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誌
在咖啡控的眼裡,咖啡一直是個極其傲嬌的存在。從豆子的選擇到烘焙、研磨及最後的衝泡,沒有一個步驟不需要仔細對待。看著咖啡在熱水的浸泡下隆起、溼潤、排氣、散發出迷人的香味,最終滴濾出一杯完美的咖啡,這個過程真的妙不可言。
一杯濃鬱可口的咖啡,往往能給人不一樣的體驗與享受,有時是排遣一種身心的疲憊,有時是促進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談,有時是點綴悠然的心情,咖啡不同,口感不同,帶給人的感受也不盡相同。
咖啡分類有很多種,基本可以從產地、咖啡樹的品種、處理咖啡果實的方式、咖啡萃取的方式等等來分類。如:藍山咖啡、拿鐵咖啡、摩卡咖啡、美式咖啡、白咖啡、黑咖啡等,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先簡單介紹常見的幾種咖啡種類的特點,一起看看吧。
美式咖啡
美式咖啡,英文是Americano,是最普通的咖啡,使用滴濾式咖啡壺所製作出或者有意式濃縮咖啡中加入大量的水製成。因此美式咖啡口味比較淡,其顏色也淺淡明澈,但是由於美式咖啡的萃取時間較長,約為四至五分鐘,所以其咖啡因含量較高。
卡布奇洛/拿鐵咖啡
卡布奇洛和拿鐵是女生們最喜歡的兩款咖啡,都屬於牛奶咖啡,兩者用料完全一致,由濃縮咖啡、蒸熱奶和奶泡調製而成,主要不同點在於三者的配比不同。卡布奇洛由1:1:1的比列調配,而拿鐵中蒸熱奶的分量就比較多,比列為1:2:1衝成。在口感方面拿鐵更為綿密細膩,卡布奇洛則微微發乾。
摩卡咖啡
摩卡咖啡是一種巧克力咖啡,有義大利濃縮咖啡、巧克力醬、鮮奶油和牛奶混合而成,是意式拿鐵咖啡的變種。和經典的意式拿鐵咖啡一樣,通常是由1/3的意式特濃咖啡,摩卡咖啡和2/3的奶沫配成,還會加入少量的巧克力,可以說摩卡咖啡是意式咖啡中最花俏的一種。
黑咖啡
黑咖啡是不加任何修飾的咖啡,集合了咖啡香甘醇酸苦五味的特點,黑咖啡強調咖啡本身的香味,也能表現咖啡生產過程和烘焙技術。一杯100克的黑咖啡只有2.55千卡的熱量,所以餐後喝一杯黑咖啡能有效分解脂肪,對於女性來說還有減肥美容的左右。
白咖啡
白咖啡是咖啡豆不加焦糖直接低溫烘焙,去除了一般高溫熱炒及炭烤的焦枯、酸澀味,而且保留了原始咖啡的自然風味及濃鬱的香氣,香滑順口,咖啡因含量及熱量亦低於普通咖啡。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小編最歡的手衝
其實手衝是對咖啡的一場溫柔萃取。
它的魅力在於,整個過程有種迷人的儀式感。細細的水流順著壺嘴慢慢淌下,一圈又一圈地打溼咖啡粉,白泡從咖啡粉間冒出來,數秒之後又沉浮下去,咖啡的香味散落在空氣中的每一個角落。
這個過程能讓你忘掉上一秒的煩惱,無視周遭紛擾,哪怕只是短暫片刻。想做出一杯好的手衝咖啡,你還需要對種種因素的細膩把握,如咖啡豆用量、研磨程度、水溫、水質、水流、萃取時間,甚至是注水的手法與時機等。
那麼,一杯成功的手衝咖啡,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咖啡豆
研磨度——中度研磨,如砂糖粒般大小。若咖啡粉太粗,熱水過快流過,就很難萃取出咖啡的芳香物質。若咖啡粉太細,濾嘴容易堵塞,導致水與粉浸泡時間過長,咖啡會出現苦、澀的口感。如果咖啡粉不均勻,細粉過多,就會讓出品的咖啡口感不夠純。
新鮮度——新鮮研磨是好咖啡的第一條件,它保證了咖啡的口感。當咖啡磨成粉後,就會加快咖啡粉氧化速度,40秒香氣就開始散失。咖啡粉香氣損失嚴重的話,自然咖啡的風味也就消失了。
布粉——咖啡粉倒進滴濾杯後需輕輕搖晃下使其平鋪,這是個非常容易忽視的步驟,或者用力過猛,搖晃太多下,都是不可取的。粉面的平整度決定了手衝咖啡燜蒸和萃取的均勻度,直接導致了咖啡的口感。
水
水質——一杯手衝咖啡98%的成分都是水,水中可溶性物質範圍最好在100-250ppm之間。不建議用純淨水製作咖啡,用純淨水製作出的咖啡往往口味會比較呆板,缺少層次感。優質的礦泉水能帶出咖啡粉的醇度,令咖啡充滿層次感。
水溫——水溫是影響咖啡味道的一項重要指標,水溫過高會使咖啡的苦味變強,水溫低則會使酸味變強。
水流——咖啡芳香與層次感能否盡情的釋放出來,關鍵就在於注水。
容器
濾紙——一張好的濾紙應該是無異味、濾水性好的。要選擇濾水速度均勻的,這樣才能讓咖啡在萃取的過程中不影響口感。
手衝咖啡萃取時的變因許多能夠自己掌控,也因為如此多的變因讓我們能夠調整出更多樣的口味,也許在別人口中它過酸或是過苦,但在你口中卻是美味至極,那麼也不一定要屈就於他人的衝煮方式,只要衝煮出自己所愛的咖啡即可。
從研磨、衝煮到品嘗,一杯從無到有的咖啡,開啟一整天的靈感。
衝泡咖啡之前,首先要了解的是咖啡原料――咖啡豆的性質。咖啡豆的原材料咖啡生豆,對咖啡味道的影響佔70%以上,不同產地的咖啡豆其風味都各不相同。
咖啡豆的狀態根據烘焙強度的不同,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也叫烘焙程度。
淺中度烘焙:香味和色澤都很好,有一些酸味,適合手衝咖啡。
中度烘焙:與酸味相平衡,清爽的味道是其特徵,適合手衝咖啡。
深度烘焙:咖嘲的油性成分溢出,咖啡豆表層有光澤,濃鬱的苦香,還會有焦味,適合做花式咖啡。
烘焙完成的咖啡豆要經過研磨成為咖啡粉,適當的咖啡粉研磨度,對於做好一杯好咖啡非常重要。粉末的粗細也要視蒸煮的方式而定。一般而言,蒸煮的時間越短,研磨的咖啡粉就要越細,蒸煮的時間越長,研磨的粉末就要越粗。衝煮工具的不同,咖啡粉的粗細度也不一樣。
而咖啡萃取時間就是衝泡咖啡所用的時間,更確切的說,是指咖啡粉和水混合在一起的時間。根據咖啡粉在水裡浸泡時間長短不同,溶解在其中咖啡的成分含量就會有所差異,這決定著咖啡的濃度和味道。
一杯咖啡=咖啡生豆+烘焙+研磨+萃取,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很多人初學咖啡總會疑惑:為什麼我衝出來的咖啡每次風味都不同?細究之下才發現,原來很多人並沒有重視水溫這一參數。接下來小編與大家交流一下,各種可控的不可控的衝煮參數之中,最容易掌控也最容易忽略的參數——水溫。
水溫很重要,因為不同的水溫,會萃取出不同特色和風味的咖啡。通常萃取咖啡時的水溫分為三種類型:
1、以低於室溫的水萃取的咖啡,通常為了將咖啡成分充分萃取出來,會花費短則2小時、長到24小時以上的時間。如此萃取出來的咖啡有點像葡萄酒,相對來說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時間越久,口感越柔順,但放太久也會變質。以冰滴咖啡著稱的冷泡法,就屬於這種方式。
2、以熱水萃取的咖啡,是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一般水溫在攝氏80~95度之間,溫度越低,酸味越強,苦味也隨之出現。水溫不同所萃取出來的咖啡口感變化很大,因此即使使用相同的咖啡豆、相同的研磨度,不同的水溫還是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所以長期愛用手衝滴濾壺或法式濾壓壺的人,都有各自喜好的水溫。
3、咖啡和水一起煮的方式,乃是以接近攝氏100度的高溫來萃取咖啡,土耳其咖啡壺就屬於這一種。相對來說,可以喝到較濃的咖啡,而且水溫總是固定在攝氏100度,較容易維持咖啡一貫的風味。
不同的風味物質,有不同的萃取溫度,調節水溫就能掌控咖啡口感,太苦,水溫降低一些;太酸,水溫提高一些。記住,只要懂得調節水溫,就能變化出無數不同風味的咖啡。
那又怎麼選咖啡豆呢?咖啡好喝與否,除了製作過程不同會有差別外,咖啡的味道與咖啡豆的品種也有著直接關係。這麼說吧,你的烘焙方法得到,調製咖啡的方法非常的恰到好處,但由於選的咖啡豆的品質不是很好,那麼所衝調出來的咖啡,在味道上會有所欠缺,如果用好品質的咖啡豆製作咖啡,製作過程拿捏得很到位,那麼咖啡的味道會更佳。
咖啡豆的標籤上可以看咖啡豆的信息,能看懂的話,就知道怎麼選了。選品種當然要從源頭看起,也就是咖啡的生產地方,好的咖啡豆,對土壤的要求很高,需要充沛的陽光,足夠的降水量,達到一定高度的海拔,有助於咖啡豆吸收陽光的精華。
如果你問起咖啡豆的產地,賣家回答的含糊不清,或是不願透露,那就需要謹慎考慮了,如果沒能很好的識別,還是選知道產地的咖啡豆較為妥當,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製作的咖啡味道,去挑選合適的咖啡豆了。
咖啡有著悠長的歷史,一步一步的發展,創新出更多的品種、味道,選好咖啡豆,還需要進行烘焙,小編給大家講講最基礎的咖啡豆烘焙。
生咖啡豆本身是沒有任何咖啡的香味兒的,烘焙使咖啡豆內部成分發生轉化,經過烘焙之後產生了能夠釋放出咖啡香味的成分,我們才能聞到濃鬱的咖啡香味兒。
烘焙最重要的是能夠將豆子的內、外側都均勻地炒透。首先是透過火力將豆中的水分順利地排出,此一步驟若太操之過急則會起斑點,而且味澀嗆人,將咖啡豆烘培出其最大極限的特色,正是烘焙的最終目標。
烘焙大致分為輕、中度、中度微深、中度深、深和極深烘焙,選擇豆的種類,烘焙溫度及烘焙方式,烘焙時間的長短都是決定最後風味的主要因素。
輕度烘焙為一般通俗的煎焙程度,留有強烈的酸味,豆子成肉桂色。
中度煎焙香醇、酸味可口,主要用於混合式咖啡。
中度微深烘焙酸味中和而有苦味,適合藍色及動馬札羅等咖啡。
中度深烘焙苦味較酸味濃,適合哥倫比亞及巴西咖啡。
深度烘焙苦味強勁,法國式的烘焙法,色澤略帶黑色。
極深烘焙色黑,表面泛油,義大利式的烘焙法。
烘焙即將咖啡豆煎煮,創造出咖啡獨特的色澤、風味與芳香。烘焙使淡綠色的生咖啡豆變成我們平常所熟悉的茶褐色咖啡豆。高標的烘焙則是能將生咖啡豆具有的香味、酸味、苦味巧妙地表現出來。
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咖啡烘焙師需要掌握的技能繁多,在不斷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系統、準確、針對性的訓練十分重要。在學習中隨著知識的累積,隨之而來的實踐、記錄、校正是提高技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