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年|北京人過小年,二十三,糖瓜粘,滋味都在心裡

2020-12-27 澎湃新聞

小早 北京早知道

有一首童謠,是北京人打小兒就耳熟能詳的: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童謠裡說,過了臘八就是年。

可是,到了生活裡,最能給人以過年的真實感的,還得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

您就看童謠裡這殺雞、燉肉、又蒸饅頭的,不就都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嗎?

小年是我國傳統節日風俗裡必不可少的一環,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

新年要有新氣象,小年意味著人們要為過年而準備起來,大掃除、準備食物,並期待辭舊迎新的重大節日。

一到小年,生活裡的年味瞬間就濃起來了。

那麼,咱北京人這麼重視小年,是為什麼呢?

小年,祭灶!

其實,從全國範圍來看,被各地居民稱做「小年」的日期並不統一。

北方當然基本就把小年定在了臘月二十三,而江浙滬包郵區則把臘月二十四和二十八都視作小年。

但是,到了南京,人們又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當作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而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年則是除夕。

到了今天,北京人默認的小年,那必須是臘月二十三。

小年裡,最隆重的儀式莫過於祭灶,也就是拜祭灶王爺、灶王奶奶。

關於灶王爺的來歷,也有很多種說法,有說是炎帝死後所化,有說是姜子牙分封的戰死將士,還有的觀點認為,灶神其實一共有五位,可謂是眾說紛紜。

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傳說,有一個名叫張郎的人,他好吃懶做,吃喝嫖賭,早年休棄了賢惠溫柔的結髮妻子丁香,娶了年輕貌美的海棠為妻。

後來,張郎陡遭變故,家財散盡,淪為乞丐。他挨家挨戶討飯的時候,遇到了過去的妻子丁香。

丁香一眼就看出這個乞討者正是拋棄了自己的前夫張郎,卻並未聲張。而是給張郎煮了一碗麵條,並在碗中放入了兩人成婚時的簪子和首飾。

張郎吃到一半時,發現了首飾,他知道眼前的女人正是被他休掉的妻子。知道真相後的張郎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火塘中憋死了。

張郎死後,沒有廟宇收留他,張郎的魂魄只能四處飄蕩。玉皇大帝下界視察時,發現了張郎,由於兩人同姓,便給他封了個灶王官的名號。

更有意思的是,據順義當地的傳說來看,這位灶王爺,可能還是北京人。

「灶王爺本姓張,家住張各莊,生在紅山崗。」這是流傳在順義當地的一個順口溜,說故事裡的張郎,就生活在今天的順義張鎮。

經有關方面考察得知,順義區有關方面已經將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成功註冊為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正史中,灶神也同樣很有地位。

先秦時代,灶神還是一位女性神祇。祭灶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重要祭祀項目和活動之一,主持者也是女性。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有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漢代以後,民間傳說裡的灶王爺就變成了美男子。到了元代,又變成了身如黑漆,面似皂君的大漢。到了宋代,祭灶就簡化到了和今天類似的地步。那時候的灶王爺,是木刻印刷在紙上的灶神像。

《日下舊聞考·風俗》:「燕俗,圖灶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灶馬,士民競鬻,以臘月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灶上天。」

小年,祭灶有講究!

北京人祭灶,一般是選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進行,叫「送灶」。在北京人眼裡,送灶的儀式和貢品都有講究!

傳說灶王爺平日身負管著監察人間生活的職責,每年臘月二十三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作報告。

為了讓灶王爺、灶王奶奶多給自己說點好話,在灶王爺回天庭之前,每家每戶就得稍稍「賄賂」一下,也是討個來年吉祥順遂的好彩頭。

給灶王爺的供品中,不用雞鴨魚肉、乾鮮果品之類,更不用牛羊三牲,大部分都是各種各樣的甜食。

祭灶時在神龕前擺上供品,包括一碟關東糖,一碟糖瓜兒,一碟南糖,一碟硬面餑餑,一碟馬草馬料,一碗涼水。到晚上祭灶時,點上「小雙包」蠟燭。

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祭拜時點上三柱香,插入香爐。家裡最有威信的男性帶頭,按輩分依次磕頭祭拜。

祭拜後,要把關東糖在火爐上烤化,抹在灶王爺灶王奶奶嘴上,意思是用糖糊住嘴,見到玉皇大帝時嘴要甜,只說好話,不說壞話。

祭拜之後,將供品撤下,從牆上揭下灶王像和神龕在院中焚化,將灶王爺送走。祭灶活動結束以後,只等大年三十晚上進行的「接灶」,即擺放新請回的灶王馬兒。

當然,到了今天,很多北京人不會再這麼認認真真地送灶了。

一方面,對於普遍受到科學教育的年輕人來說,祭灶儀式裡的迷信意味實在是不足取信。另一方面,咱們的日常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似乎也不必非得祈求什麼了。

但是,人們心裡對於新年生活順利的期望,對於美好世界的嚮往,永遠都不會改變。

小年,準備過年啦!

小年,是大人和孩子們共同期盼的日子。

對於大人來說,到了小年,就該為過年準備,大掃除、買新衣、準備豐盛的佳餚,安安心心等著用最快樂的團聚時光,為一年作圓滿的總結。

而對於孩子來說,小年是一個敞開肚皮吃糖的日子,饞了一年的麻糖、蜜餞,這一天能讓人吃個夠。就算過了小年這一天,後面也還有更多的好吃的等著呢!

01

大掃除

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北京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這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另外從這天起要準備做過年的吃食了。

02

吃麻糖、買爆竹

小孩子是最喜歡祭灶的,祭完灶,剩下的關東糖、麻糖、爆米花糖就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食品。

到了小年,孩子們也能買爆竹和各種小玩意了。「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03

吃雜拌兒

到了小年,孩子們還能其實舊時咱老北京所謂的「雜拌兒」,其實是由多種乾鮮果品摻在一起拌和而成。

據說清代時,將一些乾果用蜜汁加工,成為色味俱佳的蜜餞食品,傳說慈禧太后吃時很高興,隨口給起了個「雜拌兒」的名字,從宮內傳到民間,成了北京一種獨特風味的食品,也曾流向國內外,頗受人們的喜愛。

04

剪窗花

北京也有貼窗花的年俗。剪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也有人物等等,這些圖案大多能沾上個好彩頭。

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小年,滋味都在心裡!

如今,當年那些吃著麻糖、雜拌兒的小孩兒長大了。可到了過小年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想買點兒麻糖吃。

現在市面上的糖果種類繁多,要說甜味、說口感,麻糖不一定是最好吃的。但小時候,麻糖在室溫下輕微融化,黏在牙上,要一點點舔掉的樂趣,卻是永遠留在了記憶中。

對小年的懷念,也是如此。

時至今日,人們不必再眼巴巴地等著小年、等著除夕,才能吃到種種美食。但過去那種全家人團聚在一起,一起為過年做準備,期待新年新氣象的心情,卻是回憶中永不退色的閃光點。

人們總說年味淡了,是因為生活變好了,大魚大肉不再少見,蜜餞甜食隨時能夠買到,新衣服也不必非得留著過年才穿。

但是,人們心底對家庭的依戀,對中華文化之根源的依戀,仍然以美好記憶的形式,長久地留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準備過小年啦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二十三,糖瓜粘」 透過糖瓜看小年習俗
    今天是己亥年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大多數地區的小年。老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祭灶是小年這天的重要活動。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 「二十三,糖瓜粘」,北方過小年必吃的美食,你小時候吃過嗎?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也是很多地方過小年的時候,那麼你知道在這一天北方人會吃啥嗎?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是春節的一個序曲。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
  • (小年)二十三糖瓜粘兒童繪本故事分享
    前言:二十三糖瓜粘兒童繪本故事分享是指臘月的二十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年,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孩子總會哼起這些歌謠:二十三祭,一碗清茶一碟懈」。「二十三,糖瓜粘,老爺要上天」。二十三糖瓜粘兒童繪本故事分享因為盼望著大人們快些買回糖瓜來。
  • 俗語「二十三,糖瓜粘」,小年這天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在北方有句俗語叫做「二十三,糖瓜粘」,在這一天,人們會吃「糖瓜」或」關東糖「,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到了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小年這天最重要的活動,除了剪窗花、吃火燒、掃塵等,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會這樣做了。一、祭灶祭灶風俗由來已久,且歷代相沿成習。
  • 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飴糖的由來習俗
    明天就是小年了,你知道過小年要吃什麼嗎?小年習俗要吃的美食可不少,如餃子、年糕、米餅、粽子等。具體過小年要吃什麼?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哪些食物呢?為什麼過小年要吃飴糖?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 【天水年味兒】伏羲工坊小年甜,春聯禮包糖瓜粘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雖好可不要貪吃哦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到了這一天,就意味著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濃了。按照習俗,在小年這一天,男女老少都會買一些糖瓜來祭灶。你可知道糖瓜祭灶的傳說?糖瓜又是怎麼來的呢?吃糖瓜代表美好期盼有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貶到人間成了「東廚司命」。它端坐在各家的廚灶中,看著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等到臘月二十三就迴轉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情況。到了臘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間,根據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 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差一天的原因 小年習俗差異2020小年微信文案
    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差一天的原因  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之後王族、官宦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別。  俗話說,「小年」不小,這天以後,人們開始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南北方小年的習俗差異  南方和北方的小年除了日期有所差異,習俗上也是各有不同。今天林小E就帶大家感受一下南北方小年習俗的差異。
  • 臘月二十三 ---金色童年幼兒園和您一起過小年
    過了小年,我們就可以掰著手指,靜候新春的到來。在這個吐舊納新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緊張地做著過年的最後準備。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淨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和禁忌知道嗎?
    小年由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或「官三民四僧道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或寺廟、道觀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 過了小年就是大年,吉祥如意幸福年
    如今,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小年」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民間有祭祖、祭灶的習俗,提前一周進入過年氛圍。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二十三糖瓜粘 邯鄲消防新媒體組送福來!
    福 小年 快樂 福 1月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小年,是春節的序曲,此時,大街小巷已開始洋溢著喜氣和年味兒。漂泊在外的人們,陸續穿過人山人海、跨過山川河流,回家團圓!
  • 傳統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現在為何提前到二十三?
    傳統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北方過小年,為何提前到二十三?農曆小年,到底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老家有句俗話,叫「過了臘八就是年」,意思是進入臘月,就是農閒了,忙碌了一年的人們,就可以靜下心來為迎接新春佳節做準備了。
  • 楹聯同題: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 郭新華主評
    >方留聚 主審       主評簡述:本期楹聯同題的主題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的確,中國人過小年這一習俗與其它傳統節日略有不同,大部分傳統節日都有固定的時間,而小年許多地方卻有著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如有些地方的除夕和正月十五也是過小年,比較主流的還是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和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四,本期楹聯同題的主題則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點需要參與創作者予以重視,同時也能體現出主辦方做學問的嚴謹態度。
  • 今天到底是不是小年,南方人北方人又吵起來了
    只過小年夜(臘月二十九)的↓↓↓@陸地上迷茫的魚:上海人表示只過小年夜(臘月二十九)@忽然而已的xy:湖南邵陽人也是@笨蛋顧小牛:從來沒有小年,只有小年夜~除夕夜過小年的↓↓↓@爽乎:西南,除夕夜是過小年,正月十五是過大年。
  • 第六屆天橋小年文化廟會啟幕 展北京特色年俗
    第六屆天橋小年文化廟會啟幕 小新 攝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 高凱)「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17日晚,北京第六屆天橋小年文化廟會暨老舍京味兒文化節熱鬧啟幕。本屆廟會由北京演藝集團主辦,北京市曲劇團承辦,北京天橋劇場協辦,為期6天,寄望為北京市民及廣大遊客打造一場傳統民俗的迎春盛宴。第六屆天橋小年文化廟會啟幕 小新 攝在北方,農曆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春節之前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 那個你知道或不知道的小年
    坊間流傳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事實上,傳統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南宋名臣、文學家範成大《祭灶詩》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更早的晉代名人周處所作《風土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直至清朝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
  • 小年:二十三祭灶官,餃子灶糖裝滿盤
    他們說:「你們中國人很有意思,無論什麼都有大小之分。比如春節是大年,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吃盛宴叫大餐,路邊攤叫小吃;喝啤酒叫大喝,喝白酒叫小酌;就連果樹掛果子也有大小年之說,大年掛的多,小年掛的少……」我一邊欣慰於這群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一邊感嘆著時光腳步匆匆,轉眼又到小年了,兒時在老家過小年時的情景又一幕一幕地浮出腦海,恍如昨日。
  • 2020年最真誠的小年祝福語加福字圖片,鼠年新年快樂
    2020年最真誠的小年祝福語加福字圖片,鼠年新年快樂時間:2020-01-18 00:0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最真誠的小年祝福語加福字圖片,鼠年新年快樂 1、常伴人間過小年,歡天喜地笑語歡;快樂煙花燦,帶來好運和平安;吉祥貼春聯,和諧美滿共團圓;祝福聲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