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在上海誕生,飾演歌女紅牡丹的胡蝶也因此名聲大噪,成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紅遍全國的電影名星。
胡蝶原名胡瑞花,祖籍廣東鶴山,1908年生於上海。胡家並非一般家庭,胡瑞花的姑姑嫁給了曾擔任過民國總理的唐紹儀的弟弟。有了姑父這層關係,她的父親便謀取了一個「京奉鐵路總稽查」的閒職。
由於胡家這種不同尋常的家庭環境,胡蝶自小就隨同父母往來奔波在京奉線上,每到一個地方與人交流,胡蝶都要模仿當地口音。後來他的父親辭官回到廣東,胡蝶又學得一口熟練的粵語,她的語言模仿能力也為她以後進入電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24年,由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在上海公映,這部影片掀起了中國電影業的熱潮。16歲的胡瑞花被電影事業深深吸引,報考了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上海電影學校。因嚮往蝴蝶的自由自在,便以胡蝶為藝名,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
19歲那一年,胡蝶參與了由陳鏗自編的愛情悲劇《秋扇怨》的演出。這部電影雖沒有給初出茅廬的胡蝶帶來藝術上的光環,但卻讓她認識了一個人——演員林雪懷。就在拍完這部電影不久,胡蝶就與林雪懷舉行了定婚典禮。
此後的胡蝶在電影界開始逐漸小有成就。先後主演了《火燒紅蓮寺》,《啼笑姻緣》等二十多部古裝影片。
1930年,是中國電影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友聯、明星與唱片公司聯合攝製中國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那時還沒有專業的配音演員,有聲電影就需要演員必須要有一口標準流暢的普通話。而張織雲與阮玲玉均來自廣東。於是,從小就有語音模仿天賦的胡蝶便成了扮演紅牡丹的最佳人選。
1931年,中國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在上海誕生,開創了有聲電影的先河。在這部影片中,胡蝶將一個飽受丈夫虐待卻毫無反抗意識且心地善良的歌女紅牡丹刻畫的入木三分,胡蝶也因此名聲大噪,成了紅遍全國的電影明星。此後的胡蝶功成名就、片約不斷。
但名人同樣也有名人的煩惱,尤其是感情方面。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為了掩蓋侵略罪行,把中國對日本的矛盾轉移到張學良身上,日方煞費苦心,到處散布九一八之夜,張學良與胡蝶兩人翩翩共舞的謠言,霎時流言四起,飛短流長。
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還專門作了一首打油詩諷刺張學良:
「趙四風流朱武狂,翩翩蝴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冢,那管東師入瀋陽。」
這首詩還被刊登在上海的《時事新報》上。
消息不逕而走,胡蝶頓時成了紅顏禍水。民族的罪人,逼得胡蝶不得不在報刊上澄清,與論才漸漸被平息。
這次媒體的炒作未能擊垮胡蝶,反倒更提升了她的知名度。1933年,在電影《姊妹花》中,胡蝶同時扮演一對雙胞胎姐妹大寶和二寶,將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不同女性刻畫的淋漓盡致。這部影片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轟動,打破了中國電影界有史以來的最高上坐記錄,胡蝶的影壇生涯從此走向了頂峰。
隨後的胡蝶又在由上海《明星日報》發起的「電影皇后」的評選中,以21334票當選為中國第二位電影皇后。但在各界名流權貴出席的頒獎大會上,胡蝶在登臺演唱了一首「您對著這綠酒紅燈,也想到東北的怨鬼悲鳴?」後便倉促謝幕。
自古紅顏多命舛,這種命運幾乎體現在所有紅粉佳人的身上,她們大多數都為情所困,為愛所傷,胡蝶也不例外。如果她與張學良的風流韻事是無中生有的話,那麼她與另外三個男人的故事卻不得不提。
1933年,胡蝶主演的電影《姊妹花》打破了中國電影界有史以來的最高上坐記錄,胡蝶的影壇生涯從此走向了頂峰。而此時她的未婚夫林雪懷卻前景暗淡、日漸沒落,胡蝶便出資為他開了一家百貨商店。由於經營不善,耗光了所有資本,加上他的不思進取,兩人矛盾日盛,最終解除了婚約。
後來,胡蝶遇到了在洋行工作的潘有聲。潘有聲對她還算是一往情深,為了胡蝶甚至不惜拋妻棄女,終於贏得了胡蝶對他的信任,兩人於1935舉行了婚禮。
但幸福的紅妝尚未退去,七七事變爆發,當年11月,日軍佔領了上海,明星影業也落入日軍之手。
為躲避戰亂,胡蝶與潘有聲一起遷往香港,在那裡渡過了三年的平安日子。1941年,駐港英軍向日軍投降。為了宣傳他們的「東亞共榮」,達到欺騙與論的目的,日軍對在港文化界名人施以各種引誘。
對這位紅極一時的「電影皇后」,日本自然不會放過,不惜花重金邀請胡蝶出演《胡蝶遊東京》,但遭到胡蝶的拒絕。這個昔日曾因一首打油詩遭無數國人唾棄的「紅顏禍水」、民族都罪人,這時卻沒有失去應有的民族氣節。
得罪了日本人,香港自然也呆不下去了,胡蝶和丈夫決定離開香港。她們先是把所有的積蓄裝滿三十隻箱子託運回國,然後又帶著一雙兒女隨東江縱隊一路長途跋涉到達廣東,於1942年11月24日來到重慶。
人是平安到了重慶,但託運的三十隻箱子卻中途遭劫,這裡面裝的是她們夫妻前半生的全部積蓄。為了找回這些財物,經朋友介紹,胡蝶認識了權傾天下的軍統特務頭子戴笠。
戴笠的出現,在潘有聲和胡蝶兩人原本平靜的夫妻生活掀起了巨大波瀾。「電影皇后」的盛名戴笠早有耳聞。第一次見到胡蝶時還是被她那端莊的儀容所折服,深深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為此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此刻的戴笠暗下決心,他要徹底捕獲美人芳心。於是,他動用了所有手段去尋找這些寶物,實在找不到的,就讓人到國外按原樣購買,為的就是博得美人一笑。
戴笠的掇臀捧屁,胡蝶看在眼裡。但對這個權勢燻天的軍統特務,她無力抗拒。無論什麼原因,與戴笠作對,只會死路一條。
而戴笠此刻已打定主意,他要霸佔胡蝶,將其據為己有。不久,潘有聲就因其創辦的公司因犯有「窩藏武器彈藥罪」被抓了起來。無奈之下,胡蝶只好找到了戴笠。戴笠再次有了表現的機會,潘有聲很快就被放了出來,並在經濟上得到大力支持,戴笠甚至還把自己名下的戴公館讓給胡蝶一家居住。
接下來,戴笠的下一步就是支開潘有聲這個絆腳石,達到與胡蝶同居的目的。
1944年,潘有聲接到了一張特別通行證和讓他前往雲南昆明發展的委任狀,潘有聲還以為只是做生意,便欣然前往。
潘有聲走後,戴笠終於如願以償,他霸佔了胡蝶,並與之同居。
這時的潘有聲還被蒙在鼓裡。等他做生意返回後,發現家中卻沒有了妻子的身影。經多方打聽,得知真相後的潘有聲猶如五雷轟頂,現實一時讓他難以接受。為此,潘有聲一直鬧到軍統總部。
但戴笠根本就不見他,在戴笠眼中,潘有聲只不過是一個地位卑微的生意人,不屑一見,只安排自己的秘書出面,給潘有聲一些錢,讓他去上海做了一個小官,並要他從此不再過問胡蝶的事。
一個無權無勢的生意人與戴笠作對,無異於以卵擊石,潘有聲只得接受現實,去了上海。
抗戰勝利後,戴笠決定與胡蝶正式結婚,便讓胡蝶去上海,與潘有聲籤署了一紙離婚協議。
但胡蝶卻對潘有聲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她說:「戴只能佔有我的身體,我的心依然還是你的。」這話對潘有聲來說,也算是一絲感情上的安慰。
胡蝶與戴笠的婚姻並沒有什麼維持多久,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專機在岱山墜毀,戴笠的死對胡蝶來說即是一次精神上的打擊,也是一種解脫。
雖然胡蝶更多的是屈服於戴笠的權勢不得已嫁給了戴笠,但不可否認,戴笠對胡蝶是真心的,並非逢場作戲。因此,當聽到戴笠機毀人亡的消息後,胡蝶的內心也難免一絲感傷。
戴笠死後,胡蝶與潘有聲又重新走到了一起。但由於她與戴笠之間的這段婚外情,外界早已傳得沸沸揚揚。為了少受外部與論的幹擾,她與潘有聲一起遷往香港。
在生活上,胡蝶對丈夫更是百般照顧,悉心呵護,這一切,讓潘有聲又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留在兩人心中的創傷也漸漸抹去。
直到1949年,潘有聲不幸患癌去世,兩人在一起渡過了三年的幸福時光,對潘有聲來說,也算是沒有什麼遺憾的了。
丈夫死後,胡蝶弔喪息影,十年後方才重登影壇,並在日本舉行的第七屆亞洲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1966年,胡蝶在拍完《明月幾時圓》和《塔裡的女人》後,正式退出影壇,於1975年移居加拿大的溫哥華,在那裡平精地生活了十四年,於1989年4月23日去世。
胡蝶在民國時期是一個頗具傳奇經歷的女性,她的成名,即有天賦,也有運氣,更有後天的努力,才讓她有幸成為一代影后。
雖然和大多數明星一樣,胡蝶同樣也曾遭到感情的困擾。但和她們相比,胡蝶也是幸運的,她沒有象阮玲玉那樣走向極端,也沒有象周璇那樣被感情擊垮,而是作出理智的選擇,平安的生活下去,這對她來說,不失為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