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2021-01-18 豬友巴巴

文/豬友巴巴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

時至九月,三秋來臨!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新學年也步入正軌。相比中小學來說,步入到了高中階段,父母陪讀現象也開始增多!9月是豐收金黃的季節,是農民最為期盼的月份,此時,時值中秋,氣溫逐漸轉涼,正是收穫的好時節!當然,9月也是團圓的月份,進入農曆八月後,農村走親訪友的開始增多,行走在通往家鄉的道路上,經常能看到一些鄉親,左手提著一刀肉,右手拎著月餅,準備去走親串門!中秋將至,對於2019年來說,中秋具體日期是何時,中秋放假有幾天,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還有道理嗎?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討論一下!

一、19年中秋具體日期,以及放假安排早了解!

中秋是我們傳統的節日,又有「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之稱,也是團圓的節日!古語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反映了對故鄉親人的眷顧之情!

中秋的由來:在我國如此採用的是「陰陽合曆」,根據曆法可知,8月處於秋季的中間,也就是入秋後的第二個月份,而農曆八月十五又是八月的中間,因此,有了中秋節的說法!

2019年中秋佳節,也就是農曆八月十五,也就是公曆9月13日,自08年中秋被列為法定節假日以來,每逢中秋,回家團圓成了遊子盼望的日子!今年中秋,放假安排是9月13-15日,與周末連休!不過,提醒咱外出打工的農民,中秋返鄉,不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

二、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有道理嗎?

中秋總是離不開「月亮」的!在農村,除了賞月、吃月餅、看菊花之外,還有祭月、拜月的習俗!禮記有載「秋暮夕月」,中秋時節,家人設香案,迎寒與祭月。人們將秋季豐收的時令水果和月餅擺在香按上,朝著月亮升起的地方,點上紅燭,依次進行祭拜!

當然,中秋拜月,在「燕京歲時記」中,有「惟供月時男子多捕叩拜」!因此,在民間有了「男不拜月」的習俗!當然,在古時男尊女卑的大背景下,月亮代表陰柔,民間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民間,人們認為「月亮屬於太陽」,而男子是太陽的化身,自然不用去祭拜,而由婦人去祭拜月神!

另外,俗語「女不祭灶」,祭灶一般是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灶君要「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通俗講,就是臘月二十三,灶君要回天庭做述職報告去了!因此,家人會準備些好吃的,用來「堵住」灶君的嘴,讓他多說好話!古語「祭灶詞」中有,「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在民間神話傳說中,對於灶君的形象一般是炎帝或祝融等男性神話人物為主,而古代男女之間有嚴格的界限,因此,有了「女不祭灶」的風俗!

19年中秋具體日期,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啥意思,在理?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究竟是啥意思?
    中秋節將至,有些地方有這樣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說的是男人不能祭拜月亮,而女人則不能隨便祭祀灶神。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難道真的是因為男女有別嗎?帶著這兩個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揭曉,這句俗語的內在含義。
  • 臨近中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人為啥不能拜月?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臨近中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人為啥不能拜月?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羨慕起農村的生活,一方面是因為目前農村得到長遠發展,跟城市的差距在減小,另一方面則是農村的自然環境比城市更好,保存的傳統也更多,更有人情味。經常在農村生活的人,可能都隔三差五地聽到很多俗語、老話,大多都是從村裡的老人口裡說出來的。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啥意思?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啥意思?中我國傳統節日中,春節可以說是最盛大的喜慶的節日了。每年的這個時候外出求學和工作的人,即使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回家過年。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這樣一年到頭才算完整。對於春節這個傳統節日,也有很多的講究。
  •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啥意思?女人為什麼不能祭灶?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很多地方小年有祭灶的習慣。而小編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這樣說?其實這句話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不拜月亮,女人不拜祭灶神。
  • 農村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中國的歷史文化比較悠久,在農村地區,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了很多的俗語,特別是有關節假日的俗語比較多。前幾天過了中秋節,就聽到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俗語,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呢?說得是否有道理呢?下面就來說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 農村老人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究竟是啥意思?
    中秋節將至,有些地方有這樣一句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單從字面意思上來看,說的是男人不能祭拜月亮,而女人則不能隨便祭祀灶神。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以前在農村,人們交流時經常會用到俗語老話,這些俗語老話是人們從生活經歷中所得的經驗,包括一些風俗講究也會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其中有一句叫做:「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面有著什麼風俗,有著什麼講究?咱們一起來看看!
  • 俗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臘月二十三忌諱啥?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這些悠久的歲月中,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文化,有的被文人墨客所尊崇,人們便稱之為「雅」, 但也有的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產生,被百姓們口口相傳,流傳千年,也因此被稱作「俗」, 也就是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俗語。
  •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祭祀還分男女不同?
    農村俗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衍生了很多特有的風俗,這些風俗體現了古時候對生活美好的期盼,通過各種儀式敬拜各種傳說中神仙,讓自己來年的生活風調雨順,同時在祭拜各種神仙的同時又總結出了很多規矩,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就是根據人們的祭拜風俗結合古代陰陽學說而歸納出的俗語。
  • 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何意?逢年過節有講究!看完明白了
    作為傳承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其他國家文化不可比擬的,其中主要的節日大概有二十七個左右,其中又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春節、元宵節最為熱鬧,而由於中華民族地大物博,民族更是有五十六個之多,由這樣一個文化多樣組成的國家,其文化魅力足以迷倒任何國家的人。
  •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女人常年做飯,為何不能祭灶?
    不過家裡有秀才的,院子裡就不需要土地廟了,因為古人覺得秀才比土地要高一級,因此不用祭拜。其實以前人在幹什麼事的時候都會祭拜一番,就像「赤壁大戰」之前,袁紹出徵前要祭天、祭地、祭祖,最後歃血出徵,就是希望得到庇佑,不過最終卻落得大敗而歸。因此古人祭拜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
    中秋節禁忌「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答案很荒唐!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到了這一天都會放假3天,普天同慶,但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的百姓而言,除了吃月餅,似乎也沒什麼特別的民俗活動。比如農村就流行一句俗語,說是中秋節這天「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男不拜月在古代中秋節這天,除了吃月餅、賞月外,還有拜月、祭月這樣的活動。拜月的時候,男人是不能參與的,可能很多人會對此感到疑惑,男人為何不能拜月呢?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吧。
  • 農村生活中的忌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什麼意思?
    許多的風俗已經消失,也有許多流傳至今,對於現在也有著不小的影響。聽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準則,在各地都有流傳。大概其的意思是,男的不應該祭拜月神,而女要避諱灶神。對於這種說法非常好奇,查閱過許多資料,原來是因為受到了古代的神話故事影響。在農村裡還有許多對於月亮的其他稱呼,老母地、月姑、月亮娘娘等等。
  • 民間為何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講究?
    (1)男不拜月農曆七月初七,相傳是天上牛郎與織女在銀河相會的日子,俗稱「女兒節」,又稱「乞巧節」。這天晚上,女性們都要競相在陽臺、庭院,陳設果品糕點,點燃香燭,向月禱拜。這是婦女的節日,男人當然不應參與。還有人認為,「男不拜月」與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之說有關。古人認為,月神嫦娥、月兔都是主陰,女屬陰,男屬陽,故女拜男不拜。
  • 過小年送灶王爺,為何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
    俗語:「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啥意思,說的在理嗎?俗語是一種比較口語化的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它是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摸索不斷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很容易被大家記住。俗語常常被大家稱為常言,俗話。
  • 農村俗語「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啥意思?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啥意思?在理嗎?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也是嚴寒的開啟,冬至這一天也是全年白晝最短的一天。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俗語「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黑指的是陰雨天氣,疏則是沒有陰雨天氣,是畢竟晴朗的天,所以可以理解為冬至這一天如果是陰雨天氣,那麼到過年春節的時候,將會出現大晴天,如果冬至這一天是大晴天的話,那麼到了過年的時候,將會出現雨雪天氣。
  • 農村俗語「男凹女凸,不寡就孤」,指的是啥呢?老話說的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男凹女凸,不寡就孤」,指的是啥呢?老話還是很在理在農村生活,聽到最多的莫過於是一些朗朗上口的俗語老話,直到現在我們平時做錯什麼事,通常就會有人說:看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說老話有的時候還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流傳甚久的俗語,更是被大家戲稱為十句俗語九句真。當然也並非所有的俗語都有存在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生活的改變,很多俗語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只能被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在閒暇之餘被大家津津樂道。
  • 農村俗語「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啥意思?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啥意思?在理嗎?隨著寒冬的到來,冬至的腳步也越來越近,在農曆的十一月初七,將會迎來全年最為日短的一天:冬至。關於冬至的俗語和老話也有很多,尤其是冬至這一天的天氣變化,俗語認為是對於以後的天氣走勢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有句俗語叫做:「冬至冷,春節暖,冬至暖,烤火到小滿」,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莆田祭灶送神習俗,都在這裡了!
    廈門木未傳媒 攝製莆田當地祭灶的日期有「官三民四」的說法,即官宦人家廿三送神,普通民眾廿四辭灶,偶有變動。祭灶送神,自商周起,就是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孔子都感慨若不慎重祭灶,就會「獲罪於天,無所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