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便做著一場春秋夢,身著一身廣袖雲霓,在竹林深處,尋一木屋,焚一炷香,泡一壺清茶,晨鐘暮鼓,靜守流年。看庭院花開花落,年華落幕。
泛一葉輕舟,順水而流,且行且歌。任歲月惹塵,年華逝水,我只為你而駐足。
01漢服簡介
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裡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三十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新唐書》中寫道:「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
《東京夢華露》中也道:「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簷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02不同時期的漢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髮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複。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飾。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常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袍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髮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製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03紋飾配件
漢服的紋飾上喜歡採用帶有吉祥寓意的圖紋。如「六合同春」、「五穀豐登」、「錦上添花」等圖案。同時,依據不同的場合,也會選擇不同的紋飾。如新婚婚服和戀人互贈的辛無傷往往採用鴛鴦為主的圖樣,如「鴛鴦同心」、「鴛鴦戲水」等;壽誕則往往採用「松鶴長壽」、「鶴獻蟠桃」、「龜鶴齊齡」等意味著長壽的圖案。
04流逝與興起
漢服本身於清朝剃髮易服等統治政策下消失,但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沒有滅絕。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人們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通過考據漢服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復原了漢族傳統服飾,同時通過恢復傳統節日,恢復傳統禮儀,祭祀先賢,推廣傳統學說,宣傳傳統樂器等重新宣導恢復傳統漢服並身著漢服。
05漢服運動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藉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族的傳統文化。漢服從沉睡中驚醒,各地漢服組織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建立,以復興中華五千年文明,揚華夏華裳,而漢服運動也隨之開展而來。
漢服運動是漢民族熱愛傳統文化的表現,具有科學性、針對性、進步性,有深層的文化內涵,對於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層次作用。
隨著漢文化運動的興起,漢服逐漸成為日常,走在街上再也不用接收別人異樣的眼光,或許還是會有人對此不認同,但只要自己喜歡,自己不在意,就沒有什麼能阻擋得了你前進的步伐。
漢服並不是世人眼中的奇裝異服,它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經典、溫婉、含蓄的美。
存萃存之於天地,萃自於人世,謂之存萃。荼蘼正當時,見萬千姿態,謂之荼見。九曲處通幽,夷山內採擷,謂之曲水夷山。日出日暮,一杯香茗。潤心肝脾胃,慰浮躁靈魂。一抹回甘,倍感妥帖。此程獨行人間一場,然茶味伴時光片刻,願歲月悠長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