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旗袍的由來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根據滿族女子的服裝而來,其實還一種說法,旗袍是傳統的短襖和馬甲合併,從而成了長馬甲,再由此演變而來。此說不一定有道理,但是它也代表了一種觀點,可以並存不悖。在《旗袍的沿革》文裡說,旗袍本來從前是旗人所穿的,但是到了目今呢,卻成為摩登的時裝了。一般摩登的小姐們別出心裁,縫製各式的旗袍,什麼黑下配白邊及各種的配稱,使得一件旗袍能夠得到美的姿態,現在我且把旗袍的沿革來講一下。
最初的時候,一般小姐們所穿的格式差不多多是短袖,長並不見長,大概在膝蓋的下面,這就是所謂短旗袍,到後來盛行的格式就是長袖,它的長要差不多到腳板上為止,很顯得姑娘們的美麗,這就是所謂長旗袍。現在所謂盛行的式樣,就是短袖,它的長在腳板的上面,開跨也開得很高,有的差不多竟到膝蓋,此即所謂1933年最摩登的格式。
以此作者看來,旗袍的沿革,無非是袖管、前後擺動忽長忽短,或者是開叉的高低,這些構成旗袍變化的元素。其實,1930年代旗袍設計這時旗袍的變化,尚處於初級階段,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應該說,1930年代是旗袍非常發達的年代,特別是到了中葉,旗袍的式樣設計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開始很用心去設計、組合,並且創造出新的旗袍式樣。
1934年,有人想為旗袍設計一種方案:到了目今1934年,我想一般摩登小姐們,一定又要別出心裁的去制裁了。我倒有一個計劃,以為是1934年旗袍最近式之式樣,暫將餘名定之為「螞蝗式」。但是諸位摩登小姐們你們做得不好,且莫來怪我,現在向諸位介紹一下:衣料:最好用黑色,及其他顏色之軟緞,還加白色軟緞,或紅色均可裁製:長度照1933年式一樣,但袖口應改至肩處,袖口須用寬緊,使其緊粘皮膚,餘尺寸均依個人之尺寸而定,但腰身宜稍緊收。
配稱:衣黑色者可配白色軟緞,(即四處鑲以約二寸許之白軟緞)在袖口處用白或紅色軟緞,袖口四周鑲邊,約五寸許,但須使其高起,像蝴蝶邊一樣,高高聳起,配以玉色的手臂,殊不美哉。這樣的設計當然帶有很大的作者個人的主觀性,但是畢競說明了人們開始注意旗袍的演變與發展,並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旗袍變化的過程之中,而不是任其自身隨意變化。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也是最早人們對於女性服裝有這樣的關注度。
旗袍的改良
因此,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旗袍款式,並與社會生活高度地統一起來,成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有人對上海早期旗袍發展的二十年間的款式、袖高、邊飾、領頭、開叉以及下擺的高低進行了一番考察,發現旗袍的這些種種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婦女地位有了提高,旗袍的下擺的高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囿於傳統封建觀念的束縛,還不敢較大幅度地升《旗袍的沿革》,上海《時報》1934年2月27日號外《服裝特刊》。
於是就在下擺處用蝴蝶摺的衣邊和袖邊來進行掩飾,以防止過於暴露。因為這時的婦女(特別的年輕女子)已經走出了閨閣,到了社會裡,她們需要和男人一樣的生活節奏,儒要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和工作,因此她們就有必要改變自己的服飾,與社會同步,旗袍的變化就說明了這一點。旗袍下擺提高是為了行走的方便,是為了加快生活的節奏。1928年,旗袍有了一個嶄新的面貌,下擺提升到了小腿肚的上方,這樣就更加方便行走。袖口還保留舊式短襖時的那種寬大的形式,但是領口也有了一定新的設計。
1929年,旗袍的下擺進一步上升,幾乎到了膝蓋,袖口也隨之變小,袖子越來愈短。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變化就在於,這時的西方流行短裙已經影響到上海,愛美的女性也開始紛紛仿效,因此就出現了旗袍變短的現象。以後,旗袍下擺又提高了一寸,這主要是適應女學生的要求,這樣可以跑跳自如,但袖子卻完全仿照西式服裝,象徵著一種新的女性形象。旗袍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便服,四季皆宜,尤其夏天穿著更覺涼爽。旗袍不僅成為上海婦女喜歡穿著的新潮服裝,而且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1930年代是。上海女子服裝最為華美興盛的時期,旗袍作為流行女裝取代了上衣下裙,成為最常見的時裝,其式樣多變,領、袖、襟呈不同的外觀風格。經交際花薛錦圓女士提倡,上海婦女又時興在旗袍四周滾上一圈花邊。
旗袍的升級
同時,質地做工考究。旗袍的外廓做得十分合身,顯現出女性的曲線美。旗袍的擺線由高至低,以後又逐漸開高至膝。領頭也多有變化,從低到高,又從高到低;袖子也先崇短,後崇長,再由長變短,直至沒有。這時的旗袍的外觀和結構受到西方服飾的影響已越來越大,是中西合璧的中國現代女裝的典型代表。「一二八」淞滬戰爭後,旗袍以簡便、實用為上,面料也不大講究。
1930年,由於社會文明開放程度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旗袍的下擺又向上提升了一寸,袖子也不拘泥於中式服裝的裁剪方法,已完全仿照西式服裝的樣式了。這樣的旗袍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僅可以使行走感到方便,而且還蹦跳自如。這種旗袍最初受到女學生的歡迎,隨後慢慢地成為一種時尚的社會婦女服裝而逐漸流行開來。
1932年,西方服裝的花邊鑲嵌,成為一種時尚,旗袍也開始將當時非常昂貴的花邊鑲嵌其上,一時間興起了旗袍花邊運動,時髦女性都紛紛穿著鑲嵌花邊的旗袍。這種文化的插人,不僅沒有使旗袍失去往日的光輝,相反地卻增加了旗袍的嫵媚動人的色彩,更顯洋氣。當時頗有聲名的滬上交際花薛錦園女土的旗袍四周就因為加上了高貴美麗的花邊,而成為人們心中的最具魅力的偶像。影后胡蝶也穿過這樣鑲嵌有花邊的旗袍,顯得富貴美麗,當時的畫家謝之光就曾經根據蝴蝶的這一打扮 ,畫了一張月份牌,至今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這種鑲有花邊的旗袍的魅力。
1933年,電影明星顧蘭君首先在旗袍左擺開衩,連袖口也開了半尺長的大衩,一時摩登女性競相仿效。旗袍又有了新的發展,不但左擺開衩,就連袖口也開了半尺長的大衩,嗣後,左擺衩越開越高,一直開到大腿根。因為開衩的關係,旗袍裡面又盛行襯馬甲。同時,旗袍的腰身也越做越窄,完全貼身,將全身的曲線充分顯露。此外,這時的旗袍花邊依舊多見,只不過沒有去年那麼流行而已。
1934年,出現了改良旗袍,在結構。上吸收了西式剪裁方法,使旗袍更加合體。所以這時的旗袍又加長了,而且衩也開得更高。女性穿上這樣的旗袍,能夠更加顯得修長;再加上當時旗袍內要襯馬甲,就更能體現女性的特徵。就在這一年,旗袍還發生了重大的改革,就是把腰身做得很窄,這樣就使女性的曲線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旗袍的改變,是一種根本性的改變,它一方面使旗袍更具有女性色彩,另一方面也給旗袍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上海服裝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