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祭灶送神習俗,都在這裡了!

2021-02-23 莆田旅遊網


文字:揚羽

臘月二十四,莆田祭灶

(陽曆:2021年2月5日)

 

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 出品

廈門木未傳媒 攝製

莆田當地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眾廿四辭灶,偶有變動。

祭灶的用品豐儉隨意,大致用菜、肉、果、糖、酒,莆田的地方典型是加上一道糯粿薏粿

鑽木生煙,擊石出火。圍繞著溫暖的火焰,先民們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照明、取暖、熟食、圍獵,古人在結束穴居生活後就把對火的敬意和尊崇逐漸轉移到了家中的灶臺上。於是,祭灶之風,盛行千年。

周禮「五祀」,祀灶位列其中。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曾擔任過民間灶神。《論語.八佾》中也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的記述。

祭灶送神,自商周起,就是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孔子都感慨若不慎重祭灶,就會「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所謂祭灶,實質上即送灶君朝天。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負有家宅的全權監察權。

因此人們為了祈福消災,便會對灶王爺恭恭敬敬,在他上天當日,擺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範成大的這首《祭灶詞》生動地體現了這一場景。

莆田民俗中既有中原文化的保存,又有閩越文化的特色。因此在祭灶習俗上也存在共性與個性的融合。

當地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眾廿四辭灶,偶有變動。

祭灶的用品豐儉隨意,大致用菜、肉、果、糖、酒,莆田的地方典型是加上一道糯粿薏粿

這種用糯米做成的圓子或糕點具備又甜又黏的個性,跟北方用麥芽糖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沿海也有特例,是僅用番薯蒸熟和著麵粉煎熟的「送年粿」和燙芥菜。這種粿不甜,菜無油。是為了讓灶君感受民間窮苦,上天奏事,玉帝憐憫可以降下福澤。

中原祭灶向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做法,莆田無這一禁忌,男女均可祭灶送神。

祭灶之後,要撕去灶神畫像,放在貢銀、大銀、元寶上一同焚化,代表送神上天。

灶神畫像一般是木板彩印,現在多用瓷磚鐫刻:身著官服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並坐。

兩邊有「鼎中生白玉,灶裡出黃金」等類的聯語。送神祝詞常有「好話多說,壞的別講」之類的叮嚀。

在家家戶戶燃氣灶、電磁爐普及的今天,灶王爺幾乎存身無處,祭灶習俗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再現這一習俗的意義,恐怕更大的是在於保存一種記憶了。

撰稿:揚羽

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


責任編輯 | 煎包俠


莆田旅遊網

ID:ptlywcomcn

在這裡,遇見最美莆田!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曾記錄過一系列有關春節的民俗,其中就提到了小年,更在《論語》中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記載,字裡行間透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 祭灶日期到底是臘月二十四還是二十三?
    「送信的臘八」之後,再一個節點是祭灶。民國《天津政俗沿革記》:「小除日祀灶。」祭灶這天,稱為小除、小年。上世紀20年代初,天津文化人士李琴湘詼諧記年俗,《過年歌》講春節前的祭灶:「還有一個紀念日,就是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新年到,灶王爺照例的要上天……」灶神又稱灶君、灶王,津地俗稱灶王爺,是舊時民間普遍信仰的神。居家常在鍋臺牆上懸灶王龕供灶神。
  • 中國傳統節日-祭灶·臘月二十四
    祭灶詩[宋]·呂蒙正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世,亂世文章不值錢。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祭灶源於古代先民對火的崇拜,拜火的習俗。記得兒時爺爺每年在祭灶的節日裡,盛飯要先給灶王爺盛的習俗。」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 大年初四的習俗與禁忌您知道嗎?恭喜你豬年發大財
    恭喜你豬年發大財 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     原標題:大年初四的習俗與禁忌您知道嗎?
  • 祭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後來的道書則把灶神說成是崑崙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種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專門管理人間住宅,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漢代以後,出現了男性灶神。當時,灶神頗受人們敬重,祭品的規格與社稷神同等,充當灶王爺的人也非同尋常,都是一些大人物。《淮南子》中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又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
  • 【習俗】莆田這22個傳統結婚風俗,莆田人一定要知道!
    在福建莆田有一種獨具莆仙地方特色的結婚習俗,除了眾所周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外。一對男女從開始相親到生子和孩子滿月,都充滿了莆田地方的風俗特色。在一對新人結婚過程的各個不同階段,在莆田習俗特色、流傳千年經久不衰的獨特儀式進行。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莆田人結婚的古俗儀式,大莆就超詳細的羅列出莆田人結婚的種種風俗儀式。
  • 掃塵日(臘月二十四)習俗
    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情感願望,此習俗向人們傳遞著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這一風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女人常年做飯,為何不能祭灶?
    男不拜月拜月也稱為「祭月」,這可是個非常古老的習俗,而中秋節也是由「祭月」而來的,也是以前人對「月亮」的一種崇拜活動,最初的「祭月節」是秋分這一天,但是每年的秋分都不是同一天,而且秋分也不一定會月圓,如果「祭月」沒有月亮肯定是不行的,後來由於曆法融合,人們開始普遍使用陰曆,之後就將「祭月節」調整到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節
  • 漢族的春節習俗都有哪些?
    秧歌和高蹺也是這裡的傳統項目。南方地區在福建,春節期間都有祈福祭祀的習俗。新年迎神也是福州鄉村會在正月你舉行的意習俗。而老福州人「做年」, 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農曆十二月初一「筅堂」開始,到「二月二」龍抬頭(頭牙),這兩個多月都在「年」的概念裡,即「年暝兜」;其三,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其四,農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節。
  • 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 二月二龍抬頭,做頭牙,拜土地公,探秘莆田做牙習俗
    二月初二——頭牙臘月十六——尾牙莆田做牙習俗(紀錄片)莆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出品 ——莆仙風俗竹枝詞做牙,是莆田民間尤其是商家特別重視的月令節俗。除正月外,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做牙」。所謂「做牙」,即「牙祭」,是民間祭拜土地神的日子。一年二十二個牙期,以頭尾牙最受重視。「初二十六月月祭,頭牙尾牙倍不同。為謝后土恩澤厚,年豐貢足香火紅。」
  •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和禁忌知道嗎?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北方地區多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南方地區則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
  • 農村生活中的忌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
    這些都源於人們對於事物的理解,並且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許多的風俗已經消失,也有許多流傳至今,對於現在也有著不小的影響。聽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準則,在各地都有流傳。大概其的意思是,男的不應該祭拜月神,而女要避諱灶神。對於這種說法非常好奇,查閱過許多資料,原來是因為受到了古代的神話故事影響。
  • 小年是哪一天2020年小年各地具體時間 小年傳統習俗有哪些
    下面總結一下:  北方地區:臘月廿三  南方地區:臘月廿四  江浙滬贛地區:把「臘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稱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稱為小年夜,與除夕當天「大年夜」相對,這裡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並不一定是夜晚,也沒有「小年」這種說法。
  • 民間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究竟是啥意思?
    作為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就是源自古人對「月神」的崇拜。 上古敬月習俗是中秋節誕生的契機,後來才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並被人們賦予了渴望團聚,以及寄託對美好生活形的嚮往。
  • 今天「尾牙」,作為莆田人這個習俗你知道嗎?
    在莆田,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俗稱「做牙」。「做牙」都是按農曆來算,農曆二月二號做牙,叫做「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號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叫做「尾牙」。圖源/莆房網網友@鍥夏衍    莆田人平時「做牙」也要準備一些貢銀、香菸、水果、肉等貢品來祭拜土地公,到了尾牙這一天就更熱鬧,很多人家會放鞭炮。
  • 俗語「二十三,糖瓜粘」,小年這天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這樣做了。一、祭灶祭灶風俗由來已久,且歷代相沿成習。在收錄先秦禮儀習俗資料的《禮記》中,祭灶就被列為「五祀」之一,不過當時祭祀時間是夏季,「孟夏之月,其祀灶」。祭祀灶神由「孟夏」改為「臘月」,據說始於漢代。
  • 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差一天的原因 小年習俗差異2020小年微信文案
    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民俗,傳統佳節在不同地區也略有區別,一起來看看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原因、小年的由來,以及小年微信朋友圈的文案吧!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差一天的原因  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
  • 莆田下半年要結婚的快看,最全嫁娶習俗流程全在這!
    結婚俗稱「成人」,取兒女長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禮儀習俗。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能嫂即喜娘」。男家僱紅轎(現在都是轎車,也要裝飾),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紅轎俗稱「新婦轎」,轎上四周披圍紅綢,並在轎門上掛一塊豬肉,亦禳「白虎」之俗。
  • 小年謝灶傳統習俗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以下是中公教師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小年謝灶傳統習俗,供您參考,更多資訊請點擊(//www.zgjsks.com)查看。小年謝灶傳統習俗小年謝灶之一時間南北方小年時間有所不同。北方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即公曆2017年1月20日。大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