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向高質量發展方向前進?

2020-12-23 澎湃新聞

2020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外部世界的環境變化和不穩定性增多,這也對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疫情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倡議會出現哪些調整?如何推進「一帶一路」這幅圖景從「大寫意」走向精湛細膩的「工筆畫」,向著高質量的發展方向前進?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七周年之際,第四屆「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國際論壇於11月28日至29日在復旦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疫情下的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國內外政界、商界、學界專家線上、線下同聚復旦,為新冠疫情形勢下「一帶一路」的穩定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現場  「復旦大學」微信公號 圖

「板塊化」發展趨勢

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表示,疫情之後,雖然「一帶一路」倡議在有些地區的推進比較快,但有些地區比較慢,這樣就形成了「一帶一路」的板塊化發展趨勢。其中,最重要的板塊就是東南亞,該區域國家的國內經濟、與中國的貿易一體化程度都將獲得發展。

就在11月27日至30日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辭中表示,中方視東協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地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翟崑教授分析認為,這是第一次從國家領導人對外宣示的角度,對「一帶一路」7周年進行回顧,同時也是在疫情背景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正式對外宣示。翟崑指出,中國與東協的合作從抗疫合作到經濟復甦合作全面展開,中國內外結合促進經濟發展的「雙循環」,首先從東協合作開始,目前這是亞太地區的合作中最有成效的。

就其他地區的情況而言,黃仁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南亞,儘管人口近3億的巴基斯坦已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但由於人口多達13.5億的印度尚未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所以很難在這一地區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的發展。此外,儘管中亞與中國關係穩定,但該地區地廣人稀,市場空間不大。與之相比,東協國家有超過6億人,市場潛力巨大。此外,「一帶一路」在中東歐也將持續發展,原因在於該地區的國家相對穩定,且受疫情的影響相對較小。

黃仁偉表示,雖然原本「一帶一路」倡議主要是在中國周邊地區開展,但隨著中國的發展,距離相對較遠的非洲國家與拉丁美洲國家也加入其中,「基於現在的情況,我們需要調整在不同區域推進『一帶一路』的次序先後,眼下的重點應是東南亞和中東歐地區。如果『一帶一路』項目在這兩個地區發展比較好,它們就相當於『一帶一路』在世界上的『樣板區域』」。

「『一帶一路』是基於市場規律形成的,哪裡有需要,『一帶一路』就在哪裡發展。」黃仁偉說道,「這個發展的需要應該是『雙向』的,如果對象國需要中國幫助它發展基礎設施、產業或者其他公共設施,同時中國也願意在該國發展,那麼將這兩個需要結合,『一帶一路』就會發展得比較好。」

從雙邊走向多邊

七年多來,「一帶一路」經歷了從倡議到共識、從願景到行動、從雙邊到多邊的發展過程。在雙邊合作領域,中國已同138個國家籤署合作文件。疫情期間,中老鐵路曼邁一號隧道、中孟帕德瑪大橋等基建項目實現了抗疫復工兩不誤。

在多邊合作領域,從2011年重慶發出第一列「渝新歐」國際專列算起,運行於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中歐班列已駛過近十個年頭。面對疫情挑戰,中歐班列成為中歐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為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供了重要支撐。據《人民日報》報導,截至11月5日,今年中歐班列開行達10180列,已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運輸網絡已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運送醫療物資近800萬件,共計6萬多噸。

國際鐵路貨運新聞網總編輯瑪約維·范萊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許多歐洲國家受到疫情影響,物資短缺、經濟下行。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送貨物總量有增無減,已成為防疫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促進了各國抗疫合作。由此看來,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下的多邊合作已是大勢所趨。

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指出,儘管「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以「包容」、「合作」和「創新」為特徵,但目前它的國際治理結構仍待清晰化。趙白鴿表示,目前中國最成功的國際機制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趙白鴿認為,在亞投行成立之初,吸納了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同時也融入了中國發展的經驗,「實際上,『一帶一路』倡議也應該是個多邊機制,包括國際委員會的建立,項目和合作夥伴的選擇都是非常重要的。」

黃仁偉也指出,雖然「一帶一路」是中國倡議的,但不是中國獨有的,「中國為大家提供平臺,希望更多的國家參與其中。這一原則推動著『一帶一路』從雙邊走向多邊。」

「多邊」可以指中國與某區域的幾個國家、組織開展合作,也包括中國和第三國,比如說中國與日本、德國的三邊合作。而走向「多邊化」就會產生新的要求,例如公開招標、規則透明,這些都會給「一帶一路」倡議帶來變化。

「我們自己要想清楚,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講講而已,而是要把它變成實踐,落到實處。而實踐最好的平臺就是『一帶一路』。」黃仁偉告訴澎湃新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圖源:新華社)4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明確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方向不斷前進的原則、理念和目標。關於「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謀篇布局早已啟動。
  • 專訪:「一帶一路」倡議是後疫情時代多邊合作的重要部分——訪法國...
    ,「一帶一路」倡議是後疫情時代多邊合作的重要部分,在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和促進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拉法蘭說,單邊主義沒有未來,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國更加需要深化國際合作,「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多邊國際合作的一部分。拉法蘭指出,全球經濟復甦既依靠對優先發展領域的投資拉動,也離不開國內消費和國際貿易的反彈。中國積極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將釋放中國的消費市場紅利,為世界經濟復甦做貢獻。
  • 獨家丨北京外國語大學顧佳贇:「一帶一路」倡議在柬埔寨
    原創 關注發展的 中國一帶一路網柬埔寨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最早的參與者和踐行者之一。近年來,中柬兩國在政治互信、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既為「一帶一路」合作樹立了樣板,也為構建新型國際關係鑄就了典範。
  • 田賜:美國主要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19年4月22日發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展、貢獻與展望》報告也明確指出,共建「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國家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歷史傳統、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風俗習慣,是和平發展、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共同發展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
  • 國際時評:「一帶一路」合作馭風前行
    這再次說明,面對疫情衝擊,各方通過合作謀求發展的共識更加凝聚,寄望於「一帶一路」合作增進人民福祉的願望更加強烈。「一帶一路」倡議,正以其推動共同發展的實際效果,贏得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  這是一條「健康之路」,為合作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撐。
  • 麥克斯米利安:「一帶一路」倡議是中歐合作發展的重點
    麥克斯米利安表示,中德經濟具有很大互補性,一帶一路倡議以及5G合作都是中德、中歐合作的重點。此外,德國東部地區具有很強發展潛力,該地區不僅有良好的經商與科研環境,又直接面向潮氣蓬勃的東歐市場,經濟輻射作用明顯。
  • 中聯部部長、20多國政要學者論「一帶一路」,蘊含深意!
    12月14日,在「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指導下,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聯合主辦的「中國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國際視頻研討會成功舉行。30餘位國外前政要、知名專家學者共謀世界繁榮發展,共話人類美好未來。
  • 普華永道:基礎設施等四大支柱驅動「一帶一路」發展
    中國經濟導報訊  記者崔立勇報導  日前發布的《新形勢下全球化轉型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驅動力》報告認為,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與物流、金融服務、電信與科技的共建與互聯互通是驅動「一帶一路」以及全球貿易增長的四大支柱產業,它們將會很大程度促進跨境電商的發展並承載全球貿易高速發展。
  • 外交部就中方對「一帶一路」下階段合作等答問
    《環球時報》記者:我們注意到,疫情期間,「一帶一路」合作仍在不斷推進,包括上周五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2020年度會議。同時,個別人士仍聲稱「一帶一路」製造「債務陷阱」。你對此有何評論?中方對「一帶一路」下階段合作有何設想?汪文斌:「一帶一路」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旨在通過促進互聯互通,實現各國共同發展。
  • 「一帶一路」合作助力沿線國家實現發展目標
    』合作諒解備忘錄時,就決定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採訪伊始,哥斯大黎加經濟、工業和貿易部部長埃爾南德斯就向人民網記者表達了哥方對「一帶一路」的積極態度。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埃爾南德斯說:「『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無論何種規模的經濟體、國力是否強大,都可以參與其中。『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偉大的計劃,涵蓋了經貿、文化、社會、生態等重要內容。
  • 獨家丨清華大學史志欽:中歐關係如何加碼「一帶一路」建設?
    原創 中國一帶一路網 中國一帶一路網「一帶一路」建設發展中,與歐洲國家有哪些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一帶一路」不斷拓展的貿易邊界與當下「逆全球化」的聲音如何協調?面對外界對「一帶一路」的質疑我們該如何處理?「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路徑又是什麼?
  • 綠色「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在保持健康良性發展勢頭的基礎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把綠色作為底色,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當前,「一帶一路」建設面臨全新的國際環境和輿論氛圍,我們要充分挖掘和深化綠色「一帶一路」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意義,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邁進。
  • 盧春房委員:鐵路助力「一帶一路」融合發展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承擔著國家鐵路運營和建設任務,2013年前,幾乎全部精力用於國內鐵路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發出後,國鐵集團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外工程項目合作和中歐班列運輸取得突破進展。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影響最大、效果最好的合作項目當屬中歐班列。
  • 「一帶一路」大事記(2013—2020)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多來,各類合作項目紮實啟動並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世界經濟復甦發展和沿線國家民生改善注入了重要動力。5月18日,國新辦舉行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推動商務高質量發展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介紹,2013-2019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累計總額超過7.8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1100億美元,新籤承包工程合同額近8000億美元,一大批重大項目和產業園區相繼落地見效,有力促進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的影響力、感召力在不斷提升。
  • 國家發改委:疫情下共建「一帶一路」呈現十足韌性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周銳)中國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17日指出,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對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帶來新挑戰。
  • 聽十國青年講述「一帶一路」創業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袁野)回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人類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在複雜多變的形勢下,「一帶一路」合作馭風前行,帶動沿線經濟生態迸發新生機。12月20日,「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年度會議在北京舉辦。
  • 2017歐亞經濟論壇文化分會●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音樂創意產業發展【上篇】
    民心相通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民心相通一帶一路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大合唱。文化自覺自信、交流互鑑、理解認同和尊重欣賞,成為一帶一路建設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礎和組成。西安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文化積澱十分深厚。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在新形勢下,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豐富的文化資源,紮實文化建設。這既是對我們殷切的期望,更是我們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一帶一路』與藏傳佛教發展研究...
    宏覺寺在歷代中央政府管理藏傳佛教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歷代班禪愛國愛教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僅在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藏漢民族團結和諧方面起到了廣泛積極的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也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因此,在宏覺寺舉辦「『一帶一路』與藏傳佛教發展研究」座談會契合課題方向,意義深遠。
  • 第三屆「一帶一路」參與企業
    第三屆「一帶一路」參與企業合規經營培訓班在京舉辦參訓企業發起廉潔合規倡議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卓  11月25日,國家監委與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國際反腐敗學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聯合在清華大學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參與企業合規經營培訓班。
  • 外交部駁斥所謂一帶一路製造「債務陷阱」
    《環球時報》記者:我們注意到,疫情期間,「一帶一路」合作仍在不斷推進,包括上周五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諮詢委員會2020年度會議。同時,個別人士仍聲稱「一帶一路」製造「債務陷阱」。你對此有何評論?中方對「一帶一路」下階段合作有何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