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老婆做一件紅色的中式禮服,漂漂亮亮的。
全文2881字,閱讀約需5.5分鐘
▲新京報社會新聞部出品
新京報記者 彭衝 攝影記者 鄭新洽 編輯 劉倩 校對 柳寶慶
裁縫葉志良捏著針線過了三十多年。
又是春節將至,顧客像往年一樣,找他置辦幾件新棉襖。但對葉志良來說,這是特殊的一年,因為疫情,他第一次不回老家過年。
他沉默地伏在縫紉機前,兩手不慌不忙地把布鋪平、往前推。看著機針落下一排細密的針腳,葉志良心裡有了新的願望。
▲幸福大街,葉志良的裁縫店。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
手藝
「勤勞的男人最可愛!」
葉志良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微信籤名。
這個男人個子不高,47歲,戴著一雙破舊的露指手套,伏在一臺縫紉機前,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
▲東城區幸福大街,裁縫葉志良在他的裁縫店裡,今年他在北京過年。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他吃住都在裁縫店裡,在北京東城區幸福大街特吉特菜市場的入口處,擁有一間三十平方米的鋪面。
店沒有招牌,毫不起眼,來往的行人透過玻璃門裡一塊「羽絨服訂做翻新」的牌子,才勉強猜出這是一家裁縫店。
葉志良幹活時喜歡聽周華健的歌,有時也「聽」電視劇,聲音從窗臺上擺著的音響中傳出,和機針扎進布料裡的「噠噠」聲混在一起,「要不然太孤單。」
他的家在一千公裡外的江蘇泰州。15歲的時候,葉志良上高一,成績很差,「宿舍其他同學都開始複習英語了,我還不知道上到第幾節課。」
同村不少人去學理髮、學做衣服、學木工和瓦工,他也坐不住了,跑去和老師「談判」:「我去學手藝,咱籤個協議,我先去試一個月,別跟我家裡人說。」
「你要不讓我出去,我就天天煩你。」在葉志良的「威脅」下,老師同意了。葉志良跑去上海老西門,拜了老裁縫為師,一個月後,他寫信到家裡,交代了實情。
家人沒有反對。葉志良家庭並不富裕,兄弟姐妹多,父母只希望他能養活自己,「我們那時候帶著壓力學,你必須要獨立的。」
▲葉志良正在工作。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通過老師傅的「考試」後,葉志良在上海開了店,過了幾年又來到北京。這些年,他給滿心喜悅的女孩做過紅嫁衣,給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裁過合身的西裝,給女警察做過別致的碎花旗袍,也熬過幾個通宵硬著頭皮給長安大戲院的京劇演員呈上幾套繁複的戲服,「那個水袖太難做了。」現在回想起來,葉志良還會皺眉。他最擅長的還是手工縫製盤扣唐裝。
葉志良喜歡幹這行,「我喜歡我做的所有衣服,看見顧客拿到合適的衣服,很高興,看到他們露著笑容,我就特別高興。」
━━━━━
念舊
三十年來,潮流迭代,葉志良的手藝在歲月中保留下來,但對它的青睞卻沒有在年輕人中得到傳承。
買衣服越來越方便,來做衣服的年輕人就越來越少,「來了也只是改個褲腳、裝個拉鏈什麼的。」有顧客以為這是葉志良的全部工作,他不說什麼,只是偶爾忍不住對著縫紉機辯解兩句,「其實我是做衣服的。」
▲葉志良正在工作。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那些成長於上個世紀的老人,更懂葉志良,也更相信手工的力量。每逢國慶節出遊和過年,很多老人都要來店裡置辦一件新衣服。葉志良覺得,人們的審美和以前不一樣了,往年總穿一身黑的老頭、老太太,也開始挑淺綠、棗紅的布料,趕時髦。
「但他們還是挺念舊的。」
入冬,總有老人捨不得扔掉那些不再合身或過時的舊羽絨服,來找葉志良翻新。他沿著縫線拆開,把一坨坨舊絨抽出來,填進新的面料裡,「循環利用,老人們不是不捨得花錢,可能買一件新的都不用這些錢,但還是喜歡過去的感覺。」
▲東城區幸福大街,葉志良站在他的裁縫店前。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擱早些年,葉志良理解不了這種感情。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那天,23歲的葉志良帶著自己花200塊錢買的縫紉機,從上海來到北京。
他有著年輕人共有的衝勁,還有一份獨屬於「手藝人」的驕傲。一天,顧客讓他做了一件真絲被套,「花了1500塊,做得很合適,那阿姨也很滿意。」但他沒想到,顧客當著他的面又套上了一層舊被套,說這是自己的習慣。
葉志良想不通,他沒碰到過這種情況,「我就說,『阿姨你逗我嗎?還不如不做。你這樣太對不起手藝人,太對不起我的手藝了。』」
那層破敗的舊被套似乎罩在了葉志良敏感的自尊上。他要把錢退給顧客,顧客不同意,他一著急,拿過一把剪刀,把舊被套奪過來,幾下就給絞了。
葉志良生氣,顧客更生氣,把他告到了居委會,「阿姨哭著說,舊被套是訂婚時候用的,有紀念意義。」
還有一位大叔總拿一套舊的中山裝來修補,「補了能有四五十次了,有一個洞就補一下。」葉志良算了算,前前後後修補的錢夠做三套新衣服,「可能對他來說,那套衣服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吧。」
▲葉志良正在工作。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葉志良自己也開始戀舊。
前些年,店裡購置了電腦控制的新縫紉機,用起來省力又方便,那臺跟著他從上海來到北京的蜜蜂牌腳踏縫紉機,被他移到角落,上面堆了些雜物。
有人想從他手裡把這臺暮氣沉沉的機器買下來,他一直捨不得。葉志良拍著那臺機器,腦子裡都是早年雙腳踩踏板的聲音,噠,噠,噠……
「我想給自己留一個念想。」
━━━━━
春節
今年是葉志良第一次不回家過年。
他打算臘月二十七八就關店,和幾個在北京的老鄉一塊熱鬧熱鬧,「我跟他們都說好了,提前兩三天備年貨。」他的店挨著菜市場,葉志良打算去買些魚、蝦和牛羊肉。
葉志良愛吃魚,也離不開米飯。老家有習慣,不能把魚全吃完,「年年有餘(魚)嘛。」米飯也不能蒸太熟了,「飯生一點,翻身(飯生),明年財運滾滾。」
「說實話,真的想回家。」葉志良的父親已去世,家裡有73歲的母親,還有當教師的妻子和剛大學畢業的兒子。他的微信頭像是家裡的兩層小樓,窗戶很亮堂,大門的左右兩側各貼著一個紅紅火火的「福」字。
▲東城區幸福大街,葉志良站在他的裁縫店前。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以前,每次回家過節,他總帶上幾瓶二鍋頭和一隻新鮮出爐的北京烤鴨。早年,他坐綠皮火車,「太慢了,等到了家,烤鴨都變味了。」一大家子二十幾口人聚在一起的時候,他也會給親戚家的姑娘們做上幾件連衣裙和羽絨服。
但他沒給老婆做過衣服。老婆偶爾也會有抱怨,「你真是個木匠。」葉志良有些不好意思,「老婆這是說我做衣服外行,也是說我不願幹活,木匠、木頭,在我們老家就是懶的意思。」
回憶到這,他沉默地伏在縫紉機前,兩手不慌不忙地把布鋪平、往前推,機針有秩序地落下一排細密的針腳。窗臺上的音響不知什麼時候關掉了,沒了動靜。
他懷念家裡吵吵嚷嚷的氣氛。「老家過年熱鬧,能放炮竹,不像北京一樣,安安靜靜的。」
▲東城區幸福大街,裁縫葉志良在他的裁縫店裡,今年他在北京過年。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2021年,葉志良早早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希望找個好地段,再開一家更大的店。
「我還有一個新願望,已經計劃上了,我想給老婆做一件漂漂亮亮的紅色中式禮服,再辦個婚禮。」肆虐一年的疫情讓他覺得,一家人平安健康地在一起,是最重要的事。
葉志良坐在店裡,想像著老婆收到衣服的樣子——
「我要讓她大吃一驚。」
值班編輯 花木南 康嘻嘻
點擊下圖進入"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
姐姐去世家人索賠41萬為弟弟買房,「現實版樊勝美」悲劇是誰釀成的?
來新京報電商平臺「小鯨鋪子」囤年貨啦!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重案組37號」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