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君博士教您調節腸道菌群,讓你變成易瘦體質!

2020-12-25 吳佳君美學設計

減肥的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有的人怎麼吃都不胖,

而自己減肥好久,

就連喝水都會長胖呢?

這難道就是所說的易胖體質嗎

那擁有「易胖體質」到底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吃的比誰都少,但是肚子比誰都大!

少吃不一定瘦,但是多次絕對長胖!

永遠不知道減肥減在哪裡,但是一定一看就知道胖在哪裡了!

那易胖體質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易胖體質呢?

需要要從兩大方面說起:

首先是先天因素和其次是後天因素

先天因素

幾乎所有生物的特徵都與基因有關,肥胖也是如此。以往的研究發現,許多基因,如FTO基因,都與肥胖有關,並發現了一些有利於肥胖體質的因素。

基因,一種天然物質,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這也意味著我們的體質是不同的。基因決定性別,影響膚色和身高,並且與許多疾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那我,是不是減肥無望了?!

不!

寶寶們可千萬別洩氣,

因為,易胖體質還與後天因素有很大關係。

後天因素

許多後天因素,如我們的成長環境、飲食、能量消耗、睡眠、精神狀態等。對肥胖有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腸道菌群。今天我們將關注它。

腸道菌群

腸道裡有很多種微生物,我們稱之為腸道植物。這項研究發現肥胖與瘦人的腸道菌群不同。腸道菌群中某些特定細菌門、菌株或細菌的代謝活動會影響肥胖的發病。

總之,我們的章節存儲在一些「薄植物」和「胖植物」中。當「脂肪植物區」佔優勢時,我們容易發胖,減肥更難;「苗條的植物」多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保持好的身材。

因此在體重管理中,管理腸道菌群是很重要的。

那我們怎樣調節腸道菌群,拯救易胖體質?

雖然肥胖與先天因素有關,

但HOLD不了後天的努力。

我們可以主動,

肥胖是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治療的。

No.1益生元

益生元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主要成分是植物源的非消化性低聚糖和膳食纖維。

服用益生菌可以促進特定腸道菌群的增殖和活力,即抑制『肥胖菌群』和幫助『瘦菌群』。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有利於減輕體重,降低體內脂肪含量,降低對高熱量食物的欲望,改善脂質代謝等。

這種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菌群組成的變化,即需要檢測腸道菌群,個體化治療,效果會很好。

No.2改變飲食習慣

飲食是調節腸內菌群結構和功能的主要物質。「肥胖菌群」和你一樣,喜歡吃高卡路裡的食物,並且把信息傳達給大腦,選擇性地讓其吃,持續吃,使其發胖。另一方面,「瘦菌群」注意體重管理,喜歡粗食。

為了改變細菌群的結構,抑制體內的「肥胖菌群」,有必要限制精製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增加雜糧和蔬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

No.3糞菌移植

糞菌移植是一種新興控制微生物的方法,該方法更加激進,它可以改變整個菌群。顧名思義,糞菌移植是通過將「瘦了」的便(當然是處理後)轉移到別人的腸道,使腸道菌群組成和功能性恢復正常。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方案,還需要研究更多的臨床試驗。

減肥數千萬條路,健康減肥第一條

減肥不規範,親人兩行流淚

相關焦點

  • 怎麼能變成易瘦體質
    現在的人們對自己的身材都是十分注重的,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夠有一個好身材,可是擁有好身材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飲食結構的改變,發胖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發胖後減肥很快就瘦下來但是也有些人發胖後用了很多方法就是減不下來,這種情況一般和人的體質有關係,易瘦體質的人就容易瘦,易胖體質的人 減肥就比較困難,那麼今天就來帶大家了解怎麼能變成易瘦體質
  • 胖人如何變成易瘦體質
    核心提示:在現實生活中,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羨慕那些怎麼都吃不胖的人,其實就是易瘦體質,但是也是很多的人是易胖體質,她們往往喝涼水都長肉,經常沒怎麼吃就發現自己體重蹭蹭的往上長,那麼,胖人如何變成易瘦體質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 「易胖體質」和「易瘦體質」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看完你就懂了
    按照性別來劃分,人可以分為男人和女人,按照年齡來劃分,可以分成老人、年輕人、兒童,那按照體質來分,又可以分為胖人和瘦人。胖人通常都是易胖體質,相應的瘦人也大多是易瘦體質。易胖體質的人,聲稱自己喝涼水都長肉,而易瘦體質的人,往往自詡自己吃什麼都不長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有人吃肉都不長肉?有些人喝水卻長了肉。國外的科研人員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了十名自詡吃不胖的志願者,要求他們每天吃5000大卡的食物,實驗持續了一個月,然後這十個人體重都增加了。
  •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腸道菌群調節腸道平衡的新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2 13:11:30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Vassilis Pachnis和Yuuki Obata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通過微生物群進行神經元編程可調節腸道生理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腹瀉補充媽咪愛,調節腸道菌群康復快
    寶寶腹瀉時,除了止瀉治療,均可加上調理腸道菌群的媽咪愛等益生菌一起使用,幫助恢復健康的菌群環境,縮短腹瀉病程。益生菌被稱之為腸道健康的小衛士,其可以幫助腸道恢復細菌的平衡,同時針對寶寶的腹瀉問題,進行菌群調節,對抗潛在有害菌。媽咪愛的主要成分是枯草桿菌R-179和屎腸球菌R-026。
  • 怎樣能變成易瘦體質呢?
    核心提示:在我們生活當中,總有一部分人怎麼吃都不會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易瘦體質,而相反的,也有一部分人是易胖體質,感覺自己即便是喝水都會長肉。那麼,怎樣能變成易瘦體質呢? 在我們生活當中,總有一部分人怎麼吃都不會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易瘦體質,而相反的,也有一部分人是易胖體質,感覺自己即便是喝水都會長肉。
  • 功能性低聚糖作用於腸道菌群抑制肥胖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作為一種重要的環境因素,在肥胖的發生和發展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而功能性低聚糖作為新生理活性物質,在改善肥胖人群腸道菌群組成及代謝等方面的應用備受關注。本周主要介紹功能性低聚糖的類別和生理功能,以及如何通過影響腸道菌群從而抑制肥胖疾病進行探討。
  • 天然博士手把手教你吃對益生菌,呵護寶寶嬌嫩腸胃
    天然博士手把手教你吃對益生菌,呵護寶寶嬌嫩腸胃 來源:財訊網 • 2020-09-27 17:35:37 自從寶寶
  • 中藥複方葛根芩連湯可調節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會導致多種有益菌的減少以及有害細菌的異常繁殖。因此,以腸道菌群為靶點,採用生活方式幹預(如飲食、運動等)、補充微生態製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等)、菌群移植等手段,對腸道菌群進行靶向性調節成為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 減脂期間,如何變成易瘦體質?教你3個方法,讓你瘦下來
    減脂期間,如何變成易瘦體質?教你3個方法,讓你瘦下來1,多運動,減少久坐很多人在吃過東西之後,都是處於久坐的姿勢,久坐不僅會降低體內的熱量消耗,而且還會增加脂肪的過多的堆積。非常感謝您的閱讀,有什麼建議可以隨時留言,小編都會回復的,每天都會分享新知識,謝謝關注!歡迎監督!
  • 如何變成易瘦體質,學會這些方法,健康減肥不反彈
    雖然你能快速看到瘦身效果,但這種方式非常不健康。而且減的也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要想保持好的身材,就要試著讓自己變成易瘦體質,這樣才能不發胖。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如何養成易瘦體質。2、擁有好的心態所謂瘦體質,簡單地說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我們每個人都想要變成易瘦體質因為我們容易瘦的話,體內代謝能力強,燃脂效率高,可以充分消耗掉每天攝入的熱量,保持身材。那麼培養苗條的體質需要多長時間?
  • 真的有人天生是「易瘦體質」嗎?別忙著羨慕,你或許也可以做到
    而易瘦體質的人,身體裡面並沒有這些基因,所以吃了再多的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也不容易發胖。而易瘦體質的人,腸胃消化能力比較弱,吃東西後,食物還沒有消化完全,就已經被排洩出去了,自然就不會被成為脂肪堆積在體內,不過易瘦體質的人,相對來說體質會比較差,很容易被一些疾病所困擾。由此可見,易瘦體質可能是天生的,也有可能是腸胃不好所造成的,羨慕這種體質的人嗎?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共生微生物對宿主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腸道菌群|維生素D|細胞|疾病|嬰兒|-健康界
    上述資料表明從嬰兒期到成人期,維生素D 對腸道菌群的組成具有調節作用。維生素D 通過影響Th17/Treg細胞平衡調節自閉症腸道的菌群紊亂,進而通過腦腸軸作用改善神經系統的發育。這些研究提示,自閉症存在腸道微生物生態失衡,腸道微生物失衡的改善很有可能作為自閉症治療新的發展方向。
  • 天然博士益生菌教你正確守護寶寶腸胃,為寶寶獻上優質營養
    天然博士益生菌教你正確守護寶寶腸胃,為寶寶獻上優質營養 來源:財訊網 • 2020-11-27 12:37:13
  • 腎臟疾病中的腸道菌群
    谷禾健康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體內平衡,包括酸鹼平衡,水平衡,血壓調節和葡萄糖穩態在內的功能需要腎臟進行精確的協調和調節。 全球大約9%的人口正在遭受慢性腎臟疾病。近年來,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的變化(通常是各種細菌的相對比例的變化)與多種疾病和病症相關,包括肥胖,糖尿病,躁鬱症和抑鬱症,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腸道菌群在調節腎臟疾病結局中的潛在作用。但是這些菌群和疾病研究中有許多是相關的,通常不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或者是否是因果關係以及這些變化是否以某種方式促進了相關的表型?
  • 維護寶寶腸道菌群平衡,腸道健康小管家媽咪愛作用大
    嬰幼兒時期的腸道菌群具有多樣性較低、菌群結構不穩定、處於高度動態化等特點,容易受到感染、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等影響,發生腸道菌群紊亂,導致多種腹瀉、便秘等腸道疾病發生。在早期腸道菌群建立與成熟的過程中,影響因素眾多,主要包括:基因、孕期、胎齡、分娩方式、餵養方式、輔食添加、抗生素等。而想要減少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的相關問題,家長要懂得如何幫助嬰幼兒建立良好的腸道菌群環境。
  • 老年痴呆症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
    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上有相關研究證明,人體腸道菌群的失調,有害菌會「趁機」產生苯丙氨酸和異亮氨酸等有害物質,破壞腸道黏膜和免疫系統,引起腸道和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會刺激促炎性輔助細胞(Th1)的分化和增殖,而這些有害毒素會通過「腸-腦-軸」影響人體大腦,誘發腦內神經炎症,進而增加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
  • 寶寶的腸道守護神居然是它?|細菌|母乳|免疫力|腸道菌群|致病菌...
    我們的腸道中生活著500-1000 種不同的細菌,它們的數量級約為10^14,組成了龐大的腸道菌群,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    比如你吃了沒處理乾淨的肉,就有可能感染沙門氏菌,得上腸胃炎等疾病,這些致病細菌當然是壞細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