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電影推薦:印度史詩《羅摩衍那》

2021-02-13 梵哥的幸福生活

看更多精彩好文,請點擊上面「梵哥談道」關注

梵哥談道,道在梵歌!修道超凡,梵道入聖!

用《道德經》解讀人生, 用《博伽梵歌》解讀靈魂,今生不可錯過兩部經典!

片名:《羅摩衍那:史詩》 

類型:奇幻電影 

製作發行:Ramayana: The Epic

導演:Chetan Desai

主演:Manoj Bajpai玖熹·查瓦拉Ashutosh Rana

類型:動畫 奇幻

上映日期: 2010年10月15日 印度

發行公司: Maya Entertainment Ltd.

 

影片出處:

  羅摩衍那(梵語,Rāmāyaṇa,意思為「羅摩的歷險經歷」),又名《羅摩的生平》或《羅摩傳》,與《摩訶婆羅多》並列為印度兩大史詩,在印度文學史上和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崇高的地位。作者是聖人蟻垤(跋彌),此書在印度文學史上被稱作最初的詩,它的成書可能形成於公元前5世紀以前,有的說它形成於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 

全文共分為七章,2萬4千頌,其7篇詩歌按順序分別為《童年篇》、《阿瑜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鬥篇》、和《後生》篇。全書是詩體,用梵文寫成,詩律幾乎都是輸洛迦(意譯為頌),即每節2行,每行16個音節。其中的第一和第七被認為是較晚的部分。

它不僅在印度文學史上佔據著崇高的地位,而且對整個南亞地區和宗教都產生過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羅摩衍那》的主要內容是描寫英雄羅摩和他妻子悉達一生悲歡離合的故事,是一部真正的英雄頌歌。

《羅摩衍那》的作者

聖人蟻垤(Valm]ki)有很多關於他的神奇故事,使他的身份撲朔迷離。其中有一個說他原本是棄兒,成人後成為盜賊,後被仙人收伏,教他吠陀,並讓他在樹下不斷念誦「摩羅」(羅摩的顛倒念法),從此他一站經年,乃至白蟻都在他身上築窩形成蟻垤而得名。後來他見林中二鳥在交歡之際,雄鳥被獵人射中,雌鳥悲鳴,心生憐憫,竟出口成章,自己也很驚奇。思考之後,他說道:「它生於我的憂傷(1oka),就叫它輸洛迦(1loka)吧。」再後來,他受梵天大神所託,用這種叫「輸洛迦」的詩體吟誦羅摩漫遊的故事。

《羅摩衍那》是印度兩大史詩級之一

《摩訶婆羅多》(Mahqbhqrata)和《羅摩衍那》(Rqmqyaza)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是印度傳統文化的兩個基石。雖然它們幾乎具有西方觀念裡史詩的一切特點,但印度傳統卻把《摩訶婆羅多》稱為「歷史傳說」(itihqsa,過去如是說),是詩、論和傳承的三位一體;而稱《羅摩衍那》為「最初的詩」。它們都是各自以一個主幹故事為主線,串起大量的其他獨立性很強的故事,以及宗教、哲學、倫理、政治、歷史等等方面的教誨、描寫和論述,形成龐大複雜的詩體百科全書式的文學作品。兩大史詩差不多創作於同一時代,成型於中國春秋到東晉前後這一漫長的時期內,其中心意圖是歌頌國王為核心的剎帝利英雄的業績。

《摩訶婆羅多》裡的主要王族屬於月亮世系,居於西北印度,而《羅摩衍那》裡的中心王族屬於太陽世系,與佛陀所屬的釋迦族的王統一樣,屬太陽世系,居於北印度中部喜馬拉雅山腳下。

 

《羅摩衍那》的宗教信仰地位  

  直到今天,印度人還是認為《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都是不可侵犯的聖典,並把它們看作是解決宗教、哲學和道德等問題爭論的指南。因此,在印度,《羅摩衍那》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2000多年來,婦女們崇拜悉達,認為她是賢妻良母的典型。億萬人頂禮膜拜羅摩,把他尊為聖哲和楷模,表示問候、祝福時,人們口中就連呼「羅摩,羅摩」,兩熟人相見時也說:「羅摩,羅摩」即你好;發生了不應發生的事情時,表示驚訝也說「羅摩,羅摩」。

至於「史詩」中那位神猴哈奴曼,更是受到崇拜,不少地方猴廟林立,裡面還有許多猴子,特別是北方,更為普遍。而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最早版本中的孫悟空的形象,就是來自於故事中的神猴哈努曼。所有這些,都與《羅摩衍那》密切相關。

直到今天,人們離開那種神話時代已非常遙遠,但《羅摩衍那》的故事還仍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在許多地方的節日集會上,不是觀看《羅摩衍那》的有關戲劇演出,就是欣賞與此有關的歌舞表演,通宵達旦,一連幾天,十幾天,甚至時間更長,他們流連忘返,不知道疲倦。

  《羅摩衍那》不但受到印度人民的喜爰,廣為流傳,對印度人民的文化宗教信仰有巨大影響,而且長期以來對世界,特別是對東南亞地區的文化,如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人民的思想影響很大。

這部史詩影響巨大,可以說在印度是婦孺皆知,及其深刻的影響印度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如果一個人旅行到了印度,看到了一切東西,可是除非他讀了《羅摩衍那》和《摩袔婆羅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

 

故事情節簡介:

  阿逾陀城國王十車王有3個王后,生有4個兒子,長子羅摩。羅摩通過比武獲勝,娶了彌提羅國公主悉多。十車王年邁,決定立羅摩為太子,繼承王位。但他的第二個王后吉迦伊受侍女慫恿,竟提出流放羅摩14年和立她的親生兒子婆羅多為太子的非分要求。由於十車王有諾言在先,必須應允王后的要求。羅摩為使父王不失信義,甘願流放。悉多為了夫妻之情,十車王的小王后親生子羅什曼那為了兄弟之誼,都甘願隨同流放。他們3人離開都城不久,十車王即抑鬱而死。當時,婆羅多不了解內情,被召回舉行父葬和繼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後,痛斥母親,舉行完父親葬禮後,親自去森林尋找羅摩,讓他繼位。但羅摩堅決不肯,一定要等流放期滿再回去。婆羅多隻得帶回羅摩的鞋子供在王座上,代為攝政。羅摩3人在森林中歷盡艱險。楞伽島十首魔王羅波那劫走悉多,羅摩與猴國結盟,猴王坐下有一神猴哈努曼神(也為中國西遊記孫悟空原型),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終於戰勝魔王,救回悉多。但羅摩懷疑悉多的貞操,使她投火自明。火神從熊熊烈火中託出悉多,證明了她的貞潔。夫妻團圓,流放亦期滿。羅摩回國登基為王,阿逾陀城出現太平盛世。但波折又起,羅摩聽到民間又傳悉多不算貞女,為不違民意,忍痛把懷孕在身的悉多遺棄在恆河岸邊。悉多得到蟻垤仙人的救護,住在淨修林裡,生下一對孿生子。後羅摩舉行馬祭,蟻垤安排孿生子與羅摩相會,並向羅摩辯明悉多的貞節,但羅摩仍認為無法取信於民。悉多無奈,向大地母親呼救,說如果自己貞潔無瑕,請大地收容她。頓時大地裂開。悉多縱身投入大地懷抱。最後羅摩和他兄弟幾個都回到靈性居所,變回毗溼奴神原身。

特別提示:

整部羅摩衍那,由兩個電影組成。

動畫片《羅摩衍那:史詩》為上半部分,講的是羅摩兄弟和悉塔被14年流放,以及悉塔被十首魔王抓走,羅摩兄弟和神猴哈努曼如何救出悉塔,殺死魔王的故事。

電影《羅摩王朝》為下半部分,講的是羅摩兄弟救出悉塔後,羅摩回國登基為王以後的故事。

觀看電影:

1、請點擊最下面的「閱讀原文」,觀看動畫片上部分。

2、電影《羅摩王朝》免費觀看:選擇以下網址後,打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13715/?from=search&seid=2325482564110454926

3、關於羅摩神奉獻者的故事:

電影《羅摩之僕》免費觀看:選擇以下網址後,打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573853/?from=search&seid=10403394327300182336

編輯:梵哥

生活因分享而美好,分享快樂得到快樂,分享知識得到智慧!

喜歡的話,就轉發出去,給世界增加正能量!

更多精彩文章,請掃下面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賞析】蟻垤《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在印度文學史上和世界文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兩百年來,西方的一些學者掀起了研究印度史詩的熱潮,提出了一些合乎科學的見解。相比而言,我國學術界對這部作品的研究要晚得多。20世紀中葉以前,《羅摩衍那》只以極其簡略的故事梗概隨佛教經典傳入我國,但流傳範圍極其有限。我國(指在漢族地區)對這部史詩沒有直接介紹。
  • 搜神記:羅摩衍那故事梗概
    羅摩衍那的故事發生在三分時代,四個時代中的第二個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人們仍能夠熟讀四部吠陀中的三部,大部分人虔敬神靈。在三分時代的末尾,地上出現了一個偉大的阿修羅國王,名叫羅波那(Ravana)。羅波那虔敬梵天,曾向梵天做出苦行,求得「永不被天神打敗」的神力,無敵於天下。羅波那濫用暴力,奪取了地上絕大部分土地,阿修羅國國力空前強盛,號「十首王」,贊其十方武功。
  • 6部氣勢磅礴的印度史詩級電影推薦(附連結)
    就如影片中說的 「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印度電影如今也敢於揭露教育資源不平等的一面了。不過今天晨兮給大家推薦6部印度史詩級大片。每一部都氣勢恢宏、製作精良,看看你記得幾個?▼《帝國雙璧 》本片發生在古印度馬拉地帝國夏胡時期,以印度歷史上抵抗莫臥兒軍隊的戰神巴吉拉奧為原型,講述了他與側室馬斯塔尼纏綿悱惻的愛情。
  • 印度神劇重播創收視紀錄
    本報特約記者 宇 同《印度時報》4日報導稱,印度防疫「封國」期間在印度最大的國家電視臺——全印電視臺重播的「神劇」《羅摩衍那》(上圖)掀起收視熱潮,並創下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同一時間觀看同一電視娛樂節目的人數達7700萬人。
  • 防疫「封國」期間,印度神劇重播掀收視熱潮創收視紀錄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宇同】《印度時報》4日報導稱,印度防疫「封國」期間在印度最大的國家電視臺——全印電視臺重播的「神劇」《羅摩衍那》掀起收視熱潮,並創下一項新的世界紀錄——同一時間觀看同一電視娛樂節目的人數達7700萬人。許多印度人覺得這部劇的重播可以把大家拴在電視機前,讓人們安心居家隔離。
  • 《印度猴王》系列:羅摩復活
    在印度,哈奴曼(Hanuman)是猴王、是天神,大神毗溼奴的化身——羅摩的忠實追隨者,是「勇氣」與「忠誠」的代名詞……哈奴曼託起德羅那峰(Dronagiri)直接飛往楞伽城……羅摩復活蘭卡、楞伽城外的猴國大營燈火輝煌,雖然已是深夜卻無人入睡。
  • 吉祥天女被魔王擄走,幸好被印度神猴救出,胡適:那是孫悟空原型
    哈奴曼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主角之一,其形象在印度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都是家喻戶曉。前一段時間熱播的印度電影《小蘿莉與猴神大叔》中,那位主角「猴神大叔」帕萬,就是是神猴哈奴曼的虔誠追隨者。在電影裡,帕萬看到猴子時,都會虔誠的上前參拜,並說一句:「榮耀歸於哈奴曼」。那麼,這個神猴哈奴曼,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它又做過哪些壯舉,與孫悟空有何相似之處呢?
  • 西方對印度的自然風光和文化很感興趣,電影在印度受到歡迎
    電影配上了英語和印地語的解說字幕,便於人們觀看,不僅是在孟買等大城市,甚至在加爾各答、浦那、蘇爾特等邊遠城市也放映了並受到熱烈歡迎。巴爾吉致力於拍攝民族電影,在海報中宣傳:&34;5月5日《孟買紀事報》評價其為:&34;&34;巴爾吉獲得了&34;的讚譽。1971年印度發行了紀念巴爾吉100周年誕辰的紀念郵票,在達達爾城街道命名並立雕像。
  • 與羅摩相會
    《與羅摩相會》(Rendezvous with Rama),科幻巨匠阿瑟·克拉克的神作,引起我的閱讀興趣,卻純粹是因為「羅摩」這兩個字。作品中的羅摩,是22世紀的人類為一個「小行星」所起的代號,而我熟悉的羅摩,則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王子,毗溼奴的第七個化身。
  • 冷門神劇| 你心中的印度,還停留在一言不合就歌舞嗎?
    可能大家從今年的賀歲檔電影裡已經發現了一個小咪咪,成龍的《功夫瑜伽》和印度有關,王寶強的《大鬧天竺》也和印度有關,就連《西遊伏妖篇》也能和印度扯上點關係。這麼好的檔期,不包餃子卻熬咖喱,這說明什麼,中印友誼萬歲啊。其實不難感受到,影院裡的印度片近些年也悄然多了起來,至少別的亞洲國家可沒這個待遇。就質量而言,《我的個神吶》、《腦殘粉》還取得了不錯口碑。
  • 新冠印相|莫迪不顧疫情為神廟奠基,羅摩大神能戰勝病毒?
    印度人認為,這裡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傳奇英雄、印度教最重要的大神之一羅摩的出生地。500年前,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帝國佔領印度之後,為紀念帝國的締造者巴布爾(Babur),在阿約提亞修建了一座巴布裡清真寺(Babri Masjid)。印度教信眾認為,巴布裡清真寺的選址處原有一座標誌著羅摩出生地的印度教神廟,是11世紀修建的。穆斯林統治者搗毀了羅摩神廟,並在其地基之上矗立起了清真寺。
  • 印度版「指環王」《巴霍巴利2》再續史詩傳奇
    說到印度電影,大家的第一反應通常是腦洞大開的印式尬舞,但今天要介紹給大家的這部印度史詩級電影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
  • 真實的印度國父甘地:抵制一切西方文明,印度人民的罪人!
    ——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āmāyaṇa)。2 甘地後期為了讓底層民眾更容易接受這類政治理念,給Swaraj套用了一個印度教徒都很熟悉的詞——羅摩盛世(Ramaraj),這個詞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堯舜之治,代表最完美最理想的社會形態。
  • 他說:印度音樂有世界上最美的旋律
    對於這個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國家,多數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或許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那就是跳舞。印度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曼妙的印度舞蹈在鄉間、神廟與殿堂裡傳承了幾千年,這就是為什麼,你總是能在印度電影中看到載歌載舞的情節,這是印度電影的獨特魅力,更是印度音樂、舞蹈文化的魅力。
  • 《巴霍巴利王2》:口碑印度史詩大片會否在華水土不服?
    ;它在印度有強大的群眾基礎,誇張點說,美國有漫威,而印度有巴霍巴利王;來自南印度的知名導演S·S·拉賈穆裡歷時5年、斥資25億盧比(約合2.4億元人民幣——本網注)實景搭建宮殿和布景拍攝而成,可謂是「印度史上最貴影片」,這樣的大手筆也讓《巴霍巴利王2:終結》(2017年4月28日在印、美上映)成為印度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全球票房超過160
  • 悉達羅摩溼瓦 | 羅摩和羅波那之間的戰爭
    羅摩和羅波那之間的戰爭在印度史詩神話《羅摩衍那》中,羅摩代表了真我(Self,Atman
  • 尼泊爾總理說印度神是尼泊爾人,印度10億網友炸鍋徹夜開撕
    奧利總理的言論成為印度「突發新聞」羅摩,印度教三大主神中保護神毗溼奴的第7個化身,是印度古代傳說的偉大英雄,大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衍那》主要講述拘薩羅國王子羅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他殺死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準。印度人認為,只要山海還存在,人間就會傳誦羅摩神的故事。印度人認為最好的政治就是「羅摩治」,羅摩在印度的地位猶如中國的堯舜等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