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儘可能地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人們對於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的追求也在不斷的提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僅僅依賴於高容量正負極材料的開發,還依賴於正負極材料的搭配,電解液的選擇,以及結構設計等一些列工作。
為了加快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設計和研發,快速篩選能夠實現300Wh/kg能量密度的設計和體系,長春應化所的Yingqiang Wu(第一作者)和Jun Ming(通訊作者)等人設計了一款用於計算電池能量密度的經驗模型,從而能夠對不同設計和體系進行快速篩選,確定最佳的體系。
在模型中,電池的重量能量密度E可以採用下式1進行計算
其中Q是電池的容量,m為電池的質量,U為正負極之間的電壓差。其中Q可以採用Q=Cpmp進行計算,其中Cp為正極材料的比容量,mp為正極材料的總質量。因此上式1可以轉化為下式2。這裡為了方便計算了,作者採用了平均電勢差代替了上式1中所採用的積分形式。
活性物質僅為鋰離子電池中的一部分,此外鋰離子電池還包括集流結構、隔膜和結構件等非活性物質,因此作者在這裡又引入了參數k,用來表徵正負極活性物質在電池中所佔的比例,因此上式2又可以轉化為下式3.
在鋰離子電池設計中負極容量一般高於正極,考慮到正負極材料的首次效率後,正負極之間的容量比值可以用下式表示
因此,上式3又可以轉化為下式4
1. K和U的影響
首先作者採用上述模型分析了活性物質佔比K和正負極電壓差U對於電池能量密度的影響(結果如下圖所示),其中正極比容量為150mAh/g,負極比容量為340mAh/g,N/P為1.1,在這一條件下電池的能量密度受到K值影響較大,特別是在正負極電勢差較大的情況下,隨著K值的增加,電池的能量密度快速提升。
根據這一模型預計,商業LCO/石墨體系鋰離子電池的K值通常為0.5-0.55,LFP/石墨體系電池K值通常為0.45-0.5,這一K值也可以用於後續模型參數的分析。LCO/石墨體系K值高於LFP/石墨體系主要是因為LCO材料壓實密度要高於LFP材料,因此相同的結構內可以容納更多的LCO材料,所以提升了活性物質佔比。為了達到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降低集流體和隔膜的厚度方式提升K值,提升正負極的塗布量也能夠提升K值,但是過大的塗布量會導致電極的厚度顯著增加,這會帶來極化增加等問題,因此需要結合高壓實密度材料(例如單晶材料)提升電極的塗布量。K值的提升對於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對於LFP/石墨電池,將K值從0.4提升至0.5,電池的能量密度就可以從137Wh/kg提升至167Wh/kg。
相比之下,正負極之間的電壓差要比K值更難調整,這是因為正負極之間的電壓差主要取決於選取的正極材料。如果我們採用高電壓的LiNi0.5Mn1.5O4替換電壓較低的LiMn2O4材料,正負極的電壓差可以同3.9V提高到4.6V,因此電池的能量密度能夠從196.3Wh/kg提升到231.5Wh/kg(其中K值為0.55,正極容量為130mAh/g,負極容量為340mAh/g,N/P比為1.1)。負極方面對於電池能量密度的影響則較為複雜,一方面氧化物負極材料的容量較高(>800mAh/g),但是他們的電壓通常也比較高(Co3O4電壓平臺在1.7V附近),這會導致正負極之間的電壓差降低,因此以NCM811材料為正極時也僅能夠達到172.5Wh/kg,此外氧化物正極材料的應用還受到較低的電子電導率、高比表面積、高孔隙率和較低的庫倫效率等因素的制約。
2. 正負極容量和N/P比的影響
在下圖中作者分析了正極容量Cp,負極容量Cn,以及N/P比設計對電池比能量的影響,在這裡作者將K值定位0.55,電壓差定位3.3V,N/P比定為1.1。從圖中能夠看到隨著正負極容量的提升,電池的比能量E也在不斷提升,但是隨著正負極容量進入到較高範圍內,電池能量密度E的增加速度也在相應降低。從模型可以看出,提升正極的容量對於提升電池能量密度的作用更加明顯。根據這一模型作者也給出了不同體系下電池所能實現的能量密度,如下圖d所示。當然該模型的計算結構與實際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通常石墨負極的首次效率要高於三元材料正極,因此負極首次效率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是當採用SiOx等材料時,由於負極的首次效率要明顯低於正極,因此就需要在模型中考慮負極首次效率的影響,或者通過補鋰等工藝將負極的首次效率提升至90%以上。
3. 模型在其他體系上的應用
接下來作者考察了上述的模型在非鋰離子電池體系中的應用,在Li-S電池中由於S正極低電導率低和中間產物溶解的特性,因此S正極中通常會加入大量的炭黑等導電劑,此外Li-S電池的注液量通常也較大,導致了在Li-S電池中活性物質佔比K值不會太高。通過模型計算現實,如果K值能夠從0.3提升到0.4,則電池的重量比能量可以從338Wh/kg提升至450Wh/kg。此外N/P比設計也對電池能量密度有較大的影響,如果N/P比能夠從4降低到2,電池的能量密度能夠從344Wh/kg提升至461Wh/kg。從上面的分析中不難看出,由於Li-S電池的K值提升比較困難,要實現400h/kg以上的高比能目標比較困難。
如果我們將S正極替換為氧化物正極材料(例如NCM)則能夠輕易的將電池的K值輕易的提升至0.5以上,在K值為0.55,電壓差為3.7V,正極容量為200mAh/g的情況下,如果將電池的N/P比從4.0降低到2.0,則電池的能量密度能夠從337Wh/kg提升值369Wh/kg,此外如果正極的容量從180mAh/g提升到220mAh/g,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從321Wh/kg提升到382Wh/kg。
此外作者還將該模型應用在了鈉離子電池中,模型計算表明,鈉離子電池由於正負極之間較低的電壓差,因此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遠低於鋰離子電池,例如當正極材料容量為150mAh/g時,負極材料的容量從200mAh/g提升到400mAh/g時,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僅僅從131.5Wh/kg提升至169.3Wh/kg。如果我們將負極材料的容量固定在400mAh/g,正極材料的容量從150mAh/g提升至200mAh/g,鈉離子電池的比能量也僅能夠從169.9Wh/kg提升至206.5Wh/kg。鉀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也比較低,例如將正極容量從50mAh/g提升至150mAh/g,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僅能夠從72.2Wh/kg提升至160.6Wh/kg。
Yingqiang Wu開發的模型能夠根據活性物質佔比,正負極電壓差,正負極容量,正負極首次效率,正負極冗餘設計等參數快速計算和估計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從而快速篩選可能實現300Wh/kg 的設計,同時該模型還能夠應用在非鋰離子電池體系中,例如Li-S電池,鈉離子電池和鉀離子電池等。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An Empirical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Batteries with High Energy Density, ACS Energy Lett, DOI: 10.1021/acsenergylett.0c00211, Yingqiang Wu, leqiong Xie, Hai Ming, Yingjun Guo, Jang-Yeon Hwang, Wenxi Wang, Xiangming He, Limin Wang, Husam N. Alshareef, Yang-Kook Sun and Jun Ming
文/憑欄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