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外部世界的環境變化和不穩定性增多,這也對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疫情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倡議會出現哪些調整?如何推進「一帶一路」這幅圖景從「大寫意」走向精湛細膩的「工筆畫」,向著高質量的發展方向前進?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七周年之際,第四屆「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國際論壇於11月28日至29日在復旦大學舉行。本屆論壇以「疫情下的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國內外政界、商界、學界專家線上、線下同聚復旦,為新冠疫情形勢下「一帶一路」的穩定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現場 「復旦大學」微信公號 圖
「板塊化」發展趨勢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表示,疫情之後,雖然「一帶一路」倡議在有些地區的推進比較快,但有些地區比較慢,這樣就形成了「一帶一路」的板塊化發展趨勢。其中,最重要的板塊就是東南亞,該區域國家的國內經濟、與中國的貿易一體化程度都將獲得發展。
就在11月27日至30日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辭中表示,中方視東協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地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翟崑教授分析認為,這是第一次從國家領導人對外宣示的角度,對「一帶一路」7周年進行回顧,同時也是在疫情背景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正式對外宣示。翟崑指出,中國與東協的合作從抗疫合作到經濟復甦合作全面展開,中國內外結合促進經濟發展的「雙循環」,首先從東協合作開始,目前這是亞太地區的合作中最有成效的。
就其他地區的情況而言,黃仁偉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南亞,儘管人口近3億的巴基斯坦已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但由於人口多達13.5億的印度尚未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所以很難在這一地區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的發展。此外,儘管中亞與中國關係穩定,但該地區地廣人稀,市場空間不大。與之相比,東協國家有超過6億人,市場潛力巨大。此外,「一帶一路」在中東歐也將持續發展,原因在於該地區的國家相對穩定,且受疫情的影響相對較小。
黃仁偉表示,雖然原本「一帶一路」倡議主要是在中國周邊地區開展,但隨著中國的發展,距離相對較遠的非洲國家與拉丁美洲國家也加入其中,「基於現在的情況,我們需要調整在不同區域推進『一帶一路』的次序先後,眼下的重點應是東南亞和中東歐地區。如果『一帶一路』項目在這兩個地區發展比較好,它們就相當於『一帶一路』在世界上的『樣板區域』」。
「『一帶一路』是基於市場規律形成的,哪裡有需要,『一帶一路』就在哪裡發展。」黃仁偉說道,「這個發展的需要應該是『雙向』的,如果對象國需要中國幫助它發展基礎設施、產業或者其他公共設施,同時中國也願意在該國發展,那麼將這兩個需要結合,『一帶一路』就會發展得比較好。」
從雙邊走向多邊七年多來,「一帶一路」經歷了從倡議到共識、從願景到行動、從雙邊到多邊的發展過程。在雙邊合作領域,中國已同138個國家籤署合作文件。疫情期間,中老鐵路曼邁一號隧道、中孟帕德瑪大橋等基建項目實現了抗疫復工兩不誤。
在多邊合作領域,從2011年重慶發出第一列「渝新歐」國際專列算起,運行於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中歐班列已駛過近十個年頭。面對疫情挑戰,中歐班列成為中歐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為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供了重要支撐。據《人民日報》報導,截至11月5日,今年中歐班列開行達10180列,已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運輸網絡已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運送醫療物資近800萬件,共計6萬多噸。
國際鐵路貨運新聞網總編輯瑪約維·范萊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許多歐洲國家受到疫情影響,物資短缺、經濟下行。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發送貨物總量有增無減,已成為防疫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促進了各國抗疫合作。由此看來,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下的多邊合作已是大勢所趨。
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指出,儘管「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以「包容」、「合作」和「創新」為特徵,但目前它的國際治理結構仍待清晰化。趙白鴿表示,目前中國最成功的國際機制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
趙白鴿認為,在亞投行成立之初,吸納了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同時也融入了中國發展的經驗,「實際上,『一帶一路』倡議也應該是個多邊機制,包括國際委員會的建立,項目和合作夥伴的選擇都是非常重要的。」
黃仁偉也指出,雖然「一帶一路」是中國倡議的,但不是中國獨有的,「中國為大家提供平臺,希望更多的國家參與其中。這一原則推動著『一帶一路』從雙邊走向多邊。」
「多邊」可以指中國與某區域的幾個國家、組織開展合作,也包括中國和第三國,比如說中國與日本、德國的三邊合作。而走向「多邊化」就會產生新的要求,例如公開招標、規則透明,這些都會給「一帶一路」倡議帶來變化。
「我們自己要想清楚,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講講而已,而是要把它變成實踐,落到實處。而實踐最好的平臺就是『一帶一路』。」黃仁偉告訴澎湃新聞。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