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江花月夜》
江南絲竹合奏曲。 原來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會員柳堯章首次將其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並擬了十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北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瀨、矣乃歸舟、尾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了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一段「江鼓鐘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薰風拂漣漪的景色。接著樂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如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到第五段「水深雲際」時,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然後簫在琵琶和木魚伴奏下,吹出一段如歌的旋律,轉而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回瀾拍岸」,琵琶輪彈,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瀾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矣乃歸舟」,在古箏琶音的襯託下的樂隊合奏,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矣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更顯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2、《花好月圓》
江南絲竹合奏曲。《花好月圓》是一首採用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作品。全曲在熱烈的快板引子中開始。A的主題柔和、輕盈,先由管子以明亮的音色呈示,然後轉化高胡和二胡變化重複,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B的主題在揚琴和秦琴上出現、輕快活潑;低音樂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月下花叢中盡情歡樂、忘情舞蹈的歡樂場面。最後樂隊以快速的加花變奏,變化再現A的主題,使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情緒中結束。
3、《歡樂歌》
江南絲竹合奏曲。是明、清時期流傳在江南的曲調,用相同的旋律素材,採用變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後的演奏方式,在江南絲竹樂曲中一個創新。樂曲旋律明快流暢、起伏多姿。結構富有層次,由快而慢,漸次高漲,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樂曲採用放慢加花的變奏技法,將母曲《歡樂歌》發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為末段,構成了A—1A—2A的變奏體結構。放慢加花是將母曲的結構成倍地擴大,演奏速度放慢,並將旋律加花裝飾,發展成與母曲具有一定對比的新型曲調,若不仔細分析,很難辨認其淵源關係。這是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旋律發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
4、《慢六板》
江南絲竹曲。樂曲採用放慢加花的方式,將原曲的節奏加以改變。放慢加花是將原曲的結構成倍地加大,演奏速度放慢,並將旋律加花裝飾,發展成和母曲有一定對比關係的新曲調。在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此種方法運用最為廣泛。曲調輕快、婉轉悠揚,以抒情為主,聽後令人沉浸於舒緩、優美的江南旋律之中。
5、《慢三六》
是在《三六》基礎上採用放慢加花的變奏技法,將原《三六》曲調發展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原《三六》為末段,構成新的變奏體樂曲。放慢加花是將原曲的結構成倍地加大,演奏速度放慢,並將旋律加花裝飾,發展成和母曲有一定對比關係的新曲調。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比種方法運用最為廣泛。《三六》又名《三落》、《梅花三弄》,原系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樂曲旋律華麗清新、流暢活潑,常用民間喜慶場合演奏,洋溢著歡快的節日氣氛。是一首流傳年代較久,流傳地域較廣的民間樂曲。
6、《三六》
江南絲竹合奏曲,又名《三落》、《梅花三弄》是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其琵琶譜由清李芳園輯入琵琶譜集,標題為「莊暗香女史《梅花三弄》,此曲三疊落梅花詞,故俗名《三落》」,附有小標題:「寒山緣剪(一弄)」、「姍姍緣影(二弄)」、「三疊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急板)」。樂曲旋律華麗清新,流暢活潑,常用於民間喜慶場合演奏,洋溢著歡快的節日氣氛。主體由三個曲調組合而成。各曲調間由一個合頭連接起來。合頭在樂曲中出現四次,佔據突出地位。在演奏時,充分發揮了琵琶、柳琴、三弦和木琴等樂器的演奏特長,使樂隊色彩變化豐富。表現出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藝術情趣,賦予《三六》以新意,至今仍廣為流傳。
7、《行街》
又名《行街四合》。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行街」是指樂曲按習俗在節日廟會,或婚禮等喜慶場合邊走邊演奏的形式。「四合」是曲牌原名,包含由多首曲牌聯合成套之意,與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繫。演奏以從容的速度開始,慢板段落,曲調輕盈優美;快板段落,情緒熱烈歡快,且速度層層加快,把音樂推向高潮。樂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江南絲竹在合奏中,各個樂器聲部既充分發揮個人演奏特長和樂器性質,具有鮮明的個性,合之則相互協調融合,從而構成了多樣與統一的合奏整體。此曲運用支聲復調織體寫法,在縱向迭置中,各樂器聲部的節奏呈現你簡我繁、強弱交錯的對比,樂曲逐漸加花至熱烈歡快的中段以及突然收尾,全曲充滿喜氣洋洋的氣氛。
8、《雲慶》
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從《鑼鼓四合》套中的《雲慶光》一節加花發展而成的樂曲,又名《景星雲慶》或《慶雲板》。其慢板部分的加花手法不同於一般的絲竹樂曲,旋律較獨特。全曲分三大段:第一段曲調悠揚,抒情婉轉,第二段明朗活潑,第三段音樂一氣呵成,熱烈興奮。江南絲竹的旋律以華彩、流暢、悠長、綿延見長,而《雲慶》句逗清晰,節奏頓挫有力,聽後令人心曠神怡。為使旋律的節奏得到加強,樂隊採用齊奏的方法,以更好表現人們喜慶的情緒,與其他江南絲竹樂曲多採取支聲性織體寫法有所不同。
9、《中花六板》
江南絲竹合奏曲。《中花六板》是在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的基礎上,運用加花手法發展而成的樂曲。前人曾把它改名《薰風曲》,最早見於李芳園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1895年)。江南絲竹《中花六板》是根據《花六板》放慢加花的《花六板》再現放慢加花而成,所以使樂曲的結構成倍地擴充,使簡樸的旋律發展為花簇華麗樂曲。曲調優美抒情、清新悠揚,富有江南色彩,抒發了人們樂觀向上的情緒。為江南絲竹傳統曲目。
10、《紫竹調》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簫兒對著口,口兒對著簫,簫中吹出鮮花調。」紫竹調是一首江南地區廣為流傳的小調,樂曲以六個樂句為一樂段,調式有規律地進行轉換,先後採用明朗的宮調,柔和的羽調、徵調,旋律柔美流利。樂曲生動地表現了一對少男少女兩情相悅的情景,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