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平等」,到底在追求什麼?| 文字稿【哲學+】No.5

2021-02-28 哲學不插電

上期節目關於自由,本期就介紹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平等

想和更多哲友展開討論?歡迎加入群聊!微信搜索zxbcdxzs添加小助手即可~

這是我長期以來非常關心的一個概念。此前我們介紹過Elizabetht Anderson,「平等」也是貫穿她哲學研究生涯的一個重要概念。本期我們就來介紹對「平等」這一概念的四種不同的解讀。


法律上的平等

像「自由」一樣,每個人對「平等」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例如,在我們的日常文化中,最樸素最基本的對平等的認識,就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種認識,我們可以稱之為「法律上的平等」,或稱「形式上的平等」。

「形式上的平等」這個名字,可能會引人猜測,似乎是種假的平等。其實這是誤解。形式上/法律上的平等,是最基本的平等。如果法律上的一視同仁都無法做到,那就沒有可能實現更多維度的平等。

例如,美國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在用不同的法律對待黑人和白人。這種在法律上的公然歧視,決定了黑人和白人在當時絕無平等的可能。黑人經過近百年的平權運動,才至少在法律上消除了針對不同人種的歧視。

但這種曾經的不平等觀念影響深遠。針對人種的歧視,在今天的法律之外、日常生活中,仍然無處不在。因而我們認為,形式上/法律上的平等,作為最基本的平等,是不可或缺的,但也遠遠不夠。

法國小說家阿納託爾·法朗士,曾這樣批評法律上的平等:

「法律平等地禁止窮人和富人在橋洞裡面睡覺,在街上乞討,以及偷麵包。」

意思是,表面上法律保證了人人平等,無論你貧窮還是富有,如果你在橋洞裡睡覺、乞討或偷麵包,法律都禁止。但事實上呢?富人是不會去橋洞裡睡覺的,富人也無須為了生存去乞討、偷麵包。

這個例子指出,法律上/形式上的平等,這一概念並不包括我們習以為常的「再分配」。

資源上的平等

再分配,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國家收稅,用有錢人的錢來補貼窮人,為窮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從而實現相比「法律上的平等」意涵更豐富的平等。

「法律上的平等」強調再分配,尤其是對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比如教育資源,比如誰能獲得某個公共崗位,在這些資源的分配上,「法律上的平等」不強調公平公正,而是看能力,誰行誰上。

我們或許認為,「誰行誰上」已經是很平等的解決方案,沒錢而有能力的人,可以憑能力競爭。然而很多時候,一個人「行不行」,不僅僅由Ta自己決定。

著名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談到,每個人從出生開始,獲得的資源和條件都不一樣。有人生活在非常富裕優渥的家庭裡,能接受很好的教育,享受豐富的資源,天然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概率培養出更強的能力。這與個人努力有關係,但關係不大。另一些人從小生存條件就非常糟糕,能活下來就很不容易,這些人像有錢人家的孩子一樣擁有很強能力的可能性就太小了。羅爾斯認為,追求平等,意味著社會規則不能僅限於「誰行誰上」,更要考慮到每個人天生不同。

羅爾斯和《正義論》

如果我們考慮到每個人的客觀、主觀條件不一樣,那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平等呢?如果從「形式上平等」走向另一個極端,追求資源上的平均分配,就成為了所謂「完全平均主義」。比如,追求每個人擁有同樣的教育資源、受同樣的教育;工作時,領相同金額的工資;每個人要享受一樣的生活……

「完全平均主義」有很多問題。首先,絕對的平均,事實上就是不可能的。哪怕真的實現了,其結果也不一定是積極的。我國是經歷過這種嘗試的,歷史上所謂「大鍋飯時期」,就在朝平均主義發展。所有人「一個鍋裡吃飯,吃的都一樣」。因為幹多幹少都一樣,那無論努力勞動還是永遠偷懶,每個人得到的都是一樣的,結果當然沒人願意努力工作了,導致實際產出越來越少。所以結果不是大家都過得一樣好,而是大家都過得一樣差

除此之外,每個人先天和後天的需求都不一樣。有的人食量大,吃得多;有的人食量小,對吃的需求小。如果追求資源平等,每個人每頓飯都發兩個饅頭,結果必然是有人吃不完,有人吃不飽。所以普遍認為,追求資源上平等,既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行的。

於是有人提出,我們應該在資源平等、平均主義,和法律上/形式上平等之間找到合適的中間地帶,去探尋另一種平等。那這個地帶,我們稱之為「機會平等」。

機會上的平等

「機會平等」是指我們不追求每個人都享有一樣的資源,但希望促進所有人擁有同等的機會。

無論你貧窮還是富有,你有同樣的機會讓孩子在學校得到基礎教育;不管你天資如何,希望給你提供同樣的機會讓你實現理想,主動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成為想成為的人。

「機會平等」相比「平均主義」確實更合理了,不是每頓飯給每人發兩個饅頭了,而是致力於每個人都有同等的機會吃飽。

這當然是一個聽起來非常美好的想法,也確實吸引了很多哲學家的關注。比較著名的機會平等支持者有英國哲學家G. A. Cohen,還在世的經濟學家John Roemer等,他們都寫了大量的書,討論機會平等是什麼,以及如何實現。

但質疑這個概念的人也很多。一個很顯然的問題是,到底什麼叫平等的機會?存在平等的機會嗎?

比如,有人天生適合彈鋼琴;有的人像我,天生手笨,不適合彈鋼琴。按「機會平等」的理論,如果這兩個人都想成為鋼琴家,社會要給他們一樣的機會,讓他們都有成為鋼琴家的可能。難道為了不適合彈鋼琴的人,得去打擊天生有天分的人?說不行你太優秀了,你這樣導致範堯跟你不能有同樣的機會成為鋼琴家,你得等等他。這太荒謬了。憑什麼是打擊有天分的人,難道不應該鼓勵他們、保護他們嗎?所以很多時候,機會平等根本不可能實現。

前文提到的哲學家Elizabeth Anderson也算是「機會平等」這個概念的著名反駁者。Anderson在她的著名文章《平等為了什麼》中談到,機會平等首先並不現實,其次可能導致一些離譜的後果。比如,為了保證每個人平等的宗教自由,那些信仰特別離譜、奇怪而又昂貴的宗教的人,社會也要給他們同樣的機會,保證他們有足夠的資源從事宗教活動。這會導致全社會要支付很多錢,僅僅保證某幾個人能擁有同樣的機會追求自己的宗教理想。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Anderson認為「機會平等」僅僅是表象。她支持的平等觀念是「關係平等」。


關係上的平等

Anderson認為,最需要受到重視的,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平等。

任何兩個人,天生條件都不一樣,智商有高低、外形有差異、掌握資源和財富的多少也有差距。而政府和社會不應該試圖去抹平這種差距,抹平這種差距本身也不可能。相反,我們要在承認這種差距的同時,仍然能夠建立起兩人之間平等的關係。我倆不一樣,但我們平等。

建立這種平等關係的前提是,每個人都要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最基本的資源,最基本的機會。缺少基本生活保障、沒有受教育機會、得不到任何幫助而孤立無援的人,是很難和他人建立起平等關係的。例如,沒有基本生活來源的人會失去挑選工作的主動權,一旦被迫接受糟糕的工作,Ta和僱傭者就不可能平等。當擁有更多選擇和基本生活保障時,人們才有可能主動離開不合理的工作,才有跟老闆建立平等關係的底氣。

Anderson說,我們不是否認資源、機會在建立平等社會中的重要性,但是,資源和機會的平等不是追求平等的最終目的。平等的目的,應該是建立起人和人之間有平等關係的社會,而不是建立起每個人擁有相同資源或相同機會的社會。

那什麼樣的關係是平等的?Anderson回答,想要知道什麼樣的關係是平等的,要先觀察和理解什麼樣的關係是不平等的。在Anderson看來,平等的反面就是等級制度,尤其是封建社會所體現出的等級制度。

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大家比較熟知。從上至下,有君主,各級封臣和子民。其中的不平等關係體現在,人與人之間往往有從屬和附庸的關係。貴族們某種意義上是君主的附庸,平民們則是貴族的附庸。

Anderson認為,等級制度中,不同人有不同的權威、尊嚴和分量。通過分析每個等級的這三種屬性,可以更好地認識到不平等的存在。

不同的權威,是指等級越高的人權利越大,可以支配低等級的人,說話也一言九鼎,低等級的人只能聽命。即等級制度中,高等級的人對低等級的人有更高的權威。

不同的尊嚴,是指低等級的人往往需要對高等級的人溜須拍馬以示尊敬,去換取更好的生存條件;而低等級的人得不到高等級人的尊重。

不同的分量,是指只有高等級者的利益被重視,而無人關心低等級者的利益。例如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所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因為封建社會中所謂「興盛」,其關心的利益僅僅是上層的利益,並不關心底層民眾的利益,導致無論國家興亡,底層民眾的生活都是艱難困苦的狀態。因為底層民眾在整個話語體系中沒有分量。

Anderson認為,當一個社會是人和人之間有平等的權威、尊嚴和分量時,我們就真正實現了人和人之間關係的平等,而這種關係的平等,才是每個社會所應該追求的。

上述介紹了四個不同的平等概念:法律上的平等,資源上的平等,機會上的平等和關係上的平等。這四種平等關係,到現在為止都有不同的哲學家支持。有哲學家認為,法律上的平等就是最重要的平等概念,所有其它的平等都不重要,或者說至少跟政府沒有關係,政府不應該出面解決所有其它平等的問題。另三種概念也各有支持者。

你覺得這四種平等觀,哪種更有道理?歡迎通過留言告訴我們!

為哲學不插電點亮星標

不再失聯,更新就相見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往期視頻

相關焦點

  • 聖奧斯定「懺悔錄」的生命哲學
    (證道集四十三篇第九節)」(1)聖奧斯定的觀點認為:哲學是使人幸福的智慧,真理就是幸福的基礎,而人若只依靠自己的理性,是找不到真理的,換言之,即達不到幸福。聖奧斯定肯定說:「若問單憑理性,不靠信德的扶助,人是不能達到真理的。」此乃奧斯定以純哲學的觀點駁斥懷疑主義的證據。(2)事實上,聖奧斯定所追求的「真理」就是「天主本身」,所希望達到的「幸福」也是「天主本身」。
  • 對話林三土:代孕問題的哲學思考 | 文字稿【隨機關切】
    公眾號「林三土」,播客節目「催稿拉黑」。範堯:匹茲堡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牛津大學GPI青年訪問學者。哲學不插電創始人。直播對談圍繞著近期引發熱議的「代孕」話題。作為專注哲學的頻道,我們重點從哲學角度出發,核心討論「商業代孕的合法化」問題,也自然地延伸出了關於形式自由與實質自由、情感勞動的價值、認知論負擔、身份政治等等話題的探討。
  • 【深思】李開復:過度追求名聲讓我走偏
    這樣的過程,讓我發現,雖然我認為我一直追求的方向和建議並沒有錯,但是如果特別機械化的追求效率,衡量每一天的結果,會讓我們變得更冷漠無情。所以我發現,雖然我走的道路是正確的,但是過度追求名聲,讓我走偏了。學分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個人當你追求每一件事情影響力最大化的時候,你就想認識更多聰明的人。
  • 三島由紀夫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不僅文學,即便是當下受人喜愛的日劇、動漫,都時時洋溢著一股「喪」的氣息。而在這種氣息底下遊蕩的,其實是一種對固有價值觀的顛覆。也許在理解了日本現代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島由紀夫之後,就能體會什麼是「喪」的必然。
  • 心理問答| 怎麼做到平等地追求一個人
    心理問答| 怎麼做到平等地追求一個人 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2020-12-26 17:51 來源:澎湃新聞
  • 心理問答|怎麼做到平等地追求一個人
    你的追求,讓我覺得我很好,你也很好;我很重要,你也很重要。問題:怎麼做到很平等的追一個人?(澎湃網友z6NRBj)回答:你說到平等的追求,那我先假設一下不平等是什麼意思:因為對方還沒有答應,就把自己放在一個死乞白賴的位置,萬般討好,最終等到奴隸變成將軍?的確,真的是有這樣的追求方法。
  • 從必然到自由——哲學的目的
    在荷馬的「荷馬史詩」和赫西俄德的「神譜」中,這些口耳相傳變成了文字,記錄下那些「神」與「英雄」的故事。雖然這些「文字」所記載的大多不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但對於我們去了解當時人們的「世界觀」是十分重要的文獻。
  • 「頭文字D」裡的D到底是指什麼
    幾個月前我去日本展開了一場「頭文字D之情懷覚醒」之旅。因為對我來說,「頭文字D」傳遞的訊息是one of those things I can't live without in my life……如果你不熟悉「頭文字D」……它首先是一部連載了35年的漫畫,在此期間於原作的基礎上,日本出了同名動漫,中國出了同名電影(我愛周杰倫!👏)。
  • 內衣太追求功能性,勢必「美」中不足
    Mode Marie 曼黛瑪璉1993年推出,法式浪漫、巴黎都會風格內衣Modern Girl 瑪登瑪朵2005年推出,做自己,追求自由的輕熟女內衣DAYNEER 丹尼爾男士內衣2004年推出,熱愛生活創意及堅持自我個性的男士時尚內衣
  • 已婚女人夢見有人追求 夢見有人追求什麼意思
    已婚女人夢見有人追求打算出門的人夢見有人追求我,建議延後再出發。準備考試的人夢見有人追求我,意味著分數在錄取邊緣,不很樂觀。談婚論嫁的人夢見有人追求我,說明宜勞媒人多出力或主動追求,夏佔難成。
  • 人生到底應該追求什麼?
    代價是犧牲你自己的發展機會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先從人生的追求上進行探討:到底什麼是美好的生活?人生到底應該追求怎樣的美好?孔子說人生要追求品德的提升,王陽明說人生要學做聖賢,基督徒說要追求榮神益人,稻盛和夫說人生追求要靈魂的淬鍊,只要你離開人世時能夠比降臨人世時更加高尚,你就沒白走這一遭有些人說追求事業,追求愛情,追求友誼,追求大房子,追求金錢,追求真實存在的意志,追求成長.
  • 鄭宗龍:追求如「大明」般的瞬間感動
    這種感覺讓我聯想到月圓之夜,人們相聚一堂,環坐一起共進晚餐的美好光景,創作「大明」的靈感便由此而生。我把關於大明的這個想法分享給了音樂製作人與服裝設計師。我認為可以將舞蹈與神話傳說結合呈現給觀眾。我們在對不同文化的研究過程中,發現有很多神話故事,其實都非常相似。」
  • 「綠皮書」,人與人之間應有平等和尊重
    前天,魚兄推薦了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地電影「觸不可及」,」的劇本。影片邀請到了「指環王1:魔戒再現」、「指環王3:」在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大豐收。>謝利也有,他曾這樣在憤怒中告訴託尼 : 「 如果我不夠黑人,也不夠白人,又或不夠男人,那請你告訴我,託尼,那我到底算是什麼人
  • 追求完美,難道不是人生至苦?
    究竟什麼是完美主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它。還有一種更為折磨,當完美主義變成了一種審美意識,那就只能用百分百的努力去追求腦海裡絕對的完美狀態。三島由紀夫就是這樣的人。對美的追求,差1%都是絕望。就連文字裡也是。三島在遊玩過希臘之後,徹底激發了對「美」的興趣。按他的話說,「我的詩囊豐滿了」。
  • 星奧預告|薛明媛邀追求真愛的你,在成都共享復古「愛情派對」
    很多人認為,「選秀歌手」只是曇花一現。而踏上了「選秀末班車」的薛明媛,用「非酋」、「歐皇」等線上平臺點擊率破億的熱門歌曲,向大眾敘說著屬於她的故事,讓無數歌迷記住了這個明媚可人的95後小女生。「想要和你低空飛行,和你到處收集氧氣。」「失眠飛行」一經發布,便搶佔了各大音樂平臺榜單第一位。
  • 「Cyberpunk」
    這三位藝術家不建構典型的賽博龐克風景,而是以不同的型態語彙表達對文化經驗、符號意圖、形上啟示的渴望—這些都指向未來,形象化了在多元、複雜、追求全面進步的社會中可能發生的解放。美國作家布魯克貝斯克(Bruce Bethke)在 1980 年代創造了詞彙「賽博龐克」,從此這概念被廣泛運用在了文學、電影、電玩、音樂、甚至建築中。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他的普度眾生、追求自我的個性十分頑強,從而體現其執著對理想的精神,鍥而不捨,對於一位今文學家兼治佛學並行,以佛家的思維方式企圖提倡經世致用,確實開清末文風之先河,故本文嘗試從龔自珍的學佛事宜,以見其佛學思想之一二。
  • 那些追求「大而全」的用戶被滿足了,然後呢
    雖然每個做產品的公司都在說「我們以用戶為中心」,不過你可別被這樣的「謊話」矇騙,在具體的商業決策面前,每個人扮演的就只是一個數據,小數點後面不知道第幾位。根據「用戶需求」做產品,這裡的用戶指的只是他們最在乎的那群人。一些小眾需求的產品如果影響大局(或者對大局毫無影響),是極有可能被拋棄的。
  • 《Beastars》在天然的差別中追求平等
    故事中開篇就點明了肉食動物和草食動物是「平等」的,但其實不然,棕熊一族因為體格太強必須經常服用藥物抑制體型,草食動物們有專用的「草食車廂」,有些學校提倡著肉草分班,這樣,恐怕根本不是平等的關係吧? 但作者顯然不只是為了表現不平等,大灰狼愛上了兔子,出自本真的善的行動,但又不得不與決定了自己的生理本能、他人的眼光和社會體制和意識形態爭鬥,這是追求平等的原動力。
  • 你追求的不是穩定,是隨波逐流
    ●   ●   ●一個朋友叫小健,在小城市念完大學,父親託人把他塞進了家鄉小鎮的國企的辦公室,就是傳說中「錢不多事少離家近」的穩定工作。他說,「就是處理些辦公室的雜事,幾乎沒什麼活兒,有時看看新聞一天就過了。」我問他,「你想好了嗎?」「有什麼可想的呢,有一份無憂的好工作,朋友們都羨慕我。」他撐著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