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小粒,一個民族音樂的愛好者。我喜歡了解各種與音樂相關的事物,特別令我著迷的是民族音樂。小粒真正喜歡並開始琢磨民族音樂,是在大學的時候,上專業課,排練課,各種音樂史課,使我對民族音樂產生了濃厚的情愫。今天小粒想跟大家聊一下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一帶的傳統器樂樂種,也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是由長江流域民間的「吹打」「細樂」「絲竹」「清音」等合奏形式演變、發展而成,以輕巧、柔美、清麗、淡雅的風格受到人們喜愛,具有獨特的韻味和藝術的魅力,也側面的體現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景。
江南絲竹演奏人員從一、二人到十數人不等,樂曲也是非常通俗易懂、優雅絢麗;江南絲竹的樂曲沒有太多,大多都是在民間流傳甚廣,通俗性的樂曲。它通過不斷精煉、又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了江南人民喜愛的風格和形式,它不像吹打樂那樣的粗狂、不像七弦琴曲、箏曲那樣高深典雅,它就像是江南秀麗的景色一樣,絢麗優雅,清秀而誘人;技法講究:「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所以有人把江南絲竹的風格,歸納為五個字:「花、細、輕、小、活。」「花」代表著華彩;「細」代表著纖細;「輕」代表著輕鬆;「小」代表著小型;「活」代表著靈活。小粒覺得這真的是表達得非常的貼切。
江南絲竹的樂器絲弦樂器與竹管樂器相結合演奏,絲弦樂器如二胡、三弦、琵琶、揚琴等樂器;竹管樂器如笛、簫、笙;有時還會加入一些輕打擊樂器如鼓、碰鈴、板等樂器。
江南絲竹有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頗有代表性的八大名曲分別是《雲慶》、《歡樂歌》、《三六》、《慢三六》、《四合如意》、《行街》、《中花六板》、《慢六板》。
江南絲竹樂曲大致有三種結構:一是由多個曲牌組組成的套曲;二是由母曲,運用旋律加花或變奏、放慢速度等方式形成獨立的另一首樂曲;三是根據傳統的漸層節奏發展的原則讓個母曲與各子曲按照速度的快慢組成套曲,所以在樂曲的表現內容方面,江南絲竹會比較單一。
小粒看過一篇推文,上面有名的廣東音樂家呂文成說到廣東音樂裡的《平湖秋月》就是用江南絲竹樂曲改編發展而成,用高胡、帶有廣東味道地玩出來的;還說道近百年來,江南絲竹沒有新曲,全部只有八大曲,江南絲竹樂曲一直以來都很保守,哪怕只是改了一個音,人家就不認識江南絲竹,江南絲竹有專門的音樂,不可以隨便改動。當時的呂文成先生說:「我是根據江南絲竹….」,但別人不承認,反倒使《平湖秋月》成為了經典的廣東音樂樂曲。
江南絲竹的弦樂聲中,訴說著江南古鎮中最執著的堅守。小粒希望能通過微薄的力量能讓著博大精深的樂種更加發揚光大、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