法指導別人去幫助另一個人走出這樣的困境。
1、和父母分開住,並且學著經濟獨立
你之所以不想工作,不想戀愛,不想社交,是因為你面臨原生家庭的壓力。這種壓力對你成長絲毫沒有幫助,倒不如和父母分開住,自己去喜歡的城市生活,並且努力做到經濟獨立。在父母面前,你永遠是孩子,你的思維方式也都是孩子的思維方式。只有你自己學會獨立生活,你才能夠有更多成長的機會,有更強大的心理。
2、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內心
自己生活是第一步,接下來你可以不用工作、不用戀愛、不用社交,但是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因為你有足夠的時間,那麼你可以用來運動、讀書,這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每天的作息和三餐都要有合理的安排,這是身體所必須的。同時,你還可以培養一項興趣愛好,例如書法、舞蹈、樂器等。這些事情,至少要堅持一到兩個月。當你做到這些事情(並不是很難)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有了一個蛻變。
3、去找一份喜歡的工作,融入周圍的環境
在我看來,不工作、不戀愛、不社交的人已經面臨重大心理問題,所以你找工作的時候不必在乎報酬如何,只要考慮你是否喜歡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委屈了自己。慢慢的,當你融入到周圍環境的時候,你的心理障礙已經被打破了。你會發現走出自我困境,其實並不是很難。
希望通過本文,能夠對有類似經歷的人有所幫助。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也可以分享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