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演變,1930年代的上海服飾

2020-12-28 史記新傳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旗袍的由來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根據滿族女子的服裝而來,其實還一種說法,旗袍是傳統的短襖和馬甲合併,從而成了長馬甲,再由此演變而來。此說不一定有道理,但是它也代表了一種觀點,可以並存不悖。在《旗袍的沿革》文裡說,旗袍本來從前是旗人所穿的,但是到了目今呢,卻成為摩登的時裝了。一般摩登的小姐們別出心裁,縫製各式的旗袍,什麼黑下配白邊及各種的配稱,使得一件旗袍能夠得到美的姿態,現在我且把旗袍的沿革來講一下。

最初的時候,一般小姐們所穿的格式差不多多是短袖,長並不見長,大概在膝蓋的下面,這就是所謂短旗袍,到後來盛行的格式就是長袖,它的長要差不多到腳板上為止,很顯得姑娘們的美麗,這就是所謂長旗袍。現在所謂盛行的式樣,就是短袖,它的長在腳板的上面,開跨也開得很高,有的差不多竟到膝蓋,此即所謂1933年最摩登的格式。

滿族女子服裝老照片

以此作者看來,旗袍的沿革,無非是袖管、前後擺動忽長忽短,或者是開叉的高低,這些構成旗袍變化的元素。其實,1930年代旗袍設計這時旗袍的變化,尚處於初級階段,還沒有真正發展起來。應該說,1930年代是旗袍非常發達的年代,特別是到了中葉,旗袍的式樣設計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開始很用心去設計、組合,並且創造出新的旗袍式樣。

1934年,有人想為旗袍設計一種方案:到了目今1934年,我想一般摩登小姐們,一定又要別出心裁的去制裁了。我倒有一個計劃,以為是1934年旗袍最近式之式樣,暫將餘名定之為「螞蝗式」。但是諸位摩登小姐們你們做得不好,且莫來怪我,現在向諸位介紹一下:衣料:最好用黑色,及其他顏色之軟緞,還加白色軟緞,或紅色均可裁製:長度照1933年式一樣,但袖口應改至肩處,袖口須用寬緊,使其緊粘皮膚,餘尺寸均依個人之尺寸而定,但腰身宜稍緊收。

1933老場坊小米旗袍秀

配稱:衣黑色者可配白色軟緞,(即四處鑲以約二寸許之白軟緞)在袖口處用白或紅色軟緞,袖口四周鑲邊,約五寸許,但須使其高起,像蝴蝶邊一樣,高高聳起,配以玉色的手臂,殊不美哉。這樣的設計當然帶有很大的作者個人的主觀性,但是畢競說明了人們開始注意旗袍的演變與發展,並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旗袍變化的過程之中,而不是任其自身隨意變化。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也是最早人們對於女性服裝有這樣的關注度。

旗袍的改良

因此,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旗袍款式,並與社會生活高度地統一起來,成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有人對上海早期旗袍發展的二十年間的款式、袖高、邊飾、領頭、開叉以及下擺的高低進行了一番考察,發現旗袍的這些種種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1927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婦女地位有了提高,旗袍的下擺的高度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囿於傳統封建觀念的束縛,還不敢較大幅度地升《旗袍的沿革》,上海《時報》1934年2月27日號外《服裝特刊》

早期上海的旗袍

於是就在下擺處用蝴蝶摺的衣邊和袖邊來進行掩飾,以防止過於暴露。因為這時的婦女(特別的年輕女子)已經走出了閨閣,到了社會裡,她們需要和男人一樣的生活節奏,儒要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和工作,因此她們就有必要改變自己的服飾,與社會同步,旗袍的變化就說明了這一點。旗袍下擺提高是為了行走的方便,是為了加快生活的節奏。1928年,旗袍有了一個嶄新的面貌,下擺提升到了小腿肚的上方,這樣就更加方便行走。袖口還保留舊式短襖時的那種寬大的形式,但是領口也有了一定新的設計。

1929年,旗袍的下擺進一步上升,幾乎到了膝蓋,袖口也隨之變小,袖子越來愈短。之所以發生這樣的變化就在於,這時的西方流行短裙已經影響到上海,愛美的女性也開始紛紛仿效,因此就出現了旗袍變短的現象。以後,旗袍下擺又提高了一寸,這主要是適應女學生的要求,這樣可以跑跳自如,但袖子卻完全仿照西式服裝,象徵著一種新的女性形象。旗袍既可以作為禮服,又可以作為便服,四季皆宜,尤其夏天穿著更覺涼爽。旗袍不僅成為上海婦女喜歡穿著的新潮服裝,而且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民國時期的旗袍

1930年代是。上海女子服裝最為華美興盛的時期,旗袍作為流行女裝取代了上衣下裙,成為最常見的時裝,其式樣多變,領、袖、襟呈不同的外觀風格。經交際花薛錦圓女士提倡,上海婦女又時興在旗袍四周滾上一圈花邊。

旗袍的升級

同時,質地做工考究。旗袍的外廓做得十分合身,顯現出女性的曲線美。旗袍的擺線由高至低,以後又逐漸開高至膝。領頭也多有變化,從低到高,又從高到低;袖子也先崇短,後崇長,再由長變短,直至沒有。這時的旗袍的外觀和結構受到西方服飾的影響已越來越大,是中西合璧的中國現代女裝的典型代表。「一二八」淞滬戰爭後,旗袍以簡便、實用為上,面料也不大講究。

中西合壁式旗袍

1930年,由於社會文明開放程度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旗袍的下擺又向上提升了一寸,袖子也不拘泥於中式服裝的裁剪方法,已完全仿照西式服裝的樣式了。這樣的旗袍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僅可以使行走感到方便,而且還蹦跳自如。這種旗袍最初受到女學生的歡迎,隨後慢慢地成為一種時尚的社會婦女服裝而逐漸流行開來。

1932年,西方服裝的花邊鑲嵌,成為一種時尚,旗袍也開始將當時非常昂貴的花邊鑲嵌其上,一時間興起了旗袍花邊運動,時髦女性都紛紛穿著鑲嵌花邊的旗袍。這種文化的插人,不僅沒有使旗袍失去往日的光輝,相反地卻增加了旗袍的嫵媚動人的色彩,更顯洋氣。當時頗有聲名的滬上交際花薛錦園女土的旗袍四周就因為加上了高貴美麗的花邊,而成為人們心中的最具魅力的偶像。影后胡蝶也穿過這樣鑲嵌有花邊的旗袍,顯得富貴美麗,當時的畫家謝之光就曾經根據蝴蝶的這一打扮 ,畫了一張月份牌,至今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這種鑲有花邊的旗袍的魅力。

現代旗袍

1933年,電影明星顧蘭君首先在旗袍左擺開衩,連袖口也開了半尺長的大衩,一時摩登女性競相仿效。旗袍又有了新的發展,不但左擺開衩,就連袖口也開了半尺長的大衩,嗣後,左擺衩越開越高,一直開到大腿根。因為開衩的關係,旗袍裡面又盛行襯馬甲。同時,旗袍的腰身也越做越窄,完全貼身,將全身的曲線充分顯露。此外,這時的旗袍花邊依舊多見,只不過沒有去年那麼流行而已。

1934年,出現了改良旗袍,在結構。上吸收了西式剪裁方法,使旗袍更加合體。所以這時的旗袍又加長了,而且衩也開得更高。女性穿上這樣的旗袍,能夠更加顯得修長;再加上當時旗袍內要襯馬甲,就更能體現女性的特徵。就在這一年,旗袍還發生了重大的改革,就是把腰身做得很窄,這樣就使女性的曲線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旗袍的改變,是一種根本性的改變,它一方面使旗袍更具有女性色彩,另一方面也給旗袍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上海服裝文化史》

相關焦點

  • 多樣服飾文化,1930年代上海服裝
    與服裝相配套的鞋帽等物品,也開始在上海人的整體打扮服裝中佔據了一定的位置。1930年代,無論是穿中式旗袍,還是西式長裙的女性,腳上無一例外都 ,是一雙高跟鞋,這從當時的月份牌廣告或影刊畫報上的美女倩影中都可以得到證明。
  • 一間1930年代的時裝買手店是怎樣的?
    「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更衣記》 1930年代是這樣開始的。西方世界籠罩在一片經濟蕭條的陰影中人們生計勞碌之餘將影視娛樂作為苦中良藥,開啟了好萊塢時代。布羅代爾曾這樣評價服飾與社會環境兩者間的關係「如果社會處在穩定停滯的狀態,那麼服飾的變革也不會太大,唯有整個社會秩序急速變動時,穿著才會發生變化。」 此外,1934年的「新生活運動」對於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樹立了主要以中產階層的消費文化為基調的上海都市生活方式。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多變
    旗袍泛指旗人所穿的長袍,包含男女服飾。清朝貴族強調滿語騎射,為保持其舊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文化和習俗來同化漢人,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滿漢服飾風格的相互交融,服飾也隨著改良發展,兩者的差別日益減小,逐漸變成民國時期流行服飾。辛亥革命發生後,推翻了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 看年代探案劇《旗袍美探》,談民國女子服飾之美
    近期,由鄧科執導,馬伊琍、高偉光領銜主演的年代探案劇《旗袍美探》正在播出。《旗袍美探》翻拍自澳大利亞劇集《費雪小姐探案集》,在中國屬於小眾偵探劇,但口碑很好。這個時期,女性的服飾變化在這個時期尤為顯著,其中西結合的特點尤為明顯,而在這一時期,民國時期最常見的服飾大致分為旗袍、學生裝、洋裝等風格服飾。首先,根據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改良的旗袍風靡民國,是當時不少女生的日常服裝。
  • 看年代探案劇《旗袍美探》,淺談民國女子服飾之美
    近期,由鄧科執導,馬伊琍、高偉光領銜主演的年代探案劇《旗袍美探》正在播出。這個時期,女性的服飾變化在這個時期尤為顯著,其中西結合的特點尤為明顯,而在這一時期,民國時期最常見的服飾大致分為旗袍、學生裝、洋裝等風格服飾。首先,根據滿族女性的傳統服飾改良的旗袍風靡民國,是當時不少女生的日常服裝。
  • 中國旗袍的發展演變之中西合璧、花樣不斷翻新的現代旗袍
    現代旗袍是由清代滿族婦女穿的直身長袍式的旗袍演變而來的,產生於1914年,1915年間,先流行於上海,後影響全國,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旗袍吸收西方服裝的特點,花樣不斷翻新,成為普通市民和女學生的主流服裝,高檔旗袍則是上層社會婦女的晚禮服。
  • 民國衣裳,與49年後中國人服飾的演變
    ,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民國時期女子服飾,有各式各樣的款式,可以說是百花爭豔的服飾大潮流,歐洲國家時尚代表的巴黎的各種流行服飾,在當時的上海也流行,上海的交際市場中女裝層出不窮。旗袍到了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從40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無袖,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不論貴賤,都以旗袍為尚。
  • 傳統旗袍精品大課 第一期
  • 漲知識 | 古裝服飾的演變歷程
    * 石器時代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衣冠大國,隨著民族間融合,服飾樣式和穿著習俗不斷演變,歷代服飾不僅朝代間有明顯的差別,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顯著的變化,種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服飾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南北朝大融合,服飾改易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各少數民族也開始穿著漢族的服飾。六朝的服飾,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則穿褂襦,雜裾雙裙,甚是美觀。
  • 花樣年華中的旗袍展
    其中最讓人難忘的畫面之一,是電影中張曼玉飾演的女主角,那一襲又一襲華美的旗袍。張曼玉飾演女主角[蘇麗珍],在電影中她的旗袍像一隻五彩繽紛的魚,優遊於灰色、黯淡的狹窄巷弄間,像優遊於漆黑的大海中,色彩繽紛,讓人目眩神迷。當然這些效果電影攝影師杜可風功不可沒。他的鏡頭刻意跟著蘇麗珍的腳步,跟著她爬樓梯,穿越狹窄的巷弄,豔麗的旗袍成為鏡頭的焦點。
  • 旗袍的歷史變化歷程
    而民國時期丰姿百態的旗袍就是從這種滿族服裝逐漸演變而來的。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總結清代的女子服飾為:梳旗髻,穿旗袍,外著琵琶襟馬甲,足穿花盆底旗鞋,「後隨漢滿兩族長期接觸,滿漢服飾逐漸融合」。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女子的服飾為:「燙髮,穿改良旗袍,戴耳環、手鐲、戒指等。」旗袍和女子妝容的流變歷史可見一斑。
  • 上海記憶:月份牌裡的旗袍文化
    「上海音像資料館」館藏歷史視頻資料我們對於旗袍的最早印象,一定應該來自月份牌中的美女。月份牌廣告最早起源於19世紀末的上海。當時眾多洋行推出的西洋廣告水土不服,就將它於中國民間自宋代起就有的掛年畫習俗結合,推出月份牌廣告,中國美女成為主角。不難想像旗袍美女想當然就成了舊時月份牌的主角兒。
  • 旗袍,屬於上海的美麗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當老太太再次出現的時候,已經換了一身鮮豔的旗袍,髮髻梳得一絲不亂,唇上還塗了淡淡的口紅。讓人感嘆「這就是上海」。 老婆婆的海派旗袍是上海女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是那個時代上海女人的一個標誌。 上海旗袍,在那聲色各異的老上海弄堂中,似乎此物只應這裡有。
  • 訴說往日情懷:民國服飾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民國時期,巴黎的時新服飾三四個月後就會流行於上海。一首流行俚語說道: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不像樣,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又變新花樣。說的就是當時上海已成為全國服飾製作中心。
  • 骨子裡的妖媚,春日旗袍地圖,全上海精挑細選海派頂尖旗袍|上海訂製
    喜歡上旗袍是在從前電影課的時候,看無聲片《神女》裡一襲旗袍的阮玲玉,太迷人了…並且在今天看來,1930年代的旗袍依然很時髦。樟木箱裡收納著整個海派服飾博物館,店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建築結構設計師,選擇女性的旗袍實現自己的海派夢想,進入金粉世家。當初選擇在田子坊210弄7號開店,2002年的田子坊,還不是2016年的田子坊。田子坊還是上海的普通大雜院,有菜市場、庫房,稀稀落落的工作室與金粉世家。那個階段,著名鄰居還有陳逸飛、爾冬強等。可以想見,鄰居們早不見晚上見,彼此串門喝茶隨手塗幾筆的傳奇故事。
  • 旗袍配飾大全:以民國《玲瓏》周刊為鑑,跟老上海女人學旗袍搭配
    民國三十年代是旗袍的巔峰時期,造就了很多像胡蝶、張愛玲、阮玲玉般的「旗袍美人」,一顰一笑皆是風情。社會名人的夫人(八)、襟花1930年代,上海 女性喜歡用花飾來點綴服裝,這類花飾多以絹紗製成《玲瓏》作者黃寶仙(十)、手套30年代上海女性常用的服飾配件。
  • 海派旗袍,上海近代變遷的見證,大國女性禮儀之美的體現
    對於當時的女性來說穿著最常見的服飾就是旗袍,大家也經常在很多影視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穿著服飾,例如《大上海》、《花樣年華》、《偽裝者》等等。旗袍不僅可以勾勒出女性完美的線條,而且穿上它還可以撒發出難以言表的一抹溫柔。我想這就是旗袍的魅力。
  • 民國時期的摩登女郎,並不都是穿旗袍的,校服才是流行服飾
    20世紀20年代女學生合影如圖1所示。圖1中女學生上身著深色、立領、大襟、收腰、圓擺、窄袖上衣;下著淺色過膝A字百褶裙,搭配黑色長筒襪,腳穿黑色皮鞋。圖1中統一、簡潔的服裝,是當時流行的式樣,引領了當時女性著裝潮流。
  • 中國歷代服飾演變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 雲想衣裳花想容 | 她們那時候的「同款」旗袍
    粉地印花八字襟無袖單旗袍約1930-1940年代淡紫色提花真絲短袖單旗袍  約1930-1940年代她們屬於1930-1940年代萬千上海小姐的生活日常,面料、紋樣和款式大都精細考究,充滿了時尚氣息。印花真絲短袖單旗袍約1930-1940年代1930年代中後期至1940年代,旗袍的製作開始融入了歸拔、省道等技法,從適應人體的曲線,到表現曲線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