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坊間流傳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事實上,傳統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南宋名臣、文學家範成大《祭灶詩》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更早的晉代名人周處所作《風土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直至清朝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順便祭拜灶王爺,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日期差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儀式感和對美好的期盼,以及對文化的傳承和尊重。小年不「小」。這天以後,人們開始進入準備過年的階段: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過了臘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辭灶日。我們那裡也把辭灶日叫做小年,過得比較認真……辭灶是有儀式的,那就是在餃子出鍋時,先盛出兩碗供在灶臺上,然後燒半刀黃表紙,把那張灶馬也一起焚燒。焚燒完畢,將餃子湯淋一點在紙灰上,然後磕一個頭,就算祭灶完畢。這是最簡單的。比較富庶的人家,則要買來些關東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讓即將上天匯報工作的灶王爺嘗點甜頭,在上帝面前多說好話。莫言在《過去的年》裡,詳細描寫了小年「辭灶」的儀式。祭灶王,是小年這一天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魯迅在1926年臘月《送灶日漫筆》中所寫的這段文字,正是小年的景象,而所謂「膠牙餳」,就是「關東糖」。
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呂氏春秋》中已有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前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說法,「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也叫「掃陳」。
年節掃塵有「除舊布新」的含義,掃塵蘊含了人們「推陳出新」、「辭舊迎新」、「破舊立新」的願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
小年奏響了大年的序曲
濃濃年味起,人間小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