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一個鐵匠的最後告白》
一番鐵錘上下
一串叮噹聲響
一陣汗雨飄下
那鐵件便成為匠人的理想器物
很多人對打鐵匠的了解,幾乎全部來自於電視劇。
某個打鐵匠窮極一生打造出一把「絕世好劍」,雖然講不出是具體哪部電視劇,但是這情節著實眼熟。
而小浪對打鐵匠的印象,來自於遊戲。
遊戲裡面「打鐵匠」的人物設定,在某個小村莊,破落的小屋裡面,一位肌肉發達的硬漢。讓遊戲者有濃濃的代入感。
「鐵匠大大,幫我修補一下裝備唄..」
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工藝。
打鐵師傅右手握錘,左手握鐵鉗。在鍛打過程中,上手要憑目測不斷翻動鐵料,直至將鐵料打成菜刀、鍋鏟或農具。在老鐵匠手中,堅硬的鐵塊會慢慢變方、圓、長、扁、尖等他們想要的樣子。在鐵鋪的門口一般都掛著鐵器成品:有農具,如犁、耙、鋤、鎬、鐮等;也有生活用品,如菜刀、鍋鏟、刨刀、剪刀以及門環、泡釘、門插等。
這種工藝,雖原始,但實用;雖簡單,但並不易學。
鐵匠這個職業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越來越少,在我童年時就對打鐵師傅充滿著好奇。遇到周師傅之後,交談中了解了許多關於他打鐵的故事,於是我想把上一輩打鐵時代的故事呈現出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打鐵,知道更多打鐵的背後故事。
小巷裡面的鐵匠鋪
聊天中了解周師傅是怎麼接觸打鐵這個職業然後如何堅持下來一步步的做到現在,走進人物內心,和他做朋友。他告訴我們:打鐵職業瀕臨消失,他的鐵匠技藝也無人傳承,透露著無奈。於是我決定用《一個鐵匠的最後告白》作為片名。
前期拍攝手法、鏡頭運用:
1.儘量多角度、多景別展現生活場景。
2.選擇獨特的視角、大量捕捉細節。
3.每一個鏡頭都是有根據的,可多使用框架構圖、線性構圖、前後景別構圖等。
4.大景別交代環境,小景別展現細節。
鐵匠的力量
後期剪輯的結構:
1.根據解說詞選擇空鏡頭及採訪內容。
2.剪輯注意邏輯性。
3.選擇合適的音樂對片子進行潤色。
4.過渡手法儘量軟切,如疊畫、漸黑,大段落之後使用黑場。
5.字體運用微軟雅黑,不可過大,看著美觀。
6.用到採訪畫面時,要聲畫對立。
7.回憶往事,畫面調色,黑白特效呈現。
8.用歷史進入,開頭把打鐵技藝介紹一番,引出主題,再一步步的展開故事情節。
肖雪娜同學作為畢業作品來報這個選題時,老師不是很看好,人物的矛盾點不突出,個性也不明顯,最重要的是活動空間太小,非常不好拍攝。只是覺得一個鐵匠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他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還是有一定的價值,所以批准了該選題。
鐵匠鋪內,佔地最大的就是這個火爐
果不其然,第一稿拿來時,幾乎不成立,片子呈現的主要內容就是鐵匠師傅的專訪(過多的用採訪,也是學生作品最明顯的特徵),空鏡很少,其他內容的發散也不夠,這給老師的指尋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
於是只能手把手的教,一次又一次的去補鏡頭和組織其他資料。
裸著上身的鐵匠師傅
現在想來這個「胖乎乎」(鐵匠師傅對導演的評價)的姑娘為了這部作品著實不易,一次又一次去那樣一個髒亂差且那麼擁擠的環境裡拍攝,的確需要一定的敬業精神。
經過重新結構,發散補充了女設計師的作品及內容,大量補拍現場的細節空鏡頭以及鐵匠師傅的勞動工作情況,最終使這部片子得以成型並且還算不錯。
這是一部反應底層勞動者工作及心理狀態的片子,很接地氣。
就像養蜂人會被蜜蜂蟄,鐵匠工作中也常常受傷
作品優點:
1.人物很真實,說了不少內心的實話,給人一定的反思。
2.鏡頭細節表現較好,作為視頻作品,鏡頭和畫面語言比什麼都重要。
3.補捉到鐵匠師傅受傷的一組鏡頭,並且用多角度多景別表現,這是這部片子最閃光的地方,充分表現了鐵匠師傅的不易,讓人為之動容。
4.片名用「告白」巧妙的把師傅的採訪表現出來,從而不再顯得呆板。
5.片頭用資料把鐵匠的技藝從古到今的界定做了一個介紹,增加了片子的文化與知識性。
6.片子經過修改後不再顯得死板。
打鐵時的每個步驟,都需要鐵匠持續注意力集中
不足之處:
1.鏡頭不夠精良,上架拍攝不夠。缺乏唯美鏡頭。
2.對師傅的家庭及生活交待不夠。(在回到家裡那段顯得有點空,可以說明一下)
3.片子整體樸實有加,情感及個性的內容較弱。
指導老師 王玲
✚掃描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