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日期到底是臘月二十四還是二十三?

2021-01-12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過大年的年味,是逐漸濃起來的。「送信的臘八」之後,再一個節點是祭灶。民國《天津政俗沿革記》:「小除日祀灶。」祭灶這天,稱為小除、小年。上世紀20年代初,天津文化人士李琴湘詼諧記年俗,《過年歌》講春節前的祭灶:「還有一個紀念日,就是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新年到,灶王爺照例的要上天……」

灶神又稱灶君、灶王,津地俗稱灶王爺,是舊時民間普遍信仰的神。居家常在鍋臺牆上懸灶王龕供灶神。與平日的祭拜並行不悖,這裡說的是歲末祭灶,又稱餞灶、送灶、辭灶,是燒香升紙送灶神上天的祭禮。

祭灶日期,康熙《天津衛志》記為十二月「二十四日,相傳灶君朝天,設糖果而餞之」。乾隆《天津府志》關於天津縣的記載,亦然。同時纂修的《天津縣誌》,也有「二十四日,備糕飴祭灶」的記述。可是,在乾隆府志中,天津府所轄州縣,祭灶日期出現臘月二十三日或者二十四日兩種情況。前者如鹽山、慶雲;後者如青縣、靜海、南皮。同治續修天津縣誌,記為二十三日祀灶。

以上所引,是在天津城編纂的地方志。當年各縣(州)所編志書又如何呢?考各方志,康熙年間者,靜海、武清、薊州都在二十四日祭灶。至乾隆年,武清仍為二十四日,寶坻、寧河二十三日祭灶。道光薊州志載「二十三設香燭祭灶」。

原本「二十四日歲小除,家家祀灶上燈初」,後來時間起了變化,道鹹年間津門竹枝詞:「灶王要見玉皇神,臘月廿三屬下旬。」光緒年間,津人徐士鑾注意到祭灶日期的變化,並據明代《帝京景物略》二十三日祀灶,「謂灶君翌日朝天去」的記載,認為清初北京在二十三日祭灶,後漸漸蔓延於畿輔地區。

天津民間另有傳說。在大沽,祭灶日期二十三、二十四並存。相傳燕王掃北時移民大沽地區,這些居民的後代沿襲二十四日祭灶的習俗。這種情況清末北京也有,「惟南省客戶用二十四日」。這就為京津北方地區相關問題的討論,引進南方因素。

對於廿三祀灶的解釋,津南有月相一說,別具一格。從「過了臘八就是年」,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兩個時間節點之間,是過年的前預備期。臘八至廿三相隔恰好半個月,都是弦月,先上弦,後下弦。載於劉景周《沽帆遠影》。

祭灶,臘月廿四還是廿三,雖為細枝末節,粗略梳理卻可見習俗的流變。

相關焦點

  • 傳統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現在為何提前到二十三?
    傳統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北方過小年,為何提前到二十三?農曆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老家有句俗話,叫「過了臘八就是年」,意思是進入臘月,就是農閒了,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就可以靜下心來為迎接新春佳節做準備了。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是春節的一個序曲。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
  • 哪天過小年不是關鍵,關鍵是灶王爺地位很獨特,祭灶王爺要有糖
    臨近過年,又一次南北之爭開始了,這次爭論的主題是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我們的日曆上一般會對這兩個日期都註明小年,不過會加個前綴,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特殊習俗外,全國的春節日期都是統一的,為什麼在小年的日期上南北方會出現割裂呢?這件事情追究起來還要怪雍正皇帝。小年是怎麼來的?
  • 小年到底是農曆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又有哪些風俗?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關於祭灶,還有一個傳說有關,由於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爐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駐一位灶神來監督考察這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所以每家每戶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有歡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儀式。
  •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文/豬友巴巴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中秋將至,對於2019年來說,中秋具體日期是何時,中秋放假有幾天,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還有道理嗎?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討論一下!一、19年中秋具體日期,以及放假安排早了解!中秋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又有「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之稱,也是團圓的節日!古語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反映了對故鄉親人的眷顧之情!
  • 小年:二十三祭灶官,餃子灶糖裝滿盤
    臘月二十三,民間俗稱「小年」,因這一天的重頭戲是祭灶,故也稱「祭灶節」。有一首「祭灶詩」就是專門描寫人們祭祀灶神之盛況的:「又逢臘月二十三,敬送灶王回皇天。備妥豆秸供馬用,融化灶糖把唇粘。囑告上天言好事,祈求下界保平安。三十夜裡眾神會,莫忘準時返灶前。」魯迅先生也寫過一首詩叫《庚子送灶即事》:「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女人常年做飯,為何不能祭灶?
    因此古人祭拜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女不祭灶其實「祭灶」也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以前的「祭灶」都是臘月二十四的晚上,老人說:這時候灶王爺就會上天匯報一年的日常,家裡的主人為了不讓灶王爺說壞話,就會準備一些蜜糖來祭拜,也是要封住他的嘴,不讓他上去後亂說。
  •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啥意思?女人為什麼不能祭灶?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很多地方小年有祭灶的習慣。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這樣說?其實這句話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不拜月亮,女人不拜祭灶神。
  • 二十三,糖瓜粘:神界基層幹部灶王爺的奮鬥史
    臨近春節,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作為神界的基層幹部灶王爺也需要在農曆的臘月二十三去匯報工作。作為與我們生活最貼近的一位神仙,關於灶王爺的奮鬥史,大家到底知道多少呢?灶王爺中國人關於祭灶由來已久,而且灶王爺的地位還很高。在秦漢之前,灶王是五位一定被祭祀的神靈之一。
  • 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其實,從全國範圍來看,被各地居民稱做「小年」的日期並不統一。北方當然基本就把小年定在了臘月二十三,而江浙滬包郵區則把臘月二十四和二十八都視作小年。但是,到了南京,人們又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當作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而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年則是除夕。
  • 楹聯同題: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 郭新華主評
    >方留聚 主審       主評簡述:本期楹聯同題的主題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的確,中國人過小年這一習俗與其它傳統節日略有不同,大部分傳統節日都有固定的時間,而小年許多地方卻有著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如有些地方的除夕和正月十五也是過小年,比較主流的還是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和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四,本期楹聯同題的主題則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點需要參與創作者予以重視,同時也能體現出主辦方做學問的嚴謹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