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車諾比》竟然是這樣誕生的

2021-02-15 Mtime時光網

常看美劇的人想必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HBO出品,必屬精品」。

當觀眾還在憤懣著《權遊》爛尾的時候,HBO迅速又以一部超高分美劇《車諾比》狂攬了口碑,順帶還創造了歷史。

「超高分」指的是多高呢?

從5月6日開播起,到昨天的最終集,這部只有短短5集的限定劇目前已經成為IMDb上排名第一的劇集,13多萬人打分,評分高達9.6。

第二名是《地球脈動》,《權遊》已跌至第六

也就是說,以後當你和別人說起這部劇時,稱它為「世界第一神劇」絕對是有根有據,不算捧吹。

《車諾比》講的是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災難,發生於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統治下的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

大多數觀眾在看劇之前可能都或多或少聽說過這場事故,但對它的起因過程、細枝末節,以及帶給人類多麼嚴重的影響可能就沒有太大的概念了。

據官方統計,這場事故所造成的的損失,共計超過2000億美元;

所釋放出的輻射劑量,是美國投放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威力的100倍;

事故發生後,有203人立即就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28人很快便死於過量輻射,這些人中主要為搶險的消防隊員和救援的醫護人員。

劇中被下葬的第一批犧牲人員

緊接著,周圍13.5萬人居民被緊急疏散撤離,車諾比附近的普裡皮亞特鎮直接變成了「鬼城」。

即便如此,在過去20年間,受事故影響嚴重的受害者依然達9萬多人,這些人隨時可能死亡。

另外還有27萬人因輻射患癌,至今仍有被放射影響而導致畸形的胎兒出生。

只從這一組冰冷的數字中,我們想像不到當年經歷事故的人究竟承受了怎樣的磨難,而《切爾諾貝爾》則給了觀眾們一個回顧歷史的窗口。

科普性,是《車諾比》的重要品質之一。讓更多人了解這段歷史,是編劇克雷格·麥辛決定拍攝該劇的主要原因。

五年前,克雷格·麥辛偶然讀到了車諾比核洩露事故的相關內容,當時的他突然有了一個想法:「我們都知道鐵達尼號是怎麼沉沒的,為什麼我們不知道車諾比是怎麼爆炸的?」

與爆炸有著直接關係的工程師們

作為編劇,克雷格·麥辛之前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喜劇領域,《宿醉》、《驚聲尖笑》都是他的作品,但這一次,他想拍一部沉重的、嚴肅的劇集。

而在今天看來最有意思的是,當時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克雷格·麥辛最先去尋求意見的人,竟然是《權力的遊戲》製片人大衛·貝尼奧夫和D·B·魏斯!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現在最最最被全世界劇迷痛恨的那兩位編劇,沒有之一。

克雷格·麥辛的原話:「可以這麼說,如果當時他們告訴我說這主意不好,那今天就不會有《車諾比》這部劇了。」

大衛·貝尼奧夫(右)和D·B·魏斯(左)

……誰能想到,將《權力的遊戲》拉下神壇的2DB同時也是讓《車諾比》得以面世的關鍵人物。一時之間,突然不知道是不是該停下罵他倆的節奏先說一聲謝謝。

在得到兩位製片人的肯定後,克雷格·麥辛有了底氣,於是跑去HBO進行提案。當時他想,如果有誰願意用大把的鈔票去拍一部又短小又不夠娛樂性的劇集,可能就只有HBO了。

在HBO,麥辛講了很多,包括自己構思的故事內容,拍攝方案,想通過誰的視角展現這段歷史,這部劇對自己意味著什麼,想給觀眾傳達什麼……

講完以後,HBO的高層只是很有禮貌地對他說了聲「謝謝」。麥辛以為沒戲了,結果第二天,他接到HBO的電話:「來吧,我們開工。」

麥辛事後回想,如果連HBO都不願意做這個項目,他可能會就此放棄,因為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車諾比》是一個討論真相的故事,是一個經過謹慎研究的作品。」麥辛如此給自己的作品定位。

為了踐行這一理念,麥辛在寫作劇本前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得益於烏克蘭近年開展的隔離區旅遊項目,他甚至親自走訪了車諾比隔離區。

比走進隔離區更複雜的是收集、甄別資料的過程。麥辛參考的資料包括前蘇聯科學家撰寫的書籍、國際核能協會發布的報告、目擊者口述、建築藍圖等。

在這些資料中,他儘量選擇真實性最高的部分,而非被戲劇化的部分。

劇中主要角色絕大多數都有人物原型,不僅包括戈巴契夫這樣的大人物,也包括最先出場的消防員瓦西裡及其妻子這樣的平民。

演員與原型

唯一一位虛構較多的主角是女物理學家烏拉娜·侯謬科。但是她也有原型,她代表的是當時許許多多參與救災和調查的蘇聯科學家。

麥辛透露,將眾多科學家合併成一個人物是為了方便敘事,將其設定為女性則是考慮到當時蘇聯科學家中女性比例很高,遠遠超過同時期的美國。

女物理學家烏拉娜·侯謬科

因為真實,所以恐怖。

恐怖,應該是所有觀眾在看《車諾比》時最直觀的感受。

有的恐怖,來自於視覺衝擊。

如果沒有看到病床上消防員和工程師們的慘狀,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想像到核輻射帶給人體的直接傷害有多致命。

猶豫了很久還是決定放出這張圖,對不起大家

還有一種恐怖,來自於心理。

當統治階層們互相推卸責任、刻意封鎖消息、用謊言來粉飾太平時,想到普通民眾對真相一無所知的處境,不禁讓人背後生出陣陣涼意。

社會井然有序,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

所以,在科普歷史的同時,《切爾諾貝爾》對人性的刻畫、對統治階層的鞭撻也同樣是其特色之一。

除了編劇克雷格·麥辛,導演喬韓·瑞克也是該劇的功臣。

鑑於這部迷你劇只有五集,麥辛和HBO決定只讓一位導演負責全部五集的拍攝。

最終擔當大任的導演選定了曾參與執導過《絕命毒師》、《行屍走肉》、《維京傳奇》等劇的瑞典導演喬韓·瑞克。除了拍攝美劇,喬韓·瑞克還是一位知名的廣告和MV導演,曾為大衛·鮑伊拍攝MV。

喬韓·瑞克

喬韓·瑞克深厚的掌鏡功底,對《切爾諾貝爾》最終呈現的戲劇效果有著很大的決定作用。

在《車諾比》第一集中,有一段附近居民到橋上觀看核電站事故的情節是讓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橋段之一。

在原始劇本中,當地居民們眼前的爆炸景象本應該直接出現在遠處的畫面上,而喬韓·瑞克的拍法是,先讓觀眾等一會。

最終我們看到的情節是一群居民們在輕鬆地交談,然後空中飄來帶有核輻射的漂浮物,對危險一無所知的人們在灰燼中奔跑嬉鬧,整幅畫面極具衝擊力。

他們都將死去,但卻毫不知情

「這是個天才的想法,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剪輯的時候驚呆了。」 克雷格·麥辛讚嘆。

《車諾比》於2018年正式開拍。真實的車諾比核電站位於烏克蘭普裡皮亞季附近,而《車諾比》的主要取景地卻是在立陶宛維爾紐斯。


災難過後的普裡皮亞特市

那裡的建築保留著較為完整的蘇聯風格,經過一番修飾,劇組把維爾紐斯拍成了普裡皮亞季,劇中那場規模宏大的疏散戲就是在那裡拍攝的。

《車諾比》劇組也在立陶宛的維薩基納斯取了景,核電站爆炸現場的戲份主要在那裡拍攝。

維薩基納斯擁有伊格納利納核電站,這是一座已經關閉的兩單元RBMK-1500核電站,有「車諾比的妹妹」之稱。

由於核電站的反應堆設計和車諾比核電站相似,且沒有強勁的核反應堆安全殼,作為加入歐盟的條件之一,立陶宛已經關閉此核電站。

已經關閉的伊格納利納核電站給了劇組獨一無二的拍攝機會,但就如觀眾在屏幕前看這部劇都會手心冒汗一樣,在真正的核電站拍攝一部有關核洩露的電視劇並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

演員傑瑞德·哈裡斯回憶,「有天,當地人通知我們,要等周二他們將燃料取出來後我們才能拍攝。雖然我們所在的是一個關閉的核電站,它不能正常產能,但是那仍有和車諾比一樣的反應堆,讓人感到害怕。」

最硬核的是該劇的冰島音樂家Hildur Guðnadóttir(《小丑》《邊境殺手2》等片配樂),在劇組入駐之前,她和錄音師Chris Watson先行到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尋找靈感。

而尋找靈感的方法是穿上防輻射制服,終日在核電站裡遊蕩、錄音。

《車諾比》的音樂大多出自Hildur之手,細心的觀眾可以從中聽到獨一無二的核電站現場聲效。

在立陶宛拍攝還有一個好處——好多在當地招募的工作人員都經歷過蘇聯時代,很了解當年的情況,他們經常會提醒導演、編劇,真實的蘇聯應該是什麼樣的。

比如,經過當地人的提醒,克雷格·麥辛才知道,蘇聯人帶午餐上班,用的是公文包而不是紙袋。

當然,對於一個龐大的電視劇攝製組來說,立陶宛也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

《車諾比》是迄今為止在立陶宛取景的最大規模的劇組。儘管BBC的迷你劇《戰爭與和平》(2016)曾在這裡拍攝,《車諾比》劇組在立陶宛招募工作人員時仍然費了很大的勁。

另外,在立陶宛找完全合適的建築物也不是那麼容易。「他們顯然想忘掉那段歷史,很多建築都荒廢了。」

導演喬韓·瑞克曾對進入鏡頭的居民樓上風格各異,甚至極其現代化的窗戶很不滿意,但並未在後期製作中將這些窗戶抹掉。

好在當地政府對這個超大規模的劇組很重視,為拍攝開了很多綠燈,一些很重要的場地也允許他們進入。

《車諾比》整個拍攝過程大概耗時16周,在最初的提案裡,該劇原本計劃拍攝六集,但後來麥辛覺得六集有點長,於是被砍為如今的五集。

基於現在的成績來看,不知HBO和麥辛是否後悔把劇拍短了。

但換一個角度想,至少觀眾們不用擔心《車諾比》繼續拍續集,最後像《權遊》一樣跌下神壇。

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部記錄了人類殘酷歷史,同時也創造了影視輝煌歷史的高分劇,必然會成為觀眾反覆討論的經典作品。

不過,《車諾比》也並非沒有爭議,作為一部「基於真實歷史改編」的作品,這部劇裡有歷史,同時也有改編。

更重要的一點是,站在不同的敘事立場,也會講述出不同版本的故事。

如果這個故事是從蘇聯人的口中講出,或者這場因為領導高層隱瞞真相而惡化的重大災難,就又變成了一場可歌可泣的全人類營救行動。

《車諾比》中最經典的那句臺詞:「謊言的代價是什麼?並不是我們會錯把謊言當作真實,真正的危險是如果我們聽了太多的謊言,我們就再也認不清事實了。」

「情況已成功得到控制,大家鼓掌」

有時候也不一定是謊言,可能只是將真相輕輕遮住一角。

比如,《車諾比》就沒有告訴觀眾,當年是美國的專家協助蘇聯來隱瞞整個事故的嚴重程度,通過調高人體可以接受的輻射量,來降低「受害者」的數量。

又比如今天這篇文章,也只是展示了關於這部劇某個維度的內容,如果想知道的更多,還是要靠自己去更龐雜的文字資料裡繼續摸索。

- END -

往期精選回顧:

相關焦點

  • 車諾比,如今竟然成了「天堂」
    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四號反應爐爆炸,造成2名核電站工作人員、28名消防人員和事故緊急處理人員死亡。車諾比核電事故是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最高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它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嚴重的一場科技浩劫。
  • 虛構的巨鼠形象:車諾比巨鼠
    車諾比巨鼠是俄羅斯車諾比電站爆炸後出現的一種鼠,關於這種老鼠是否真的存在,還是別的品種的老鼠基因突變導致的,又或者是因為受輻射影響而導致的基因變異而產生這種巨型老鼠,至今仍然疑點重重。1986年4月26日,蘇聯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一場核反應堆破裂的事故,這是為了追求高功率,操作人員錯誤地撥出大量的控制棒,使得反應堆失去了控制導致的結果。
  • 車諾比:是的,這很蠢,但為什麼?
    01 《車諾比》的真真假假說到車諾比,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HBO的美劇《車諾比》。這部劇評價非常高,在豆瓣上得分是9.6,完全屬於神劇的標準。但是怎麼說呢?我也覺得這部劇拍得很好,但問題是它不太真實。它有點像咱們的《三國演義》,半真半假。
  • 三觀盡……想到神奇女俠是這樣誕生的
    而現在提到神奇女俠,自然會想到蓋爾·加朵。她完美詮釋了這位神力超群、美顏性感的亞馬遜女戰士,不僅化身女神瘋狂圈粉,更是成為了女權主義的代言人。同樣在漫畫界,神奇女俠的地位極高,雖然並不是漫畫史的第一個女英雄,但是她的誕生,推動了後續無數女英雄的登場。
  • 《車諾比》,是真相還是渲染?
    「《車諾比》並不僅限於一部歷史劇,它更是一個給觀眾的警醒。」美國《時代》周刊以此為題刊文稱,在這部講述災難的劇集中,我們能看到蘇聯最終解體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社會停止相信科學的後果。儘管大部分英美媒體對該劇都讚不絕口,但該劇在真實還原度上仍存在瑕疵。
  • 一隻狼從車諾比跑出來,進入居民區後,會怎樣?
    在許多的災難片中,我們也能看到變異生物的身影,這些變異生物其實是由於地球環境突變,基因發生了改變,才生長得如此畸形。如今的我們提起變異生物,相信很多人還會想到車諾比,一直以來,車諾比仍然是人們無法忘記的核災難。34年前的那場爆炸,不僅摧毀了方圓數百裡的建築,而且釋放的高能物質至今留存在車諾比的土壤中。
  • 車諾比的動物告訴我們什麼最可怕
    最近一部美劇《車諾比》成為人們的話題中心,讓人們的目光聚集到1986年那場世界上最嚴重的人為災難之一,車諾比核電站爆炸
  • 《車諾比》: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相比較2011年的福島,1986年的車諾比則要悲慘的多。直到現在,車諾比無人區的核輻射值仍然很高,完全不適宜人類居住, 《車諾比》,這部迷你的5集美劇,重現了當日災難的歷史。在前所未有的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核輻射面前,沒有任何區別。但唯一不同的,是面對災難,在面對良知和生死的抉擇上,每個人採取的態度是怎樣的?
  • 請回答1986:搶救車諾比世界
    能將人類共有的恐怖記憶進行重演,這當然會獲得極大的矚目。 車諾比事件,這場首例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評為最高第七級事件的特大事故,一直以來,它都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同時也是近代史上給人類造成最大損失代價的災難之一。
  • 《車諾比》(全5集)
    20年之後,相應的影視劇也開始大量誕生,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HBO五集迷你劇《車諾比》和俄羅斯劇集《車諾比:禁區》(副標題:無人原樣而歸),目前該劇集已出兩季,2019年第三季以單片電影的形式出現,就是被人們熱烈追捧的《車諾比·禁區》電影版。分享會兩位戰友經過連日奮戰,吐血整理,為廣大影迷提供了目前最全的「車諾比」影劇資源,奉獻在此。
  • 車諾比 並不是一場意外
    過去我一直覺得它是一場意外,但是美劇車諾比深深得震撼與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33年前發生在普裡皮亞季的悲劇並不是一場意外,很多潛在已久的問題釀成了這場慘劇。車諾比核電站的站長布尤卡諾夫、總工程師福明,副總工程師迪亞特洛夫是三個一心只想升遷的官迷,他們的眼裡只有政績,只有上級的意志。
  • 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車諾比事件
    車諾比事件是一場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凌晨一點二十三分四十七秒,車諾比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核災難。一分鐘後,車諾比核電廠第二消防站接到火災警報,以為是一場普通的火災,於是派遣第一批消防員出動滅火。
  • 神劇《車諾比》的真與假
    兩條新聞疊加起來,終於讓人從「有點好奇」、「有點想看」變成了「十分好奇」、「必須得看」:究竟是一部怎樣的美劇,能讓一些人拍手稱快,又讓另一些人恨得牙根痒痒呢?首先必須承認,一部以盈利為首要目的而製作的五集迷你劇,是不可能抵達所謂「真相」的,這既是因為美劇的運作周期不允許創作者對故事背景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性的深入調查,也是因為我們的認知本身極其有限,沒有人可以完全獲取關於任意一件事情的真相,遑論車諾比事件這樣牽扯到無數因素、至今仍然在某些關鍵節點成謎的問題。
  • 探秘車諾比隔離區
    俯瞰「鬼城」普裡皮亞季文晉從4月3日起,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禁區的森林大火持續燃燒,一度離禁區內最危險的核廢料儲存地點僅2公裡。所幸的是,一場降雨將禁區的大部分明火澆滅。專家認為,大火不太可能危及車諾比那座巨型「石棺」狀拱頂混凝土掩體,造成放射性物質洩漏。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於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站第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
  • 《車諾比》|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一轉眼33年過去了,人們對車諾比事件的記憶逐漸開始模糊,那場震驚世界的爆炸,似乎開始離我們遠去。還好《車諾比》出現了。但在這樣嚴重的恐懼中,這群蘇聯的飛行員仍然沒有退縮,他們足足飛了3000多次。還有第三集中,為了防止核廢水下滲汙染全歐洲的地下水,三個工人自願冒死進入充滿輻射汙水的反應堆擰開水閥。
  • 從HBO《車諾比》: 回顧車諾比
    HBO美劇《車諾比》最近,HBO推出一部和英國SKY合拍的五集迷你劇《車諾比》,豆瓣評分高達
  • 車諾比一日遊
    但從2011年起,根據烏克蘭政府的決定,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地區對普通遊客開放。其實在此之前,私自進入這一區域考察的遊客就已存在。到此之前,遊客們大都聽過某些傳聞,諸如這裡的老鼠在遭受輻射後變得碩大無比。但是,想要看到怪物的遊客們要失望了。這裡沒有傳說中的碩鼠,也沒有變異的大魚,偶爾能見到一些動物,但看不出什麼異樣。
  • HBO美劇《車諾比》CHERNOBYL
    聽過車諾比從一個小鎮變成一座鬼城的故事嗎?了解過這片土地上的生死篇章嗎?深究過此故事背後的政治醜聞嗎?這是一部能讓你了解,讓你驚心,讓你深思的劇。2019年5月6日開播的HBO神劇《車諾比》完結!這是一部HBO和Sky合拍的5集迷你劇,主要講述當年真實發生的一起慘案——車諾比核電站核洩漏事件。
  • 車諾比誕生了新的群體,它們能夠「吃掉」輻射,並轉化成能量
    車諾比事件就是人類永遠的傷痛,蘇聯統治時期烏克蘭境內車諾比核電站內發生了一起嚴重的核洩漏事故,該事故導致大量的輻射物質被噴射到大氣層中。車諾比事件是人類史上最嚴重核洩漏事故,該事件洩漏的輻射量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輻射量的400倍以上,這也使得普裡皮亞季城直接變成了一座死城。
  • 這一次,網紅盯上了車諾比
    刷微博刷到這樣一條熱搜,#INS網紅車諾比打卡#,讓小妹有點驚訝。最近HBO的熱劇《車諾比》瘋狂刷屏,引發了一眾網紅跟風。不是追劇追得兇,而是紛紛跑到車諾比事故現場,親身打卡拍照。高層考慮到核工業屬於國家機密,為了不引起國際注意,避免恐慌產生負面影響,拋卻普通人的健康安全,瞞報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