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朱由檢從他哥哥天啟皇帝手裡接過來的大明王朝絕對是個爛攤子,朝廷內是閹黨橫行,朝廷外是清軍在東北禍國殃民,更悲催的是從他繼位以後年年都有蝗災、旱災,偶爾還有地震發生,可以說重振真不是上天眷顧的皇帝。
崇禎的皇帝生涯雖然坎坷無比,但等到她繼位的第十個年頭,也許老天都不願看到如此親徵節儉的皇帝的死的太慘,上天又給了他一次絕佳翻盤的機會。這是老闖王高義祥被殺,新闖王李自成被打殘到只剩十八人逃到了河南,張獻忠選擇了投想,而清軍這時也在忙著在東北建國。國內經過這幾年的戰爭也湧現出去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左良玉等一大批將領,這時的大明絕對是一幅中興之景。
如果這時崇禎帝腹黑一把,殺死張獻忠與清庭選擇交好,而不是選擇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這麼硬氣的決定,那麼明朝在崇禎手裡很有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
然而機會錯過了就永遠得不到了,與清庭和談失敗後,清軍繼續選擇燒殺搶掠,而張獻忠也又一次選擇了背叛,李自成也由於河南的旱災再次重整旗鼓。反觀明朝這邊,孫承宗戰死,盧象升戰死,楊嗣昌戰死,祖大壽洪承疇投降,孫傳庭也是一直被彈劾。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前提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崇禎朝的東林黨卻把他們那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發揮到了極致,事不論對錯都要插上一腳,人不分好壞都得奏上一本。這就是崇禎一朝的現狀,幹事的人吃力不討好,不幹事的四處找事。要不然左良玉也不會為了自己的前途來換張獻忠的逃跑。
傳庭死明亡矣
孤木難支這不單是形容孫穿庭的處境更是大明王朝的處境。崇禎那句朕非亡國之君爾等皆是亡國之臣不是沒有來由的。大明王朝走到末期,大臣們連給一個臺階都不願意給皇帝了,什麼忠孝節義禮義廉恥都是屁話,什麼錚錚鐵骨都是騙人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那麼臣子們又該幹什麼,于謙之所以名傳千古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功於他挽大廈於將傾,而到明朝末期連搭把手的人都沒出現,這就不能怨清庭出《貳臣傳》這本書了。
崇禎朝真不缺有能力的將領,從袁崇煥到孫傳庭那一個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但是結局都是死的死投的投,這些原因該從哪裡找真該深究一下,而不是「氣節」兩字就能解釋的,畢竟幾百萬人的性命不能由於某些人的氣節就白白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