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演奏上藝術加工初探
周 皓
我是一個非常喜愛「江南絲竹」的演奏員,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某些同志問道:「怎樣才能良好的掌握江南絲竹風格」現擬就這個問題根據我多年來從事「江南絲竹」音樂的演奏實踐,粗淺的談一些體會,就教於同好。
「加花」與「吃字眼」
「江南絲竹」的曲目大部來自民間樂曲,而民間樂曲的原始曲譜一般往往是較簡單平直的,但一經無數演奏家們的藝術加工後就豐富多採,風格突出了。這種藝術加工演奏者常依照本樂器的性能拓展了種種特殊的演奏技法,在對樂曲的加工上涉及到二個方面:一是「加花」,即從原有音符中增加音符使之豐滿華麗;如從一拍一個四分音符加花為二個八分音符或四個十六分音符。二是「吃字眼」,即從原有音符中減少音符使之清雋淡雅,如從一拍四個十六分音符改為二個八分音符或一個四分音符。而其總的目的都是為豐富原來的樂曲,使地方風格突出,色彩鮮明。在進行「加花」與「吃字眼」時應注意下面幾點:
(1)要注意風格,不要南腔北調渾為一體,胡亂加花而有損原來的風格,否則就成了炒什錦了。
(2)要注意樂器的性能。有的加花用字可能在笛子上吹起來很順耳,但在二胡上拉起來則不一定好聽。因此要根據本身樂器的性能進行樂曲加工。
(3)要與其他樂器配合,保持和諧。因「江南絲竹『的演奏都是以合奏形式出現的,不能個人太突出而與其他樂器脫節。不同的人在演奏同一樂曲中,他們有各自不同的加花行腔,這就要求樂隊人員彼此默契,相互配合,並須隨機應變和靈活襯墊,才能珠聯壁合,相得益彰。
(4)要注意讓檔,笛子與二胡在「江南絲竹」中擔任旋律的主奏部分,尤其要彼此協作.如笛子在加花發揮時,二胡可隨機適當的吃去字眼,用長弓浪音來襯託,此謂之「讓檔」;反過來笛子吹浪音時,二胡可以盡興發揮一下(「浪音」是「江南絲竹」中的音樂術語,即笛子、二胡凡奏到二分音符以上之長音時,往往奏得有似波浪之起伏)。
至於演奏中藝術加工的過程大體上可分為三個步驟:
(甲)「簡」先演奏一下簡單的原始曲調,掌握其基本骨幹音,打好一個框子。切莫輕視這一步,一首樂曲的藝術加工之優、劣、高、低、雅、俗,除了取諸於每個演奏人員的演奏技能,藝術素質與藝術修養外,有無這一步的基本功也是很重要的。
(乙)「繁」在上述的框子裡儘量加花發揮,使之繁花似錦,雍麗華彩。但滿足於此,停留在這一步上則很難說是高超的藝術家,有的演奏員為了顯示技能,曲意求繁,把樂譜填得滿滿的,其效果則不一定完美。猶之—位高明的畫家他作品中的畫面總是疏疏密密,疏密有致,充蘊著詩情畫意。
(丙)「簡」 然後,在第二步「繁」的基礎上,巧意加工,精雕細刻,潛心提煉,適當的簡化而吃去字眼,做到「簡中有繁,繁中有簡」,而繁簡相當就更為「婀娜動聽,富有藝術魅力」。這樣的「簡」已非原來的「簡」,而是藝術上升華了。
「多聽」, 「多合」與演奏者的獨創性
怎樣才能藝術加工恰當,怎樣才能風格突出,味道濃厚,地方色彩鮮明呢?我想捷徑與竅門是沒有的,一個人關起門來深思苦索亦很難有所成就,主要的應該深入民間,廣泛接觸基層群眾,「多聽」與「多合」。
「多聽」是經常深入群眾及各業餘絲竹團體傾聽別人的演奏,注意別人的演奏方法及藝術加工過程。多聽名家的演奏固然能使你大開眼界,得到美的享受,潛移默化而提高藝術修養;常聽民間樂手演奏,他們習濃鬱的鄉土氣,也可沁人心脾,使你得益非淺。
「多合」是多與別人合奏,注意彼此配合的和諧,或繁或簡,或合或分,襯託墊補,鋪路讓檔。只有這樣,才能在具體運用中揮灑自如,得心應手,而在藝術加工時則能漸趨於妥善恰當。
但在吸取別人的優點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獨創性,不要一味模仿別人。因為他人演奏中的行腔用字、指法、運弓、對樂曲處理、演奏時的思想感情及與其它樂器的合作關係等等是不可能一一都模仿得到的。即使給你模仿得象「拷貝」一樣了,但若無個人的獨創性,那麼,你學到的也只是呆板的東西。因此,優良的吸取方法是聽了別人的演奏後還得獨立思索一下,哪些演奏方法是值得學習的;哪幾句用宇很好可以吸取進來;吸取進來的樂句用字與自己原來演奏的上下樂句用字能否銜接?有時為了要吸取別人的某些精採的行腔用字,尚須把自己原來演奏的上下樂句用字作適當的修改,使之能銜接慚艮緊密,這樣也就是消化了別人的好東西,融合為自己的精華。總之,我認為獨立思考與個人的獨創性是每個同志所必須具備的。藝術上不同特色的各個流派千姿百態,眾採紛紜,就是由精心砥礪,刻苦鑽研,探索前進的藝術家們所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