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不會用槍的士兵,因為信仰卻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

2020-10-16 梓瑜影視

看完《血戰鋼鋸嶺》最大的感受是欽佩於信仰的偉大!

如果沒有真實色彩的基色,那麼其實《血戰鋼鋸嶺》看起來更像是一部以戰爭為引誇張的布教電影,但一切因其真實而不同,那源於信仰的堅守在修羅鼻地獄中誕生的生命奇蹟,不僅對反戰以深刻的著點,更作出了對信仰真摯的詮釋。

01、

一個不願拿槍上戰場的士兵卻在戰後榮獲榮譽勳章的故事,乍聽起來不經令人感覺尤為荒誕,但梅爾·吉勃遜卻以此為切入,將那段本已被塵封於歷史的傳奇,化作了這部感人至深的《血戰鋼鋸嶺》。

因出於對宗教虔誠的信仰和過往所留下的陰影,電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絕觸碰任何武器,卻又因對祖國的一腔熱血報名參軍,遇上了這樣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會如電影中他的上司那樣啼笑皆非,在軟硬兼施勸其離開軍隊無果後,也只能讓他作為一名如其所願的醫療兵上了戰場。

02、

就前段鋪墊來說,電影為了營造親情、愛情、友情,又要突顯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堅定,不免耗費了過多的時間,使觀感上稍顯冗長,但隨著戰爭的來臨,透過登陸衝繩時看著敗陣下來的殘軍到直面戰爭的作戰,電影也開始發力,步步為營的將戰爭的殘酷無情以極佳的渲染。

一部好的戰爭佳作,永遠不在於有著多麼宏大的場面,更不是讓人去熱血沸騰,而恰正如這部電影所呈現的觀感,為人如坐針氈感受著在戰爭面前個人的渺小與人性的泯滅,而這時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卻又永不熄滅的微光,照亮驅散已戰爭的陰霾。

03、

真實的奇蹟遠比電影本身來的更為震撼,當不經令人質疑於一個並非刀槍不入的血肉之軀如何穿梭自如於戰場,挽救著一個又一個生命時,翻開歷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遠比電影中報出的數字還要更多。

正是這種真實和梅爾·吉勃遜對於這一故事出色的還原,使電影所塑造的並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遠非僅止步於宗教的範疇,電影的意義更遠超於梅爾·吉勃遜昔日的《勇敢的心》,對生命的尊崇與敬畏,構築了其最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變什麼?即便在今日看來,源於宗教的信仰,其實尚遠不能阻擋戰爭慘劇的發生,但當電影結尾處,在已然年邁真實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信仰的執念,讓人感概或許信仰的力量並不能照亮整個世界的陰暗,但其卻能完成個體靈魂的升華,願戰爭不起,和平永固。

喜歡就加個關注,比心❤️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昨天晚上,方君觀看了《血戰鋼鋸嶺》的點映場。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 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薩斯小鎮上,甚至有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從軍而自殺。 道斯也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
  • 《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 藝文錄
    因為不能殺人的信仰,他拒絕觸摸槍械,成了一名違抗命令的拒服兵役者。堅持信仰的後果令他飽受屈辱:戰友侮辱他是懦夫,軍方企圖用精神障礙做藉口把他趕走,上級慫恿團隊排擠毆打他。一切都失敗後,他們把他送進監獄,接著又要把他告上軍事法庭。但所有這一切,都無法阻止這個年輕人註定要手無寸鐵走向戰場的命運。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日軍為了阻止美軍進攻本土,在衝繩島這個最後的屏障上做出了最為恐怖和頑強的抵抗,整個戰役歷時近三個月,日軍傷亡超過十萬人,美軍也付出了七萬多人傷亡的慘痛代價。梅爾·吉勃遜的《血戰鋼鋸嶺》用最傳統的方式和毫無保留的手段,超真實還原了這場戰役的宏大奇景和點滴細節。還原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影片的後一小時幾乎全部是戰爭場面,其血腥程度令人震驚。
  • 《血戰鋼鋸嶺》外國人的抗日戰爭片,不帶槍上戰場?
    《血戰鋼鋸嶺》外國人的抗日戰爭片,不帶槍上戰場?託人幫著照看已經睡的孩子,帶妻子看完了《血戰鋼鋸嶺》夜場。妻子說:「片子多長啊?」我說:「139分鐘。」她說:「怎麼一點都不覺得長?」我打趣說:「關鍵不是電影,而是誰陪著你看電影!話雖這麼說,其實還是人家電影的功勞。
  • 奧斯卡|《血戰鋼鋸嶺》:一位拒絕服兵役者的信仰
    影片講述了戴斯蒙德多斯堅守信仰拒絕在戰場上拿槍殺敵,勇敢的他在戰場上成為醫護兵並不顧個人安危,竭盡全力救助戰友最終成為戰爭英雄的故事。戰場上的戴斯蒙德個人認為《血戰鋼鋸嶺》不是一部宗教電影,它無關宗教卻有關信仰。
  • 另類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
    戰場上一定是要殺人,不,可以救人。一個在衝繩島戰役中不拿武器,憑心中信仰救下75名傷員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改變了我對戰爭片的看法。風語者》、某豆評分7.9的《珍珠島》、某豆評分8.4的《敦刻爾克》等等,包括今天介紹的《血戰鋼鋸嶺》某豆評分8.7。片子各有各的特點,有突出愛情的,有還原戰爭本身的,有刻畫某個人物的,而《血戰鋼鋸嶺》深刻的是突出戰爭中的「信仰」,一本《聖經》貫穿全劇。
  • 【薦 片】電影《血戰鋼鋸嶺》
    影評:《血戰鋼鋸嶺》的真正戰場,並不在鋼鋸嶺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踴躍應徵入伍。在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堪薩斯小鎮上,甚至有人因為體檢不合格無法從軍而自殺。道斯也滿腔熱血,一心報效祖國,他的入伍得到了家人的首肯和未婚妻的支持。在軍營中,他結識了一群戰友,並在體能測試中表現優異,獲得上級的肯定。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堅不可摧
    梅爾·吉勃遜把拍《耶穌受難記》時的理念帶進了《血戰鋼鋸嶺》當中,只是在表達信仰時,梅爾·吉勃遜不再那麼激烈,他用一個柔和的、近乎阿甘式的形象—— 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的小鎮青年戴斯蒙德·道斯,肩負起傳遞上帝的力量的責任,並成功地讓觀眾相信了他所敘述故事的真實性與可信性。
  • 《血戰鋼鋸嶺》口碑好 梅爾·吉勃遜真實還原戰場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美國軍醫、二等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了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影片的導演梅爾·吉勃遜,作為世界級頂尖明星,曾經因自導自演了經典作品《勇敢的心》而在1996年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獎項,實現了從影星到世界級名導的華麗轉身。
  • 是怎樣孤傲的信仰,熬過了衝繩島上硝煙瀰漫的荒涼——《血戰鋼鋸嶺》影評
    第二部分,是1945年太平洋戰場上「鋼鋸嶺之戰」的描繪。在這一個小時裡,導演用大量的筆墨來還原戰場,其中「火燒日本兵」,「殘肢橫飛」,「腦漿四濺」的畫面一個接著一個。同樣是戰爭片,不過我們的劇裡,戰爭殘酷的一面往往被「大無畏精神」、「領導理念」和「自我犧牲」的強大光環所掩蓋。
  • 人造煉獄《血戰鋼鋸嶺》
    關於今年11月初,北美上映的這部新片《血戰鋼鋸嶺》觀眾口碑極佳,由闊別導筒十年的梅爾·吉勃遜再度擔當導演,這位拍出了《勇敢的心》的好萊塢導演,又一次證明了他對史詩類型電影的指導能力。如果說在我們的腦海中,如畫卷一般的戰地鏡頭,還停留在《現代啟示錄》的開篇,那場遠景的熱帶雨林中的連環爆炸,這部《血戰鋼鋸嶺》則用了更加近景的鏡頭,展現了衝繩戰場鋼鋸嶺高地上,無數軍艦高射炮齊發後,密集飛彈墜地的威力,方寸之間
  • 閃耀在鋼鋸嶺上的信仰之光
    也許你無法相信,一個滿腔熱血,願意上戰場為國奉獻的士兵怎麼能不願意帶武器?也許你瞠目結舌,槍林彈雨血肉恆飛的衝繩島戰場,一個列兵如何不帶武器還可生還,並且救出了75個人?         也許正是因為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世間才有了傳奇,才有了主的恩典。
  • 《血戰鋼鋸嶺》:美式復古主旋律閃光芒
    1歡迎來到戰場地獄《血戰鋼鋸嶺》這麼受到我們國內的觀眾的熱烈歡迎,很大程度上是片子赤裸裸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我們國家公映的電影、電視劇中,罕有這麼直白地將戰場景象擺在檯面上的。可不像國內一些神片,裡面的戰鬥英雄挨了一百多槍,不僅沒少胳膊斷腿,還能說十來分鐘遺言,順便把黨費還給續上了。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講情懷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在內地上映5天後開始逆襲,終於超過日本唯美小清新的動畫片《你的名字》。《血戰鋼鋸嶺》血肉橫飛、殘酷而真實,帶來人性內省的震撼,讓我們反省「手撕鬼子」國產抗日神劇的巨大差距。
  • 同樣抗日:為什麼別人《血戰鋼鋸嶺》,我們卻「手撕鬼子」?
    《血戰鋼鋸嶺》的真實背景是二戰太平洋戰場的衝繩島戰役,這是美軍「跳島」攻日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衝繩一旦失守,日本賴以維持生存的通往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線將被徹底切斷。日軍以死相拼,衝繩血戰九萬日軍戰死,美軍的傷亡人數也達8萬人。衝繩島戰役讓美軍領略到日本皇軍的頑強,美軍高層估計:如果進攻日本本土,美軍要付出一百萬人的傷亡;在衝繩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杜魯門總統痛下決心,向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以「儘快」結束戰爭。
  • 【賞析】電影《血戰鋼鋸嶺》
    儘管如此,他仍堅守信仰及原則,孤身上陣,無懼槍林彈雨和兇殘日軍,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戰友。數以百計的同胞在敵人的土地上傷亡慘重,他一人衝入槍林彈雨,不停地祈禱,乞求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盡再救一人,75名受傷戰友最終被奇蹟般的運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還的傳奇故事。「優秀的戰爭片不會美化戰場,不會粉飾死亡,不會矮化敵人,不會無視常識,最重要的不會宣揚戰爭。這個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 在3D大片橫行的年代,2D的《血戰鋼鋸嶺》為什麼還可以橫霸一方?
    觀眾立刻就會被帶入進來,「這場戰鬥真的是血戰」。這正是他想讓觀眾對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第一映像,達到這個目的,梅爾吉布森就只用了一個鏡頭。《血戰鋼鋸嶺》能夠成功,離不開梅爾吉布森對電影鏡頭的運用。鏡頭是電影影像敘事的一種。而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主要的敘事方式就是影像敘事。
  • 重溫《血戰鋼鋸嶺》:執著的信念
    《血戰鋼鋸嶺》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二戰時期軍醫德斯蒙德· 多斯赤手空拳在鋼鋸嶺戰役中救助了75名戰友,是美國第一個獲得榮譽勳章的「因良心而拒絕的參軍者」。德斯蒙德生長在維吉尼亞,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德斯蒙德的與眾不同是不拿槍、守安息日、不參加射擊訓練,在長官和戰友看來他簡直就是瘋子、神經病,是懦弱的表現,招致大家對他的霸凌、侮辱、群毆,但德斯蒙德不會為了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的信仰,最終因「違背命令」在他休假結婚前被指控上軍事法庭,這是他信仰受到最大攻擊的時候。儘管有未婚妻前來勸解,但他堅持法庭上自己作無罪答辯,陳述作為軍醫服役的他,在戰場上不是殺人而是救人,在世界自我毀滅的時候,盡職補救。
  • 梅爾·吉勃遜十年磨劍 《血戰鋼鋸嶺》展現奇蹟
    由熙頤影業全球出品的軍事史詩片《血戰鋼鋸嶺》,目前國內定檔12月8日。《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美國軍醫、二等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了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 電影推薦,解讀《血戰鋼鋸嶺》第三期
    鋼鋸嶺下的兩個士兵看到有傷員被送下來,趕緊送到駐地醫療棚,日本開始對戰場進行清掃,把活下來的美軍再次擊殺,道斯只能默默的流淚,這時候,附近有個戰友在喊救命,眼看著日本兵就快到跟前,道斯說你要相信我,道斯讓他深吸一口氣,把他的頭埋起來,道斯自己則找一具屍體蓋住裝死,躲過了一劫,上尉對上校說,我們要回去鋼鋸嶺救援,上面還有一百多名士兵,上校說,今天我們的三個營都被日本消滅了,而且我們不知道上面的人是死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