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樂府 陌上桑》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首古詩。在詩中的第一部分描寫了羅敷採桑的用具和她裝束打扮得鮮豔奪目,渲染服飾之美又是重點。「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這些詩句一字不及羅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從衣飾等的鋪敘中映現出來。
唐代詩人杜甫在《麗人行》中對唐代的服飾進行了描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這首詩是詩聖為楊氏姐妹遊曲江池作。雖含義多諷,但我們仍能看出唐代貴族的服飾是何等豪華。
那麼你知道有關漢服的小常識麼?
1、什麼是漢服?
漢服其實並不是說一種服裝,而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等。漢服源於黃帝即位時,止步於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
2、漢服形制
指漢服的基本組成,也就是現代所說的「款式」。漢服的款式以交領右衽為主要特點,一般都是用一些綁帶之類的固定,線條柔美,飄逸靈動。
漢服的「形制」一詞還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所以,古代社會是把服裝作為衣冠制度的一部分。主要分為四種:
1、「衣裳」制(即上衣下裳)是古制的基礎
2、「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
3、「袍服」制(上下通裁製)
4、「襦裙」制(上短下長制)
漢服「衣裳制」是古制的基礎,其它三種是「衣裳制」的各種變形。
3、漢服形制黨
漢服形制黨認為:漢服是指漢民族傳統服飾,需要滿足一定的形制要求;漢服屬於正統,是文化象徵不可隨意改變,不能對歷史進行改造。
漢服的形制不是以朝代論的,而是以款式區分。但漢服在各個朝代都會有不同的演變。各個朝代也的確是有各自的代表形制,比如晉制、宋制、明制等。這些形制全部都是自然演變,而非統治者隨意創造的。它們的發展歷程是可以通過考據研究而追溯的。
定義形制的從來不是形制黨什麼規定的,而是服飾。形制本身不是任何人規定的,而是由各種傳世文物或是出土文物規定。也就是說,至少在當前,判定一件「漢服」的標準,首先確定它是否在歷史上存在過。
現階段,不但國人漢服文化復興方興未艾;在國外,也有很多人喜歡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穿漢服,學漢字,學漢族禮儀等。人們逐漸發現了漢服獨特的美,漢服也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了解一下有關漢服方面的知識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