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揚羽
臘月二十四,莆田祭灶
(陽曆:2021年2月5日)
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 出品
廈門木未傳媒 攝製
莆田當地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眾廿四辭灶,偶有變動。
祭灶的用品豐儉隨意,大致用菜、肉、果、糖、酒,莆田的地方典型是加上一道糯粿或薏粿。
鑽木生煙,擊石出火。圍繞著溫暖的火焰,先民們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照明、取暖、熟食、圍獵,古人在結束穴居生活後就把對火的敬意和尊崇逐漸轉移到了家中的灶臺上。於是,祭灶之風,盛行千年。
周禮「五祀」,祀灶位列其中。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曾擔任過民間灶神。《論語.八佾》中也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記述。
祭灶送神,自商周起,就是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孔子都感慨若不慎重祭灶,就會「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所謂祭灶,實質上即送灶君朝天。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負有家宅的全權監察權。
因此人們為了祈福消災,便會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在他上天當日,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範成大的這首《祭灶詞》生動地體現了這一場景。
莆田民俗中既有中原文化的保存,又有閩越文化的特色。因此在祭灶習俗上也存在共性與個性的融合。
當地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眾廿四辭灶,偶有變動。
祭灶的用品豐儉隨意,大致用菜、肉、果、糖、酒,莆田的地方典型是加上一道糯粿或薏粿。
這種用糯米做成的圓子或糕點具備又甜又黏的個性,跟北方用麥芽糖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沿海也有特例,是僅用番薯蒸熟和著麵粉煎熟的「送年粿」和燙芥菜。這種粿不甜,菜無油。是為了讓灶君感受民間窮苦,上天奏事,玉帝憐憫可以降下福澤。
中原祭灶向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做法,莆田無這一禁忌,男女均可祭灶送神。
祭灶之後,要撕去灶神畫像,放在貢銀、大銀、元寶上一同焚化,代表送神上天。
灶神畫像一般是木板彩印,現在多用瓷磚鐫刻:身著官服的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並坐。
兩邊有「鼎中生白玉,灶裡出黃金」等類的聯語。送神祝詞常有「好話多說,壞的別講」之類的叮嚀。
在家家戶戶燃氣灶、電磁爐普及的今天,灶王爺幾乎存身無處,祭灶習俗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再現這一習俗的意義,恐怕更大的是在於保存一種記憶了。
撰稿:揚羽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責任編輯 | 煎包俠
▼
莆田旅遊網
ID:ptlywcomcn
在這裡,遇見最美莆田!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