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化發端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湖湘文化深受荊楚文 化影響,一度成為荊楚文化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 後則作為相對獨立的文化形態繼續存在著。長沙有文字可考 的歷史達 3000多年,長沙之名最早見於 《逸周書·王會篇》。
據古文獻記載,湖南原為越人和 「蠻」和 「濮」等古民族的 居住地,殷商之世長沙屬揚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屬古三苗國。在港版封神演義中,哪吒第一次出徵討伐巨人族,就是和這個部落打得難捨難分。
在這一時期,湖南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才漸趨明朗, 舉世聞名的四羊方尊等一批青銅重器的出土便是最好的證 明。春秋中葉,楚國在南方崛起。隨著楚國的徵湘,楚人和 巴人等楚 國境內的民族便相繼進入湖南並逐漸成為湖南境內的主體民族。
湖南境內原土著居民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 楚人入湘後,一方面徵服和統治者湖南的土著民族 ,另一方 面也推廣較為先進 的生產工具和 生產技術 ,使得湖 南地 區的 農業、林業、牧副業、手工製造業和商業都有了一定的進步, 至戰國時期,長沙屬黔中郡,是楚國的軍事重鎮和重要糧食 產地。
到目前為止,僅長沙地區所發掘的春秋戰國楚墓即達 3000多座。發掘材料表明,戰國時期的長沙已是楚人聚居、 人口稠密、手工業和商業相當發達的城市。楚人不僅與湖南的土著民族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物 質文化,也創造了新興的封建制度文化和充滿神奇色彩的精 神文化。
楚人入湘後,即在湖南設縣任尹,封君封邑;同時 輸入楚國文字 ,帶來了中原的文獻典籍和傳播當時北方較為 先進的禮儀習尚及其文化思想。湖南土著居民信奉的原始宗 教與楚人的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相互影響、融合 ,構成了春 秋戰國時期獨具湖湘特色的宗教和神話;
此外由楚人和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創造的文學藝術,包括詩歌、散文、音樂、繪 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已達到相當高的 程度和水準。海內外享有盛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馬王堆漢 墓、三國走馬樓吳簡和長沙窯便是這一時期最好的證明。 長沙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素有 「名人故裡」、「屈賈之 鄉」之譽。
隨著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不斷衝撞,及至秦漢, 國家統 一的民族文化開始逐步 形成 。湖南境 內的楚文化 與新 進入的中原文化融合,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向前發展,形成 新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漢文化。
長沙自秦漢以來就是湖湘地 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中心,曾是西漢長沙國 和五代馬楚國的都城,是名人薈萃之地 ,許多名人對城市的 發展作出過直接的貢獻。
戰國時期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流 放湖湘十年 ,曾來長沙,作有不朽詩篇漁父懷沙 等著名詩篇,後於楚國城破之時在淚羅投江 自盡。
西漢初,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任長沙王太傅,作有 吊屈原賦等漢賦名篇,賈誼在長沙居住了四年多,他的活動和著述對長沙及湖南的文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