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晶晶JessieLee(叫我晶姐、晶晶都可以)自由撰稿人,一個愛好廣泛的追劇達人。
簡書推薦作者、簡書官方【歐美劇】專題副主編、百度知道專欄作者、百度派特邀作者。
在今年的艾美獎上,《大小謊言》和《使女的故事》這兩部劇堪稱大贏家,然而我卻注意到了一部相對冷門的獲獎美劇《亞特蘭大》。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扮演者唐納德·格洛弗(Donald Glover)同時也是這部劇的編劇,他曾經在電影《火星救援》、美劇《廢柴聯盟》中出演,會講單口相聲,還發行過嘻哈唱片,也獲得過格萊美提名,堪稱影視歌三棲全能。
這部劇豆瓣評分8.7分,該劇獲得艾美獎喜劇類最佳男主、最佳導演以及金球獎最佳音樂/喜劇類劇集。第一季共10集,1集大概24分鐘。
我之前在這篇文章(Homie,你真的了解嘻哈文化嗎?)提到過嘻哈音樂題材的紀錄片和電影,其實也有關於這個題材的美劇。嘻哈音樂題材的美劇我知道的有三個,《少年嘻哈夢》以閃耀大師與狂暴五人為原型,講述70年代紐約布朗克斯的街頭風貌;《嘻哈帝國》雖然收視率高、音樂很好聽,但是家族撕逼的情節過於狗血。
這裡放幾首《嘻哈帝國》裡
比較好聽的歌曲
其實光聽歌就可以了
去各大音樂軟體搜索嘻哈帝國就可以聽
《亞特蘭大》則是一股清流,不同於《嘻哈帝國》的光鮮亮麗、紙醉金迷,也沒有描述嘻哈音樂的歷史淵源,它地點設定在南方說唱聖地亞特蘭大,聚焦於小人物的奮鬥與掙扎,這才是底層嘻哈音樂歌手真實的寫照。
劇中致敬了2Pac、B.I.G、姆爺等嘻哈傳奇歌手,也調侃了Flo Rida、Fetty Wap等人的音樂風格。
劇中的背景配樂也是一大亮點,烘託出劇的整體格調和風格。(此時我很佩服電波字幕組,居然能把每個背景音樂都標出歌名)
以下是能從QQ音樂庫裡搜索到的本劇部分BGM:
劇裡不光談到了嘻哈歌手,也調侃了一些名人。
一個很有趣的情節是這裡把假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設置成了一個黑人,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調侃和諷刺,劇中類似這種高級黑(正黑反黑自黑)的方式隨處可見。
我的理解是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其實是個喜歡黑人文化的白人,這與後面第七集那個說自己內心是白人的黑人小胖相照應。(第七集廣受好評,十分精彩,我在後面會具體介紹。)
看到這裡,如果你僅僅以為《亞特蘭大》是一個充滿黑色幽默色彩的喜劇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它的野心不僅僅在於此,其實嘻哈音樂這些元素都是外殼,這部劇的核心其實是對社會問題的諷刺和探討。
(以下有劇透)
「說起來,你們是我朋友,但也算不上什麼朋友。我是說我認識你們,但也不怎麼認識你們。」
男主Earn是一個生活不如意的loser,原本是普林斯頓高材生,卻不知道什麼原因輟學了,他和前女友Van還沒結婚就已經有了一個女兒。他被同居的前女友趕出去之後,自己的父母都不肯收留他,連同事都忍不住把他又衰又喪的表情拍照記錄下來。
他做著類似銷售的工作,拉不到客戶,生意也被對面的同行老太太搶走了,業績都不如一個老太太,難怪人家老太太都能夠嘲笑他。
老太太的表情讓我突然想起了侃爺(Kanye West)
兩個表情有異曲同工之妙
發工資那天反而更窮了,連公交卡的餘額都算上了,也只剩62美元,月光族大概對Earn的境遇感同身受吧,除了購物開銷、日常花費、孩子的奶粉錢還有還房貸之類的,估計也剩不下多少了。
為了節省開銷,Earn甚至在麥當勞和店員爭論說自己要買特價的兒童套餐。他和前女友約會卻付不起飯錢,去找服務員看菜單上的價格都能被調侃,最後連他自己都用貧困來自黑了。
發財的機會來了,Earn聽說表兄做了一名說唱歌手,以藝名「Paper Boi」(這裡譯為「闊大少」,這個名字聽起來很俗氣,但是卻有不少叫這樣藝名的歌手,比如大闊少、闊達少還有闊少爺,這裡再次向電波字幕組獻上我的膝蓋)的身份在網絡走紅,於是Earn去找表兄闊大少,要求做闊大少的經紀人。
闊大少是一個真實有趣不做作的人,對於看不慣的人和事,他會打架、說髒話還有翻白眼。好久都沒聯繫的親戚Earn突然來訪,他當然十分鄙視。
不過Earn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闊大少在不斷相處中改變了看法,同意讓Earn當自己的經紀人。
儘管抽菸、喝酒、打架、說髒話,但是大闊少骨子裡是個好人。他會教育社區裡模仿他的小朋友,對他們說:「槍擊別人,一點都不酷。」他也會回復Earn前女友Van的簡訊,勸她不要誤入歧途,他說:「妹子啊,你可長點心吧。」
闊大少內心渴望得到公眾的認同和理解,公眾對闊大少有錯誤的看法,認為他屬於那種匪幫風格的壞人,即便這一點讓他得到了很多黑人同胞的讚揚和支持,他也想讓大眾了解真正的自己,所以他才多次請求那位女記者採訪他。
然而那位目光一直在假斯汀身上的女記者卻是這樣回復闊大少的:「扮演好你的角色,人們不想讓假斯汀當混蛋,他們希望你來當這個混蛋。你是個說唱歌手,這是你應該做的。」這也真實表現了說唱歌手的困境和矛盾:他們承受大眾的誤解,始終無法撕下「壞人」的標籤,到頭來他們發現這一切是他們必須要承受的,因為這是大眾所賦予給他們的責任和義務。
這就好比從80後開始,年輕人就被貼上了各種標籤。80後年輕的時候說他們是垮掉的一代,80後不再年輕時說90後是垮掉的一代,過幾年該說00後是垮掉的一代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其實是二戰後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是特殊環境下的產物。
從下圖闊大少的好基友Darius的裝扮上來看,美國的貧民區確實不安全,隨身都要攜帶刀槍之類的武器,陌生人進來都得武裝好以防不測。
Darius是奈及利亞裔黑人,闊大少的好基友(這個演員曾在《衝出康普頓》裡飾演狗爺Snoop Doggy Dogg,雖然長得不像,但是演出了狗爺的風格和個性),他居然能說出很多有哲理的話出來,比如下面這句:
「我們人類總是處在毀滅的邊緣,而生命本身便危機四伏,如果你不知道你會死,你又怎麼會知道你活著?」
他還說了黑人的頭號問題是壓根不懂如何享樂(這點我深表懷疑),他是這樣解釋的:
「我們如果把浪費在思考如何不花錢上的時間,用在花錢上,那這時間花的才值。」
於是,這三個來自亞特蘭大底層的小人物組成一個團隊,他們的追(zhuan)夢(qian)之旅就此展開,鬧出了種種啼笑皆非的事情。
精神病人、LGBT以及帶有種族觀念的刻板印象
第一集採用倒敘的敘事方式,開頭先講述闊大少和其他人發生衝突,以槍聲響起結束,留下懸念。隨之從頭開始敘述Earn的生活窘況以及去找闊大少要求當經紀人等一系列事件,最後的場景Earn前女友Van在電視上得知闊大少和Earn被拘留。
發生在拘留所乃至亞特蘭大這座城市的種種故事也是美國社會的縮影,本劇也聚焦到了特殊人群:精神病人和LGBT群體(LGBT是Lesbians、Gays、Bisexuals與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即同性戀、雙性戀及變性者)。
比如有一個精神病人三天兩頭進拘留所,他喝馬桶裡的水,美國警察朝他打招呼,他卻把滿嘴的馬桶水噴了警察一身,此處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警察以及美國黑人的態度,多是嘲笑和好奇的目光審視精神病人。
Earn不明不白的被闊大少連累,進了局子,這還不是最尷尬的,最尷尬的是在拘留所裡Earn像個電燈泡一樣坐在一個黑人和他「前女友」中間,然後各種躺槍。
Earn多次提出自己可以給兩人騰地方,但是那個黑人總是不讓,看來他很享受隔著一個人聊天的感覺。
最神奇的是這哥們一直不知道他的前女友是個變性者(這點其實光看就很明顯了),最後還是所裡的其他人點破了,這哥們也被其他黑人誤認為是同性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黑人群體對待LGBT的態度和對待精神病人等邊緣群體一樣,大多也是嘲笑。
「標籤主義」就是將各種不同的觀點、事件、人物看成一個群體,貼上特殊的符號作為討論素材,卻使得事實被曲解。比如很多人會給黑人女性貼上「暴躁」的標籤,給黑人男性則貼上「不合格父親」的標籤,這些都是帶有種族觀念的刻板印象。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個性。Earn前女友Van和好朋友鬧矛盾就是因為他們兩個黑人女性有著不同的價值觀。
種族歧視等諸多社會問題在前面沒有刻意過多講述,只是埋伏更多黑色幽默一帶而過,然而所有這些小碎片積攢到一起在第七集來了一次徹底的大爆發。
封神的第七集:電視劇版的《周六夜現場》(SNL),處處諷刺,笑點密集
這一集一開始我以為看錯劇了,因為一開始就是廣告。後來才發現整集都是在播一個訪談節目,闊大少作為嘉賓參與錄製,闊大少整集的耿直和表情本身就是個笑點。
前面和中間夾雜意味深長的廣告,有的廣告充滿諷刺的意味,有的廣告則反映沉重的現實。你甚至分不清楚是節目裡夾雜廣告還是廣告裡夾雜節目。
重點要講講這位說自己內心是白人的黑人小胖,這段出現在本集這個訪談節目特別報導裡。他始終想做白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他告誡黑人小朋友們:「做你自己,不計代價,別穿得瘋了吧唧的。」此時外景主持人意味深長的點了N次頭以表「贊同」。
他貌似做了一個手術,再度出現在鏡頭前就成這樣了,這副樣子已經讓闊大少徹底笑抽了。此時我終於明白前面醫生說的話不是一句廢話,算是一個預告了:「這個手術是絕對百分百可行的,只不過他看起來會比較怪。」
剛才還在談論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黑人小胖,轉過頭來反對LGBT群體,同是被歧視的少數群體,還真是雙重標準啊。
我突然想到了一處前面的情節,Darius拿著一個畫有狗的靶子去射擊場練槍,結果被趕出去了,因為旁邊的白人愛狗如命,不允許他開槍打「狗」。那個白人的靶子是一個寫有「DAD」字樣的人形靶子,目標具體的甚至有點過分了。
「我知道我對家庭該負起責任,但不代表我要拿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犧牲,如果你還愛我,請為我撐下去;如果已經不愛了,請為我們的孩子撐下去。」
主角Earn是個打不死的小強,吃了上頓沒下頓,睡的地方是倉庫,在鞋子裡留了兩張鈔票都會興奮的拿出來數一數(看來這個藏錢的習慣真是不分國界)。
他正如全世界千千萬萬個為理想而奮鬥的年輕人一樣,會為了看不到前途的人生自怨自艾,也會周旋於夢想和現實,尋求一條成功之路。
喜劇的背後往往是一種悲涼和無奈,笑過之後會有一種沉重的感覺,因為劇中的主角和觀眾,幾乎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便是帶給我們無數笑聲的憨豆先生,他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一個具有悲情色彩的傻子,喜劇大師卓別林表演的其實也是小人物的悲劇,所以他才會說:「人生用特寫鏡頭來看是悲劇,用長鏡頭來看則是喜劇。」
仔細思考一下《亞特蘭大》這部劇,它其實有著某種雞湯色彩,比如下圖的臺詞。它探討的是人生以及我們如何面對這操蛋的生活。
有一個情節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前女友Van曾經讓男主角Earn去找類似保安的體力工作來餬口,以此度過眼前的經濟危機,Earn卻說了一句話:「做那種工作,我會變成我痛恨的那種人。」他努力的追求著自己的理想以及自己想要的生活,為了實現夢想,不願向現實妥協。
哪怕是面對父母、親戚、好友的不理解,自己選擇的路,即使是跪著,也要咬牙走下去。
在這個功利而浮躁的社會裡,很多人已經無法沉下心來冷靜的思考,殊不知成功人士光鮮的背後其實也是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是需要時間的,你再耐心的觀察一段時間,也許那個人就成功了。
總之,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那就是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
如果本公號不幸陣亡的話,
你還可以在如下地方找到晶姐:
QQ公眾號/知乎專欄:晶姐說影視
簡書/微博/豆瓣:晶晶JessieLee
(微博我暫時不玩了)
當然了還有本號讀者微信群和QQ群,
詳情見公號菜單欄「聯繫我」裡的「影視社群」。
這個圖的情節是一個酒吧老闆不想付錢給Earn,
可謂用盡了渾身解數,包括這個機關。
後來闊大少出馬把薪水要回來了,
還真是欺軟怕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