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021-01-10 看相解夢

灶神信仰一般原始初民火主神信仰而來。在原始宗教時期,先民們在氏族駐地燃起一堆長明火, 用以取暖和烤燒食物等。火對於初民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由此便產生出對火的崇拜,並幻化出許多神話故事。原始氏族部落解體後,長明火堆也隨之分化成每家一個的灶,這時,對火主神的崇拜也演變成對灶神的崇拜。

一、灶王爺的來歷

我國民間最初供奉的灶神是位女性,《莊子· 達生》說:「灶有髻。司馬彪注云:「髻, 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像個美麗的紅衣女郎。後來的道書則把灶神說成是崑崙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種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專門管理人間住宅,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

漢代以後,出現了男性灶神。當時,灶神頗受人們敬重,祭品的規格與社稷神同等,充當灶王爺的人也非同尋常,都是一些大人物。《淮南子》中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又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五經異議》則認為「火正祝融為灶神」。人們讓極受敬仰的黃帝、炎帝或火神祝融來充當灶神,並認為灶神的神職是掌管人們的飲食。民以食為天,人們祭灶當時主要是為了感激和頌揚灶神的功德。

後來,有關灶神的傳說越來越多,出現了不同姓名的一些灶王爺, 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是張單。張單,字子郭,他的太太為他生過6個女兒。奇怪的是,張單只不過是一低等小神,但他的屬下卻有一些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長兄等名目,看名稱他們都有些來頭,屬於玉皇大帝的家族。張單大約與玉皇也有些親緣關係。

在河北一帶流傳著灶王爺來歷的故事。

傳說灶王爺並不是什麼神,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姓張,叫張奎,家裡很窮,小兩口以討飯為生。一天,他病倒在一個破廟裡,一連幾天湯水不進,病情越來越嚴重,眼看就不行了。小兩口感情挺好,他就對妻子說:「我是不行啦!何必倆人都在這裡餓死?乾脆你自己去尋條活路吧!」妻子沒辦法,哭著就走啦。

一天夜裡, 下起了大雨,突然打了個霹靂,把廟門一劈兩半,把張奎嚇出一身汗。經這一嚇,身體倒慢慢好起來了,他就繼續到處乞討。

有一天,張奎討飯到家門口,從屋裡走出一個婦女來,他定睛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原來,他妻子走後,討飯到這裡,這家只有一個男的,那天正好下雨,他妻子就住在了這裡。後來,二人發生了感情,就結了婚。他妻子一看見自己原來的丈夫, 就把他叫到了屋裡,妻子的新丈夫沒在家。兩人就敘說起了離別後的經歷,說到傷心處,禁不住抱頭痛哭。妻子知道他沒吃飯,就給他焰餅炒雞蛋,好叫他飽餐一頓,享受享受。因為張奎經常挨餓,腸胃不好,吃了一頓飽飯,竟一下子撐死了。他妻子害怕新丈夫回來看見不好解釋,就把他的屍體背到院子裡的一個柴火垛裡藏了起來。

妻子知道張奎一生受苦,沒吃過一頓飽飯,只吃了這麼一頓飽飯,想不到竟撐死了,心裡非常難受,每逢吃飯前,總是端了飯碗到柴火垛前禱告幾句,意思是叫張奎死後不再挨飯,以此作自我安慰。天長日久,妻子的異常行為被第二個丈夫發現了,就問妻子這是為什麼?妻子開始不想說,但經不住丈夫的再三盤問,便把實情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最後說:「只要我有吃的,就不能讓他做餓鬼。」

她丈夫聽了,很受感動,覺得自己的妻子做得對,就說:「咱不如找個畫匠,你說著他的相貌,叫畫匠把他的形象畫下來,貼在灶臺後頭,不論我們吃什麼東西,只要一揭鍋,他就能先吃第一口。」妻子聽了,十分贊成,按照丈夫的話找了個畫匠,畫了張奎的像,供在了灶臺後頭。

後來,妻子死了,他丈夫也把她的像畫下來,同張奎的畫像貼在一起供奉。從此年年豐收,日子越過越好。從那以後,人們為了盼望獲得豐收,過好日子,都學他的樣子,畫了二人的畫像,貼在灶臺後頭供奉。這就是灶王爺的來歷。

二、灶神的社會職能

上述故事不過在一個 地區流傳而已,但說明灶神也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逐漸地,灶神被賦予了一些重要的社會職能。 《禮記·祭法》中,記載了祭灶的禮儀,鄭玄對此注道:「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葛洪《抱樸子·微旨篇》雲:「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這時,灶神已完全變成一個專門搜集一家一戶的隱私,然後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者。看來專愛揭發別人的隱私出賣朋友,以向主子邀寵,似乎是一些人的「專長」,自古皆然。人們對這種卑鄙小人,雖恨得要死,但也怕得要命。從心理上講是深惡痛絕,但在行動上卻從不敢得罪,甚至還得討好他。人們對灶神的獻媚,就是這種可悲心態的反映,是人類懦弱無能的表現。

在社會上影響很大的《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告誡人們說,灶王「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被舉告者,大錯則減壽300天,小錯也要損壽3日。玉帝根據灶神所報該家之善惡,進行獎懲,「過」多的就會被減壽、損壽,所以灶神其實也間接掌握著人們的壽命大權,所以灶神又被稱為「司命」或「東廚司命」。

當然,萬物有利必有弊,有弊必有利,灶神既有往上打小報告」、揭人隱私的不光彩一面,也有監督告誡人們奉公守法、棄惡揚善即勸人為善的積極一面。 《敬灶全書·真君勸善文》說: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善惡簿呈殿,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可惜的是,只有善良老實的人們相信這些,而那些貪贓枉法、為非作歹的惡人,根本就不相信這一套。否則,作惡之人三年後就遭殃,天下不早就太平了?

然而不管善人、惡人,總希望灶王上天時替自己說些好話,於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時,要供上許多糖瓜,這是專門用來對付灶王爺的。用糖瓜糊住了灶王的嘴,他就不能說人們的壞話了,如要說也只能是些甜言蜜語。人們還在他的像旁貼上這樣一副對聯: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灶王爺成為家神以後,主要在各家各戶享受香火,社會上的灶王廟倒少見了。

三、祭灶的陋俗

隨著灶神的不斷迷信化,祭灶的習俗一直延續下,直到今天仍未絕跡。一般說來,中國民間祭灶,一般婚喪喜慶,逢年過節,都要燒香供飯,以祈福消災。

據說,灶神每年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奏事,所以這一天要舉行送灶祭典。除夕晚,要用同樣的祭典接灶神回家。

在我國河南一帶流傳著祭灶的來歷。

傳說古時候玉皇大帝有個小閨女,長得漂亮又賢惠,玉皇大帝把她視為掌上明珠,吃的、穿的、用的都由著她。可就是有一條,不讓她亂跑。

一天, 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間視察民情,他這個小閨女哭鬧著要跟母親下到凡間去玩。王母娘娘沒有辦法,只好帶著她一塊到人間去察看。 到人間, 小閨女甭提有多喜歡了,她看看這,覺得新鮮,看看那,也感到好玩兒。特別是人間的恩愛夫妻,她看後臉一紅,心想:我啥時候也能像他們一樣恩恩愛愛地過上幸福日子呢?

晚上,老百姓都關門睡覺了,王母娘娘的小閨女看到一戶人家亮著燈,她瞞著母親悄悄來到這家。原來,這家是個大財主,夜裡正擺宴席呢。小閨女走到灶房窗前往裡一看,有個小夥子正在鍋灶前燒火哩。只見他滿臉汗珠,也顧不得擦上一把。小閨女心想:這個小夥子模樣長得不錯,看樣子又忠厚又善良,要是我能跟他在一起生活該有多好啊!想到這兒,她就走進灶房,說她自己沒爹沒娘,出來討飯來到這裡,想找個住宿的地方。小夥子十分可憐她,先給她弄點吃的。小閨女吃罷,要幫小夥子燒火,兩人邊燒火邊說話,越說越對勁兒。就這,說來扯去,就私定終身,結成了恩愛夫妻,王母娘娘知道後,非常生氣,怎麼勸她回官。她也不聽,王母娘娘沒法兒,只好自己回宮去了。

王母娘娘回到天宮以後,向玉皇大帝訴說了人間的民情,玉皇大帝很滿意。他又問女兒為什麼沒回來。王母娘娘說:「 她喜歡人間美景,想多看幾天,我就讓她過幾天再回來。」玉皇大帝就沒再說啥。

時間長了,玉皇大帝還不見閨女回來,多次向王母娘娘追問。王母娘娘見瞞不過去了,只好說了實話:「夫君,咱的小女兒看上了凡間一個小夥子,她已經在凡間成親啦。」玉帝一聽氣得渾身發抖,本想從重發落,又一想,畢竟是親生女兒,就又改變主意,讓她在人間受受罪,以後也好叫她知道到底是天上好,還是人間好。給她點顏色看看。玉皇大帝說:「那個小子不是給別人燒火嗎?好!我就讓他們當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看他們知道不知道害羞!」就這樣。玉帝的小閨女與她的丈夫就成了灶王奶奶和灶王爺了。

他們夫妻倆無論玉帝怎樣對待自己,只要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就行。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大旱,莊稼收成不好。灶王奶奶看到百姓生活十分艱苦,就常常借回天宮走娘家的機會,帶些吃的和穿的分給周圍百姓。玉皇大帝本來就嫌棄他的窮女婿,發覺閨女偷著從天宮拿東西,大為惱火!他下旨只準閨女、女婿每年臘月二十三回一趟,其餘時間不準回天宮。

灶王奶奶無奈,只好按玉皇大帝規定的時間回天宮。他兩口子每次回天官,都是訴說人間災情。玉皇大帝非但不聽,反而嫌他倆髒,把凡間灰塵都帶到了天官。

灶王奶奶一聽,氣得直哭,當即就要和丈夫返回凡間。王母娘娘死死挽留,小兩口才在天官住下來,灶王奶奶對丈夫說:父親不是嫌咱髒、嫌咱窮嗎?等幾天咱回去叫老百姓們好好打掃一下,走時候多帶些東西分給百姓,叫大家過個乾乾淨淨的好年,父親就不會嫌凡間又髒又窮了。」

灶王奶奶在天宮住了七天,東西也準備得差不多了,臘月三十晚上告別父母,和丈夫一起到初一五更回到凡間。他兩口子把東西分給百姓,大家歡歡樂樂過了個好年。

從那以後,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灶王爺的恩德,把他倆畫成像貼到灶房裡,年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掃房子,晚上祭灶,送灶王奶奶、灶王爺回天宮,讓他倆「上天言好書,下界保平安」。

對於祭灶的陋俗,唐代陸龜蒙曾作《祀灶解》加以駁斥,他說:「灶壞煬者,請新之。既成,又請擇吉日以祀告之,曰灶在祀典,聞之舊矣。先是火化以來,生民賴之,祀之可也。說者曰其神居人間調察小過作譴告者,又曰灶鬼的時錄人功過,上白子天,當祀之以祈福祥,此近出漢武帝時方士之言耳。行之惑耶!」

文中,陸龜蒙正確指出了灶神信仰由自然崇拜到迷信信仰的過程,肯定了早期灶神崇拜存在的合理性,批判了灶神迷信化的荒謬,至今仍具有值得肯定的積極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前進,迷信灶神的陋俗終將徹底廢除。

說明:本文來源於易夫編著的《俗界諸神》。

相關焦點

  • 灶王爺的故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灶壁頂端用磚瓦砌一個小神龕,門樓上雕刻飛簷翹角,門柱上貼著一付兩指寬的大紅對聯,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司命府」,中央貼著灶王彩色像,門前放置香爐、蠟燭臺。小神龕顯得精緻、莊重,神似一座小殿堂,表明虔誠地供奉灶王爺。人們對它尊敬,寄託著保護闔家平安的殷切期望。灶王亦稱灶神、灶君,俗稱灶王爺,它是我國舊時代民間普遍信仰尊崇的神。把灶王奉為主宰家庭平安興衰的「一家之主」。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說一說灶王爺的前世今生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我國傳統民俗祭灶、掃塵的日子。道教神話世界的神仙們在春節之前這段時間紛紛下界人間,與眾生「普天同慶」,在諸多的神仙中卻有一位在臘月二十三(有的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這位神仙便是「一家之主」灶王爺。
  • 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你必須了解的灶王爺
    在古代,祭灶的人不分身份貴賤,上至皇帝大官,下至平頭百姓,都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大祭灶神,為什麼要在臘月二十三祭祀灶神呢?原來啊灶王爺雖只是一個地位地下的小神,但是代天巡狩,是玉皇大帝派到家裡的「探子」。 並且灶王爺左右隨侍有兩個秘書神仙,一神手捧一個罐子叫做「善罐」,專門保存記錄家裡人做好事的紙條。
  • 民間故事 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
    小年 灶王爺 上天言好事 下界降吉祥《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 中國傳統節日-祭灶·臘月二十四
    祭灶詩[宋]·呂蒙正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世,亂世文章不值錢。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祭灶源於古代先民對火的崇拜,拜火的習俗。記得兒時爺爺每年在祭灶的節日裡,盛飯要先給灶王爺盛的習俗。」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 「上天言好事……」
    奶奶往大鐵鍋裡放一塊差不多鍋蓋大小的圓蒸簾,鋪上紗布,下面燒火。水燒開後,奶奶就冒著騰騰熱氣往鍋裡一把把灑黃米麵,灑得差不多了,灑一層紅豆,然後再灑面、再灑豆。反覆灑到大約一巴掌厚了,就蓋上木鍋蓋,用抹布圍住鍋口,多加柴火猛燒。再燜一陣子,而後猛一掀鍋,但見雲蒸霧繞之中,一方金燦燦的晚霞忽地閃現出來。奶奶招呼爺爺,兩人合力把蒸簾拎出。
  • 小年:二十三祭灶官,餃子灶糖裝滿盤
    臘月二十三,民間俗稱「小年」,因這一天的重頭戲是祭灶,故也稱「祭灶節」。有一首「祭灶詩」就是專門描寫人們祭祀灶神之盛況的:「又逢臘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備妥豆秸供馬用,融化灶糖把唇粘。囑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三十夜裡眾神會,莫忘準時返灶前。」魯迅先生也寫過一首詩叫《庚子送灶即事》:「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 哪天過小年不是關鍵,關鍵是灶王爺地位很獨特,祭灶王爺要有糖
    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特殊習俗外,全國的春節日期都是統一的,為什麼在小年的日期上南北方會出現割裂呢?老百姓覺得對灶王一定要尊重,於是,民間就有了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宋朝、明朝祭灶都是在臘月二十四,據範石湖《臘月村田樂府》記載:臘月二十四夜祀灶。
  • 民間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講究?
    (2)女不祭灶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灶要生火,灶神管火為陽。因女人屬陰相剋,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屬陽的男人能給灶王爺燒香磕頭,女的不能拜。
  • 莆田祭灶送神習俗,都在這裡了!
    廈門木未傳媒 攝製莆田當地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眾廿四辭灶,偶有變動。祭灶送神,自商周起,就是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孔子都感慨若不慎重祭灶,就會「獲罪於天,無所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