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咖聊情感
點擊上方「關注」,和我一起,說出故事。
《圍城》的作者錢鍾書,他與楊絳只有一個女兒錢瑗。錢瑗之所以沒有兄弟姐妹,是因為錢鍾書對楊絳說,「我們要是再生一個孩子,如果比阿瑗好,我們喜歡那個孩子,不喜歡阿瑗了,阿瑗若不是太可憐?」於是,他們夫妻決定只要這一個孩子。
和二胎政策開放的今天相比,錢鍾書夫妻的選擇,自有他們的道理。選擇生二胎的夫妻,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大部分人都認為,給孩子留再多的財產,都不如留一個兄弟姐妹給他,這樣等夫妻倆百年之後,至少他們還是最親近、最親密、身上流著同樣血液的家人。
對於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來說,作父母的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是很難的事情,通常都會偏向某一個孩子。有時,可能夫妻倆偏向的孩子也不是同一個。試想一下,在這種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兄弟姐妹,他們對彼此真的沒有責怪嗎?
居裡夫人說,「一家人能夠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然而,這種幸福卻不是每個家庭都有的,尤其是父母只偏向一個孩子的情況,一個被寵上天,另一個早就被放在遺忘的角落了。
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和傷害,常常會毀了一個孩子的童年,父母的偏心是兒女心上的最痛,也是讓他們最為心寒的事情。
五歲之前,格格人如其名,真的就像家裡的格格一般,過著被父母捧在手心裡的生活。格格的幸福童年,隨著弟弟的降生結束了,在父母眼中,她變成了早晚會潑出去的「水」。為了吸引父母更多的注意力,格格只能好好學習,名列前茅的成績是她在父母面前唯一拿得出手的東西。
雖然父母每每看過成績單之後,只是簡單誇讚一兩句,格格仍然為了那僅有的、吝嗇的誇獎拼命學習。高中時,她的成績從未跌出學年前三名,高三時沒有參加高考,直接保送到國家重點大學。
格格一直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她總是希望自己可以成為更加優秀的人,這樣,父母在她身上停留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畢業僅僅幾年的時間,格格的年薪就已經上百萬了。這個薪資在老家的消費水平來講,可以買套房、買輛車,無憂無慮地過上好多年。
父母看著格格賺錢多了,和她的聯繫也多了起來。一開始格格特別開心,覺得她這麼多年的努力終於得到了父母的關注。讓格格鬱悶的是,父母每次來電話,簡單的寒暄過後就是要錢。要給全家人買保險、要裝修家裡的舊房子、要給弟弟買車等等,格格稍有猶豫,父母的語氣立馬就冷了下來。
格格不想剛緩解的感情被金錢打敗了,於是一次次轉帳,一次次妥協。父母從來沒有問過格格,她賺這麼多錢累不累,加班多不多,能不能按時吃飯。格格不想承認,在父母眼中她儼然成了自動提款機,連密碼都不用輸入。
快過中秋節了,格格接到母親的電話,她還挺高興的,猜想母親一定是問她什麼時候回家,想吃點什麼。母親卻直接跟格格說,「給你弟弟轉20萬,他著急花。」
格格這次沒有就範,反問母親弟弟要這麼多錢幹什麼,如果不急用的話,她想用手裡的積蓄付首付買套小房子。母親的情緒一下激動起來,她說,「你年薪100萬,給你弟弟花20萬過分嗎?」
這個理論格格十分不解,錢是她賺的,為什麼要平白無故給弟弟花呢?弟弟也不小了,一直無業在家,根本沒有找工作的打算,每天只是打遊戲。
格格說,「過分。錢是我賺的,和弟弟一點關係都沒有,憑什麼要給他花?這幾年他陸陸續續從我這借的錢,沒還過一分,我覺得我已經盡了一個姐姐的本分了。」格格掛了電話,眼淚也跟著掉了下來。
格格的遭遇不是偶然,《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她的遭遇和格格十分相似。只不過,格格有個弟弟,樊勝美有個哥哥。
塞繆爾·巴特勒說,「一個非常喜愛錢財的人,是很難在任何時候也同樣非常喜愛他的兒女的。這二者就仿佛上帝和財神一樣,形同冰炭。」
越是不被重視,我們越要努力、越要拼搏,不是為了任何人,只是為了自己將來不靠任何人也能過上想要的生活。偏心的父母確實傷害了他們的兒女,子女唯有不放棄自己,才能為自己謀得一個好的出路。
—END—
話題互動:你們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