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音樂類題材的影視劇本身稀少,古典音樂電視劇更是鳳毛麟角。《蝸牛與黃鸝鳥》則用看似陽春白雪的交響樂碰撞經典潮流文化,在精神向度上追求更深度開掘,旨在做國內第一個音樂類型題材電視劇的嘗試者。作為先行者,這部劇必然要承受一定的市場壓力,就如片名《蝸牛與黃鸝鳥》所映射的「蝸牛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傳遞著在困境中努力的價值。
面對音樂劇壁壘,《蝸牛與黃鸝鳥》以音樂作為青春故事,類型多元化最大限度的讓古交響樂擺脫曲高和寡桎梏。在傳遞交響樂知識,做文化科普的同時,整個故事不乏粉色的浪漫與熱血團魂,呈現出較高的審美格調,並散發出「真香」潛力。
角色適配,CP討喜
打造非典型小甜劇
在演員選擇上,主演張新成的人設與角色高度吻合。張新成在劇中飾演的「鋼琴王子」李臻言是難得一見的音樂才子,他不僅深耕於自己的專業領域,還熱衷於指揮,夢想是成為指揮家。而他本人也有較為紮實的音樂功力,因此在角色處理上更加自如。
劇中的李臻言看似高冷實則是一隻缺乏安全感的「黃鸝鳥」。
著名指揮家韋恩達老師曾經在兒時答應過他,要收他為徒,李臻言雖然始終堅信這個承諾,但自身又有難以克服的「心魔」,在成為指揮家的道路上屢屢碰壁。他先是被拒絕導師拒絕轉系,幾番周折後被任命為副指揮,卻在指導團隊練習時頻頻翻車。
能夠看到的是,這部劇沒有塑造一個完美無可挑剔的完美角色,而是將視角放置於普通人,拉近觀眾的距離感。
當鬱郁不得志的李臻言遇到「鋼琴怪才」方小萵碰撞出了新世界。
與李臻言的目標明確有所不同,方小萵對音樂是純粹的熱愛,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用音樂傳遞幸福感。李臻言雖然嘴上嫌棄方小萵沒有志向,但他不得不承認方小萵身上有獨特的魅力,這是他身上所不具備的東西。
在潛移默化中,兩個人互相影響,克服短板,不斷成長,在愛情和音樂事業上共同進步。
兩個人的相處,也是互相成就的戀愛模式,而非虐來虐去的「謀殺式戀愛」。 方小萵鼓勵李臻言堅持夢想,幫助他找回了音樂初心。
在S團重組時,方小萵幫忙重新找回S團成員;還有方小萵在鋼琴彈奏中,為李臻言提供了的靈感和想法。而李臻言在幫方小萵精煉彈奏技巧,並不斷和老師探討教學方法,以激發方小萵的潛能。
沒有習以為常的甜蜜套路:出手相助、一見鍾情,愛情就此埋下。男女主間不只有「甜甜甜」,更多的是在專業和精神領域的對話,果然還是攜手搞事業的CP組更討喜。
在「無腦小甜劇」盛行的當下,《蝸牛與黃鸝鳥》打破了常規套路,取而代之的是快節奏的場面調度與敘事節奏。
將沙雕甜劇與音樂情景融合搭配,前者保證了故事人設歡樂有趣,以音樂訴說青春故事,打造「梨渦夫婦」的沙雕追夢日常;後者則是對當下年輕人的迷茫與成長的關照,竭盡心力積極進行文化科普。
不少觀眾也為這部非典型小甜劇經歷了從「打臉」到「上頭」的「真香經歷」。
高配班底,誠意滿滿
做到真聽真彈真唱,真感受
在愈發成熟的影視工業體系支撐下,近些年的電視劇逐漸形成高度類型化的特徵。作為一部音樂題材電視劇,若想保持自身類型的精品化,需要音樂上的真實內容,在經典音樂上澆築更多新世代的審美意識,《蝸牛與黃鸝鳥》在「真實性」上下足了功夫。
這部劇不是一味單純的追求創新,只有基礎環節做好才足夠有誠意。首先,《蝸牛與黃鸝鳥》中幾乎都是有音樂功底的演員,做到真聽真彈真唱,保證觀眾的真實感受。
男主張新成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他自幼學習鋼琴吉他等樂器,有著不錯的鋼琴功底和樂理基礎。為了更好的做角色呈現,張新成更是自學指揮,每日堅持訓練四小時以上,被樂團誇獎達到專業水平。
顏藝符合觀眾期待,在表演上張新成力求清新自然,無論是演奏時指尖在鋼琴上行雲流水的跳躍,還是指揮時肢體的收放自如,實現天然去雕飾的審美回歸。
除了主角外,在其他演員選擇上,劇組也做出了專業考量。劇中有三位選秀歌手傾情加盟,在音樂呈現上有保證。
田毅松的扮演者寧桓宇,為2013年《快樂男聲》全國總決賽第四名的成績;
莎莎扮演者圈9, 2016年《超級女聲》全國總決賽冠軍;
而採薇扮演者方圓,洛杉磯音樂學院畢業,為2016年《超級女聲》全國總決賽亞軍。
選秀歌手出演劇集,對劇中所謂「團魂」的呈現更為自然,在對抗比賽的劇情設定上,他們也更容易產生共鳴,相比專業演員有一份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範晨扮演者臧一人,曾擔任多位知名歌手、演員的聲樂老師。更是華語流行樂女歌手張韶涵的聲樂老師,張韶涵在參加《我是歌手》的演唱曲目就是由臧一人護航。有了專業人士的加入,《蝸牛與黃鸝鳥》有了品質上的升級。
而為了在熒幕上做出了完美的呈現,劇中的所有演員為了劇集的呈現都做出了努力。劇中清商的扮演者劉倩文,自身有小提琴基礎,並且自帶一把百年小提琴進組;
而秦奮的扮演者陳景煬,則是自小學習鋼琴、小提琴,在劇組的指導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下儘可能的達到專業水平,為的是讓觀眾最大程度上感知交響樂的靈魂與生命力。
能夠切實感受到創作者精益求精的匠心態度,為了最終呈現不留餘力。
真實性、品質感是視效上的升級,老戲骨的加盟則讓劇情演繹更為生動。
寧理、林鵬兩位老師的加入為劇集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演員寧理顛覆了過往現實派形象和表演手法,在劇中飾演一位有趣、突破傳統的老師。他在教學上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他最擅長的就是因材施教。
對於李臻言是挫折式教育,平時又與S團的同學打成一片,是亦師亦友的存在。有觀眾在彈幕中表示:「青春欠我一個像費舍爾這樣的老師」。
《蝸牛與黃鸝鳥》散發真實、趣味的魅力,不僅表達了劇方的誠意,更是為國內音樂類型電視劇樹立了典範。
傳遞交響樂博大情懷
拓展音樂題材創作邊界
作為一部以專業的古典音樂為基底的電視劇,編劇在敘事中不斷探尋交響樂的價值態度,以及與時代精神對話的美學支點,從而輸出多元文化,進而形塑年輕觀眾的價值觀念。
誰說青春劇止於你儂我儂,或是一路撒糖的烏託邦式愛戀,男女主的相互陪伴,兩個人的琴瑟和鳴真切綿長,符合人物的內在情感邏輯。而為了共同進步,男女主的相互扶持傳遞出的正向戀愛觀,能夠給當下年輕人以較強的情感撫慰和正面引導。
除此之外,《蝸牛與黃鸝鳥》也將交響樂的博大情懷傳遞,劇中S樂團暫時解散,新成立的RS青年交響樂團,就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堅定的理想追逐、交響樂實力充分融於情感敘事中,提升了作品厚度。
如今甜寵劇扎堆的當下,無腦的小甜劇數不勝數,為了博取流量一味的撒糖和固定的套路不斷盛行。《蝸牛與黃鸝鳥》本可以隨波逐流,但他們卻走出舒適區,頂著逆風的壓力不斷嘗試突破短板,也正是因為足心思做本土化改編、沉浸式的音樂場景呈現,以及竭力做好文化科普的誠意,逐漸得到了業內外的認可。
事實上對於觀眾來講,《蝸牛與黃鸝鳥》本身的觀劇門檻較高,為了讓觀眾更便於理解交響樂這門藝術,劇集採用了字幕講解、樂曲與劇情融合併行的模式。比如:開篇用字幕解釋古典音樂背後的樂理知識,李臻言在比賽中理解音樂家的創作理念、費舍爾以音樂家的故事鼓勵學生走出人生低谷。
以音樂構建情境,劇情敘事與古老交響樂碰撞共鳴,處處可見作品的誠意,《蝸牛與黃鸝鳥》為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移默化地輸送著積極正向的價值觀念,也確立起音樂題材電視劇應有的題材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