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花之美》:插花大師的花道,礦泉水瓶也能插出中式瓶花的美

2021-03-05 插花藝術入門

2018年底上映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除了豪門內宅爭鬥的精彩劇情受到觀眾追捧,還還原了大量宋代生活習俗,加入不少中式插花的場景,帶起一股學習中式插花的熱潮。故事發生在宋代,正是中式插花盛行的時期,劇中人物習花插花的情節,更為真實地體現和還原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

中式插花比西式插花更難的地方在於,花材和花器不易得

當然,相較於電視劇上有限的展露,中式插花的內涵豐富得多。現在的人習花,更容易接觸的是西式插花。一來是西式的花材易得,花市有大量鮮切花供應,只要購買就可以使用。而中式插花講究宛若天生的自然造型,花材更多需要到大自然摘取。二來是西式插花的瓶器要求不高,現代工藝生產的玻璃瓶或者陶製瓶都可以搭配使用,對作品的欣賞更多在花材造型上。而中式插花講究\"花與瓶共賞\",插制的時候講究花與瓶的呼應,什麼樣的花材搭配什麼樣的瓶,甚至尺寸大小都相當考究。

除了以上兩點,中式插花讓很多新手感覺到難的地方,還有它涵蓋的眾多文化淵源:不同時令節氣插制的作品不同,唐宋明清乃至現代也分成不少流派,插花也和茶道、詩畫、焚香密不可分。研習中式插花是一個點,大家憑著這個支點入門修行,進入的卻是廣大的中國傳統文化世界,並常常會有越修行越不知足的感悟。

中式插花既有史料可以遵循,又有現代流派可以觀摩學習

不能將中式插花簡單理解為,一個比較複雜的插花過程。它包含的是不同花期的花材選擇,對花器的欣賞,完成作品後的細細品味,以及為它作曲寫詩讚美的整個過程。

那麼,這樣複雜的中式插花是否有方法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插花史裡,古人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記載,除了不同時期研究出來的技法介紹,還有許多關於中式插花的詩歌書畫作品流傳下來。像袁宏道的《瓶史》、張謙德的《瓶花譜》、郎世寧的《聚瑞圖》、陳洪綬的《清供圖》等等,都給我們還原了中式插花在不同年代的應用。

到了現代,許多插花大師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將中式插花的傳統沿襲下來。寫出《瓶花之美》《瓶花六講》的徐文治老師,就是其中佼佼者。他本人原本從事空間陳列、茶席布置等工作。隨著工作的深入,從茶席花開始,逐漸接觸了解瓶花。後來通過川瀨敏郎先生的日式插花,進入插花世界。又研讀了袁宏道的《瓶史》,並對中國古代插花文獻進行大量閱讀和剖析,從而開始了自己對中式插花的修行。

正是這種對歷史的研習和借鑑,形成了徐文治老師獨有的插花風格。他出版的《瓶花之美》《瓶花六講》,既對中式插花史進行梳理,也對前輩們的一些觀點提出合理質疑和推斷。隨著徐文治老師的娓娓道來,我們不僅能學到插花技法,還會對一些流傳多年的觀點,有新的思考和辨析。

比如袁宏道為何顛覆酒賞的觀點,唐後主李煜是否親自插花,中國插花史是否起源於佛前供花,日式花道是否依託於中式技法等內容,徐文治老師都在書中一一分析,並大量舉證證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帶有辯證思維的閱讀,讓人仿佛置身於辯論會現場,不僅會有趕緊閱讀完本書的衝動,還會接著找來其它被辯駁的書籍,再對比參考研究,直到得出許多耳目一新的結論。

中式插花,對作品的精神讚美重過物質供養

徐文治老師在《瓶花之美》中,介紹了古人為什麼給花定不同品級,他們如果看待不同花器在不同年代的使用,什麼樣的作品算是標準的審美,不同的節氣分別插什麼樣的作品,插花和茶藝有什麼樣的關聯,以及哪些典籍適合插花人研讀。

那麼,古人在插花時有哪些步驟,對我們現在的插花又有什麼借鑑意義呢?這一點,唐代人羅虯在《花九錫》一文中給出了答案:重頂帷、金錯刀(剪枝)、甘泉(浸)、玉缸(貯)、雕文臺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賞)、新詩(詠)。

這篇《花九錫》只有短短70字,卻完整介紹了古人插花的9個步驟,是現在已知的中國瓶花最早的理論資料。從文章裡可以看出古人對插花充滿儀式感,除了要給花材最好的物質條件,完成作品後還要給予精神上的讚賞。不僅要將它的美臨摹下來留存,還要為它唱曲,邊喝酒邊欣賞它的美,再給它寫讚美的詩歌。

在解析《花九錫》之餘,徐文治老師還借用了《紅樓夢》裡,賈寶玉和史湘雲等人用十二首詩為菊花進行鑑賞的過程。從而讓我們了解到文人和瓶花這門藝術的精神交流。

這種對美的享受,是可延續的。整個瓶花最美的時刻,是完成插制後對它進行賞析的時候。就像現在,我們插完一幅作品,會拍照發朋友圈寫文章,會討論欣賞它的形態意趣,並時不時拿出來細細品味。

所以說,中式插花的魅力,更多地綻放在作品完成後。也因此,儘管古人插出的作品早已枯萎,但關於它們的詩歌和繪畫卻流傳下來,讓我們現在也依舊能夠欣賞到當時的風華。

放開花器的限制,中式插花才能更好回歸日常生活

以上是古人插花時會做的事,但中式插花的豐富內涵遠不止這些。對中式插花來說,花與器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插花,既有對花材的要求,也有對瓶的講究。那麼,對中式插花而言,什麼樣的器才是好的呢?

古人看重銅器和瓷器,認為金器和銀器俗氣。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造型和不同大小的器得到的喜愛是不同的。這些講究到了現在,又有什麼不同呢?其實現在的插花,徐文治老師更提倡的是適用。他提出應當將生活藝術化,將藝術生活化。

特別是初學中式插花的人,應當摒棄陳雜的觀念,將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器具用來勤加練習。\"一切可利用的器具\"這個概念放寬到哪種程度呢?那就是能裝水的就可以。所以礦泉水瓶、咖啡杯、啤酒杯之類都是可以用來插花的。為了論證這一點,徐文治老師本人還出了幾個用礦泉水瓶插出的作品。

《瓶花之美》傳達出來的一個觀念就是,所有的作品和技法,都是為生活服務的。中式插花對器的講究,將插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這一點其實好壞參半。好的是,文人寄情於花,留下了大量的詩歌和繪畫作品,奠定了插花在中國文化史的地位。不好的是,給習花人設置了屏障,仿佛沒有能拿得出手的花器就不能插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一千年的插花史,但插花的普及率卻低於西式插花和日式花道。《瓶花之美》則是看到這一點,才致力於讓大家跳出傳統的條條框框,將插花還給生活本身。

徐文治老師在書中提到,曾經有一段時間,會刻意要求自己不講究任何花器,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讓作品適應不同的環境。他強調,\"瓶花不是插花、不是花道、不是花藝,不是在表演技法,它是把所有東西糅合到一起呈現出來的這件作品和人的交流過程,是你的感情、情緒、審美等內在的外化。\"

只要有想插花的意願,就不要將自己束縛在各種規矩裡。不僅穿著漢服插花是美的,就是穿著牛仔褲襯衫,只要有插花的想法,那就可以行動了。只有將插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將中式插花的精神傳承下來。畢竟,使用才是最好的傳承。

無論是對花器的不依賴,還是對史料的辯證解析,《瓶花之美》對想要研習中式插花的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通過它的講解,讓人明白技法、器物在中式插花中只是一小部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內心深處對植物、對花器、對環境的情懷。

一起修行中式插花,對話我們的內心,將我們的審美外在化,表達出我們理解的藝術美吧。

內容來源:木目心言

⤋進入❤精彩 點亮✡在看➘

相關焦點

  • 花道美學:插花書籍推薦
    在作品中強調一種「不依託於外在」的缺、拙、澀之意境,正如日本花道回歸人的內在,呈現完整的生命之美。山茶花、紫羅蘭、水仙、芭蕉、朝顏……川瀨敏郎以每月一花的形式,花了2年時間,從歷史、文化、藝術、美學的角度闡述他的花藝。同時從四季不同花草的插法,到花剪的使用、器皿的選擇,細緻入微地介紹了生活中的插花指南。
  • 止物精品課堂——中式插花課程開課啦!
    近年來,多部古代題材影視劇中也都出現了中式插花的身影,其俊逸的造型美和雅致的意境美令人耳目一新。不同於西式插花的花量大、色彩絢麗,中式插花以借花抒情、託物言志為特色,色彩淡雅、清新樸實,更加崇尚自然美,追求意境和韻味。
  • 石原裡美變身花道家,手裡只拿一枝芍藥花!
    狗仔最近很激動,我的偶像石原裡美又接了一部新劇《高嶺之花》,而且似乎還和本狗仔有那麼點關係。
  • 日本花道的物哀之美
    🌷|盛花|表現出自然美▼盛花的特點是把花插在水盤或廣口花器內,在顯現量感和色彩美的同時,主要表現自然的景觀美。盛花插制時,還要注意整體的緊湊感,在水際和插口處要作適當的裝飾。明治末期,因為西洋花草的栽種和西洋建築的增加,構思出這種不限於壁龕裝飾花的插花術。其流派有小原流、安達式等。可以說盛花是現代插花的主流。🌷|生花|生長的花▼
  • 瓶花,中國式風雅!
    若瓶高瘦,卻宜一高一低雙枝,或屈曲斜嫋,較瓶身少短數寸,似佳。最忌花瘦於瓶,又忌繁雜。如縛成把,殊無雅趣。若小瓶插花,令花出瓶,須較瓶身短少二寸,如八寸長瓶,花只六七寸方妙。若瓶矮者,花高於瓶二三寸,亦可插花有態,可供清賞。」
  • 他畫瓶花,妙瓶配美花,一花一世界,一瓶一乾坤
    他畫瓶花,妙瓶配美花,一花一世界,一瓶一乾坤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文章來源_網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花花草草都是少不了的存在,它們以盆栽或瓶插等各種方式,裝點著我們的生活,讓人們在家也能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感受到生活之美。今天就帶大家欣賞一組出自王璜生的以「瓶花」為題材的國畫彩墨作品。
  • 日本花道,花人花語正當時
    直到今天,池坊立花仍是日本國內規模最大的花道流派。立花,生花,自由花是池坊花道的三大基本花型。最具代表性的立花構造複雜嚴謹,以一種抽象的意念模仿山水畫,通過枝條的前後左右伸展體現大自然的韻律美感,具有高貴典雅的東方之美。
  • 不插花也值得珍藏——《瓶花譜》!
    窯則柴,汝最貴,而世絕無之。官、哥、宣、定為當今第一珍品,而龍泉、均州、章生、烏泥、成化等瓶,亦以次見重矣。瓷器以各式古壺、膽瓶、尊、觚、一枝瓶為書室中妙品。次則小蓍草瓶、紙槌瓶、圓素瓶、鵝頸壁瓶亦可供插花之用.餘如暗花、茄袋、葫蘆樣、細口、匾肚,瘦足、藥壇等瓶,俱不入清供。 古銅壺、龍泉、均州瓶有極大高三二尺者,別無可用,冬日投以硫黃,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
  • 花道的折枝之妙,方有天趣
    只要是提起明清時期的插花,就一定會對《瓶花譜》、《瓶史》有很深刻的印象。那麼為什麼明清是變遷期呢?這就是因為唐代雖然是花道歷史上的興旺時期,但人們只是單純地愛花,插花的技術並不算很完善,《花九錫》的提出,也只是把插花的意境提到了一定的階級上。
  • 東方國藝分享丨烹茶插花,與花談心—「茶花」與官窯花器插花
    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五雲仙漿,無復加也。」呂溫等人,在茶宴上賞花,可見品茶賞花的美趣,在千年前的唐代已盛行。三、茶花花器之應用《中國茶花之道》書中指出,茶花既在配合幽室,追求茶趣,在花材花器的形色上,自須靈臺清明,以新簡清寂,純真而不矯飾為特色。
  • 八雅文化|花藝、插花、花道的區別
    「插花」,即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之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配置成一件精緻美麗、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花道」,指適當地截取樹木花草的枝、葉、花朵插入花瓶等花器中的方法和技術,並能給人以藝術和美的享受。
  • 池坊花道 | 自然之姿
    正如池坊的重要文獻:《專應口傳》,在它的大卷序文裡有這樣一段文字:「瓶中插花之事,那僅是賞玩美麗的花而未充分明了草木風情意趣。僅只插作而已。因而先人開始插花,此花道藝術於世間廣為流傳,是為都市鄉野之風雅興趣。」
  • 花清社 | 一花一草 一瓶一器 一水一木
    花藝指通過一定技術手法,將花材排列組合或者搭配使其變得更加的賞心悅目,表現一種意境或宏觀場面,體現自然與人以及環境的完美結合,形成花的獨特語言,讓觀賞者解讀與感悟。世界花藝流派中,特徵及影響力度顯著的有日本花道、荷蘭花藝、西方現代花藝、中式插花以及西洋式花藝設計等。
  • 久負盛名的日本花道,從中國傳統花藝文化中學到了什麼?
    也就是說,日本官方認為日本花道能夠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存在是始於1462年,而不是佛前供花傳入日本的隋唐時期。 彼時正是中國的明朝,從明太祖遣使赴日起,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持續了上百年,中國的花瓶與瓶花之道隨著頻繁的中日貿易而傳到日本。
  • 課程預告 插花入門(四)—— 日式花藝:小原流盛花
    日式花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眾多流派,其中池坊(成立最早的流派)、小原流和草月流是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流派。
  • 什麼形狀的花瓶插什麼樣的花好看(附插花圖片)
    尤其是葉子繁盛的鮮花,可以營造一種茂盛的體積感,也能給留在玻璃花瓶裡的根莖部分打掩護。推薦閱讀:圓柱形花瓶插什麼花好看?2、喇叭形花器+花頭大小適中的花材推薦花材:玫瑰、尤加利、扶郎花、大麗花、洋牡丹、春芋、鐵線蕨等插花技巧:喇叭形花瓶因為其形狀太過特殊不利於打造花束的整體結構,首先去掉多餘的葉子,把花材修剪成相似的長度。
  • 花道之道:永遠有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而插花之為道,是表達思想以及創造的形式,作為一種藝術,則涉及宗教、哲學、修身、社交等多個文化領域。日本的花道,更是集中地反映了日本人的自然觀、美意識和倫理觀念。 15世紀 室町幕府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極喜插花。晚年時,他常在東求堂與文士藝人在此夜談。有人說東求堂是日本第一個茶室,也是花道(還有茶道、能劇)的誕生地。足利義政的時期,花道已被各階層接受和欣賞。
  • 花非花 | 池坊流:花之心應為我之心
    六角堂花之心應為我之心池坊流從自然採擷枝葉,再重置於新環境,並非簡單模仿植物的野趣,而是將自我對花葉之美的認識及精氣神投注於枝幹、樹葉與花朵。「池坊流」花道的古本造型日本花道注重內心世界與外在插花兩者合而為一,日本天文元年《池坊秘傳》中說「花之心應為我心也」。
  • 《高嶺之花》插花,了解一下
    據說,小野妹子完成出使隋朝的任務回到日本後,受聖德太子之命就出了家,現在京都的頂法寺就以小野妹子為開山之祖。因為小野妹子曾獻花於佛前,所以他被視為日本花道的始祖。而且,不但要講究書畫作品本身的價值,或者插花的符合時令、意境,書畫和插花兩者之間還要寓意相通,珠聯璧合,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這家主人的身份與文化修養。
  • 日式插花技巧
    本圖片由網絡提供僅供參考      插花越來越成為當代女性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其中日式插花也隨之在中國盛行起來,今天時初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花道的三大主流派:小源流、草月流、池坊。日本明治末年由小原雲心創立的小原流至今仍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花道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