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發展中有一股力量,單從數量看,不大;但釋放的能量卻極大。它就是外商投資企業。
數據顯示,僅佔上海全市企業數2%的外商投資企業,貢獻了全市超過1/4的GDP,吸納了1/5左右的就業人數。如何服務好這2%的企業,事關上海社會經濟發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1月6日從上海市總工會獲悉,為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服務外商投資企業職工,促進外商投資企業發展,上海市總工會將成立「上海著名外企工會聯合會」。
惠氏營養品(中國)有限公司、強生(上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等百餘家高知名度外企,將首批加入聯合會。說到成立「上海著名外企工會聯合會」的初衷,上海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幾年上海群團改革,尤其在非公企業建會和會員服務上,探索出一套「上海經驗」。但在外企工會工作上,與外企發展要求和外企職工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市總工會的多次走訪調研中發現,外企職工對工會既有需要又有期待——需要工會在勞動經濟權益維護方面持續發力;更期待工會在搭建溝通交流平臺、職業成長平臺方面能夠有所作為。
職工的呼聲,就是工會行動的發令槍。
市總工會擬定方案後,至今已經過20多餘場討論協調,與相關企業一起對相關細則一遍一遍過,最終才有了即將出爐的「上海著名外企工會聯合會」。聯合會將由中智、外服等國際知名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工會,以及外企規模集聚、分布廣泛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國家級和市級重點園區工會發起。首批百餘家會員企業,按照社會知名度高、發展貢獻大、職工人數多的三大標準,由初始發起單位推薦。此後,將在夯實聯合會的基礎上,通過發揮平臺中已建會企業的示範引領作用,推進工會組織的滾動式發展和多渠道擴容。具體看,上海著名外企工會將承擔起四項職責:加強組織建設、協調勞動關係、深化會員服務、推動共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建立專、掛職工會幹部隊伍,培養一支懂外企、善管理、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隊伍。
「聯合會要成為推動著名外企成為創建和諧勞動關係的示範者、引領企業社會責任的先行者、助推科創中心發展的領跑者。」市總工會會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搭建「企業與政府對接對話」「企業與工會互信互促」「企業與職工共識共贏」三大平臺,推出服務清單,力爭用3年時間,完成實地實體型著名外企建會率超過70%,組織服務覆蓋率超過80%的基本目標。
服務清單以職工需求和企業需求為導向,將包含組建服務、賦能服務、科創服務三大類24個服務項目。其中,已經十分成熟的「愛心媽咪小屋計劃」「職工親子工作室計劃」等都在其中。此外,外企技術技能人才資料庫、外企職工職業培訓共享空間、外企職工技能培訓雲平臺、著名外企科技創新交流聯盟等極具針對性的項目備受期待。
未來,上海著名外企工會聯合會還將著力在人才高地、產業高地和創新高地的打造上,發揮外企和工會彼此優勢,擔當重要角色。人才高地打造中,運用中智、外服等線上培訓資源,建設著名外企職工培訓示範基地,並推動外企培訓基地對外開放和整合共享;助推產業高地上,瞄準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在國家戰略發展、創新工程建設中,運用立功競賽等抓手,激發團隊及職工的創新能力;在構建創新高地方面,圍繞國際重大科學計劃實施,加快職工創新項目孵化,鼓勵職務專利申請和成果轉化,大幅度提升發明專利數量,著力突破關鍵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