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曲《平湖秋月》賞析

2021-02-23 簫笛逸家

全曲一氣呵成,酣暢抒情,被譽為中國器樂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此曲之旋律主要以五聲音階級進而成,並以高胡作旋律的主奏樂器,在演奏上利用了大量滑指技巧,表現出平湖秋月憩靜的一面。在旋律的演奏中高胡將明朗清澈的音色,及揚琴、橫簫、秦琴等民族樂器的音色特點,及獨特韻味都表現出來。曲調採用了浙江的民間音樂,但又有廣東音樂的風格,樂曲由高胡拉出優美的旋律,樂隊稍加點綴,在創作中吸收了浙江民間音樂的素材,因而這首樂曲聽起來既有廣東音樂的風格,又有江南音樂的韻味。曲屬大單樂段體,小巧玲瓏。

《平湖秋月》的旋律秀美,流暢如歌,明媚流暢,音調婉轉,具有迷人的藝術魅力;具有典型的廣東音樂的特點:節奏變化自由豐富,旋律線多躍進,有時幅度較大。現在有高胡、洞簫、笛子、古箏、琵琶、鋼琴、二胡等多種演奏形式。

平湖秋月詩《平湖秋月》

晨沐朝陽你(鄭金昌)

平湖秋月逗波遊,閣水岸望俱消愁。

玉寒泉冷未凝景,桂魄戲浪泛小舟。

墨雲銀珠同船舞,鯉越佳荷樂入樓。


《平湖秋月》原系古曲,在北方的流行曲名中"閨舞",現在流傳的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又名《醉太平》,又有說以江南絲竹八大套中的《歡歌》發展而成,此曲廣泛流傳在粵劇音樂中。 30年代,呂文成於中秋時節暢遊杭州西湖,西湖美麗的景色,使他感慨萬分,觸景生情,遂創作了這首描寫月夜西湖景色,讚美大自然好風光,曲調輕柔秀美的作品,表達他對西湖美景的感受。

這是廣東抒情樂曲中的佳品。該曲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寫了杭州西湖的勝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潔秋月清輝下的西湖幽靜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靜謐,晚風輕拂、素月幽靜。一潭平靜的湖水,映照著一輪皎潔的秋月,碧空萬裡,波光閃爍,青山, 樹,亭臺,樓閣,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層輕紗。整個西湖好像是一個童話世界。樂曲奏出詩般的意境,也寄託了人們嚮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願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描繪出中國江南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與熱愛。


(如今也是別有味道)




《平湖秋月》

---王大壯

靜駐斷橋翹首白堤西,

素箋書札依稀追憶起,

如妝紅亭裡燭影映飄絮,

留戀石櫈小憩,

品味那杯龍井,

傾聽油紙傘邊的雨滴;

孤山南麓溟朦暗香起,

滄桑歲月如今歸夢依,

落花雖有意忍踏作濁泥,

猶憶西窗別離,

何惜折菡香滿衣,

殘夢未醒酒獨斟嘆息;

平湖映秋月茶香帶墨語,

轉眼一絲漣漪扶醒了沉寂,

波中畫舫描摹水明樓御筆,

棹歌舟中觀素雅月影一盤棋;

平湖映秋月梅嶼來相依,

碧波倒影殘宵枯葉誰拾起,

掬水凝月冷怎堪花雨,

穿牖風拂面紗不懂你眉角神韻,

籃輿惟我獨坐悵望待天明。


相關焦點

  •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曲調採用了浙江的民間音樂,又有廣東音樂的風格,主旋律由高胡拉出,描繪了素月幽靜的秋夜美景。     第一次聽《平湖秋月》,那悠遠的簫聲竟讓我恍惚其間,忘了身處何地——空曠、寧靜、深遠,我苦苦尋覓,時時幻想的意境,都在這簫聲中。
  • 《平湖秋月》20世紀全球範圍內最好的華語音樂作品-​FIM出品
    ,頗有「一色湖光萬頃秋」之感,故題名「平湖秋月」。古今皆有讚嘆平湖秋月的詩詞傳世,也有平湖秋月的相關樂曲。FIM出品的《平湖秋月》,是世界第一張三位一體「CD、SACD身歷聲及多軌環繞聲」唱片。並邀來廣東音樂大師餘其偉(高胡)、黃金成(簫、笛、壎)、李煒(古箏)、李麗君(揚琴)傾情演出,溫哥華中樂精英集團演奏。《平湖秋月》以廣東音樂為主體,配以西方音樂編曲的架構,將人們熟悉的樂章變得耳目一新,首首樂曲的演譯與錄音都是最好的。
  • 古箏名曲《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又名《醉太平》,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又有說以江南絲竹八大套中的《歡歌》發展而成,此曲廣泛流傳在粵劇音樂中。在粵樂中,以高胡演奏和小合奏最為普及,用古箏彈奏則另有一種詩情畫意的味道。        該曲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寫了杭州西湖的勝景之一「平湖秋月」。
  • 淺談現代簫的現狀
    演奏曲目不規範,多演奏低音笛曲,也有樂隊合奏曲,還有琴簫合奏作品。本文主要從簫的概述、音樂形態和簫的傳播三個方面來談簫的現狀,希望能對簫藝術的普及起到一定作用。據考證,簫有籥發展演變而來,早起與排簫、笛類統稱為笛。秦漢時期,簫與鼓一起演奏,也與琴瑟演奏,是現代琴簫合奏的雛形,魏晉時,在漢代琴簫合奏的基礎上加入琵琶、鼓等樂器發展成小型樂隊,可為相和歌伴奏。
  • 陳培勳《平湖秋月》作品分析
    需要《平湖秋月》樂譜,可以加微信(gudianshuimu)入免費樂譜群索取。陳培勳和他的《平湖秋月》   陳培勳生於1921年1月15日,祖籍廣西合浦,幼年就隨其父陳德光學習鋼琴,對鋼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古箏 |《平湖秋月》清新明快,悠揚華美,一氣呵成,酣暢抒情
    《音樂療愈》中國最美音樂微刊© 點擊上方音樂,聆聽最美音樂這首《平湖秋月》又名《醉太平
  • 小粒音樂角:一曲江南絲竹,訴說江南故事
    它通過不斷精煉、又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了江南人民喜愛的風格和形式,它不像吹打樂那樣的粗狂、不像七弦琴曲、箏曲那樣高深典雅,它就像是江南秀麗的景色一樣,絢麗優雅,清秀而誘人;技法講究:「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所以有人把江南絲竹的風格,歸納為五個字:「花、細、輕、小、活。」「花」代表著華彩;「細」代表著纖細;「輕」代表著輕鬆;「小」代表著小型;「活」代表著靈活。
  • 《何以笙簫默》片頭曲MV曝光
    騰訊娛樂訊 由劇酷傳播出品,鍾漢良等主演的《何以笙簫默》今日隆重發布主題曲MV《My Sunshine》,如喃喃告白一般的歌詞深情動人,搭配劇情剪輯的
  • 郎朗妻子吉娜發布首張古典EP,演繹廣東音樂名曲《平湖秋月》
    「喜歡中國曲子,《平湖秋月》讓我想起廣州」《旅行日記》共含三首曲目:蕭邦的《降B小調夜曲 Op.9, No.1》,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瞬間Op.16, No.4》,以及由廣東音樂家呂文成譜曲,作曲家陳培勳改編的廣東音樂名曲《平湖秋月》。
  • 作品賞析——《牧神午後前奏曲 德彪西》
    B站:來練365《牧神午後》《牧神午後》是一首夢幻一般的交響詩,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可以認為,德彪西通過這一音詩而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因而此曲被後人譽為《牧神午後前奏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將印象主義藝術特徵與象徵主義特徵運用到音樂藝術中的一個典範。《牧神的午後》是德彪西最早的不朽名作,這首前奏曲作於1892—1894年,1894年12月22日由古斯塔夫·多萊(Gustave Doret, 1866—1943)指揮首演。
  • 古箏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給人們帶來的正是這樣舒緩怡人、沁人心扉的旋律,讓人在清輝如瀉、月光如水之中,感到胸襟開闊。旋律上的淡淡地起伏,靈動而不呆板,讓人在湖光浩淼中,感悟著「灩灩隨波千萬裡」的縹緲思緒。你點的「贊」和「在看」,雲上君都喜歡
  • 一蕭一劍走天涯,洞簫、南簫、琴簫和玉屏簫,總有你不知道的?
    小曲最近又喜歡上了簫哦!一蕭一劍走天涯,琴簫、洞簫、南簫和玉屏簫總有你不知道的?快來和小曲一起來看看吧!簫的來源也是傳統的9000多年前的骨哨。屬於吹管氣鳴樂器。在秦漢至唐,簫是多指的都是指編管的排簫。清代以前的簫多指排簫,漢代的陶俑和嘉峪關魏晉墓室碑畫上,已可見到吹洞簫的形象。但單管簫當時多稱「笛」。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 麒麟才子,江左梅郎 ·《琅琊榜》主題簫曲
    國簫館(簫笛逸家)集簫笛製作、教學、鑑賞、演奏於一體傳承中國簫笛文化平臺
  • 葉登民:古典吉他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賞析
    【按】上海音樂學院古典吉他專業碩士生導師葉登民先生在多次在音樂會上演奏由臺灣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而改編的古典吉他曲。
  • 金陵協和神學院博雅讀書會第二十七期: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
    讀書會現場(圖:金陵協和神學院) 2015年3月27日,金陵協和神學院博雅讀書會以特別的形式在圖書館的博雅齋舉行,此次主題為「耶穌受難的抒情與敘事:巴赫《馬太受難曲》賞析。據金陵協和神學院網站消息,講員邢晟老師為了讓聽眾更好的理解巴赫於1724至1727年間創作的敘述耶穌受難過程的清唱劇《馬太受難曲》,首先簡要介紹了西方基督教音樂的發展歷史。在大家了解當時的音樂形式和內容後才開始聆聽。聆聽的版本為93年由庫普曼指揮的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樂團在一所教堂中的演奏。
  • 簫曲欣賞:《玉簫聲和》
    - 欣賞 -(點擊音頻即可收聽)簫演奏:王鐵錘伴奏:中央民族樂團
  • 宋詞賞析之——李煜詞賞析(一)
    邊學邊記,草紙、筆記足足有一拃厚,整理這些,就有了《宋詞賞析》。《宋詞賞析》力求從詞的概念到詞的產生、發展的路徑,探究宋詞從起於壘土到高山仰止的過程,了解是什麼土壤、什麼肥料、什麼水分澆灌孕育了文學苑裡這枝奇葩。
  • 琴簫 |《江湖秘語》縹緲空靈,浪漫柔情
    古琴的演奏悠遠而又寧靜,簫的吹奏給音樂朦上了神秘的紗,聽後給人以飄渺、空靈的感受。同時從音樂中可以透視出柔腸百轉的兒女情緣以及盪氣迴腸的忠骨俠義。這種類型的音樂就好比一壇陳年佳釀,需要「品」,慢慢的從中便會品嘗出陳酒中那特有的馨香。此曲作曲人趙季平先生說:「由於此片(2001版笑傲江湖)沒有涉及到任何地域的特點。所以只能用最能代表中國音樂特色的樂器——古琴、簫作為主要樂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