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上映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除了豪門內宅爭鬥的精彩劇情受到觀眾追捧,還還原了大量宋代生活習俗,加入不少中式插花的場景,帶起一股學習中式插花的熱潮。故事發生在宋代,正是中式插花盛行的時期,劇中人物習花插花的情節,更為真實地體現和還原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
中式插花比西式插花更難的地方在於,花材和花器不易得當然,相較於電視劇上有限的展露,中式插花的內涵豐富得多。現在的人習花,更容易接觸的是西式插花。一來是西式的花材易得,花市有大量鮮切花供應,只要購買就可以使用。而中式插花講究宛若天生的自然造型,花材更多需要到大自然摘取。二來是西式插花的瓶器要求不高,現代工藝生產的玻璃瓶或者陶製瓶都可以搭配使用,對作品的欣賞更多在花材造型上。而中式插花講究\"花與瓶共賞\",插制的時候講究花與瓶的呼應,什麼樣的花材搭配什麼樣的瓶,甚至尺寸大小都相當考究。
除了以上兩點,中式插花讓很多新手感覺到難的地方,還有它涵蓋的眾多文化淵源:不同時令節氣插制的作品不同,唐宋明清乃至現代也分成不少流派,插花也和茶道、詩畫、焚香密不可分。研習中式插花是一個點,大家憑著這個支點入門修行,進入的卻是廣大的中國傳統文化世界,並常常會有越修行越不知足的感悟。
不能將中式插花簡單理解為,一個比較複雜的插花過程。它包含的是不同花期的花材選擇,對花器的欣賞,完成作品後的細細品味,以及為它作曲寫詩讚美的整個過程。
那麼,這樣複雜的中式插花是否有方法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插花史裡,古人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記載,除了不同時期研究出來的技法介紹,還有許多關於中式插花的詩歌書畫作品流傳下來。像袁宏道的《瓶史》、張謙德的《瓶花譜》、郎世寧的《聚瑞圖》、陳洪綬的《清供圖》等等,都給我們還原了中式插花在不同年代的應用。
到了現代,許多插花大師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將中式插花的傳統沿襲下來。寫出《瓶花之美》《瓶花六講》的徐文治老師,就是其中佼佼者。他本人原本從事空間陳列、茶席布置等工作。隨著工作的深入,從茶席花開始,逐漸接觸了解瓶花。後來通過川瀨敏郎先生的日式插花,進入插花世界。又研讀了袁宏道的《瓶史》,並對中國古代插花文獻進行大量閱讀和剖析,從而開始了自己對中式插花的修行。
正是這種對歷史的研習和借鑑,形成了徐文治老師獨有的插花風格。他出版的《瓶花之美》《瓶花六講》,既對中式插花史進行梳理,也對前輩們的一些觀點提出合理質疑和推斷。隨著徐文治老師的娓娓道來,我們不僅能學到插花技法,還會對一些流傳多年的觀點,有新的思考和辨析。
比如袁宏道為何顛覆酒賞的觀點,唐後主李煜是否親自插花,中國插花史是否起源於佛前供花,日式花道是否依託於中式技法等內容,徐文治老師都在書中一一分析,並大量舉證證明自己的觀點。這種帶有辯證思維的閱讀,讓人仿佛置身於辯論會現場,不僅會有趕緊閱讀完本書的衝動,還會接著找來其它被辯駁的書籍,再對比參考研究,直到得出許多耳目一新的結論。
徐文治老師在《瓶花之美》中,介紹了古人為什麼給花定不同品級,他們如果看待不同花器在不同年代的使用,什麼樣的作品算是標準的審美,不同的節氣分別插什麼樣的作品,插花和茶藝有什麼樣的關聯,以及哪些典籍適合插花人研讀。
那麼,古人在插花時有哪些步驟,對我們現在的插花又有什麼借鑑意義呢?這一點,唐代人羅虯在《花九錫》一文中給出了答案:重頂帷、金錯刀(剪枝)、甘泉(浸)、玉缸(貯)、雕文臺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賞)、新詩(詠)。
這篇《花九錫》只有短短70字,卻完整介紹了古人插花的9個步驟,是現在已知的中國瓶花最早的理論資料。從文章裡可以看出古人對插花充滿儀式感,除了要給花材最好的物質條件,完成作品後還要給予精神上的讚賞。不僅要將它的美臨摹下來留存,還要為它唱曲,邊喝酒邊欣賞它的美,再給它寫讚美的詩歌。
在解析《花九錫》之餘,徐文治老師還借用了《紅樓夢》裡,賈寶玉和史湘雲等人用十二首詩為菊花進行鑑賞的過程。從而讓我們了解到文人和瓶花這門藝術的精神交流。
這種對美的享受,是可延續的。整個瓶花最美的時刻,是完成插制後對它進行賞析的時候。就像現在,我們插完一幅作品,會拍照發朋友圈寫文章,會討論欣賞它的形態意趣,並時不時拿出來細細品味。
所以說,中式插花的魅力,更多地綻放在作品完成後。也因此,儘管古人插出的作品早已枯萎,但關於它們的詩歌和繪畫卻流傳下來,讓我們現在也依舊能夠欣賞到當時的風華。
以上是古人插花時會做的事,但中式插花的豐富內涵遠不止這些。對中式插花來說,花與器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插花,既有對花材的要求,也有對瓶的講究。那麼,對中式插花而言,什麼樣的器才是好的呢?
古人看重銅器和瓷器,認為金器和銀器俗氣。而在不同的時期,不同造型和不同大小的器得到的喜愛是不同的。這些講究到了現在,又有什麼不同呢?其實現在的插花,徐文治老師更提倡的是適用。他提出應當將生活藝術化,將藝術生活化。
特別是初學中式插花的人,應當摒棄陳雜的觀念,將身邊一切可利用的器具用來勤加練習。\"一切可利用的器具\"這個概念放寬到哪種程度呢?那就是能裝水的就可以。所以礦泉水瓶、咖啡杯、啤酒杯之類都是可以用來插花的。為了論證這一點,徐文治老師本人還出了幾個用礦泉水瓶插出的作品。
《瓶花之美》傳達出來的一個觀念就是,所有的作品和技法,都是為生活服務的。中式插花對器的講究,將插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這一點其實好壞參半。好的是,文人寄情於花,留下了大量的詩歌和繪畫作品,奠定了插花在中國文化史的地位。不好的是,給習花人設置了屏障,仿佛沒有能拿得出手的花器就不能插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一千年的插花史,但插花的普及率卻低於西式插花和日式花道。《瓶花之美》則是看到這一點,才致力於讓大家跳出傳統的條條框框,將插花還給生活本身。
徐文治老師在書中提到,曾經有一段時間,會刻意要求自己不講究任何花器,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讓作品適應不同的環境。他強調,\"瓶花不是插花、不是花道、不是花藝,不是在表演技法,它是把所有東西糅合到一起呈現出來的這件作品和人的交流過程,是你的感情、情緒、審美等內在的外化。\"
只要有想插花的意願,就不要將自己束縛在各種規矩裡。不僅穿著漢服插花是美的,就是穿著牛仔褲襯衫,只要有插花的想法,那就可以行動了。只有將插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將中式插花的精神傳承下來。畢竟,使用才是最好的傳承。
無論是對花器的不依賴,還是對史料的辯證解析,《瓶花之美》對想要研習中式插花的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通過它的講解,讓人明白技法、器物在中式插花中只是一小部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內心深處對植物、對花器、對環境的情懷。
一起修行中式插花,對話我們的內心,將我們的審美外在化,表達出我們理解的藝術美吧。
內容來源:木目心言
⤋進入❤精彩 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