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今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的夢想將變為現實。麗水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策劃開展「不尋常的小康路 了不起的億元村」大型融媒體報導,組織多個採訪隊伍,奔赴麗水各地,通過講述加快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小康故事」「鄉村榜樣」和「麗水樣本」,激發全面厲行「麗水之幹」、創新實踐「兩山」理念的幹勁和熱情,營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濃厚輿論氛圍。今天刊發來自蓮都區這個億元村的報導——
從外出賣紐扣起步,到現在超市開遍全國,鄉村村民敢打敢拼——
周坦「闖」成億元村
在古稀之年,戴美球過著很安逸的生活:住著鄉村別墅,每天早上,出去晨練,茶餘飯後在村裡遛彎、閒談,偶爾也會看看電視,休閒愜意。
戴美球有個能幹的兒子,叫戴華盛。戴華盛長年在外經商,給母親蓋起三層小洋樓,徽派風格,庭院配有蔥鬱的垂直花園,非常氣派。每個月,戴華盛都會給母親打錢,供戴美球吃穿用度。
「兒子富足,我才有幸福晚年!」癟著嘴,戴美球眯著眼笑道,以前過過苦日子,如今嘗到甜日子,知足了。
在蓮都區老竹畲族鎮周坦村,戴美球式的幸福生活,俯仰皆是。
這生活,源自周坦村民不斷掙到的真金白銀。據市人力社保局公布,周坦村在2019年被評為麗水市超市創業村。全村700多戶中,在外經商的有200多戶,在外開出大小超市500多家,年產值超過10億元,年利潤收入2億元以上,是個名副其實的億元村。
周坦村以前窮過,農民在田裡「刨」食吃,風吹日曬,靠天吃飯,即便是勤勞的農家也吃不飽肚子,村裡人住的大多是木屋,有棟泥土房已經算是「大戶」了。
「村裡窮,別說村民吃不飽、住不好,就連年輕人討老婆都受影響。」周坦村黨支部書記範蘇陳沉重地回憶起過往。
窮則思變!
闖出去,會有一片天!1978年冬,範蘇陳、葉慶豐、葉榮偉、葉榮軍等一批村中的熱血青年踏上創業路,第一站是溫州永嘉橋頭紐扣市場,販賣紐扣。
「當時,我們那群人都是十八九歲的年輕人,一腔熱血,心一橫就走出了周坦。」範蘇陳介紹,做生意光憑闖勁是不夠的,摸索進去才發現門道很多,並且很艱難。
起初,周坦村外出創業者將紐扣、錶帶等小商品買來,再銷往全國各地。運輸不便利、通訊不發達,做生意只能靠一雙腳、一雙手。每次出遠門,他們都會將小商品打包,一個背在肩上,一個拎在手上,加起來最少有70斤重。
「那時候年輕,有一把子力氣,提得越多越重,成本才會越少,賺錢才會越多。」葉慶豐回憶說,每到一個地方,以一粒紐扣幾釐錢的價格,批發給當地有需求的供銷社,賺個差價。
篳路藍縷,周坦村的創業者走過來了。當時,火車速度緩慢,帶著紐扣等小商品經常好幾天都在車上度過。車上人多,有時只能睡在座位底下。
沒有手機,周坦村的創業者彼此聯繫全靠汽車站、火車站前的留言板,誰先抵達就先找地方住下,隨後去留言,讓後到的找得到。當時,小旅館從八毛錢到兩塊錢不等,為省錢,他們往往住最便宜的,偶爾還會因床位緊張,睡在走廊裡。
吃苦耐勞,使周坦村外出創業者腰包鼓了起來。短短十年光景,他們的足跡踏遍全國10多個省市。周坦村創業者出門一趟10多天,最多能掙200元,遠遠高出當時在城裡領工資的一個月的收入。
時代在變,周坦村創業者的腳步卻從未停止。上世紀九十年代,周坦村創業者轉變了經營方式,開始嘗試租櫃檯經營,即在當地供銷社租櫃檯賣小商品,運貨方式也改為託運,雙手得到了解放。
改革開放,春風浩蕩。周坦村農民江旭峰到上海後,從開始租櫃檯,到租店面,再後來開起大超市,一步步把生意做大。如今,江旭峰在上海經營的超市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年營業額超7000萬元。
親幫親,鄰帶鄰。富裕起來的周坦村民,沒有忘懷周邊的親鄰,很多人被帶出了周坦村去創業。
戴華盛,就是在親戚的帶領下,走上創業的道路。1993年,戴華盛前往上海承包櫃檯經營小商品,隨後轉至嘉興發展,生意越做越大。如今,戴華盛已擁有一家大型超市和一個配送中心,年銷售額達1.5億元。
「現在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周坦村人把超市開到了全國各地。經營範圍甚至擴大到連鎖店、賓館等行業,不僅帶動周坦村及附近村民致富,還創造出幾萬個就業崗位。」範蘇陳介紹,年齡大的創業者有的住在城裡享清福,或住在村裡安度晚年,也有繼續發揮餘熱的。
範蘇陳回鄉後,競選成為村黨支部書記。每天,範蘇陳都會繞村走上一圈,與留守村民閒談、看產業進展、查農作情況。2019年,周坦村成立鄉賢會,外出鄉賢慷慨解囊,捐款超過60萬元支持村莊建設。
如今,行走在周坦村,鄉村樓房鱗次櫛比,家家戶戶整潔有序。「每逢過年,一輛輛小汽車開回村裡,那才叫熱鬧呢!」範蘇陳笑著說。
周坦村前,有一大片荷花池,恰逢花季,朵朵爭豔。
來源:麗水網
原標題:《年產值超10億,年利潤收入超2億,麗水有個"億元村",農民賺錢就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