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範圍寒潮肆虐,很多人都待在家中或者辦公室不願意出門,外賣單量隨即暴增。
外賣,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以或缺的一部分,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購買一些服務。現在的外賣,不單單是送餐服務。送藥送花送水果,凡是你想到的,各個外賣平臺都可以給你提供。而外賣騎手,就是這個服務的執行人之一。
每天,騎手們在平臺接單,平臺抽取佣金,還有一些其他費用,例如每天3元的保險費。每個去做騎手的人,都是願意為生活奔波奮鬥的,風裡來雨裡去,天氣越惡劣,反而,單量越多,甚至不分白天黑夜,只要你想接單,24小時都可以。看似是個自由的模式。但是騎手跟平臺的關係,又不是我們常規的勞動合同關係,沒有籤署紙質勞動僱傭合同。
就在半個月前,43歲的餓了麼騎手韓某在配送完了33單後,不幸倒在了第34單外賣配送的途中。經警方調查確定,韓某屬於猝死。韓某家屬認為他是在工作途中猝死,餓了麼平臺自然要對其死亡負一定責任。但是平臺卻回應死者與平臺並無任何關係,出於人道主義補償,他們願意給家屬提供2000元,其他就以保險公司賠償為準,可是保險公司根據保險規定,只賠償3萬元給其家屬。
這個結果讓韓某家人無法接受。這裡有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暫且不論騎手與平臺的關係屬於哪種,單看騎手的保單,餓了麼騎手繳納保險費是每天3元,但為何只有1.06元用於其保險。那剩下的費用哪裡去了呢?保費縮水,自然導致賠償額度下降。
據不完全統計大約80%的外賣員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由於競爭激烈,大多數外賣員只能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增加收入。從而導致外賣員的過勞問題嚴重。外賣員與平臺這種新型的合作關係到底要如何約束髮展,才能良性發展呢?回顧早些年滴滴平臺司機與平臺的關係,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才發展到現在的階段。
但是不同於汽車司機,外賣員的門檻低,風險大,收入不穩定,眾多因素制約著。對於底層勞動者,我們的制度能夠早日完善,保障勞動者的最基本權益,這個過程不知道還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