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六個月的治療,武漢協和西院神外開診首臺手術修復患者顱骨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武漢協和醫院 吳立志 金煦 周勇)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神經外科於2020年5月18日重啟病房,5月25日成功完成的顱骨修補手術,是一位跨越了六個多月治療的患者。

47歲的唐師傅是隨州來武漢的務工人員,在建築工地工作,2019年11月的某天,由於工傷不慎導致頭部及左下肢外傷。當時因為顱內大量出血,唐師傅陷入了昏迷,協和醫院西院神經外科的周勇醫生立即為唐師傅進行了緊急開顱手術,挽救了他的生命,神經功能也恢復得很好。因病情需要,開顱手術去除了骨瓣,需要三個月後進行顱骨修補手術。

趙沃華教授帶領的手術團隊為患者修復顱骨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是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的收治醫院,全力投入到了患者的救治中。唐師傅只好在家休養,期間一直和周勇醫生保持電話聯繫。終於在5月中旬,唐師傅欣喜地接到周勇醫生的電話,告訴他可以去協和醫院西院住院了。

在進行了嚴格的新冠肺炎排查和術前檢查後,唐師傅在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西院神經外科常務副主任趙沃華教授的主持下,於2020年5月25日,成功完成了顱骨修補手術。手術後的第二天,清醒過來的唐師傅就可以自行進食。

據協和醫院西院神經外科趙沃華教授介紹,協和醫院西院神經外科主要是以腦血管疾病和顱腦創傷為重點,已經打造成為武漢西南區域腦血管疾病診療中心和顱腦創傷急救中心。

編輯:李桂蘭

來源:新華號 健康時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做了開顱手術後,必須作顱骨修復手術嗎
    核心提示: 生活中一些人因為某種疾病或者意外事故等,不得不進行開顱手術。提到開顱手術,人們都擔心風險大,害怕手術會有各種問題等等,這些種種擔憂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現在的醫學技術越來越發達,開顱手術已經變得很成熟了,患者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醫院做手術。
  • 顱骨修復手術一定要做嗎
    顱骨修復手術是神經外科當中的一項常規手術,同時也是一項歷史非常悠久的外科手術,早在數千年前我們的先明確的進行了這樣的外科實踐,這說明顱骨修復手術的重要性。
  • 武漢協和醫院主治醫師李琦
    對於患有其它基礎性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而言,他們的境況更加危險,醫生在搶救這類病患過程中,面臨的感染風險和救治難度都會更高。2月22日,武漢市協和醫院西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琦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講述一次搶救有基礎疾病患者的過程。
  • 顱骨缺損後不做顱骨修復手術有什麼影響
    但是風險和意外卻處處存在,顱骨在遭受外界不可抗力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發生損壞,顱骨缺損也是神經外科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患。比如交通事故、生產安全事故、高空墜物、打架鬥毆、顱腦外科手術等都可能破壞顱骨,終造成顱骨缺損。這就需要及時進行顱骨修復手術。不過可能有些患者還存在僥倖心理。
  •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新病區開放,北京醫療隊三班值守
    今天上午9點,北京醫療隊醫護人員開始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住院樓第8層接診患者,這是於昨天下午4點正式投入使用的新病區,記者了解到,這個新病區用於收治病毒感染確診患者。至此,北京醫療隊開始在三個病區同時負責接診任務。
  • 武漢協和醫院一天完成四臺DBD心臟移植手術
    8月,四顆來自貴陽、海口、昆明、廣州的心臟成功植入武漢協和醫院四名患者胸腔內,至此,愛心得以傳遞,生命得以延續。▲8月6日,心外科董念國教授(右1)和夏家紅教授(左1)為患者進行心臟移植手術8月6日上午10點至凌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簡稱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董念國教授和夏家紅教授率領
  • 溫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醫生王維慈——馨家書一封 激勵戰鬥一線
    「一定保護好自己,平安回家……」2月18日,一封寫給抗疫一線妻子的信,送到了武漢協和醫院西院醫生王維慈的手上,看到信的一剎那,她熱淚盈眶。 這是王維慈奮戰在一線的第二十五天,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今天是孩子的生日,無法相聚,沒有禮物,僅以此信贈予抗擊疫情前線的你。」丈夫的信字字懇切,牽動著王維慈心緒的同時,也給了她繼續戰鬥的力量。
  • 北京協和醫院門診急診搬新樓 患者可插隊續診
    硬體新停車位是以前的5倍新樓全稱叫「協和醫院新門急診樓及手術科室樓」,坐落在協和東院區北側,東鄰東單北大街,由門診樓、急診樓和手術科室樓三部分組成。新大樓共14層,地下3層,地上11層。流程新「足不出戶」走完門診7大步掛號、候診就診、收費、檢驗、檢查、治療和取藥,是就醫的7大步驟。減少患者在院區的折返,提高就診效率,將散在全院各處的全部門診服務功能整合在同一座樓內,是協和新門急診樓最重要的功能。
  • 開顱手術取了兩塊顱骨,能同時做修補嗎
    很多意外事故像交通事故、生產安全事故、高空墜物等都可能造成嚴重的顱腦損傷,治療後也可能遺留顱骨缺損;或者很多人因本身的顱腦疾病如腦腫瘤、腦出血等,而行開顱手術治療,術後由於高顱壓無法即時還納骨瓣,也會遺留顱骨缺損。這就需要及時地進行顱骨修補。
  • 顱骨修補手術有什麼風險
    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就很容易對顱骨造成一定的侵害,從而導致顱骨缺損。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當出現顱骨缺損問題時,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視。
  • 先天性心臟病如何治療?費用高嗎?協和專家為您解答
    下面,一起來看一位剛剛在協和醫院進行治療的寶寶的故事。真實案例去年年底,在外打工的吳女士欣喜的發現自己懷上了二胎。孕期情況平穩,但在她6個月進行常規產檢時,意外出現了。吳女士之前孕酮比較低,打了保胎針。6個月做了四維彩超,發現胎兒心臟大動脈轉位。這個檢查結果讓滿心期待的準媽媽一時難以接受。
  • 協和醫院一天完成四臺「換心」手術
    楚天都市報8月7日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聶文聞 陳有為 王勇軍)四顆來自貴陽、海口、昆明、廣州的心臟於8月6日分別植入武漢協和醫院四名患者胸腔內,愛心得以傳遞,生命得以延續。
  • 「戰疫」群英譜之武漢協和醫院手外科:以心為燈,願作生命的守護天使
    新冠肺炎疫情到來之際,武漢的全體手外科人在第一時間就投入了抗疫戰鬥。武漢正式封城前兩天,武漢協和醫院手外科主任陳振兵當天安排了五臺手術,其中有一例患者高度疑似感染。
  • 中國首創:治療心力衰竭的心房分流器植入術在武漢協和醫院成功
    4月30日,由中華醫學會胸心分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牽頭自主研發生產的無源心血管器械——心房分流器完成了中國首例人體研究,這款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首創產品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零的突破。今日,患者達到出院標準。
  • 三歲可以做顱骨修復嗎
    核心提示:顱骨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完整的頭顱有利於維持外形美觀,顱腔的完整封閉,正常顱內壓的穩定,腦脊液、腦血液的正常運行。一旦顱骨某一部位出現缺損,則會給患者的健康以及正常生活帶來諸多問題。
  • 開顱手術後必須做顱骨修補嗎?
    顱骨缺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交通事故,生產安全事故,高空墜物,打架鬥毆等等,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顱腦損傷,而對顱骨造成破壞,終形成了顱骨缺損。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開顱手術後可能會遺留顱骨缺損。有的患者問開顱手術後必須做顱骨修補嗎?開顱手術如果造成了顱骨缺損,建議還是應該及時進行顱骨修補。
  • 兒童做開顱手術後致顱骨缺損,不做顱骨修補術可以嗎?
    顱骨缺損已成為神經外科近年常見的隱患之一,發生範圍廣泛,上至60-70歲的老人,下至5歲左右的兒童。不少兒童因交通事故、高空墜物或者顱腦疾病等行開顱手術造成顱骨的缺失,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由於孩子年紀小,多數醫生不建議孩子做顱骨修補手術。那麼,兒童做開顱手術後不做顱骨修補術可以嗎?
  • 「武漢清零」背後的「國寶級轉運」
    4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宣布:經過武漢和全國援鄂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熱訊傳來,萬民歡騰! 當天上午,楚天都市報記者第一時間趕到武漢抗疫「清零現場「——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等處,採訪了多位抗疫一線人員,現場了解「清零」情況。   「國寶級轉運」:用江鈴,我心裡有底!
  • 防疫一線輔警突發主動脈夾層,協和心外科團隊緊急施救
    楚天都市報3月12日訊(記者劉迅 通訊員張瑋)一名年輕輔警奮戰在抗疫一線時,突發主動脈夾層患者。武漢協和醫院專家團隊克服種種困難,及時施行手術,成功挽救患者生命。這恰是疫情爆發以來心外科的真實工作寫照。據悉,從春節至今,已有多臺重大心臟手術在我院心外科施行。
  • 患者使用人工肺73天後換上新肺
    40名精幹醫護全力救治患者1月底,劉強確診為新冠肺炎。4月11日,劉強輾轉多家醫院後,轉到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定點醫院——武漢協和西院區。期間,他的病情越來越差,從吸氧、無創通氣、氣管插管有創通氣,到最後使用EC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