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早前沒怎麼花功夫讀《心經》,整個《心經》只有第一句熟:「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熟的原因是因為梁文道講《心經》,講了六集,也就只講了第一句,還沒講透。
梁文道是修小乘佛法的,《心經》屬於大乘佛法。我說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有些「研究」佛教的,成天在那兒辨析這個是偽經,那個是假經,按他們的意思,好像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的經都是假的。我告訴他們:「真經假經,用心去讀,一讀便知。」說了也白說,他們未必聽得進去。梁文道一個修小乘的,觀眾說你講一下佛經吧,他選擇了給大家講大乘佛法的《心經》,說明了什麼?自己想吧。
梁文道講《心經》有些感受值得一聽,我把他在節目裡說的一段話轉成了文字,放在去年11月寫的一篇文章裡面了,標題是《<道德經>第三課,老婆說沒聽懂》。這篇舊文我附在本文的後面吧。
這幾天讀《心經》,用的是帶拼音的版本,但是讀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總是感覺不對,問題出在「耨」這個字的發音上。拼音是「nòu」,和英文的NO一個發音,讀著不順。以前好像也聽到過讀「nuò」的,漢語「諾」的讀音,在哪裡聽到的,忘記了。
按常理說,我該相信拼音版本的《心經》,還有百度的查詢結果,但是我就是覺得不踏實。我馬上請教了自在老師。自在老師說:這個事她也曾困惑過,她仔細觀察出家師父和唱經班念《心經》,「耨」這個字他們念「miǎo」,漢語「秒」的發音。她專門請教了他的師兄-傳仁師父,傳仁師父說:「祖師一代一代傳下來,這個字念「miǎo。」
這個字的讀音我算是落實了。
《心經》最後有一句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句是不翻譯的。咒語不翻譯是玄奘法師的做法,後面翻譯佛經的人也都照此辦理。這句讀漢語發音,還是梵文的發音呢?我記得去年談過這個事。能讀梵文的發音還是讀梵文的吧,可以連讀讀三遍。
梁文道在節目裡讀《心經》,這一句讀的也是梵文的發音。他沒解釋。六集只講了第一句,按這個進度,講到最後這句咒語估計得一兩年後去了。我把梁文道讀的這句做成了音頻,並重複了三遍,放在這裡。
本文的最後,附上一篇舊文,去年11月10日寫的,發在「博客中國」我的專欄裡。
《道德經》第三課,老婆說沒聽懂
今天,《道德經》的課進入到第三課。
第一課講的是《道德經》這本書的各個版本,和圍繞各個版本的一些爭議。第二課講的是老子的身份,這個不說清楚,後面就沒法談了。什麼樣的人寫什麼樣的書,不搞明白這個人是幹什麼的,就不知道書裡所說的那些東西是從哪兒來的。
第一課、第二課是規定動作,第三課從哪裡切入,就有點考人了。我選了這段話作為切入點:「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下午寫了3400的文字稿,晚上錄音,剪輯,忙活了一通,把第三課的音頻放在了微信群裡,鬆了一口氣。下樓來,看到老婆在聽這節課的音頻。等她聽完,我問她聽懂沒有?她說沒聽懂。我的心情啊,咋說呢,一點都不意外。
怎麼來談這個情況呢?我準備引用梁文道講《心經》第三集開場的一段話。梁文道講《心經》,200多字的《心經》,他用了六集才講完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講的這個費勁啊,費勁不說,觀眾還有意見了。
在第三集的開始,梁文道是這麼說的:「上兩回,我們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後呢,我發現很多觀眾投訴,說沒看懂,完全不曉得在幹嘛。就連我的導演都說,他在給我剪片的時候,發現裡面很多詞,講著講著,得回去百度一下,要不然就看不明白。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有些人會覺得我講的太學術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其實是我能力不足,我沒法把一部經講的清清楚楚,用明白曉暢的語言給大家說,我真的是非常抱歉,在這裡和大家說對不起。但是話說回來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是全世界最流行的一部佛經,也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一部佛經,大家從小到大都聽過有人念誦,有人唱誦,或者你在各地呢,會看到那些抄經的文字、書法,又或者裡面很多詞,比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好像人人都會講,到底什麼意思呢?它真的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就像上回我提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整個大乘佛教般若經系統的一個心要,一個精華。這個精華所在,代表這背後那個般若經系統,就是講『空』。那『空』 又是什麼呢?一套一套都非常複雜,沒有一點基本的、入門的佛學的知識,恐怕真的不是那麼好理解。」
梁文道的這段話,我是深有感觸的。《道德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經典,也是道教的主要經典,流傳甚廣,中國人都會說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和《心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流行度有的一比。《心經》不好講的是「空」,《道德經》不好講的是「道」。和老子那個時代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道」也好,「空」也好,只要一說,已經沒人會聽到大笑了。所以也就不存在老子說的「下士」。是不是大家都進步了呢?應該是。是不是大家都明白了呢?未必。
我想起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不承認量子力學,現在的人不如愛因斯坦聰明,但是不會說量子力學是在胡說八道,因為人人都在享受著量子力學帶來的科技發明。量子糾纏是怎麼回事,雖然不懂,但是可以聊啊,聊這個不會被人大笑的。
有些東西,不明白不意外,因為有很多東西現在我們也沒搞徹底。能知道些假說,能知道些階段性的實驗,能以包容的心態聽各種版本的猜測,這就是進步。半懂不懂,只要不應用,比一點不知道要強。其實,半懂不懂的時候,最有興趣,真的懂了,也就沒了興趣。
2018年11月10日寫於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