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連載式的記錄片,刷得飛快,1個月的時間第一季的100集就看完了。
由一位日本導演製作,每集講的是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住在中國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為什麼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外國生活呢?導演拍攝他們的生活、以探尋他們住在這裡的理由。我成為肥宅後對日本文化興趣濃厚,自然是不需要多麼華麗的推薦就會去看了。最初是作為娛樂作品來看的,如果我早幾年來看也確實只會當做一個走遍日本的旅遊節目來看,但是現在才看,就不一樣了。
影片內容確實沒有太多可以介紹的,是一部關於人物的紀錄片,不是明星軼事或英雄傳記,僅僅就是平凡的人過著日常的生活,但正是這種「平凡性」成為了這部作品最閃耀的地方。因此如果在粉絲見面會上問起「《我住》100集裡你最喜歡哪一集哪一幕?」這樣的問題,我反而答不出來——雖然也有很多些情節發人深省、在某些時刻我也會突然回憶起《我住》裡的哪位主人公是怎麼想怎麼做的,但是最終並不是哪一個人的故事讓我對這個節目印象深刻,如果是那樣的話就又回到了「英雄傳記」的模式,而是這100集作為一個整體。
(最喜歡的單品大概是導演走到哪裡都會帶著的iichiko亦竹燒酒hhhh,可惜附近的超市沒賣的)
100集並不是簡單的100個故事的排列(雖然看到今天即使就是這麼簡單地排列下去我也非常願意看,希望第二集別改版,再這麼來100集多好),他們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關懷。我是在B站上看的,這種用簡短的視頻記錄自己生活的作品好像很B站風,B站官方也製作過類似這種的,大概是說現在的年輕人追逐著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因為輕黑我就不提名字了咳咳),但是發布以後卻遭到了一些嘲諷式的評價:視頻中的這些人當然是在追逐著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但是還有很多人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們過得如何呢。而《我住》把眼光投向了所有人。
裡面確實有類似「告別在大城市打工、來到小鄉村專注於興趣而生」這種一聽起來就很讓人羨慕的生活,大家都會覺得他過得很好吧。過得「好」與「不好」是一種有一定客觀性的價值判斷,存在一種大家普遍認可的大眾價值觀,比如財富、閒暇、享樂等等是每個人都會認為有價值的。但要是用我所理解的大眾價值觀來看,更多的主人公過著很難說是令人羨慕的生活。他們大多是很平凡的,並沒有享有著人人稱羨的條件;甚至有些過著讓人一聽起來就沉默了的生活,過得並不好。如果就以「慘」為主題去拍一部紀錄片,講講普通人民在盛世下的艱苦,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或許也能得到一些反響,但是《我住》不是這樣的節目,在主人公身上完全看不到慘的影子,從他們的內心來看,他們都過得很好。這才是最讓人羨慕的,因為價值判斷也可以是主觀的,主觀的因素不是憑空產生、更不是違背著客觀因素的,而是來源於信仰的另一條道路,節目探尋這種信仰、把它命名為「住在這裡的理由」。
將這種在世界上零星存在著、卻不廣為大眾所知的精神表現出來我理解是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把一、兩位主人公的故事拍成長電影不足以表達,需要100位、200位、一直持續下去,才能把這樣的精神傳達開來。
我已經被傳達到了,在這個時候看到這部紀錄片對我而言是一種個人價值觀上的補全(為什麼旅遊節目會變成價值觀補全,原因比較個人化就不在這裡說了)。所以發現這一點後一個月連看100集,折合每天都要堅持看3-4集,當然會堅持;看節目也不再是娛樂活動,就像西方人每周要去教堂一樣,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援助。
最後想對片頭的提問給一個我自己的回答:這不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是一部娛樂片,而是一部「哲學片」。「住」字看似是一個生活中的動詞,正如人們講「衣食住行」,按字面可以理解為每天晚上睡覺的地方,但在這裡卻有哲學的意味。導演所拍的不僅僅是住,這裡的住更接近「存在」的意思,所以標題應該改成「我存在的理由」(要是這麼改會更吸引我,但怕是要把大家勸退了),遠離家鄉在異國生活只是我們更快地進入這個問題的途徑。正如每個人都在思考哲學問題,但卻無法給出一個概括性的回答一樣,每集最後導演都會直接問主人公「你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什麼?」,主人公往往只會說出一些非常日常的理由作為回答、看起來總是如此簡單,但是對於觀眾而言,看這一整集、一整季就已經得到了答案。
(第一季真的給了我很大的鼓舞,之前只是一種朦朧的鼓舞感,停下來分析清楚以後好像又覺得沒有那麼強烈了,很後悔,接著看第二季了。2021的年度作品差不多有著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