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也曾強盛一時,但帝位傳到了崇禎手中的時候,這位勤勉的皇帝急於求成,一方面誅殺了權奸魏忠賢,另一方面又宵衣旰食,為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耗盡了心血。
然而造化弄人,中國歷史上幾乎最勤政、最不近女色的帝王,卻成為了亡國之君,在李自成大軍的進攻下,只好自掛煤山。
對於崇禎這位亡國之君的評價,歷來多有分歧。有人認為,大明之亡,實在是很難怪罪到崇禎身上,只因他運氣不好罷了。連年的旱災、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鼠疫的大爆發以及關外後金的虎視眈眈,換作誰,都很難力挽狂瀾。
另一種觀點認為,崇禎當政時候的大明王朝,遠遠不是末世的景象,雖然有內外各種交困局面的出現,但如果不是崇禎的多疑和胡折騰,大明完全可以在驚濤駭浪中化險為夷。
當然,歷史早已過去了三四百年,後人的評價也多只是從史料中分析而已。那麼距離崇禎年代最近,又曾是崇禎對手的大清朝皇帝順治,當時的他,又是如何評價崇禎呢?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雖然大明被大清所取代,然而順治對崇禎的評價還非常不錯。1657年,順治想要為崇禎立一塊碑,於是下旨說:
「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於千載之下,竟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又於所諡懷宗端皇帝加諡數字,以揚盛美。」
在他的授意下,吏部尚書金之俊負責碑文的撰寫工作,碑文的內容不吝對崇禎的讚美之詞:
「莊烈憫皇帝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無臣,孤立於上,將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逮逆渠犯闕,國勢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
從碑文的內容看,順治極力盛讚崇禎,說他努力勤政,為國操勞,最後的失敗也是因為手下沒有得力的臣子而已。如果事情僅僅如此也就罷了,不過是後朝皇帝對前朝皇帝的一種虛偽的表彰,可是令人想不到的事情還在後面。
石碑刻制完成後,順治還親臨崇禎的思陵,在祭拜的時候不由失聲痛哭,說了十二個字:
「大哥,我與若皆有君無臣。」
沒看錯,順治就是這樣不客氣,直接以大哥相稱,而且還感同身受地說:我和當年的你一樣,都是孤單單的一個人,手下沒有得力的臣子啊。
顯然,順治的後半句話,不過是一句言不由衷的說辭而已,他所處的環境,自然要比當年的崇禎強得多,權臣多爾袞也死去多年,順治完全沒有了為政的壓力。而他口中的大哥,更是一種表演,不過是為了籠絡漢臣和漢民的人心罷了。
所以後來到了康熙的時候,他對崇禎的印象很不好,認為崇禎之所以成為亡國之君,無非是從小長在深宮,養在婦人之手而已。對於當年老爸的表演,他也搖頭苦笑,認為老爹虛假的表演太過分了。
參考資料:
【《明史》《清史稿》《崇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