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2021-02-08 Zinc

最近看了一部連載式的記錄片,刷得飛快,1個月的時間第一季的100集就看完了。

由一位日本導演製作,每集講的是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住在中國的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為什麼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到外國生活呢?導演拍攝他們的生活、以探尋他們住在這裡的理由。我成為肥宅後對日本文化興趣濃厚,自然是不需要多麼華麗的推薦就會去看了。最初是作為娛樂作品來看的,如果我早幾年來看也確實只會當做一個走遍日本的旅遊節目來看,但是現在才看,就不一樣了。

影片內容確實沒有太多可以介紹的,是一部關於人物的紀錄片,不是明星軼事或英雄傳記,僅僅就是平凡的人過著日常的生活,但正是這種「平凡性」成為了這部作品最閃耀的地方。因此如果在粉絲見面會上問起「《我住》100集裡你最喜歡哪一集哪一幕?」這樣的問題,我反而答不出來——雖然也有很多些情節發人深省、在某些時刻我也會突然回憶起《我住》裡的哪位主人公是怎麼想怎麼做的,但是最終並不是哪一個人的故事讓我對這個節目印象深刻,如果是那樣的話就又回到了「英雄傳記」的模式,而是這100集作為一個整體。

(最喜歡的單品大概是導演走到哪裡都會帶著的iichiko亦竹燒酒hhhh,可惜附近的超市沒賣的)

100集並不是簡單的100個故事的排列(雖然看到今天即使就是這麼簡單地排列下去我也非常願意看,希望第二集別改版,再這麼來100集多好),他們合在一起構成了一種關懷。我是在B站上看的,這種用簡短的視頻記錄自己生活的作品好像很B站風,B站官方也製作過類似這種的,大概是說現在的年輕人追逐著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因為輕黑我就不提名字了咳咳),但是發布以後卻遭到了一些嘲諷式的評價:視頻中的這些人當然是在追逐著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但是還有很多人沒有這樣的條件,他們過得如何呢。而《我住》把眼光投向了所有人。

裡面確實有類似「告別在大城市打工、來到小鄉村專注於興趣而生」這種一聽起來就很讓人羨慕的生活,大家都會覺得他過得很好吧。過得「好」與「不好」是一種有一定客觀性的價值判斷,存在一種大家普遍認可的大眾價值觀,比如財富、閒暇、享樂等等是每個人都會認為有價值的。但要是用我所理解的大眾價值觀來看,更多的主人公過著很難說是令人羨慕的生活。他們大多是很平凡的,並沒有享有著人人稱羨的條件;甚至有些過著讓人一聽起來就沉默了的生活,過得並不好。如果就以「慘」為主題去拍一部紀錄片,講講普通人民在盛世下的艱苦,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或許也能得到一些反響,但是《我住》不是這樣的節目,在主人公身上完全看不到慘的影子,從他們的內心來看,他們都過得很好。這才是最讓人羨慕的,因為價值判斷也可以是主觀的,主觀的因素不是憑空產生、更不是違背著客觀因素的,而是來源於信仰的另一條道路,節目探尋這種信仰、把它命名為「住在這裡的理由」。

將這種在世界上零星存在著、卻不廣為大眾所知的精神表現出來我理解是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把一、兩位主人公的故事拍成長電影不足以表達,需要100位、200位、一直持續下去,才能把這樣的精神傳達開來。

我已經被傳達到了,在這個時候看到這部紀錄片對我而言是一種個人價值觀上的補全(為什麼旅遊節目會變成價值觀補全,原因比較個人化就不在這裡說了)。所以發現這一點後一個月連看100集,折合每天都要堅持看3-4集,當然會堅持;看節目也不再是娛樂活動,就像西方人每周要去教堂一樣,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援助。

最後想對片頭的提問給一個我自己的回答:這不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是一部娛樂片,而是一部「哲學片」。「住」字看似是一個生活中的動詞,正如人們講「衣食住行」,按字面可以理解為每天晚上睡覺的地方,但在這裡卻有哲學的意味。導演所拍的不僅僅是住,這裡的住更接近「存在」的意思,所以標題應該改成「我存在的理由」(要是這麼改會更吸引我,但怕是要把大家勸退了),遠離家鄉在異國生活只是我們更快地進入這個問題的途徑。正如每個人都在思考哲學問題,但卻無法給出一個概括性的回答一樣,每集最後導演都會直接問主人公「你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什麼?」,主人公往往只會說出一些非常日常的理由作為回答、看起來總是如此簡單,但是對於觀眾而言,看這一整集、一整季就已經得到了答案。

(第一季真的給了我很大的鼓舞,之前只是一種朦朧的鼓舞感,停下來分析清楚以後好像又覺得沒有那麼強烈了,很後悔,接著看第二季了。2021的年度作品差不多有著落了)

相關焦點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最近看了很多集《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關注竹內亮導演有幾年了,一直在看他做的系列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採訪住在中國的日本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的故事。第二百期的時候採訪對象是他自己,他回到了自己的日本老家我孫子,又說他為什麼七年前全家搬到了妻子的老家南京。我印象十分深刻,我孫子離我現在住的地方很近,竹內亮的高中也是在茨城上的,他站在自己曾經住過的地方說,你不覺得這裡幾十年都不會變很恐怖嗎?我喜歡中國一直在變化,總有新的刺激和靈感,新事物在發生。我們選擇了兩條看似截然相反的路,但又其實只是按照自己的內心前行。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日本篇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日本篇是通過演員阿部力拜訪住在日本的中國人,來介紹日本的風土人情的旅遊式紀錄片。
  • 推薦 | 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主人公大多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他們的生活普通卻又不平凡,辛苦卻快樂地朝著夢想努力的樣子讓人看後會很感動。「我住」自2015年開拍至今已經錄製了110期。每期只有十幾分鐘,雖然不長但是內容十分豐富,自然有趣。
  • 現實溫暖的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部畫風清奇的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以下簡稱「我住」)。這是一部通過導演拜訪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住在中國的日本人來介紹各地風土人情的旅遊式紀錄片。一名導演、一名攝像、一名主持人,拍攝對象是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住在中國的日本人。
  • 二月---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今兒個不推薦書,推薦一部無腳本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這是個旅行節目嗎?還是人物採訪呢?都是吧!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我喜歡導演的節目的理由
    拿自己的價值觀去要求別人跟自己的想法一樣,想法不一樣就是對方不對,這樣不太好,這是《我住》讓我體會最深的。從主人公們的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我也在想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什麼?找到那個必須幹的事、必須在一起的人、必須待在的地方,不知有多少問題需要跨越,所以我對幾個主人公是很佩服,很羨慕。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我司代表訪談紀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是由南京和之夢公司製作的一款採訪各種各樣的在日中國人與在中日本人的短篇紀錄片。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主人公聚焦——華人火影導演黃成希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以下簡稱《我住》)是一檔旅遊式紀錄片,首播於 2015 年 11 月。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主人公聚焦——四川大廚廖明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以下簡稱《我住》)是一檔旅遊式紀錄片,首播於 2015 年 11 月。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主人公聚焦——立命館大學校花王奕涵​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以下簡稱《我住》)是一檔旅遊式紀錄片,首播於 2015 年 11 月。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為什麼能火爆全網
    《我住》作為一檔紀錄片節目,最大的特點和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其中所蘊含的多元文化衝突。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指的衝突,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直接的、外在的衝突,很多時候體現的是一種緊張感或者新奇感,當然有的時候也會表現為直接的衝突。比如開頭提到的場景,就集中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帶著這種多元文化的視角,我們可以在節目中發現更多的文化差異和由此帶來的戲劇性衝突。
  • 竹內亮導演《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新主人公竟是樂敦處方師?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一檔介紹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的旅行式紀錄片,日本知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這一紀錄片的契機是因其對中國及本國的熱愛,想把現在的日本文化與現狀介紹給中國年輕人,也想把中國有意思的文化傳達給日本年輕人。相信很多人都通過武漢疫情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認識了竹內亮導演。
  • 【V觀・面孔】竹內亮:我住在南京的理由
    亮叔想了很久,認真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在很多網友看來,看過這段只有10分鐘的微紀錄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視頻的大規模轉載,不僅讓日本人重新認識病毒,也讓他們看到了疫情期間一個真實的南京。令亮叔欣慰的是,這期間收到的數萬條留言中,正能量的評論佔據了大多數。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平淡之中見真情
    看了113114集,大川先生住在丹巴的兩集,導演太可愛了,想美女想瘋了吧,到美人谷眼裡只有美女,最後到了「沒人谷」失望而歸。原來成都去丹巴都是在那個有間客棧歇腳呢,一看到開了三小時到汶川我就有預感在那休息,果不其然,看來那裡是川西的「新龍門客棧」,絕對是個黑店,跟我說謝謝贊助災區兒童尿尿還掃碼付兩元,買一瓶水10元,老闆自己拿個iPhone在那刷微博,這是哪門子災區兒童喲!
  • 他住在南京的理由
    大圖:《我住》四周年南京場粉絲見面會。 上圖:竹內亮。 左圖:工作中的竹內亮團隊。 2019年12月28日,莫愁路329號,《我住在這裡的理由》(以下簡稱《我住》)舉行了四周年粉絲見面會。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感動的力量
    《我住》始終沒有給出中日哪國更強的結論,但是卻打破了日本強於中國的固有認知。導演在節目中反覆談到過,他不喜歡現在的日本,而喜歡中國,「住的地方現在看跟三十年前還是一個樣,電視臺裡的節目也沒有什麼變化,大家都不願意改變,都是按照以前設定好的路在重複」。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154 |阿根廷美食主播在中國靠吃餃子攢700萬粉絲
    本期的我住主人公是來自阿根廷的夏波波。作為抖音「餃子俠」火遍中國的他,身上究竟有哪些特別的故事呢?精彩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看了上集預告的朋友們想必對這一期的主人公期待已久了吧~參與過國內許多檔熱門綜藝節目的夏波波,就是《我住》的第二位除了中日之外的主人公。
  •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141|比你有錢的人還比你努力!一個日本豪門太太為何在中國創業?
    但是祐佳在上海的「簡單」生活,卻被她的老公評價為是「住在狗窩」,這讓導演更好奇祐佳在江西的家究竟是什麼樣子了。所以這次趁著周末,導演決定跟著祐佳回家看看她的豪宅。但是,祐佳的家的豪華程度真的超乎了節目組的想像,他們一家居住的這套房子據說佔地有3萬3千平方米。聽到了這個數字後,和之夢的全體員工表示——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 《安家》番外篇——我住在南京的理由!
    更是成了困擾很多人的問題,今天,小南南就用這十個理由告訴你,為什麼要在南京安家!1歷史悠久,六朝古都朱自清曾寫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你可以摩挲,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興廢,王謝的風流,秦淮的豔跡。