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一上映,好多影評人都炸了。
「服!中國永遠也拍不出這麼燃的電影!」
「中國就是個沒有信仰的國家,所以也只能手撕鬼子來意淫!」
看到這裡我氣不打一處來。中國的電影你看了多少部你就敢這樣大放厥詞?中國的抗日史你讀過沒?沒有信仰,千千萬為民族為國家犧牲的人為何要去赴死?
先說電影。
1997年,曾經有一部戰爭片在國內火爆一時,說是萬人空巷都不為過。
這部電影叫《紅河谷》,相信很多70後、80後都對這部電影有印象。我那個時候才12歲,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被震得幾天沒回過神來。
戰爭結束,老人和孩子默默地消失在遠方
到現在我還記得其中很多場景。
第一個場景,就是在黃河的上遊,紅河谷河水在怒吼,一千多年的藏民們正在崖邊求雨,一位紅衣姑娘不幸成為祭品,即將被推進洶湧的紅河谷。鄉兵追來,姑娘砍斷橋索掉進了黃河。
這片土地有最自然和最原始的美
印象最深的場景,無疑是寧靜飾演的藏族公主邊唱著歌邊拉響炸彈的那一幕。我無法用語言描述12歲的我所受到的靈魂的衝擊:一個如此美麗的女孩,像天使一樣聖潔的女孩,為了自己腳下的土地,為了這片土地上的親人,唱著最美的歌,含著淚水,明明知道是螳臂當車,依舊選擇和入侵的敵人、曾經的朋友同歸於盡。
寧靜是那代人的女神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戰爭的殘酷。
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什麼叫「壯烈犧牲」。
到現在為止,我依舊覺得這是我看過的最優秀的戰爭片。不美化戰場,不粉飾死亡,不矮化敵人,不無視常識,最重要的,不宣揚戰爭。這些馮小寧都做到了。
在中國的電影史上,馮小寧可以說是一個傳奇,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編劇、導演、攝影、特技、剪接、製片人兼於一身,在片尾的職員表上,長長的一排,都是「馮小寧」。
不應該忘卻的導演馮小寧
從此我成為馮小寧的忠實粉絲,他的電影我幾乎都看了個遍。除了《紅河谷》,他1998年的《黃河絕戀》,2001年的《紫日》,他的這三部曲,還有《戰爭子午線》,都是非常優秀的戰爭片。
到現在記憶猶新的還有一部他的《紫日》。
一個家人被日本人殺掉的農民,一個與大部隊失散的日本女孩,一個蘇聯女兵,因為種種偶然的因素,一起走進了看不見戰火硝煙的美麗林區。原本應該是你死我活的三個人,卻因為要面對山林大火、沼澤和猛獸,不得不相互依存著活了下來。
在仇恨和人性的拉鋸戰中,他們原本一心想置對方於死地,但最後在特殊的自然環境中,最終釋放出善良的本性。
這正是馮小寧所擅長的:他經常把人放在殘酷、動蕩、生離死別的極致環境中,展現人性中隱秘、真實的一面。
然而到了電影的最後,日本宣布投降,日本將士在殺掉家屬之後,切腹自殺。
在看《血戰鋼鋸嶺》裡日本將軍兵敗自殺的場景,我突然就想到了《紫日》。
當日本女孩高喊著「戰爭結束了」的時候,日本士兵的子彈擊中了她,她倒地的剎那,那雙死不瞑目的眼睛像日本士兵的子彈一樣擊中了年少的我,到現在我還能記得那雙帶著不甘、帶著疑惑、帶著對人世的眷念的眼睛。
死不瞑目的日本小女孩
我們現在拍不出來,不代表我們曾經沒拍出來過。我們沒有拍出來,不代表我們的民族沒有英雄,不代表我們沒有信仰。
關於中國人的信仰,其實隨便進入到哪一個歷史的切面,都能找到很多跟《血戰鋼鋸嶺》裡的戴斯蒙·道斯一樣愣的二愣子。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戰場上,道斯開了掛一樣救了75個人,但這段時間之前,在亞洲的戰場上,同樣有一群人,早已經在艱苦卓絕地對抗把美國人都差點嚇尿了的日本人。
在中國的抗日民族英雄裡,有一個人叫周保中。
1937年冬,數萬日軍對東滿和下江(松花江下遊)地區的東北抗日聯軍二路軍展開大圍剿。周保中指揮四軍五軍向西突圍,自己則率領二路軍總指揮部向東走,潛入烏蘇里江東岸的密山,過了一些日子,因為西徵部隊失利回到勃利,他又率著自己的小隊伍在一天一夜之間,冒著零下四十度的風雪嚴寒,從密山走回了勃利。
不看地圖的讀者不明白,我為什麼會時常想起這件事。看地圖你就明白了,從密山到勃利,是從黑龍江省的東部走到中部,直線距離就有二百公裡。
老實說開頭我從一位老抗聯口中聽到這件事怎麼也不相信。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不是走在平坦的柏油馬路上,他是在日偽軍的重重圍攻之中,將鞋子反綁在腳下(用以迷惑敵人)走完這些山路的。我不敢相信這件事,是因為即使你是個身強力壯的男人,要在一天一夜間走完二百公裡山路也是難以想像的,何況他們根本就沒有東西吃。
我不相信這件事,就到《周保中遊擊日記》裡去查證。果然,我在一則寫於1939年11月的日記裡查到了同樣的記載。
周保中將軍《東北抗聯日記》已成為最珍貴歷史資料
他只是千千萬萬個英雄中的一個。他的名字,早已經堙沒了。
知名的也有。我們都聽說過楊靖宇這個名字,大概知道他是因為抗日死亡,如果看歷史書還多一些的人,會知道他被日本人解剖的故事。
楊靖宇自被陷入重重包圍之中以來,被切斷食物來源。這些天他究竟怎麼生存?為解疑惑,日本人命令醫生解剖檢查,看他的胃腸裡究竟有什麼。經解剖,他的胃腸裡一粒糧食也沒有,見到的只是未能消化的草根、樹皮和棉絮。
參加解剖的醫生大為感慨,在場的日軍也都覺得不可思議:中國竟有這樣的人。
他就是這樣在冰天雪地裡跟日本人周旋了7年多。
在我們聽來,這只是一個故事,但對於楊靖宇來說,這是他35年的短暫一生,這是他活著的意義。
戰神楊靖宇
這樣的人,他是真的不怕死的。你能說他沒有信仰嗎?你能說,那些在抗日戰爭中戰死的人,沒有信仰嗎?
可惜的是,這樣的故事我們沒有拍出來,但這些人,他們曾經真實地存在過,每一個讀歷史的人,在翻到這一章的時候,會在心裡生出一些敬意來。
但還有更多的人不願讀一讀歷史去,他們以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天經地義的,那些死人的骨頭啊,他們的疼痛和咆哮,是永遠地埋在地下了。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