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上的bug,現在的「地級市」真的是城市嗎?

2021-01-13 國史拾遺

現在的中國人在描述城市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個Bug:地級市的稱呼問題。什麼意思呢?一個縣裡的鄉鎮居民,如果要去城區,通常會說「去縣城」;一個省的居民,如果要去省會城市,也可以說「去省城」;但是,如果大家是要去非省會的地級市市區,這個叫法一般會直接稱呼名稱,比如「去蘇州」,「去青島」…..但是,絕對不會有什麼「去市城」的說法。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這設計一個很大的誤區,絕大多數國人其實是知道這個誤區的,不過仍然經常犯這個錯誤,甚至連權威的媒體有時候都犯這個錯誤:把地級市稱為城市。

這是當年「三沙市」成立時的新聞,這條新聞很嚴謹,稱呼的是「最年輕地級市」,但當時仍有不少節目和主持人稱「中國又多了一座城市」。

地級市到底是城市嗎?大家首先要區分一下,城市,這是一個人文概念,本身和行政區劃並沒有關係,而地級市則是一級行政區劃,有些地方雖然沒有行政建制,但毫無疑問它就是城市,比如古代的景德鎮,景德鎮在古代沒有正式行政建制(古代基層行政到「縣」為止,「鎮」不是行政區劃),是隸屬於浮梁縣的一個鎮子,但它在古代實際上長期以來都是江西僅次於南昌的第二大城市;還有現在在東南沿海一些比較發達的鎮,雖然建制上是鎮,但實際已經是一個城市。

但是,三沙市呢?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不太好說是一個「城市」,但是它是一個地級市,有正式行政區劃。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我國關於城市的行政區劃「這麼怪」?

這就要歷史淵源了,通過剛剛的解釋,大家應該明白了,「城市」本身應該是一個「點狀」的概念,是一個工商業發達的人類聚集點;但是我國的「地級市」實際上是一個「片狀」的行政區劃,它除了主城外,還帶了一堆的縣,這些縣除了縣城往往還有不少鄉鎮。

其實,我國的省、地級市、縣都是「片狀」的行政區劃,對於省和縣,大部分國人早已習慣,所以說要去這些地方的中心區,都可以直接說去「省城」,去「縣城」;但是省和縣之間的「市」,這非常尷尬,它通常既能被理解為 「點狀」,也能被理解為「片狀」。

舉個例子:筆者是九江人,前些時日九江受到洪災影響很重,其主要災區並不是城區而是沿長江和鄱陽湖的縣。但是中央電視臺報導的時候,主持人往往直接說:讓我們把視線轉移到江西九江。這個時候,這個「九江」指的就是地級市,是共和國江西省的一個面積達1.8萬平方公裡的行政區。

但是,作為周邊縣的人,如果去九江這個城市,我們往往也會說「去九江」,這裡的九江,這是特指「九江城」,是一個點狀的區域。

其實就是一個字眼的問題,「市」這個字的迷惑性太重了,這個字但看就是城市嘛,所以大家往往就會把地級市當「城市」來看,相對於縣和省這種單純的行政區劃,「市」很容易給人一種「城市」這種人文概念,但現實上地級市又不是城市,所以經常會出現混淆。

那古代人會有這個煩惱嗎?這算是問到關鍵了,古人還真沒有今人的這種困惑,中國自元朝以來,整體的行政區劃事實上和現代也差不多,去掉鄉鎮一級基層行政區劃外,這以上的行政區也是分三個等級:省(正式稱呼一般是「布政使司」),府(或直隸州),縣(或廳)等。

對於古人來說,縣城,省城的稱呼當然沒問題;對於二級行政區的市區嘛,人家會直接說「府城」,堂堂正正。

有些電視劇寫到古代城門,認為城門會寫城市名,這其實是也是錯的,古代城門是有自己名稱的,不會在上面寫「府名」或者「縣名」,左圖是台州古城門;寫府名的地方也有,但那都是衙門,比如右圖的開封府(現在是旅遊景點),古人不可能因為這個就認為這個城市能代表整個府,比如今天在南昌看到江西省人民政府,不會認為南昌能代表整個江西省一樣。

既然現代的地級市事實上和古代的府差不多,難道僅僅是因為把「府」字改成了「市」字,一字之差,就造成這麼大的影響嗎?當然不會,事實上這不光是改一個字的原因,還有很重的歷史沿革。

其實,我國古代是沒有點狀的行政區的,劃分省、府、縣的時候,都是面狀行政區,那城市怎麼管呢?城市的正式行政區劃也是「縣」,不過有些縣比較特殊,它正好是作為政府駐地,這些縣叫「附郭縣」,以九江府為例,清代九江府管理:德化,彭澤,湖口,德安,瑞昌五個縣。這裡面德化縣特殊,它實際上是九江知府的駐地,其管理的地盤是九江城區以及一些郊區;而有些比較大的城市,城區甚至要分兩個甚至三個縣來管理,比如南昌的城區,就分為南昌縣和新建縣兩個縣來管。甚至首都京師都一樣,分為大興縣和宛平縣兩個縣。

我們如今看一些電視劇的時候,會聽古人說什麼「某某城」,比如講包拯的時候會說「廬州城」,還有什麼「廣州城」等臺詞,但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正確,這其實完全是用今人的思維來揣摩古人,今天的我們有時會把「市」這個行政區劃理解為「地級市的主城區」這一點狀區,但古代人根本沒這個毛病,古代人看府,完全也是理解成「片狀行政區」的,就像我們看省一樣,古代人可不會認為「府」就是「府城」。

註:古代如果某個城市有自身的名稱,這個城市通常都很特殊,比如著名的「長安」,唐長安城是源於隋朝的大興城,這座城市是特意新建為首都的,所以專門有命名,唐朝易名為長安城,但是,如果按照行政區劃來說,「長安」並不是府名,而屬於京兆府,附郭縣是長安縣和萬年縣

這裡舉廣州的例子:清代廣州是可以和外國人通商的,外國人問廣東本地人「這城市叫什麼名字?」,這算是把廣東人問住了,當地人從來沒考慮過「城市名稱」這個問題,通常是叫「省城」的,當地人絕不會以為這個城市的名稱叫「廣州」,因為廣州是府。至今,粵語地方文化都習慣把廣州簡稱為「省」,比如著名的「省港大罷工」,這個「省」指的就是廣州而不是廣東。

所以說,古代中國人是並沒有 「點狀行政區」的意識的。

這個局面到民國才結束, 民國初期縣搞了「廢府存縣」,把府給廢了,同時引用西方的區劃,在一些工商業發達的地方引入「市制」,一般是借用府名,1921年,廣州市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市」。

這個時候的「市」和如今的「市」不一樣,屬於狹義的「市」,基本就管理市區以及連帶的一點郊區,屬於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點狀行政區」。

註:「市」通常是把之前「附郭縣」的城區摳出來成立的,而「附郭縣」本身並沒有被廢除,這也是今天中國頻繁出現「縣市重名」現象的原因之一,比如民國九江建市後,九江縣(原德化縣,後因和福建德化縣重名而改名)還在,不過縣政府從九江城遷徙到了沙河鎮。

所以,當時中國實際存在一種「縣市分離」的現象,一些比較發達的地方設立點狀的「市」,但大部分行政區還是縣,市本身並不管理縣,當然因為中國的國情,省和縣之間是需要一個聯絡的機構的,這個就很麻煩,有時候叫「專區」,有時候叫「行署」。

理論上,這「專區」什麼的並不是行政區劃,只是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但按照中國國情,這種機構久了之後就會「脫虛向實」,成為事實上的二級政區,民國初期的「廢府存縣」造成了這麼一種不倫不類的現象。

註:中國最初的「省制」,元朝的行省也是這麼來的,「行省」本身並不是行政區劃,而是中央政府(中書省)在地方上的派出機關(理解為分部吧),但時間長了之後,由於長期管理一片的地方事務,這事實上就成了行政區,脫虛向實。

建國之後基本也是沿用了民國的行政區劃等級,這一點大家小學的社會課本肯定都學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市,自治縣,自治州)——鄉(鄉、民族鄉、鎮)三級的(當然,也規定了特殊情況能設置特別行政區)。估計不少朋友都有困惑:不對呀,怎麼是三級呢?應該是省——地級市——縣——鄉四個級別才對啊。

這其實就是一個大Bug,省和縣並不用多解釋,這個「鄉」這種基層行政區是建國之後新有的,此時中國畢竟是一個工業化的國家,組織能力、對基層的掌握能力大大加強,封建時代「皇權不下縣」這種情況得到根本解決,所以加了這一級行政區。

但是省和縣之間的這個行政區劃,雖然因為受民國影響沒寫入憲法,但能行得通嗎?當然行不通!我國的國情決定了,省直接管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縣,行政效率太低了,所以這之間一定要有一個銜接,民國初期的「廢府存縣」確實有些失策,但民國時期又沒有改正,而是改用派出機構來銜接,建國後也沿用這個習慣,於是就有了「地區」這麼一個機構。

理論上來說,地區並不是一級行政區,它是派出機構,「地區」沒有人大,它直接向省政府負責,它裡面所監察的一片地方即有縣又有市,於是80年代的地圖竟然出現一個地名寫三次的奇特景象。

比如這幅老的江西地區,大家看看上面的九江,出現了三次,這裡面紅字九江表示的是「九江地區」,紅色圓圈那個九江指的是九江市,而旁邊的九江指的則是九江縣

這個時候,縣是縣,市是市,但是經過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建設,中國的經濟變得很有活力,地區經濟通常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城市發展的,城市對於周邊地區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大大加強,於是中央政府決定改革地區體制,嘗試讓市管理縣,1983年在經濟發達的江蘇首次實驗。

其實,讓市管縣之前也有過實驗,1954年頒行的《憲法》中有「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的行政區劃條文,1959年9月17日,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於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的決定》,對市管縣體製作出了法律上的規定,直接推動了市管縣體制的發展。但後來因特殊原因被取消。80年代的這次,才搞成功了。

註:這種縣是縣,市是市的情況之前在臺灣省也有,抗戰勝利收復臺灣後,臺灣沿用了民國時期大陸一套行政區,1945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分設8縣(臺北縣、新竹縣、臺中縣、臺南縣、高雄縣、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9個省轄市(基隆市、臺北市、新竹市、臺中市、彰化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市)與2個縣轄市(宜蘭市、花蓮市),可以看到,既有臺北縣,臺中縣等,也有臺北市,臺中市等。

於是,「地區」被取消,「地級市」出現了,這被稱為「地市合併」。所以現在除了新疆、西藏等極少數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都改成了地級市,理論上來說,「地級市」並不是我國憲法所規定的正式行政區劃,不過,我國憲法有一個「較大的市」的概念,現行的憲法規定國務院行使批准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的職權,較大的市的行政區域劃分為區、縣。

新疆仍然有塔城、阿克蘇、和田等地區

這個「較大的市」其實早在1954年的第一部憲法中就有了,算是稍微彌補了一點省縣之間缺乏中間環節的漏洞,但司法解釋很模糊,到八十年代一般認為,這包括十八個經國務院批准的較大的市,二十七個省會和首府城市,以及四個經濟特區城市,共四十九個城市。不過現在,事實上全國絕大多數地級市都已經管縣了。事實上,直到今天,如果依據憲法,我國的「地級市」仍然不是行政區劃,只能理解成「中心城市幫助省政府管理周邊的縣」。

而且,因為解釋模糊,有些地方有一些很特殊的行政區,比如湖北的「仙桃、天門、潛江」三個市;還有東莞、中山這種「直筒子市」等。

所以,我國的市管縣僅僅才幾十年歷史,而且如果真較真從法律上解釋,「地級市」本就有些不倫不類,稱呼「省城」、「縣城」可以,但稱呼「市城」,總是有些怪,因為「地級市」和「地區」一樣,並不是行政區,而且如果根據規定,市和縣實際是平級的。

相關焦點

  • 有意思的地級市,處於川滇交界處,還是全國唯一以花為名的城市
    人口稀少,經濟基礎差,但是,就在川滇交界處,有這樣一個經濟發達的地級市,攀枝花。攀枝花是中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也是四川非常年輕的地級市,成立才50多年,1800多年前,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還是一個「五月渡瀘,深耕不毛」的荒蕪之地,後來隨著鐵礦石的發現,成了中國的焦點,經過多年的發展,攀枝花的人均GDP、工業化率、城市化率均位列四川前三,是全省最富有的地級市。
  • 江蘇一由蘇州代管的地級市,人均GDP超15萬,或「撤市設區」?
    江蘇省是我國經濟非常活躍的一個省份,內部所有下轄地級市都進入我國百強市榜單,各地的經濟實力都非常強勁,和國內很多省份比起來,江蘇境內的經濟實力更加平均,沒有太過懸殊的差距,國內有不少的省份除了省會是一線城市之外,境內其它城市都只是三、四線小城市,我國在很早之前就有「共同富裕」這一設想,而江蘇省各個地方無疑很好地實現了這一點。
  • 中國最「牛」地級市:萬億俱樂部成員,是世界三大賞櫻勝地
    中國最「牛」地級市:萬億俱樂部成員,是世界三大賞櫻勝地,在中國的行政區劃中,地級市是指第二級地方行政區,通常,省級市獲得的資源最好,經濟發展最快,但是,有這樣一個城市,萬事沒有絕對,雖然名義上是地級市,但經濟發展卻很可觀,不僅常年入選15個「新一線城市」,還是「萬億俱樂部」的一員。
  • 中國多個城市調整行政區劃 或形成示範效應(圖)
    [提要] 近一年來,國內數個城市陸續進行大手筆改革,調整行政區劃:北京城區「四合二」,整合利用核心區資源;深圳特區範圍擴至全市解決「一市兩法」;廈門特區擴至全市,將建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上海南匯併入浦東新區;天津撤三區並為濱海新區;重慶設中國內陸唯一國家級新區等
  • 走近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
    圖集第一部分序圖包括中國的地理位置、地勢、近海、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沿革、民族自治地方及建制市分布等專題地圖。圖集第二部分區域圖,結合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長江經濟帶、長江三角洲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等重要地區、重要城市群的行政區劃設置情況進行圖示化表達,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 什麼是計劃單列城市、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
    1954年,江蘇省區划進入8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變,中國進入了撤地設市的高潮,作為省政府派出機構的地區與省轄市合併為地級市,進而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省市縣鄉四級行政區劃。但要說明的,地級市只是準行政區劃,是國家行政機構區劃統計工作中長期沿用的行政區劃術語,其管理地方市、縣的職權是從地區那裡繼承來的,而不是憲法賦予的。再回到憲法第三十條,與直轄市相對應的省、自治區下面的市被稱為省轄市,1949年剛建國的時候中國只有54個省轄市,而現在已經發展到了312個。
  • 中國9個「極為出名」的縣級市,常被誤認為地級市,知道哪裡嗎
    我國有這麼多縣級城市,因為數不到手,所以可能不能全部讀出來,但是,在所有縣級城市中,都被誤認為是地方級市,還有四個縣級市的名字,和省會差不多大,一起看看吧。首先第一個是敦煌,也許有很多人誤解敦煌是地級市,其實敦煌是甘肅酒泉的管轄地級市,敦煌之所以被人們所熟知,是因為它玩弄著埋藏在這裡的歷史文化的寶藏,你是真的,比如敦煌壁畫和很多石窟,讓人嘆為觀止,而且,除了敦煌以外還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例如,月牙泉、陽關等,有機會的話一定去看看。
  • 福建省行政區劃簡介
    需要說明的是除這9個地級市外,還存在著行政管理方面與9個地級市並列的平潭綜合實驗區。該區轄平潭縣,其行政區域與平潭縣重合,且有單獨的車牌代碼「閩K」。但目前平潭縣行政區劃仍隸屬福州市,故並未將其單獨列出 。另外金門縣(隸屬於泉州市)和馬祖列島(隸屬於福州連江縣)以及烏丘嶼(隸屬於莆田市秀嶼區)等區域,實際由臺灣當局管轄,期待早日統一。
  • 雲南八大地級市地勢圖:昆明,曲靖,玉溪,麗江,昭通,普洱等
    在上一篇筆者介紹了雲南的八大民族自治州,這八大自治州只佔到了雲南行政區劃的一半,它還有八大地級市。因為雲南的少數民族有著「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這八大地級市和八大民族自治州是混亂分布的,沒有呈現出一定的特徵分布。但是在這八大地級市中少數民族人口也是佔據很大的比例的。
  • 廣東一座不設行政區的地級市,外來人口比本地人口還多,這是為何
    廣東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容的省會,即使是一線消費水平,也無法阻擋人們對廣東的熱愛,城市繁榮,企業多,就業機會多,但這個沒有行政區劃的地級市,外來人口比本地人口還多,究竟哪一個城市更受歡迎呢?
  • 距合肥140公裡一市行政區劃調整
    蕪湖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皖江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江大橋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駐蕪各單位:為進一步優化蕪湖城市空間布局,加速推進市域城鄉一體化發展,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調整蕪湖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皖政秘〔2020〕120號),結合《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蕪湖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優化整合方案的批覆》(皖政秘〔2018〕134號)精神,現對我市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
  • 中國年輕的地級市國土面積只有20平方公裡
    地級市是我國第二級行政區劃,因與地區同級而被稱為「地級市」。中國最南端的地級市,其建制最晚,土地面積最小,最大的卻。成立於2012,僅有2500人口是海南省繼海口市、三亞市、儋州市之後的第四個海南省地級市。
  • 見證·瀘州70年④丨這個市曾在四川行政區劃圖上「消失」23年,如今……
    國慶黃金周,原瀘州市委副書記、原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原省轄瀘州市籌備組副組長張玉清在家休息,仍不時有電話打進來,祝他國慶節快樂。這位88歲的老人,是瀘州市誕生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從1983年到現在,他所在的省轄瀘州市籌備組和所有市民們,新建了一個瀘州市。
  • 安徽行政區劃調整遐想,與江蘇整合、做大合肥,能否跨越發展?
    安徽加入長三角以後,並掉其他城市可能性已經大幅度下降,往東發展已經有更好的機遇,並滁州比六安強太多。樅陽倒是可以劃歸合肥,即可解決沿江問題,而且也是該到了發展江北問題了,南京現在大力發展江北應該和南京一道把安徽的江北地區發展好,如果樅陽劃到合肥那麼就可以在樅陽建設江北高鐵站直達南京,西面到九江等其他地區,總之安徽的江北也該是時候大力發展基礎設施了,搞一個江蘇版的蘇常錫,有個更大的名片打出去,同時合肥地位也做大了,經濟地位自然上升。
  • 越南行政區劃:省份多達63個,「縣」「鄉」範圍小,數量更多
    越南的一級行政區劃分為58個省和5個直轄市(芹苴、峴港、海防、河內、胡志明市),每個省份約150萬人的樣子。這樣的人口規模相當於我國一般的地級市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或者許相當於我中部2個普通縣,也只有日本的縣平均人口的一半左右。
  • 關於開原市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及更名事宜
    鐵嶺市人民政府關於開原市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及更名事宜的批覆開原市人民政府:《開原市人民政府關於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及更名的請示》(開 政〔2020〕68號)收悉,經研究,現批覆如下:一、同意新城街道、興開街道行政區域調整。
  • 廣東不容小覷的城市,地級市排名僅次於蘇州,廣東四小虎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大城市在積極的建設發展中,城市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但城市間的發展也不同, 因為每個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同,城市的發展方向也不同, 比如我國城市在沿海地區,一些城市在山區,一些城市主要發展旅遊業,有些城市主要發展工業。
  • 安徽一市行政區劃將有大調整!
    在近日召開的滁州市政府第四十八次常務會議上研究通過了天長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工作。會議原則同意天長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會議強調,要按照《行政區劃管理條例》,本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設置合理、方便管理,整合資源、提高效能的原則,合理劃分新設街道、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確保區劃調整後更有利於行政管理,有利於資源合理配置,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 江蘇這裡行政區劃大調整,何時輪到南京?
    江蘇又一城市行政區劃升級成功,主城範圍和人口進一步擴容,城市地位直線上升!這座城市,是江蘇南通。截至目前,僅僅在江蘇範圍內,已經有宿遷、常州、南通、徐州、連雲港、揚州、泰州、鎮江等地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涉及調整鄉鎮、街道範圍、撤市設區等。
  • 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行政區劃這樣變遷
    地圖是一座城市發展變遷的客觀記錄者,如同城市成長的年輪,承載城市變遷的記憶。由市民政局、市測繪院和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聯合主辦的「地圖文化之旅﹒上海市行政區劃的變遷」主題活動,昨天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揭開帷幕。展覽以61幅老地圖為載體,描繪了1927年上海建市之始至今各行政區劃的軌跡。每一幅行政區劃地圖的背後都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信息。1958年江蘇十縣劃歸上海、1992年浦東新區設立……這些歷史時期鐫滿了上海這座城市發展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