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下留言,有機會獲得電影兌換券兩張。
近年來,印度電影在國內市場的熱潮,讓人印象深刻。基本可以說是,引進一部火一部。從《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再到《起跑線》,均有不俗的票房表現。
事實上,印度電影已經成了中國電影市場裡,除了好萊塢之外,票房最高的外語片。
這裡面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寶萊塢電影相對於部分粗製濫造的華語片,製作可以說是精良。另外就是電影背後的社會批判性,和中國國情實現了某種默契。
這些我們熟知的印度電影,大多都是印度寶萊塢的作品。
但是印度電影除了寶萊塢之外,還有另一個著名的電影製作地——南印度託萊塢(Tollyhood )。
相比較近年來寶萊塢偏愛現實主題的電影,反映印度社會現狀的風格,託萊塢卻另闢蹊徑,立足於民族特色,發揮想像力,造就了一系列出現在表情包中的印度神片。
這其中的代表作品,就是奇幻史詩巨作《巴霍巴利王》系列。本周,這部印度史詩神作下部《巴霍巴利王2:終曲》也已經登上國內大銀幕。
《巴霍巴利王2:終曲》去年就已經在印度及歐美亮相,一上映,就打破了印度電影票房紀錄,在北美等多個電影市場表現亮眼。
最終以超過160億盧比(約合15.2億人民幣)的全球票房,刷新了印度電影史的記錄。口碑上,爛番茄的新鮮指數高達100%,IMBD評分8.4。
除了票房破紀錄,《巴霍巴利王》系列在製作成本也破了記錄。史詩的故事背景,華麗的宮殿,精美的服飾,戰爭大場面等讓這部耗費5500萬美元的系列電影拿下「印度影史最貴電影」稱號。
《巴霍巴利王》系列,是融合了愛情、戰爭、復仇、信仰的史詩大片(聽起來就很過癮對不對)。
上部於兩年前上映,講的是巴霍巴利王流落人間的兒子希瓦奪回王位的故事,而正在上映的下部,則是追本溯源,講述巴霍巴利王去世之前的故事,更像是第一部的前傳。
有意思的是,上下兩部既有內核聯繫,又獨立成章。分開來看,是王國的兩部史詩,結合來看,則構成了一副圓形敘事結構下的史詩宇宙圖。
《巴霍巴利王》的故事內核其實借鑑了古典戲劇,即「王子復仇記」的脈絡。對於「王子復仇記」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也很容易接受。但是《巴霍巴利王》不僅僅是呈現一個印度版的「王子復仇記」,而是賦予了這個故事更多的想像力和民族色彩。
這部電影的美術和布景,在大成本的加持下呈現出了兼具印度特色又美輪美奐的效果,影片中氣勢磅礴的王宮,各色人物精美又本土的造型,神秘宗教元素的置入,以及一如既往的印度歌舞元素和喜劇色彩,十足的華麗大片風範。
華麗不僅體現在影片的形式上,也體現在腦洞大開的想像力上。雖然最終的特效呈現並沒有那麼完美,但是充滿趣味的想像力賦予了很多場景獨特的魅力。
比如在巴霍巴利接公主回王國的那場戲上,導演直接讓他們坐的天鵝船飛上了天空,雲朵變成了雲海,船槳變成了翅膀,隔著屏幕都感受到了這種騰飛的印度式浪漫。
在打鬥戲和戰爭場面裡,想像力和創意展現得更是淋漓盡致。
巴霍巴利拯救公主所在的諸侯小國時,化身為神箭手,一連串的四箭齊發,迫使敵軍節節敗退。
中間還完美的射出了刻意繞過公主的三支箭,完成了一場勇士風格的撩妹教學。最後還和公主倆人來了個雙人神箭手,六箭齊發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又大呼過癮。
而在終極決戰的大場面中,除了士兵隊伍的人海戰術,還充分運用了因地制宜,和因武器制宜的策略。
為了進入城牆後面的王國,奪回王位,巴霍巴利之子希瓦直接用高大的椰子樹,把自己和戰士「彈」進了敵軍陣營,並且六人一組,用盾牌組成閉合的圓圈來阻擋敵方的射箭進攻,等他們被「彈」入了城牆裡,再各自散開進行大決戰。
這種極具特色的風格化作戰法也讓這部史詩大片的戰爭場面充滿了趣味性和可看性。
其實關於史詩題材的大片,國內也有很多嘗試。基於古典文學的西遊記衍生而來的《大鬧天宮》系列,以及《長城》等,但最終在票房和口碑上好像總是差了點意思。
從資金和技術層面,國內影片的資源和實力是完全夠格的。要知道,《巴霍巴利王》系列花了1.6億的成本,呈現出了史詩級質感的票房神話,而我們卻花了更多的錢做出了《封神傳奇》這樣豆瓣評分3分不到的電影。
這點上,《巴霍巴利王》系列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緊扣奇幻史詩的內核,在此基礎上揚長避短,運用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元素,拍出有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的史詩大片。
最關鍵的是,《巴霍巴利王》有一個完善的美術系統,和講故事的體系。雖然誇張,但是完整且一致。
而反觀《封神傳奇》則處處是這類大片的反面教材。
印度電影熱的背後,是印度電影人的創新與實踐,這部《巴霍巴利王2:終曲》作為一個很好的案例,也許能帶觀眾感受一下,印度電影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