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小劇場』這件事,我已經聽說了二十多年了,但今天我才第一次真正看到。」
那一刻,北京青年報的編輯於靜坐在臺上,我坐在臺下,我們倆對了一下眼神,彼此都有點幾乎要淚奔的意思。
此前為這個雙年展承受的巨大壓力,在聽到那句話的瞬間,達成了內心的平衡與滿足。
我在心裡跟自己說:值了!
2016年終盤點|我們一直在路上
水晶
一年將盡,縈繞於心最重要的事,居然是要寫一篇總結。
從2014年開始,我們堅持在每年的最後一天,掰開揉碎地跟大家分享,這一年裡我們又幹了些什麼。有哪些甜蜜與苦澀,有什麼成功與挫折。這一期一會的隔空相訴,某種程度上,也是鼓勵我們一直向前的某種動力。
1、
2016年,是愛丁堡前沿劇展取得巨大飛躍的一年。這一年裡,我們徹底轉型為一個藝術節策展機構,全部工作,都圍繞著五個由我們策展的大型藝術節展開:2016首度舉辦的上海「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2016一束光江蘇小劇場原創戲劇雙年展、2016西溪國際藝術節、上海黃浦劇場開幕演出季、上海虹橋天地「光影劇場」展演。
2016年6月首度在上海新天地舉辦的「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17部戲,170場演出;2016年下半年,四個節展,25部戲,165場演出。全年40部戲(扣除了兩部上半年和下半年重疊的演出劇目),一共335場演出,覆蓋上海、杭州、南京、揚州、北京、昆明、成都等七個城市,觀眾人數超過10萬人次。
如果說上半年的「表演藝術新天地」是一次為期兩周的攻堅戰,那下半年這個持續時長三個月的巡演,就如同一次漫長的負重行軍。我們還是那個只有10個人的小小團隊,像飛速旋轉的陀螺一樣,神奇地完成了這樣一個近乎奇蹟般的數字。
最高峰的時刻,是11月12日那天晚上,我們同時有英國消失點劇團的《明天》、香港話劇團《親愛的,胡雪巖》、巴羅萊德舞團的《虎生》、英國巴特西藝術中心《紙電影奧德賽》、臺灣《月亮媽媽》五個戲同時在北京、上海、杭州、揚州四個城市的五個劇場裡演出,每一位同事都必須以獨擋一面的姿態,撐起一個場子。而像香港話劇團《親愛的,胡雪巖》這種大戲,全團95人,光裝臺就裝了三天。除此之外,幾乎每周,都是同時三到四個劇目,在不同城市之間巡演。
圖1:2016上半年「表演藝術新天地」海報拼圖
圖2:2016下半年排期可視化表格,顯示了25部戲、165場演出
這一年,真是當了兩年用,下半年在巡演期間,談及上半年「表演藝術新天地」項目時,我們幾乎都會口誤地說成「去年」。不是集體腦殘,而是期間的工作量實在太大,時間的密度不自覺地轉換成了長度,以至於相隔數月,卻已有恍若隔年之感。
有非常多次,我在深夜,由某個城市,乘坐最後一班高鐵,回到虹橋火車站。無數次出發,無數次歸來,日子在一城又一城的奔波中過去,到2016的最後這兩天,能量值已經消耗到了底部,每天怎麼睡也不夠,只能靠熱飲和閱讀來撐著。
回頭想想,也不知道整個團隊是怎麼熬下來的,尤其是技術人員,在頻繁的裝臺、拆臺、轉場之間切換,真的非常辛苦。有時候,我在不同城市之間輾轉的路上接到他們的電話,訴說前方的困境,我其實幫不上任何忙,只能安慰和鼓勵,心裡的愧疚,一波一波地湧上來。
有時候放下電話,恨不能立刻換乘一輛火車,趕到他們的身邊,什麼也不幹,就只是陪著他們就好。
圖3:無數次,深夜的火車站臺
2、
徹底轉型為一個藝術節策展機構後,整個團隊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平流層。
在這個賽道上,幾乎沒有他人的身影,你需要打敗的,只有自己,自己的惰性,自己的不求精進。而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在策展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做一切你想做的事。
這一局面,來之不易,我們之所以能夠處身於這樣一個位置,得益於三個核心競爭力:
一是選戲的能力:從2012年發展至今,我們團隊每年看200部戲的國際視野、實際引進劇目及儲備劇目超過100多部的劇目庫基數、嚴格的選戲標準,形成了「愛丁堡前沿劇展」獨特的劇目資源優勢。我們避開了國內戲劇「熟人市場」以價格為主要手段的競爭,而是依靠形式新穎、內容獨特、品質優良、價格平易的國際劇目作為主要產品庫。
像今年下半年16部納入「愛丁堡前沿劇展」品牌之下的戲,既有北京人藝《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親愛的,胡雪巖》這種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也有《光》《明天》這種極度沉暗、非常後現代的作品,同時還包容了《小企鵝找媽媽》這種適合半歲到三歲的低幼兒童音樂劇,《虎生》《紙電影奧德賽》《反轉地心引力》《保羅·杜拜克的親子魔術秀》《數字烏託邦》的「合家歡」類型劇目,《我,馬瓦利奧》《薩琳娜——最後的脊梁》《超越語言》這種劍走偏鋒的形態.16部作品,「一戲一格」的超寬光譜,強烈的多樣性和廣闊的人群覆蓋面,在內容的供給側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
圖4:「愛丁堡前沿劇展」2016年下半年16部劇目海報拼圖
二是「度身定做」的策展能力:從2015年下半年的「西溪國際藝術節」和「虹橋天地演藝中心開幕演出季」始,我們以策展機構的身份,根據合作方的場地特性、時間段、運營目標、預算等多種訴求,搭配不同主題和內容,打造出適合目標客戶的節展劇目包,並在宣傳和營銷上予以深度配合和支持。
這一能力發展到2016年,在「表演藝術新天地」和「一束光江蘇原創小劇場雙年展」的策展過程中,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表演藝術新天地」是在一個完全沒有正常劇場的城市核心商業形態中,大量借用和改造現有商業空間,將其變身為表演藝術空間,巧妙地將前沿、實驗性的劇目與空間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藝術節質感。其誕生伊始,就成為眾多一線城市商業地產試圖模仿和學習的典型案例。
而「一束光」雙年展,則是在極短的策展時間內,針對揚州這樣一個戲劇市場基礎幾乎為零的城市,設計了一個「一周一會」的展演模式,在每個周末以兩到三個戲和眾多活動聚集人氣,在九周的時間裡逐周疊加推動,最終形成了一個三線城市的戲劇復興。這種創造性的場景設計與空間想像能力,和具體的劇目結合起來,表裡合一,互動互助,形成了每一個藝術節展品牌的獨特氣質。
圖5:一束光江蘇小劇場原創戲劇雙年展海報拼圖
圖6:雙年展現場,一個原本空置的空間,被我們團隊臨時改造為「老樹劇場」(供圖:七色菩提淚)
三是現場執行的能力:在所有的策展方案提交之後,我們團隊需要完成與之相關的平面設計、舞臺搭建、外團邀請、演出報批、技術準備、現場執行等一切相關行政、技術工作,這一系列工作所需要的經驗和專業能力,是一般單純靠「策劃」為生的團隊和公關公司所無法做到的。尤其是各種複雜的非劇場演出形態和演出前中後的突發狀況應對、藝術家溝通協調、演出調整,對於搭建、聲場和技術實現方面的專業經驗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們在這個重要環節,實現了「一站式」交付,即:方案設計和實際生產,均由一個團隊來完成。這大大減少了合作方之間的磨合和溝通成本。事實上,一個大型藝術節展,從紙本上的方案,到最終的成形,是否能達到預期的設定,「現場執行」是成功的關鍵。我很高興,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團隊,表現得非常專業。
這三種能力的疊加,暫時令我們置身於一個無人趕超的安全地帶。
但我們亦深刻地知道,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每一次高點的創造,只能是下一次的起點,必須不斷挑戰與突破自我,才能保有前行的動力。
3、
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我學會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合作。
在策展以及節展品牌的孵化過程中,需要我們的團隊不斷地退到幕後,讓合作方居於臺前和聚光燈下,以便於新孵化的節展品牌閃亮登場。
很多時候,我們大量的團隊工作,只能以展板或是海報上一個小小的logo露出來代表。但我們知道,願意甘居幕後,恰恰是一種專業屬性的表現。而只有成功地孵化出更多下遊的節展品牌,並令其持之以恆地運行下去,我們的策展能力,才有機會一年又一年地被運用和提升。
在合作過程中,許多新的合作夥伴,有不同的工作風格、職業背景和目標訴求,需要雙方不斷地溝通和妥協來達成共識。在前進的過程中,也有非常非常多的困難,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去面對和克服。這些,對於一個特立獨行的水瓶座而言,對於一個完全是為了興趣和愛好而出發的自由風格團隊而言,是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
我也非常非常感恩能夠有中國新天地、西溪天堂藝術中心、黃浦劇場、江蘇揚州青麥坊這樣的合作夥伴,因為他們的存在與對我們的信任,才使得我們可以專注於自己的長項:選戲、策展、執行,他們用各自在地的宣傳和營銷優勢,與我們的獨特內容結合在一起,共同拓展了新的戲劇觀眾,同時也將戲劇的邊界和可能性,在原有的傳統劇場框架之下又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
他們的努力,正如同喻榮軍所形容的那樣,是將乾柴聚在一起的人,當好戲的火苗一旦擦著,熊熊的火焰便燃燒起來。
有時候,一些觀眾會在愛丁堡前沿劇展的微博和公眾微信下面留言,問這部劇為什麼不來深圳啊?為什麼不來蘇州啊?為什麼不來武漢啊?……
我想,可能是因為這個城市,缺少一個像南京大學的呂效平老師、杭州西溪天堂藝術中心的董怡林、揚州青麥坊的焦桐這樣的人,如果有他們,必須有他們,這個城市的觀眾,才會有機會可以持續地看到新戲、好戲。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還沒有這樣一個人,那或許你可以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圖7:12月24日晚,西溪國際藝術節《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演出結束後,觀眾和主創人員合影;
圖8:聖誕夜,西溪國際藝術節製作人董怡林和愛女在劇場外合影,劇場,現在是她的家;
在對中國戲劇市場轉型的觀察與思考當中,我也看到一個正在逐漸形成的趨勢:在原有的戲劇生產者和傳播者之外,會有越來越多的「跨界者」和新型的合作者進入這個領域,這種新生力量的加入,既會在創作層面打破原有的「念臺詞、講故事」的戲劇僵化面貌,也會在戲劇的營銷和劇場運營層面出現全新的模式,更多元化的表演藝術作品、更多樣性的觀眾、更細分的市場,是未來的趨勢。
北京、上海之外,二線及三線城市的常態性戲劇演出,會成為中國戲劇和表演藝術最大的增長點。這一增長,將通過內容的增長來實現,而不是單純的資本湧入。
傍大牌的時代,即將結束。
拼內容和打持久戰的時代,即將到來。
優質劇目,長周期劇目,將成為最重要的內容資產。
中小型劇場,會比大型豪華劇場更有生命力,更活躍,並成為城市文藝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一個藝術節策展機構,一個致力於幫助中小型劇場和複合空間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節展品牌的專業機構,我們願意隨時待命,和當地的有心人一起,更堅定地深耕市場、開拓未知之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
用時下熱門的概念來形容,我們算是在創業。
2001年,我作為一個戲劇的門外漢,跟隨袁鴻一起,開始嘗試運營劇場(北兵馬司劇場)、創建藝術節展(大學生戲劇節);
2006年,我更專職地進入這個領域,以大製作巡演(《暗戀桃花源》等)為主要產品;
2012年,我們創建「愛丁堡前沿劇展」這個品牌,以精選劇目巡演的方式,向中國觀眾介紹與世界同步的好戲。
發展到2016年,我們已經可以把今年7月、8月在法國阿維尼翁和英國愛丁堡看到的好戲,在同年11、12月就帶到中國,這個速度,只比在天貓上「海淘」一臺德國空氣淨化器的到貨速度慢2個月而已。
圖9:2016年7月,我們在法國阿維尼翁看到《小企鵝找媽媽》,同年12月,把該劇帶到虹橋天地光影劇場(左一為製作人袁鴻,中為《小企鵝找媽媽》導演丹妮拉,右為留法學生張欣)
圖10:2016年8月,我們在愛丁堡和倫敦的觀劇票根,其中《和平,戰爭》《我是某某某》兩部劇已經在今年12月就被引進到中國;
技術和經驗上的進步,或是品牌知名度的累積,抑或是整體業績的成長(2016年公司全年總銷售收入突破一千萬元,利潤同比也穩定增長),似乎都不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最大動力。
每一次,給我們最大動能的,是觀眾。
這些年來,有很多我們並不認識的觀眾,一直在陪著我們,有時候我會在演出現場,看到他們的身影,我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他們也並不見得認識我,但我知道,他或她,一直在。
還有些時候,我會在網上看到他們曬出的圖片和寫下的文字,那些滾燙的文字,總是遠遠勝過一切有形的回報,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圖11:黃浦劇場開幕演出季期間,一位觀眾帶著2014年愛丁堡前沿劇展的節目冊,在演出大廳拍照留念;
圖12:表演藝術新天地期間,忠實觀眾追劇時後在微博上展示的各劇徽章和票根;
「一束光·江蘇小劇場原創戲劇雙年展」快結束時,青麥坊的焦總跟我聊天,他問我:「你的成就感來源於哪裡?」
我說:我覺得我最大的價值,就是被好的藝術作品點燃,然後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把這部戲帶到中國,讓其他的觀眾一起分享了這部作品。
同樣是在揚州,在一次關於當代戲劇與戲曲的座談會上,一位揚州大學的老師,講述她如何想盡辦法吸引學生賞析戲曲和戲劇作品,並慨嘆最大的困難是很難看到真正的演出。她說:「『小劇場』這件事,我已經聽說了二十多年了,但今天我才第一次真正看到。」
那一刻,北京青年報的編輯於靜坐在臺上,我坐在臺下,我們倆對了一下眼神,彼此都有點幾乎要淚奔的意思。
此前為這個雙年展承受的巨大壓力,在聽到那句話的瞬間,達成了內心的平衡與滿足。
我在心裡跟自己說:值了!
圖13:「一束光江蘇小劇場原創戲劇雙年展」揚州論壇現場觀眾,圖中第二排舉相機者邊上那位頭髮花白、藍色衣領的中年女士,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老師;
所以,當我,當你,無數次在四下茫茫的路上獨自前行,懷揣著工作任務,或是某種使命,腳步疲憊,卻並不感到孤獨。
因為你知道,往前走,有人,在等著你的到來。
(2016年12月31日 於上海)
作者:水晶 藝術節策展人 金融學博士 社會學博士後
藝術節策展品牌包括:
愛丁堡前沿劇展(自2012年始)
2015、2016 杭州西溪國際藝術節
2015 上海虹橋天地演藝術中心開幕演出季
2016 上海「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
2016 一束光·江蘇小劇場原創戲劇雙年展
2016 上海黃浦劇場開幕演出季
2016 上海虹橋天地「光影劇場」展演
了解我們走過的路--延伸閱讀:
2014年終盤點|窮,是我們的優勢
2015年終盤點|別忘了為何出發
迎新推薦:《薩琳娜-最後的脊梁》
演出信息
Salina(The Last Vertebra)
《薩琳娜-最後的脊梁》
劇團:Amok Teatro 巴西阿默克劇團
語言:Yoruba, Portuguese & with English,
Chinese surtitle
(約魯巴語,葡萄牙語,中英文字幕)
時長:3h 20 mins (20 minutes of intermission)
3小時20分鐘(20分鐘中場休息)
Aged 12+,適宜12周歲以上人群觀看
一束光·2016中國江蘇原創小劇場戲劇雙年展
國際單元劇目演出
2016年12月23-25日|揚州·青麥劇場
2016年12月27-28日|南京·江南劇場
西溪國際藝術節
2017年1月2-3日|杭州·西溪天堂藝術中心
杭州演出掃碼購票:
上海黃浦劇場開幕演出季
2017年1月5-8日|上海·黃浦劇場
2017年1月11日|北京 人民大學
「優秀戲劇進人大」系列演出之 《薩琳娜—最後的脊梁》
演出時間:2017年1月11日 19:30
演出地點: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
票價:50、80、120、180元
線上購票方式:淘寶店搜索「劇萌文化」
線下購票方式:人大如論講堂前臺 人大世紀館南大廳前臺
北京海澱區中關村文化大廈1207F劇萌文化辦公室
訂票電話:010-82194787、62510231、62515918
與世界同步丨In Pace with the World
掃碼關注,精彩不斷
我們是·文藝連萌·成員 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閱讀原文 | 進入《薩琳娜》北京演出票務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