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十大名曲

2021-01-18 大眾網

    1、《春江花月夜》  
    江南絲竹合奏曲。 原來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陽簫鼓》。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同樂會會員柳堯章首次將其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並擬了十個小標題: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北影層疊、水深雲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瀨、矣乃歸舟、尾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了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一段「江鼓鐘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薰風拂漣漪的景色。接著樂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如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到第五段「水深雲際」時,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然後簫在琵琶和木魚伴奏下,吹出一段如歌的旋律,轉而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回瀾拍岸」,琵琶輪彈,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瀾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矣乃歸舟」,在古箏琶音的襯託下的樂隊合奏,旋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矣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更顯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2、《花好月圓》   
    江南絲竹合奏曲。《花好月圓》是一首採用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作品。全曲在熱烈的快板引子中開始。A的主題柔和、輕盈,先由管子以明亮的音色呈示,然後轉化高胡和二胡變化重複,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B的主題在揚琴和秦琴上出現、輕快活潑;低音樂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月下花叢中盡情歡樂、忘情舞蹈的歡樂場面。最後樂隊以快速的加花變奏,變化再現A的主題,使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情緒中結束。  
    3、《歡樂歌》  
    江南絲竹合奏曲。是明、清時期流傳在江南的曲調,用相同的旋律素材,採用變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後的演奏方式,在江南絲竹樂曲中一個創新。樂曲旋律明快流暢、起伏多姿。結構富有層次,由快而慢,漸次高漲,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樂曲採用放慢加花的變奏技法,將母曲《歡樂歌》發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為末段,構成了A—1A—2A的變奏體結構。放慢加花是將母曲的結構成倍地擴大,演奏速度放慢,並將旋律加花裝飾,發展成與母曲具有一定對比的新型曲調,若不仔細分析,很難辨認其淵源關係。這是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旋律發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  
    4、《慢六板》   
    江南絲竹曲。樂曲採用放慢加花的方式,將原曲的節奏加以改變。放慢加花是將原曲的結構成倍地加大,演奏速度放慢,並將旋律加花裝飾,發展成和母曲有一定對比關係的新曲調。在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此種方法運用最為廣泛。曲調輕快、婉轉悠揚,以抒情為主,聽後令人沉浸於舒緩、優美的江南旋律之中。 
    5、《慢三六》
    是在《三六》基礎上採用放慢加花的變奏技法,將原《三六》曲調發展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原《三六》為末段,構成新的變奏體樂曲。放慢加花是將原曲的結構成倍地加大,演奏速度放慢,並將旋律加花裝飾,發展成和母曲有一定對比關係的新曲調。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比種方法運用最為廣泛。《三六》又名《三落》、《梅花三弄》,原系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樂曲旋律華麗清新、流暢活潑,常用民間喜慶場合演奏,洋溢著歡快的節日氣氛。是一首流傳年代較久,流傳地域較廣的民間樂曲。
     6、《三六》 
    江南絲竹合奏曲,又名《三落》、《梅花三弄》是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其琵琶譜由清李芳園輯入琵琶譜集,標題為「莊暗香女史《梅花三弄》,此曲三疊落梅花詞,故俗名《三落》」,附有小標題:「寒山緣剪(一弄)」、「姍姍緣影(二弄)」、「三疊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急板)」。樂曲旋律華麗清新,流暢活潑,常用於民間喜慶場合演奏,洋溢著歡快的節日氣氛。主體由三個曲調組合而成。各曲調間由一個合頭連接起來。合頭在樂曲中出現四次,佔據突出地位。在演奏時,充分發揮了琵琶、柳琴、三弦和木琴等樂器的演奏特長,使樂隊色彩變化豐富。表現出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藝術情趣,賦予《三六》以新意,至今仍廣為流傳。
     7、《行街》  
    又名《行街四合》。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行街」是指樂曲按習俗在節日廟會,或婚禮等喜慶場合邊走邊演奏的形式。「四合」是曲牌原名,包含由多首曲牌聯合成套之意,與音樂內容無直接聯繫。演奏以從容的速度開始,慢板段落,曲調輕盈優美;快板段落,情緒熱烈歡快,且速度層層加快,把音樂推向高潮。樂曲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江南絲竹在合奏中,各個樂器聲部既充分發揮個人演奏特長和樂器性質,具有鮮明的個性,合之則相互協調融合,從而構成了多樣與統一的合奏整體。此曲運用支聲復調織體寫法,在縱向迭置中,各樂器聲部的節奏呈現你簡我繁、強弱交錯的對比,樂曲逐漸加花至熱烈歡快的中段以及突然收尾,全曲充滿喜氣洋洋的氣氛。
     8、《雲慶》 
    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從《鑼鼓四合》套中的《雲慶光》一節加花發展而成的樂曲,又名《景星雲慶》或《慶雲板》。其慢板部分的加花手法不同於一般的絲竹樂曲,旋律較獨特。全曲分三大段:第一段曲調悠揚,抒情婉轉,第二段明朗活潑,第三段音樂一氣呵成,熱烈興奮。江南絲竹的旋律以華彩、流暢、悠長、綿延見長,而《雲慶》句逗清晰,節奏頓挫有力,聽後令人心曠神怡。為使旋律的節奏得到加強,樂隊採用齊奏的方法,以更好表現人們喜慶的情緒,與其他江南絲竹樂曲多採取支聲性織體寫法有所不同。
     9、《中花六板》    
    江南絲竹合奏曲。《中花六板》是在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的基礎上,運用加花手法發展而成的樂曲。前人曾把它改名《薰風曲》,最早見於李芳園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1895年)。江南絲竹《中花六板》是根據《花六板》放慢加花的《花六板》再現放慢加花而成,所以使樂曲的結構成倍地擴充,使簡樸的旋律發展為花簇華麗樂曲。曲調優美抒情、清新悠揚,富有江南色彩,抒發了人們樂觀向上的情緒。為江南絲竹傳統曲目。  
    10、《紫竹調》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與哥哥做管簫,簫兒對著口,口兒對著簫,簫中吹出鮮花調。」紫竹調是一首江南地區廣為流傳的小調,樂曲以六個樂句為一樂段,調式有規律地進行轉換,先後採用明朗的宮調,柔和的羽調、徵調,旋律柔美流利。樂曲生動地表現了一對少男少女兩情相悅的情景,富有感染力。

 

相關焦點

  • 【音樂百科】江南絲竹十大名曲
    此曲原系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          4、《慢六板》           江南絲竹曲。樂曲採用放慢加花的方式,將原曲的節奏加以改變。放慢加花是將原曲的結構成倍地加大,演奏速度放慢,並將旋律加花裝飾,發展成和母曲有一定對比關係的新曲調。在傳統民族器樂創作中,此種方法運用最為廣泛。
  • 江南絲竹十大名曲丨音樂學堂
    B的主題在揚琴和秦琴上出現、輕快活潑;低音樂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月下花叢中盡情歡樂、忘情舞蹈的歡樂場面。最後樂隊以快速的加花變奏,變化再現A的主題,使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情緒中結束。3、《歡樂歌》 江南絲竹合奏曲。
  • 竹笛有十大名曲,江南絲竹也有自己的八大曲——今日曲《歡樂歌》
    江南八大曲的產生源自於1939年的一場「絲竹遊藝」的活動,滬西絲竹家薛孝慈將八首樂曲寫在八塊牌子上,絲竹愛好者可以從中選擇任意曲目進行演奏,江南八大曲也就由此誕生。
  • 江南絲竹名曲《中花六板》賞析
    江南絲竹名曲《中花六板》賞析周  皓    「江南絲竹」音樂廣泛流傳於蘇南、浙西及上海一帶的江南地區,具有濃鬱的江南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演奏風格,曲調歡快明朗,清新雅致,深受海內外樂壇喜愛。演奏者笑稱「百合不倦」(「合」即合奏絲竹音樂之意);聆聽者喜謂之「百聽不厭」。此曲江南絲竹前輩老先生曾賦予「薰風曲」之雅名,誠亦蘊含曲意,江南陽春,青山綠水,楊柳搖曳,草長鶯飛,惠風和暢,薰人慾醉,此情此景,倒也賦名頗為恰當。
  • 中國江南地區流傳的民間傳統音樂——江南絲竹
    關於江南絲竹的具體起源已經查不清楚了。清朝鹹豐庚申年(1860年),世間流傳的《秘傳鞠氏琵琶譜》的手抄本中,已經記載了《四合》一曲,該曲自成體系。現在流傳的絲竹八大名曲《行街四合》、原板《三六》、《雲慶》等,這些曲目都和《四合》的曲調有很大的聯繫。1895年,李芳園編著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附錄的名曲《虞舜薰風曲》、《梅花三弄》,都和江南絲竹中的相關名曲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
  • 江南絲竹的曲式結構
    其中,這裡的絲竹,說的便是絲竹樂器,也就是絲樂器(彈弦樂器)和竹樂器(吹奏樂器)的統稱。江南絲竹,是中國民間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在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比較流行。在辛亥革命以後,又在上海地區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江南絲竹的音樂結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板式變化和曲牌聯綴。其中,板式變化往往只以一個曲牌為母曲,以放慢加花和加速減字的手法發展為幾首獨立樂曲。
  • 小粒音樂角:一曲江南絲竹,訴說江南故事
    今天小粒想跟大家聊一下江南絲竹。江南絲竹是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一帶的傳統器樂樂種,也是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是由長江流域民間的「吹打」「細樂」「絲竹」「清音」等合奏形式演變、發展而成,以輕巧、柔美、清麗、淡雅的風格受到人們喜愛,具有獨特的韻味和藝術的魅力,也側面的體現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景。
  • 江南絲竹和崑曲的今世前緣
    到了晚清,太倉成立「盛和絲竹社」,獨立的江南絲竹社,無錫成立「崑曲社」,這些社員不再唱戲、伴奏,而是專司樂器,成為職業樂手。到了民國初期,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愈加突出,此後又出現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等演奏絲竹樂的組織,樂曲《金蛇狂舞》就是由人民音樂家聶耳改編自江南絲竹名曲《倒八板》,風靡全國;民族音樂家劉天華的名曲《變體新水令》,也是根據江南絲竹音樂創作的,成為了樂壇名曲。
  • 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音樂——江南絲竹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音樂——江南絲竹,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2020年教師招聘考試音樂——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絲竹樂的樂種之一,流行於江蘇、
  • 【音樂百科】江南絲竹樂器的演奏風格
    江南絲竹音樂始建於清末,流行於上海、蘇南、浙西一帶,是我國較有影響的樂種之一。樂隊組成比較協調,吹、拉、彈、打交織成具有江南韻味的豐富音響,每件樂器都有較多的演奏技藝,各自運用不同的手法即興發揮其特色。樂曲結構布局的處理十分機動,曲式的發展有較強的邏輯性和藝術性。  江南絲竹起初是用於茶樓休閒或家庭娛樂,特定環境的演奏,使江南絲竹缺乏生氣,其音樂一般為慢速,力度輕柔,結構篇幅冗長,技巧簡單,樂曲的情緒和色彩比較單調。
  • 非遺在社區| 上海江南絲竹樂團迎新年虹口專場音樂會成功舉辦
    此舉旨在促進國家級非遺項目江南絲竹的傳承與傳揚,進一步推動虹口地區歷史悠久的江南絲竹民間社團優質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常駐社區,使江南絲竹成為上海百姓喜聞樂見的身邊事,促進城市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樂團精彩的演出贏得了觀眾們的熱烈掌聲,不少觀眾在聽完一曲18分鐘的《行街四合》後表示,能夠欣賞這樣完整的絲竹名曲非常過癮,演員們能背譜演繹、配合默契,真是下了功夫《行街四合》簡稱《行街》,常用於喜慶節日和廟會、嫁娶,以往主要是在街上邊走邊奏
  • 「柔美糯」的江南絲竹餘音繞梁,最大規模社區巡演完美落幕
    年輕人奏響絲竹傳承的樂章 今年3月,市群藝館、上海市音樂家協會民族管弦樂專業委員會、各區非遺保護中心、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聯手啟動2018年上海市江南絲竹社區巡演。20個江南絲竹樂團,走遍16個區,開展了21場演出,是十年來上海最大規模的一次江南絲竹社區展示。
  • 長三角中小學校江南絲竹聯盟成立
    孩子如此看重的演出,是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徐匯區教育局委託徐匯中學牽頭組建的長三角中小學校江南絲竹聯盟成立儀式暨展演。兩年來的學習和排練,已經讓孩子深深愛上了絲竹樂。 江南絲竹是產生、流行、發展於江浙滬地區的民族器樂,也是長三角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樂種。2006年,江南絲竹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絲竹裡的江南」新年音樂會奏響蘇城
    12月22日,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絲竹裡的江南」新年音樂會在蘇州保利大劇院奏響,為樂團2020—2021音樂季再譜精彩華章。新年音樂會由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彭家鵬執棒,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助陣獻演。精彩的演出與喜慶的氛圍,為不平凡的2020年畫上了句號,也為蘇城人民送上了新年的祝福。
  • 中國十大名曲有哪些?都是用什麼樂器演奏的
    中華古韻,向有中國十大名曲一說。據說這些古代中國名曲的原始樂譜大都失傳,今天流傳的不少譜本都是後人委託之作。中國十大名曲有哪些?分別用什麼演奏的?  中華古韻,向有中國十大名曲一說。據說這些古代中國名曲的原始樂譜大都失傳,今天流傳的不少譜本都是後人委託之作。
  •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中國二胡十大名曲是哪十首
    二胡奏出來的曲子舒緩、明亮、有力,其中不少人都聽過《二泉映月》,這是中國二胡十大名曲之一。除此之外,中國十大二胡名曲還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二胡十大名曲分別是:二泉映月、良宵、聽松、空山鳥語、寒春風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寶佛、光明行這十首曲子。
  • 傳承江南絲竹非遺文化 新一批保護傳承基地出爐
    今天,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創評工作總結大會暨優秀團隊展演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新時代小學舉行。會上,浦東三林鎮、徐匯區湖南街道上海國樂研究會、楊浦區四平路街道、寶山區大場鎮、松江區中山街道、上海市工人文化宮、上海城隍廟等24家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2021-2023年)成為新一批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
  • 太倉市第五屆江南絲竹演出季夏季第1場集錦(一)
    2008年至今連續四次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以縣級市為單位命名的唯一一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江南絲竹)之鄉。為了肩負起這個重大責任,進一步紮實推進、保護、傳承發展工作,根據太倉市文化主管部門的要求,從2016年起,由太倉市文化館和太倉市江南絲竹協會在太倉江南絲竹館承辦每年一屆的公益性交流演出活動——太倉市江南絲竹演出季。
  • 《江南絲竹演奏上藝術加工初探》周 皓
    江南絲竹演奏上藝術加工初探   周 皓我是一個非常喜愛「江南絲竹」的演奏員,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某些同志問道:「怎樣才能良好的掌握江南絲竹風格」現擬就這個問題根據我多年來從事「江南絲竹」音樂的演奏實踐,粗淺的談一些體會,就教於同好。
  • 鹽田舉辦江南絲竹專場音樂會
    一曲絲竹心已醉,夢聽餘音夜不寐。7月19日下午,鹽田區山海小雅 國樂鹽田(第九期)——江南絲竹專場音樂會在紫禁書院舉行。本場音樂會邀請上海申韻絲竹樂社,為鹽田市民呈現了一場瑰麗多彩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據介紹,「江南絲竹」為漢族民間絲竹樂,因與絲竹類樂器組成而得名。其曲調優美淳樸,清新悅耳,輕快明朗,綺麗優雅,其技法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講究「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顯現出「小、細、輕、雅」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