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演員,他們的表演會讓人記得住角色,卻記不住演員,最近在頭條上看到了幾條電視劇《三叉戟》的片段,一看劇名,在加上是警劇,就知道肯定是講三個警察的故事,再看演員,知道有董勇扮演的大棍子、陳建斌扮演的大背頭,另外一個角色名叫大噴子,扮演者看著很熟悉,但是名字就想不起來了,通過下面的評論知道了扮演者是郝平,還演過《蝸居》,以及《掃毒》(扮演哈哈哥)等影視作品。
大噴子扮演者郝平
沒有看過全劇,只是看了幾條片段,其實辦案一線人員並不怎麼看本行業的職業劇,這是因為視角不同,看劇一般都是在挑毛病,哪塊兒太脫離實際,哪塊兒純粹是明顯的錯誤,等等諸如此類,你說業餘時間看看影視劇,卻完全沒有了輕鬆愉悅的感覺,把自己弄的挺累,索性就不怎麼看。
但是看得出,大家對《三叉戟》《重案六組》《人民的名義》等等這種貼近實際的劇集還是很喜歡的,而且三位主演也是質量的保證,據說該劇的原著作者、編劇呂錚更是幹過六年「預審」工作,劇中也對預審的一些技巧進行了描述和展示。
據說郝平為了演好大噴子的角色,在開拍前專門到某看守所體驗生活,並拜真正一線偵查人員為師,還記了筆記:「第三集的預審是敲山震虎,以強攻強以硬碰硬;第九集的,才是帶節奏的全過程。蓄力階段:挖坑設套、出示證據、引而不發、旁敲側擊,體態語:點、指、撥。發力階段:重點突擊,出奇兵以一顆子彈炸毀碉堡。一顆子彈並不是威嚇的強硬,而是以情感化,攻心至上」。也許正是因為原著作者、編劇的從業經歷,郝平等演員的全身心投入,才有了該劇的精彩。郝平還了解到「他們有自己的一套東西,這個行業基本就是一個師傅帶一兩個徒弟,一輩子就只幹這一件事」。這也是我原來說刑事辦案,尤其是偵查、審查起訴,還是沒有完全脫離師傅帶徒弟模式,在該劇中,也體現出了傳承,原來的四大名捕(三叉戟加老夏),後來的三叉戟都有意帶「呂徵」這個徒弟,就是因為他對工作有責任心,肯學習,有正義感。尊重前輩、尊重經驗,這種情況在大棍子和大噴子被紀檢調查時也有所體現,一個硬鋼,一個是開噴,大噴子把調查他的小夥子噴的手足無措,完全是按大噴子的節奏甚至是要求在發問,還不斷的稱「潘師傅,你消消火」,儘管小李是奉命來調查大噴子,但是他對於這樣的老資格還是非常尊重的。
一直以來,刑偵劇當中經常安排主角或者是一線幹警被調查的橋段,每每看到這樣的劇情,觀眾是恨得咬牙切齒,劇中人物也是怒不可遏。這樣的橋段一般被視為,戰士在衝鋒陷陣,而一些人卻在背後捅刀子。實際上,公檢法都有自己的紀檢監察機構(原來設置到縣一級,現在是市以上),之所以這樣設置,也有在於司法辦案與其他工作有所不同,比如《三叉戟》一劇中並未諱言一些民警有」點子「(也稱特情)等等,都反映出司法辦案工作的特殊性。出現一些情況,由內部紀檢監察部門先行進行調查,既便利於工作,也是對一線民警的保護。很多公檢法內部紀檢監察人員,原來也是在辦案一線工作,這樣的人熟悉業務,容易快速查清事實,還一線幹警以清白,以免貽誤戰機,影響工作。一線人員與紀檢監察人員不是對立關係,借用總公司領導對一些關係的表述,應該是「親清」的關係。
就算是沒有從事過具體業務的紀檢監察或者部門領導,也可以成為「親清」的關係,比如《三叉戟》一劇中的經偵支隊政委楚冬陽,被稱為「呱嗒」,原在市局辦公室寫材料,後上調省廳,又回到經偵支隊任政委,雖然三叉戟有點瞧不上「呱嗒」的教條、說教,但楚冬陽在觀眾心目中卻越來越成為觀眾僅次於三位主角的喜歡對象,原因正在於三叉戟的「隨心所欲」需要「呱嗒」用制度來進行規制,這樣才能不逾矩,更重要的是楚冬陽的目的和本心是為了正義,按規章制度行事恰恰成了他的可愛之處,他的一些看似反常的舉動,是作者埋下的伏筆,後來揭示那也是為了辦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