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不是世人眼中的奇裝異服

2020-12-22 存萃文化

兒時便做著一場春秋夢,身著一身廣袖雲霓,在竹林深處,尋一木屋,焚一炷香,泡一壺清茶,晨鐘暮鼓,靜守流年。看庭院花開花落,年華落幕。

泛一葉輕舟,順水而流,且行且歌。任歲月惹塵,年華逝水,我只為你而駐足。

01漢服簡介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裡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三十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新唐書》中寫道:「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東京夢華露》中也道:「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02不同時期的漢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髮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複。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飾。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常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袍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髮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製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03紋飾配件

漢服的紋飾上喜歡採用帶有吉祥寓意的圖紋。如「六合同春」、「五穀豐登」、「錦上添花」等圖案。同時,依據不同的場合,也會選擇不同的紋飾。如新婚婚服和戀人互贈的辛無傷往往採用鴛鴦為主的圖樣,如「鴛鴦同心」、「鴛鴦戲水」等;壽誕則往往採用「松鶴長壽」、「鶴獻蟠桃」、「龜鶴齊齡」等意味著長壽的圖案。

04流逝與興起

漢服本身於清朝剃髮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

05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藉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族的傳統文化。漢服從沉睡中驚醒,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華夏華裳,而漢服運動也隨之開展而來。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針對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對於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層次作用。

隨著漢文化運動的興起,漢服逐漸成為日常,走在街上再也不用接收別人異樣的眼光,或許還是會有人對此不認同,但只要自己喜歡,自己不在意,就沒有什麼能阻擋得了你前進的步伐。

漢服並不是世人眼中的奇裝異服,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經典、溫婉、含蓄的美。

存萃存之於天地,萃自於人世,謂之存萃。荼蘼正當時,見萬千姿態,謂之荼見。九曲處通幽,夷山內採擷,謂之曲水夷山。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潤心肝脾胃,慰浮躁靈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獨行人間一場,然茶味伴時光片刻,願歲月悠長安寧。

相關焦點

  • 漢服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為何在今天,會被說成奇裝異服?
    漢服作為漢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它可以是中華文化象徵的一部分,但不能完全代表或說成中華文化。搞清楚了這一點,我們再說下一點,漢服為何在今天,會被說成奇裝異服! 首先盤子為大家引用一下目前被大眾所認知的,奇裝異服這個成語的意思,「與社會上其他人穿著樣式不同的奇異服裝,多含貶義」。
  • 漢服是「奇裝異服」,只有西服才算正裝?都什麼年代了我們還在崇洋媚外
    11月27日,廈門有一對新人穿漢服照登記結婚,結果被民政局以不正式為由拒絕,理由是認為漢服是古代的,不可以穿這種不符合現代情況下的衣服,會讓人覺得是藝術照,不夠正規。「矯枉過正,人家只要不是濃妝,遮擋了面部主要特徵,或者說修圖嚴重完全看不出本人模樣,為什麼不讓人家穿漢服?」
  • 穿漢服出門被大媽吐槽是「奇裝異服」,同袍的回答讓人無法反駁!
    漢服,不僅僅是一種潮流,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接下來讓我們開始漢服之旅吧!相信有不少同袍在出門時都受到過個別老年人鄙夷的目光,甚至有些還會直接當眾對人指手畫腳:"這什麼奇裝異服?""小姑娘唱戲去啊?""你演電視劇的?"等等這類言論層出不窮,令許多熱愛漢服的人苦惱不已。
  • 【漢服研究】現代漢服的文化密碼
    現代漢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手藝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當代青年彰顯文化自信最鮮明的表達方式之一,也成為向世人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體系。一項調查顯示,2019年中國漢服愛好者達到356.1萬人,也是連續四年保持70%以上的高增長,根據年齡劃分85%為25歲以下。從動機上看,總人數中有47.2%的消費者是出於對漢服文化的喜歡,而34.7%的動機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這也凸顯了漢服和傳統文化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服飾本身所具備生活性和民俗性,與飲食、語言相似,是人們生活必需品,而不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文化技藝。
  • 評「漢服熱」與漢服復興:莫把漢服小眾化、符號化、飯圈化!
    在官方,袁世凱任總統期間,祭天、祭孔也都是依照漢服衣制,不過未被時代所接納。漢服再次出現於公眾視野是在2003年11月,鄭州市民王樂天身穿深衣漢服進行的街頭展示。新加坡《聯合早報》率先做了報導,多家媒體轉載,這被漢服愛好者視為現代漢服運動的開端。隨後"漢服熱""漢服運動"逐漸興起,漢服愛好者將其作為"華夏文化復興"的標誌。
  • 漢服突然火了?現如今漢服要「逆襲」,流行穿搭「不服氣」
    今天看到一段話:「其實漢服不是突然間火起來的,只是小時候喜歡披被單的孩子們長大了。」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每一件漢服都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創造營女孩節目穿漢服,漢服上綜藝已經是家常便飯,你們支持嗎?
    大家好,這裡是喜歡漢服、熱愛傳統文化的夭夭戚~大家最近有沒有追plmm們的《創造營》哇~雖然偶沒有看,但是作為一個喜歡漢服的人兒,總能捕捉到節目中的一些亮點!最近,張藝凡在節目中的漢服公子反串引起了不小看點,很多人說 沒想到張藝凡反串還挺驚豔的!
  • 「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佩戴它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
    然而,服飾的變化並不是因為服飾本身,而是與上層建築的變化密切相關,即政治權力的爭奪和意識形態的轉變。服裝形態的變化表現改變了服裝話語。亞洲各國的一些民族,如日本、朝鮮、韓國、蒙古、不丹等,都具有漢服的特徵。作為華夏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這種獨特的服飾風格深深烙印在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代表著漢民族華麗優雅而寬大的氣質。
  • 新人用漢服照登記結婚被拒,網友吵翻!當地民政局回應:不是漢服問題...
    穿著漢服、梳著髮髻,一對新人拿著漢服照到思明區民政局做婚姻登記,卻被工作人員告知不能使用。目前,事件中的新人已經更換證件照辦理了結婚證,但仍對此事存在疑惑和不解。據廈門日報11月27日報導,陳先生是這對新人中的丈夫。
  • 同是傳統服飾,為何日本穿和服很正常,在中國穿漢服卻被指指點點
    同是傳統服飾,為何日本穿和服很正常,在中國穿漢服卻被指指點點不得不說,作為我們鄰國的日本,在對待傳統文化方面,其包容性有時候是會比我們本國來得強。我們眼中看起來可能會有些另類的衣服,在日本,卻顯得非常的普通。所以,除了這些奇裝異服,在日本的街頭看見女生穿和服,更是一件尋常的事。我們中國的漢服,只是漫漫服飾長河中的一段小分支。在此期間,有各式各樣的新服飾誕生,新舊服飾也在不斷更替當中。而在日本,和服的發展卻是一直都沒有間斷過的。
  • 看漢服文化蘊意,談漢服該何去何從?
    不要說在傳統節日時穿漢服,就是在尋常百姓家想找到一件漢服,也實屬不易啊!在者,人們總會覺得「漢服」似戲服,那是在古裝劇或是傳統戲劇的舞臺上,才穿的。 其二,政府或基於政策考量,並沒有進行主導提倡與推動。 其實,所謂的提倡,也不是說把「漢服」定為「國服」,只是恢復一種傳統服飾的穿著,且不把它加入到奇裝異服行列裡去。
  • 90後漢服小夥金少白:不畏世俗眼光,把愛好玩成事業
    然而在西安,卻有這麼一個長髮及腰的男孩子,他不僅熱愛漢服,更是以弘揚漢文化為己任,數十年如一日地穿著漢服。他就是金少白,這個有著儒雅名字的90後小夥是如何將平常人眼中的愛好轉變為事業,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看看。
  • 漢服的推廣及其方式
    作為中國傳統服飾,已經綿延多年,並且,經過多次改良,出現了很多形制,還有很多不同的款式,但是目前大眾沒有重視起來,認為它還是奇裝異服,但在我看來,我們還是要關注起來因為漢服是傳統的象徵,要推廣開來,需要我們找到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找到宣傳途徑
  • 中國年輕人掀起「漢服熱」,但漢服能流行起來嗎?其實很難
    他們呼籲漢服復興並期望以之為載體重現我華夏文明、禮儀之邦的風範,漢服熱因此興起。漢服,漢代的服飾?不盡然,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即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 想拍漢服全家福?掌握這三點,成片驚豔眾人
    文:池魚一個普通的三坑愛好者圖源網絡,侵刪隨著漢服的普及,現如今已經有很多人願意穿上漢服,上至老人,下至小孩,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有漢服愛好者,有一些年輕的家長們自己接受漢服,而且還給自己的孩子買漢服,讓他們成為「漢二代」,但也有大部分家長並不能接受漢服,覺得這是「奇裝異服」,或者覺得像韓服、和服等,對於自己的孩子穿漢服這一事上也持有否定態度,這讓很多漢服愛好者苦惱不已。
  • 還在認為漢服不是古裝?在古代沒有民族之分,它是全國人民的心血
    說到漢服,款式多樣、色彩繁華,圖文繡章也是隨心所欲設計,穿在身上大袖隨風翻飛,滿足了許多人對仙風道骨的追求,追究其起源,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至今有五千多年的時間,但是很多穿漢服的袍友卻不承認漢服屬於古裝,要是有人非要說漢服屬於古裝,就會引起一輪口水戰,這是為什麼呢?那麼漢服究竟屬不屬於古裝呢?
  • 乘務員小姐姐身著漢服在車廂走秀驚豔全程
    隨著漢服文化的逐漸傳播和發展,漢服文化逐漸滲透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其實傳統的漢服並不是和我們現代的生活完全隔離開的,兩者之間完全可以進行融合和溝通,從而展現出一種文化的自信和繁榮發展。近期一則高鐵上乘務員小姐姐身著漢服走秀的新聞走紅網絡,那些身穿著漢服的乘務員小姐姐在車廂內就像仙子一樣,不要太驚豔!
  • 南笙九歌:在大學生附近開漢服店怎麼樣?
    在大學生附近開漢服店怎麼樣?漢服生意的潮流是可以預見的,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大商場還是小市井都可以見到漢服的身影。再者,大學附近人流量大,大學生也是漢服的主要人群之一,在基數大比例高的情況下,自然會有不少顧客。
  • 漢服如何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些關於漢服的討論話題,漢服是服裝嗎?漢服可以流行發展嗎?漢服是什麼?漢服穿出去真的好看嗎?它真的可以成為流行的大趨勢嗎?針對這些網友展開了深入的討論,有的贊同,有的反對,贊同的都是漢服的忠實粉,認為漢服很好看,穿上的感覺不一樣,反對的覺的是奇裝異服,認為看著不自然,覺著很奇怪,穿上沒感覺,這就是兩方不同的觀點接下來,那就說說我的觀點,這僅僅是我的個人觀點,我認為漢服是可以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因為漢服畢竟是傳統服飾,是從古代的服裝漸漸的改制過來的,但是它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它是經過從黃帝
  • 穿漢服去參加朋友的婚禮?網友:「穿衣自由」不是搶風頭的藉口
    前幾天有一個女孩,因為在朋友的婚禮上身穿漢服而受到了大家的關注。配圖漢服均出自鍾靈記大家都認為她搶走了新娘的風頭,並且還破壞了新娘人生中最為神聖的一天。可實際上,這個女孩只是穿了一件青綠色的明制漢服,算得上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衣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