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不想寫論文症

2021-02-19 期刊投稿指南


作者:刀熊 來源:刀熊說說 

【本文已獲來源公眾號授權轉載】



01

人類弱,而又不安分

我猜,每個學者都有過不想寫論文的時候,就像每個人都有不想起床的時候,每個士兵都有不想訓練的時候,每個演員都有不想登臺的時候 。

我自己是個躁動不安的人,心態上。在我身上很好地體現了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弱,而又不安分…」 我的躁動為我做學術的路帶來過好多困擾,其中辛苦簡直不勝枚舉。我甚至因此嚴重懷疑過我也許不適合做學術。

由於不想幹活、不想工作而又非得完成任務,我讀博期間自我掙扎的同時也莫名其妙地讀了不少心理學、管理學和self-help的書來尋找出路。而今想來,也算是種未可期待的緣分。馮唐談他爸,說他從來安靜從容離佛很近,然而因為自己沒經歷過擰巴和掙扎所以也渡不了人;我於是安慰自己說正是因為我自己擰巴過才能更理解別人的擰巴和診視別人成長的不易。誰讓世間萬物總好壞相生, 禍福相依。

下面是一些我自己治療不想寫論文症的方法,零零散散的寫出來,一半用於抵抗生活,一般用於紀念。我們都是肉身做的人,都避不開喜怒哀樂、貪嗔痴慢。面對「寫論文」,有如面對「 寫報告」、「開會」、「見客戶」、「做匯報」、「寫總結」、「談合同」、「備考試」、「結項目」….. 它們有時讓我們興奮,有時只是我們工作中稀鬆平常的一部分,有時則讓我們頭皮發硬。然而它們也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入口。就這樣看著它面對它的時候,就像打一場自己為自己設計的戰役。打過去了回頭看一定是場好戲。

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有人說,不想工作是人反抗做奴隸的標誌。隨著年齡增長,你會逐漸認識到,即便遇到了自己最心愛的工作也偶爾會有不想工作的時候,that is ok。 總有些特別牛的人可以每天都「跳著踢踏舞去上班」,然而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不跳著舞去上班不是病,偶爾不想幹活不算罪大惡極, 自我苛責須慎用。

事的快幹活的動力常來源於三類:一是對把事情做好的嚮往;二是對事情做不好的恐懼;三是單純享受做這件樂。第三點動力可遇不可求,不可偏執 。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依靠一號或二號動力拖著走。二號動力會讓人辛苦,身體裡屯著壓力,從頭頂到腳底,對大腦、頸椎、神經都有壞處。然而每個人多少都需要依賴它,關鍵要學會balance。曾國藩說「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激」和「逼」也是有用的力量。

你拖延症的病因是什麼?《我們都是拖拉斯基》(The Worrier’s Guide to 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 裡把拖延分為不知道該怎麼出手的「決定拖延」,和知道該怎麼做而就是不想做的「行動拖延「。要治病先對症。 拖延的病因常來源於「焦慮」,而焦慮又來源於:

自我懷疑

害怕失敗

完美主義

害怕成功 (what?!)

低自我效能

困難與不確定性

討厭工作

每種病因治療不同。比如,完美主義症的人需要清除「應該思想」,練習接受不確定性;自我懷疑和害怕失敗者需要識彆扭曲的念頭和審視恐懼的根源。——此書是心理學一大力作,有理有據,有細節有應對,建議常備身邊,治療拖延症的同時順便更了解自己。

又一拖延症名書《拖拉一點也無妨》說拖延症可以利用: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列在紙上,從你最願意做的事情做起,往最不想做的事情上移動。躲避寫論文的動力說不定會促成你把欠下兩個月的書單全看了,親測有效。

寫論文中遇到的瓶頸往往是福不是禍,衝過去就是好漢。曾國藩:「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爾以後每日宜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日以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數月之後,手愈拙,字愈醜,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再進再困,再熬再奮」,極妙。 想起村上春樹說,「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才是長距離跑者的思維方式。」

什麼都沒有成長性思維重要。完成個論文不是終點,老闆誇一句或貶一句不是目的,投稿被收被拒不是結局——這世間哪有絕對的終點和目的地?厲害的人看自己成長了多少而不是暫時拿到了什麼。強推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讀完一遍又想讀一遍。它談如何改變對成功、失敗、付出、努力的認識。既然沒有終點站什麼最重要?心流,此刻,mindfulness. (另推by Thomas Sterner)

兩本關於寫論文的書:

《Writing Your Journal Article in Twelve Weeks》by Wendy Laura Belcher:天天寫,不間斷,哪怕再忙,十二周也能寫出一篇論文,有理有據。書裡詳細提供每周具體做什麼怎麼做的指導,據說有同事依次執行,12周真能寫出文章。前幾章尤其精華,值得每一個學術人閱讀。

《Writing Your Dissertation in Fifteen Minutes a Day: A Guide to Starting, Revising, and Finishing Your Doctoral Thesis》by Joan Bolker 。 忙得沒時間寫畢業論文?作者說一天寫十五分鐘就可以。好處:1)每天都寫所以避免單次寫得時候花很久時間在記起思路上;2)每天都寫所以無意識之間也會思考論文相關的事(比如跑步的時候想到一個新點子); 3)一天15分鐘是個即容易達到的目標,能促使人坐下來開始動筆,而一旦你有了「啟動能量」,往往不止是寫15分鐘。


自我實驗法

Prioritize, prioritize, prioritize—世界上的事情全在爭搶你的注意力,除非花力氣很難守住自己的主線。任務總是很多,新鮮事總層出不窮,美國博士生常被導師的項目、教課任務、其他論文爭搶時間,忘記了只有寫完畢業論文才能畢業。切記什麼對你最重要,把你最寶貴的「清醒時間」多給針對自己的「增值性活動」。除了你為自己的時間做主,沒人對你的時間負責。學會做減法,學會說不,找到自己的「清醒時間」。 

增值性活動:創造性的、對你學業或職業上升重要的,構建你核心能力和技能的活動(比如對博士生來說完成博士論文、發表論文, 構思和申請新的研究項目、參加研究方法的workshop和培訓、教一門新課等等);

維護性活動:工作中的一部分,不得不做但不能直接決定學業或職業發展的事情(比如整理差旅的報銷收據、學校要求提交個人信息表格、寫學校要求的評估材料等)

採用「自我實驗法「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套路——自測早上寫、晚上寫、每天寫、隔天寫、集中寫、分散寫、多人寫、單人寫……的種種不同,逐漸摸索何種方式最適合你,如何安排計劃最能堅持、最有效率、最不容易懈怠。這個過程無法通過別人替代,別人的方法不適合你。——《The Productivity Project》的作者Chris Bailey是拿自己做實驗的高手,用一整年時間系統測試了各種情況下自己的工作效率 (比如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三個月,斷網10天,完全跟外界隔絕10天,完全不做家務10天,完全不喝咖啡或任何飲料1個月等等)。他說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BPT—Biological Prime Time,並且用來做最重要的事情;說一星期頭不梳臉不洗任何家務不做的工作效果並沒有提升;說每天即便用一分鐘做冥想也對工作效率有好處;說自己每天每少睡1個小時,就失去了2個小時的工作力。

幾點啟發

工作時間越長越好嗎?《The Productivity Project》說研究表明每周工作七八十個小時的人在三周以後跟每周工作40個小時的人的工作成果是一樣的 (笑cry…)——原因是工作時間長的人的工作效率也會自動下降。另外,為了保持好的狀態,作者說一定要留空閒時間給自己的大腦讓它「wander around」, 比如不帶手機不聽歌地出去散步。

在兩個工作之間不斷更換有可能能提高效率——比如寫15分鐘英文論文讀15分鐘中文書籍之類的——但效果會因人而異。更換工作內容的好處是讓你跳脫出來,避免「細節沉溺症」。很多任務本身並沒那麼複雜,沉溺久了會喪失big picture,邊際效率遞減。工作中多休息也能起到「跳脫」出來的作用,哪怕每次休息只有一兩分鐘。另外,研究表明在deadline來臨之前選擇幫助別人的人會比選擇完成自己任務的人更容易按時上交任務——同樣的道理,你看見了別人的困難之後,自己的任務就不是那麼大的事了。你如果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建議你讀《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by Sendhil Mullainathan, 效率低可能不是由於不夠沉溺,而是由於過於沉溺。

別怕犯錯,別怕被拒,別怕不適感。不適感次數跟成功率成正比,「A person’s success in life can be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uncomfortable conversations had.」 – (Tim Ferriss in) ——別怕老闆不滿意,別怕別人的批評,別怕期刊的rejection。 你的每一個行動都比不行動更靠近成功。 拒絕「我需要是個完美researcher」的想法,這世界上沒有不犯錯、不被拒、不被批評的researcher.

文章要一鼓作氣的寫。數據收集到以後,別等別拖,把寫作時間規劃到calendar裡面,雷打不動。寫文章的戰線拉的太長會「解嗨」,越往後越不想寫,談過太多次、想過太多次、present過太多次、meet 過太多次,像反覆水洗過的油畫,味道淡了興奮感沒了。 你如果現在不想寫,就告訴自己,你現在遇見的困難如果拖到將來就會變成幾倍於現在的困難,你現在的努力是在為將來的自己解決問題。

20 miles march (日行二十裡原則)——20世紀初Roald Amundsen和Robert Falcon Scott 各帶隊伍去爭取成為首個到達南極的人,Scott的隊伍在好天氣好狀態下會加倍遠行,壞天氣壞狀態下則止步不前;Amundsen則規定自己的隊伍無論晴天雪天日行15-20英裡,狀態好也不多走,狀態差也要達到目標。結果是日行20裡的隊伍最終走到了南極。 (Jim Collins在《Great by Choice》裡講述的公司成長的重要原則)。——日行二十裡,風雪不誤,你才不會依賴「好狀態」而完成任務。

把 「啟動能量」降到最低——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往往是需要較大的「啟動能量」,一旦你把行動啟動起來了就不需要什麼能量了。比如堅持晨跑最困難是起床去穿上運動衣褲的時候,堅持彈吉他最困難的是去把吉他拿出來調好音,開始寫論文最困難的是停止東看西看而去電腦前做好打開一個word文檔的時候…所以比較聰明的辦法是要把開始一件重要任務所需的啟動能量降到最低,比如想晨跑的人前一天晚上穿著跑步的衣服入睡並把跑步所需的各種物品準備好能拿起來就走;想練吉他的人把吉他放在臥室裡能拿起來就彈;想寫論文的人使用一臺能快速啟動文件的電腦並把論文文檔永遠打開中….別忽視啟動能量的作用。相反,想克制自己去做某件事情就增加它的啟動能量,比如,把總忍不住看的app藏進一個又套一個的文件夾裡而不是觸手可及。(想不起來出處了…)

今天你計劃了嗎?——不預則廢,定計劃時要使用SMART原則 (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alistic, time-bound) ,計劃定的太aggressive即便預了也會廢。計劃是需要逐漸調整的東西,調整之後就20 miles march,風雨無阻,覺得困難就當是刻意練習堅持力。

關於壓力:一書說壓力是好東西,研究發現人在某個階段的壓力大小和生活有意義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回想自己最有意義的人生階段往往都是壓力最大的時候。作者的研究發現壓力本身並不會讓人出現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但相信「壓力會影響身體健康」的人怎確實會在壓力下出現身體問題。相信壓力是在幫身體達到最佳工作狀態的人則不會有健康問題。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是一種需要習得的能力:面對困難時自我苛責往往加重拖延。自我同情的能力在人遇見挫折、逆境、災難時也尤其重要。有研究顯示,對離過婚的人在多久之後能走出傷痛狀態的調查發現,最有助於幫人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的能力不是樂觀、毅力等品質,而是自我同情。(by Sheryl Sandberg and AdamGrant)。 如果你一直都用自我苛責來鞭策自己,試試看能不能換一種激勵自己的方法,比如完成任務後的自我獎勵。

先寫到這,歡迎大家分享自己抵抗拖延症的方法, 或者,分享一下你有多不想寫論文吧 :)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是「拖拉斯基」,怎樣治療「不想寫論文症」?
    我猜,每個學者都有過不想寫論文的時候,就像每個人都有不想起床的時候,每個士兵都有不想訓練的時候,每個演員都有不想登臺的時候 。我自己是個躁動不安的人,心態上。下面是一些我自己治療不想寫論文症的方法,零零散散的寫出來,一半用於抵抗生活,一般用於紀念。我們都是肉身做的人,都避不開喜怒哀樂、貪嗔痴慢。面對「寫論文」,有如面對「 寫報告」、「開會」、「見客戶」、「做匯報」、「寫總結」、「談合同」、「備考試」、「結項目」….. 它們有時讓我們興奮,有時只是我們工作中稀鬆平常的一部分,有時則讓我們頭皮發硬。然而它們也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的入口。
  • 不想寫論文了怎麼辦?
    每個學者都有過不想寫論文的時候;就像每個人都有不想起床的時候;每個士兵都有不想訓練的時候;
  • 如何預防多動症?杭州哪家醫院治療多動症?
    如何預防多動症?杭州哪家醫院治療多動症? 時間:2021-01-17 11:22:14 杭州復旦兒童醫院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兒童被多動症所困擾,如何預防多動症成了重中之重,杭州復旦兒童醫院科普:如何預防多動症?
  • 大四畢業生:一旦患上這個「病」,他們的論文就懸了!
    轉眼就進入五月份論文查重答辯的時刻了,可這時候大四畢業生卻都「患病」了,還都患了同一種病——論文寫作拖延症,這種病不痛不癢,病情可大可小,就是想起它的時候有些煩。關於拖延症醫學上暫時還沒有研究出治療此病的藥物,但該類患症的人群有些大,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有那麼一撥人患上該病,人們都已是司空見慣。對於這種病症,他們的論文就懸了!家人們用不著擔心,在不久的將來,他們都會自愈。患有該病的病人,平時生龍活虎的,可一打開電腦就開始發作,不想寫,不想動。儘管已經有了寫作題目,但就是不想動,不想翻看文獻。
  • 什麼是子宮肌腺症?應該如何治療?
    一旦這個器官疾病,那麼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影響,也會影響生育,所以在平時一定要注重,現在有很多人都患有一種疾病,叫做子宮肌腺症。這是比較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現如今這一種疾病的發病機率在不斷的上升,對於大家的身體會帶來很嚴重的影響,所以在平時要了解有關於這種病症的一系列知識,只有這樣在疾病出現以後才能夠積極的治療。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綜述類論文是科學家的重要資源。它們可以提供一個領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於該領域未來發展的個人看法。同時,撰寫這類文章可以為自己的研究提供靈感,還可以做一些寫作練習。 不過,很少有科學家接受過如何寫綜述類論文的訓練,或者不知道一篇優秀的綜述文章是怎樣構成的。
  • 導致漸凍症發病的危險因素有哪些?如何治療?
    對於漸凍症患者來說,他們的靈魂仿佛被囚禁在了這個無法動彈的身體裡。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漸凍症呢? 為什麼會得漸凍症? 漸凍症,醫學上稱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種罕見病,會導致腦和脊髓中的某些神經細胞逐漸死亡。
  • 眩暈症怎麼回事 如何治療呢
    如果一個人本來好好的,突然之間發暈,甚至暈倒,我們一般都會認為是眩暈症。其實眩暈症這個名字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就好像有很多的原因會引起腹痛一樣,引起眩暈的原因也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眩暈症是怎麼引起的吧!
  • 毛周角化症有哪些表現?如何治療有效果
    不知大家是否聽說過毛周角化症,它是人們俗稱的「雞皮膚」,通常會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毛周角化症一般會發生在雙臂外側,也會發生在大腿或者臀部位置,不僅影響美觀也會影響皮膚健康。當出現毛周角化症的時候,其主要表現是針尖大小的丘疹,或者是呈褐色一樣的角栓質,尤其是氣候乾燥的時候,病症會更加的嚴重。那麼當人們出現毛周角化症的時候,應該採取怎樣的治療方法呢?
  • 眩暈症怎麼治療 治療方法有哪些
    眩暈症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在生活中,疾病是比較常見的,而眩暈症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有許多人有眩暈症,眩暈症主要症狀就是頭暈,所以有許多人得眩暈症只認為是頭暈,那麼請問眩暈症吃什麼藥能根治,眩暈症吃什麼食物好,眩暈症的治療偏方是什麼,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 淺談科技論文中如何寫好結論內容
    科技論文的核心一般是運用三段論進行推理,材料與方法是前提條件,結果是論據,討論是論證的過程,結論是論點。因此,在探討如何寫好科技論文中的結論前,達晉編譯認為,我們有必要先來理清結果、討論和結論的區別。需要進行解釋和說明,也需要引用大量參考文獻;結論:是針對全文的,是經過討論推理後得到的總觀念,是讀者讀完該論文後可以記住和帶走的內容。因此,在結論部分,作者應清楚簡潔地敘述最重要的結果及其意義,對論文進行一個權威性的、最終的、總體的總結,使讀者能記住論文的關鍵內容。這樣結論就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 帕金森氏症 物理治療與作業治療的有效性受到質疑
    新華社華盛頓1月19日電 帕金森氏症的常見康復訓練包括物理治療與作業治療等,旨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在美國醫學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認為,物理治療與作業治療的有效性值得懷疑。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人員19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卷》上發表研究說,對那些輕到中度帕金森氏症患者而言,物理治療與作業治療對他們中短期的日常活動沒有產生積極影響,包括穿衣、刷牙等活動。
  • 寫論文的體驗,這就是一個不斷被啪啪啪啪啪的過程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這條動態:「被論文搞禿的第一天,題還沒開就被否了」根據博主自述,她23歲,本科待畢業,讀了十多年的書,卻依然不知道怎麼寫畢業論文。夢想著順利畢業,找個心儀的工作。但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很差,寫出了一種不想活了的感覺。
  • 大學生如何寫好論文、時事評論和讀書報告
    從命題要求上看,主要包括論文、時事評論、讀書報告、觀(讀)後感等幾種類型。 雖然這次考試已經結束,但這些文體也都是同學們未來會用到的,所以在這裡就針對同學們的常見問題做一個梳理。 因為篇幅所限,本文主要談格式問題,以及如何得到更高分數。
  • 【音樂治療】一部被狂轉發的紀錄片:驚奇目睹音樂治療失憶症
    文:蘇立華編輯/校對:蘇鑠然音樂治療是一門嚴肅而又有奇異治療功效的心理和生理疾病治療方法。在西方發達國家,音樂治療已經被廣泛接受,對治療失憶症有特殊療效。 在中國,據說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有開設音樂治療專業,但還處於起步階段,還談不上臨床治療和推廣普及。國人不相信音樂治療就如20世紀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醫療保險一樣。
  • 醫學SCI論文翻譯要點,如何選擇翻譯公司
    發表醫學SCI論文要注重兩點:一是文章的創新點,二就是文章的可讀性。這其中,前者是重點,而後者則是突出前者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說,一篇能發表的SCI醫學論文,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可讀性。這對廣大醫學翻譯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什麼是前庭眩暈症?如何辨別惡性眩暈症?
    前庭眩暈症其實是由於前庭系統發生損害後,患者所呈現出的一種眩暈的症狀表現。前庭眩暈症是眩暈症症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多數是良性症狀,發作的時間多在幾秒到幾十秒之間,多不會超過一分鐘,之後症狀可自行緩解。即便如此,眩暈症狀發作時,還是容易讓患者陷入危險的環境狀態中,因此當大家有前庭眩暈症方面的問題發生時,需要去醫院診斷治療。什麼是前庭眩暈症?前庭眩暈症在臨床上,並沒有這樣的概念,僅僅是由於前庭系統損害而引發的眩暈症狀,屬於眩暈症中比較多見的一類,對於前庭眩暈症,臨床在對其治療時多將其分為前庭中樞性眩暈和前庭周圍性眩暈這兩個概念。
  • 幹槽症的治療方法|幹槽症|血凝塊|牙槽窩|治療|拔牙|創口|感染|...
    患者出現耳顳部或前牙區劇烈疼痛,並向頭頂部放射,檢查時發現拔牙窩內血凝塊脫落,骨壁暴露,並呈灰白色,探針碰到骨壁時十分疼痛,治療不及時,病程可持續2~4周或更長。1、幹槽症發生原因尚不十分明確,普遍認為與創傷、感染和拔牙創過大有關,由於口腔內細菌引起的拔牙窩的感染,血塊分解脫落,感染嚴重者有小的死骨形成;幹槽症 的發生多與拔牙前消毒不徹底有密切關係,拔牙創口發生細菌感染;患牙根尖組織發炎的殘餘肉芽組織沒有徹底清除乾淨;創口內有過高的骨尖突出;這些因素導致拔牙創口長久不能癒合。
  • 雙語新聞|如何寫好英語論文摘要-4
    寫好一篇論文,需要一定的技巧,知識人網之前的文章已經為大家介紹過,該篇是雙語文章-論文寫作序列(共5篇)中的第4篇。First impressions are very important.這也會給審稿人帶來不好的印象--如果他們一開始就覺得您的摘要讀起來非常吃力,他們會認為您的文章也會很難讀懂,他們甚至只會去尋找您的文章不好的證據,儘管您論文其他部分有很好的可讀性。What key skills are needed when writing an Abstract?寫論文摘要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 多指症如何治療?
    在醫學上,這叫做「多指(趾)症」。面對孩子的多指症,家長不要焦慮、痛苦,因為多指症是可以治療的。多了解一下多指症的情況,切勿錯過孩子手足畸形矯正的最佳時機。什麼是多指症?多指症或多趾症是兒童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多指多見於拇指和小指,有一部分寶寶有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