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2月,一部反映膠東半島某生產隊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國產電影《咱們的牛百歲》播映,一時風靡祖國的大江南北。該片講述了生產隊沒人肯接納五個毛病較多的「問題人員」,黨支部委員牛百歲挺身而出,帶領他們共同奮鬥、脫貧致富的故事。劇中黨支部委員牛百歲的扮演者梁慶剛以其質樸的形象、生動的語言,為全國廣大觀眾所熟知。
30多年後,當年「牛百歲」的扮演者梁慶剛近況如何?上觀新聞記者對其進行了採訪。
步履維艱
1942年,梁慶剛出生於河北唐山農村。4歲時,身為地下黨員的父親被叛徒出賣後慘遭殺害。那年,梁慶剛的母親一個人拖家帶口要帶三個孩子,其中最大的女兒不過14歲,可想而知生活是多麼的艱難。
為了逃離當地惡勢力的糾纏,梁慶剛的母親帶著孩子一路顛沛流離,來到離縣城東北17裡路的外婆家。後來又在梁慶剛父親老領導李克才的幫助下轉移到唐山,母親進了唐山華新紡織廠,後來,16歲的梁慶剛也進入該廠。
交響樂隊、民樂隊、評劇團、歌舞團、京劇團、籃球隊、桌球隊、遊泳隊……紡織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讓喜好文藝的梁慶剛沉浸其中。一有空閒,就湊錢買皮影、唱皮影,參加廠歌舞團、中學生歌舞團,每個學期參加文藝匯演。「雖然日子過得很艱難,但還是苦中有樂。」梁慶剛說。
命運垂顧
1959年,上海擬定支援河北醫務人員,同時河北支援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兒童藝術劇院三家文藝團體共計80名工人。因為河北省唐山市業餘文藝活動聲譽在外,河北省委決定到唐山市招收這80名工人。
那時的唐山市還沒有通公交車,在招生組步行去梁慶剛家的那個晚上,任機修工的梁慶剛正在廠裡上夜班。第二天白天,不甘心的招生組成員把梁慶剛叫到廠宣傳部,並拿出一份報紙,請他念讀報紙上的兩首小詩。
1960年4月2日,梁慶剛成為河北支援上海工人中的一員,住在兒藝宿舍。半個月後,不懂什麼叫話劇,只看過河北省話劇團演過《絞刑架下的報告》的梁慶剛,被分配到上海人民藝術劇院。
到人藝後,剛開始是為期3個月的集訓。由老院長黃佐臨的夫人丹尼老師親自任教。白天上課,老師手裡拿著個鼓「咚咚」地敲,說這叫「節奏」。分到院裡不到一個月,團長高重實讓17歲的梁慶剛準備演《枯木逢春》裡的方冬哥,這也是梁慶剛藝術人生中演出的第一部戲。
《枯木逢春》這部經典,在1958年到1959年曾在上海舞臺演出無數次,還到過北京懷仁堂匯報演出。第一次接戲就演分量這麼重的戲,讓初出茅廬的梁慶剛忐忑不安,甚至想過要逃避,此時,人藝一團主要演員胡思慶老師和方團長鼓勵梁慶剛:「你太沒出息了。跑是沒用的,是懦弱和胸無大志的表現。」說完,把劇本扔給梁慶剛後一走了之。
後來,《枯木逢春》大獲成功,還走出上海,到湖南長沙、江西南昌等地巡演。
塑造經典
《咱們的牛百歲》劇本作者袁學強是個回鄉青年,原籍山東榮城,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後來調到公社擔任文書,把所經歷的事寫了好幾本文學作品。其中,中篇小說《莊稼人的腳步》被改編為電影劇本《咱們的牛百歲》。
1983年,上影廠副導演到全國各地文藝團體挑選牛百歲的飾演者,四十不惑的梁慶剛脫穎而出。 當時劇組人員聚在一起,談得最多的還是戲。三天討論劇本,對劇本發表意見,甚至研究某句臺詞應該是逗號還是句號。「為了摳觀眾的兩滴眼淚,讓觀眾感動,但又不能讓眼淚流下來」而費盡心思;為了演出效果,臨開拍前還要改劇本。最後急壞導演:「不能用你們劇院排戲的辦法,作者是業餘的,經不起你們狂轟亂炸。」可謂精益求精到極致。
1983年12月,該片在全國播映後,天津市委號召全體黨員、幹部學習「牛百歲」;湖北漢口一工廠成立了「牛百歲小組」;唐山市開灤馬家溝礦年輕黨員梁青山把礦區落後工人組織起來成立「牛百歲掘進隊」;河北省南皮縣委號召全縣黨員幹部爭當「牛百歲」式黨員。因將「牛百歲」這個角色演活了,梁慶剛在全國聲名鵲起。
梁慶剛說,牛百歲這個角色的成功,離不開一線生活。他跟了5個大隊書記體驗生活,親眼見到有個孩子,平時幹活吊兒郎當,年終因沒有分到紅,竟然到書記家把鍋給砸了……這樣的經歷給了電影以豐富的素材。樸實的語言,憨厚的神情,說老百姓的話貫穿始終,讓「牛百歲」這個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梁慶剛還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角色。在黃蜀芹導演的《圍城》中,飾演匪營長;在《戰爭,讓女人走開》中,飾演火車站一個小站站長;在電視劇《婆婆來了》中,飾演梁大爺。曾經邀請梁慶剛參演《咱們的牛百歲》的著名導演趙煥章,在導演《八仙的傳說》時,又邀請梁慶剛演何仙姑的化身,後來又讓梁慶剛當他的助手……
在這之中如果要他回答哪一部片子最滿意,他的答案是沒有最滿意。因為每次播映後,他總會感到有些遺憾,期待下一部能夠更加完美和出彩。他認為,就像歷史大浪淘沙一樣,經典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