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視劇《雙面膠》雖然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但每次翻出來重看都有新的感慨。當年這部電視劇一上映,就引起了極大轟動,因為這是編劇六六,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
劇中的主人公,上海姑娘麗娟、東北男人李亞平、麗娟的公公婆婆,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原型。通過他們演繹的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家庭矛盾等等,我們看到了一個原本幸福的小家庭,在婆婆的到來後變得摩擦不斷,最終分崩離析的過程。
劇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上海媳婦麗娟和她的東北婆婆,兩個人明裡暗裡刀光劍影的,不分上下。明明麗娟是知書達理、體貼嬌憨的小女人,婆婆也是勤快踏實、任勞任怨的婦女,可為啥兩人住在一起,就水火不容了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有這麼幾點:
孫瑞雪老師在她的書《愛和自由》裡提到,這世界上萬事萬物,包括人,都是獨立而「完整」的。這種「完整」,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邊界」。
就像皮膚是身體的邊界,如果皮膚有破損,我們必須要修復它,否則「邊界」喪失了,人體就會處於危險中。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與他人之間都有一道隱形的「邊界」,這既是對自我的保護,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一旦「邊界」被打破了,互相之間感受不到尊重,再親密的關係都是傷害。
電視劇中的麗娟婆婆,顯然就是一個毫無界限感的人。具體體現在這些地方:
早上麗娟兩口子還沒起床,她已經把兩人的衣服,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床邊,包括內衣內褲,這讓剛睡醒的麗娟感覺很驚悚。臥室是多私密的地方,婆婆竟然不打招呼就進去了,而且是在兩個人睡著的時候。
即使是父母,在兒女長大的過程中,父母也需要主動避嫌,何況是婆婆和兒媳。麗娟婆婆的行為,就是對麗娟隱私的一種侵犯。
婆婆來的第二天,麗娟家原本高檔的亞麻灰沙發套、餐桌布,就被婆婆換成了廉價的花毛巾,和一次性塑料桌布。連廚房裡精緻的小碗,都變成了特大號海碗。
婆婆來到城裡,卻把兒子兒媳的家當成了自己家,隨意安排完全不顧麗娟的心情。用她的話說,是因為公公抽菸,擔心弄壞了沙發和餐桌。
但這本來就是麗娟的家,婆婆不是應該勸告公公,在別人家裡小心一點嗎。顯然沒有,因為婆婆覺得,兒子的家就是她的家,她做主完全沒有問題。
這樣沒有界限感的婆婆,就像兒子兒媳之間的「第三者」,終究會讓所有人的關係一團糟。
麗娟的婆婆很勤快,自從婆婆來了以後,做飯洗衣、打掃衛生,家裡時時刻刻都是窗明几淨的。但婆婆的付出總給人一種壓抑感,為什麼呢?
麗娟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時候,婆婆拿塊兒抹布來擦電視櫃,麗娟讓她休息,坐下看電視,她說不看,費眼又費電,還加了一句,家裡這麼多活沒人幹。
這不是故意說給麗娟聽的嘛,她自己不看電視,也不希望麗娟看。她幹活,還希望別人都看到她的付出。
婆婆總是主動洗衣服,麗娟讓她不要替自己洗內衣內褲,可婆婆不聽,一副「自家孩子怕什麼」的理所當然,但是事後,麗娟有讓她不滿意的地方,她又扯出這些事來數落,「內衣內褲都盡心給她洗呀,就換不來她叫我一聲媽。」
李雪老師在《走出劇情》一書中說,「當一個人在關係中不斷犧牲自己、辛苦付出,會累積越來越高的道德資本。道德資本像一座堤壩,攔截了愛和親密的流動:道德資本越高,關係越趨近死亡。」
李雪老師認為,一直在付出的那個人,內心裡必然積聚了怨氣,付出的越多,怨氣越重。而這樣的付出,本質上其實是讓對方感覺到內疚,是把自己當成「道德聖人」的表現。但內疚,是人們最討厭的感受。
婆婆的付出,只感動了自己,對麗娟來說其實是一種負擔,也是一種道德綁架。所以婆婆即使再勤快,幹再多的活,在麗娟的眼裡,也是「出力不討好」的,因為婆婆的每一件付出都標好了籌碼,如果兒媳不領情,就是「十惡不赦」的壞人。這樣的婆媳關係怎麼可能和諧?
當初麗娟為了愛情,不顧一切要嫁給李亞平,購買婚房時麗娟拿出十三萬,李亞平拿出兩萬。但這兩萬在婆家人眼裡,竟然成了天大的恩惠。
聽著兒子一遍遍歌功頌德,誇張地跟婆婆吹噓房價上漲多厲害,婆婆簡直飄上了天。他們只看到自己付出的兩萬,卻自動忽略了麗娟家出了絕大部分。這樣看來,其實李亞平和婆婆如出一轍,都有自動放大自己、屏蔽他人的本事。
婆婆的自以為是,不但忽略了麗娟家的付出,還漸漸演變成這種付出是應該的,誰讓麗娟看上了自家優秀的兒子呢,誰讓麗娟即使倒貼也要嫁給亞平呢,婆婆的自以為是,最終成了夫妻間徹底決裂的導火線。
婆婆在兒子家,看到兒子對麗娟的寵愛,就忍不住說教了,「咋那麼慣你媳婦呢?還給她盛飯,還吃她的剩飯,我的媽呀。」在婆婆眼裡,伺候兒子天經地義,讓自己一手帶大的兒子去當老婆的使喚丫頭,那怎麼可以?
劇中還有兩處,也是讓人看得很生氣。一處是麗娟吃紅燒肉,一處是公公生病後要麗娟守夜。
有一天全家人一起吃晚飯,婆婆做了一碗紅燒肉,自己卻不伸筷子,兒子給她夾肉她還要苦大仇深地說,「我不饞,我少吃一塊兒我兒子就多吃一塊兒!」這麼明顯的暗示換哪個兒媳不生氣!
公公生病住院,夜裡需要人守著,麗娟明確表示自己是女同志不方便,可婆婆不管,「都是自家孩子,怕什麼的。」麗娟要請護工婆婆不肯,兒子要來守夜婆婆心疼,在婆婆眼裡,兒子身體要緊,兒媳就沒所謂。
婆婆認為,兒子是努力、上進、金貴的男人,必須好好伺候著。兒媳嘛,也應該跟自己一樣,盡心盡力伺候男人。但婆婆不知道,兒子兒媳是新時代的青年,「男女平等」這樣的觀念,才是新時代男女應該推崇的。她從來不心疼兒媳,又怎麼可能指望兒媳孝順她。
電視劇的結尾,婆婆生病去世,麗娟和亞平一起送走了婆婆,生活重新回歸了平靜。不知道他們的生活,是否能真的恢復平靜,畢竟曾經那些不堪的經歷,都會在彼此的心裡留下痕跡。
但或許這也是一種隱喻,對於婆婆來說,兒子雖然是自己的孩子,但每個孩子長大了,遠離的父母,都會有自己的生活。也許婆婆離開以後,兒子不再為難,會變得理智一些,重新思考夫妻之間的關係。
父母和子女,註定是一場越走越遠的旅途,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伴侶、孩子,這種親情的延續更需要用心維繫,否則只會讓家人都受傷。要想家人的心靠得近,最好保持適當的距離,和明確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